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rikokushin

[好书连载] 河南人惹谁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22: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歧视者的心理素描
   所有对弱者的丑化,都是为了借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显示优越,显示高贵。
尽管一个人在歧视、嘲笑别人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动机,
但在潜意识中这种欲望一定是存在的。
   这是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在作祟。这种天性是人类在几十亿年的进化过程中
积累下来的,是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但却不是天性中高尚的部分,而是原
始和野蛮的部分,低劣的部分。
   还是先让我们看看吧。在猴群中是没有平等的观念的。猴王对于它的任何一个
子民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猴后则常常剥夺其他雌猴与猴王的交配权,发现其他母
猴试图引诱或响应猴王,便死命地殴打,甚至弄瞎眼睛。猴王总要作出各种显示自
己优越地位的举动,而其他猴子则必须表示臣服。
   人,有时真的像猴子。当一个城里人欺侮一个乡下的农民时,当一个小贩恣意
呵斥一个收废品的民工时,当一个商人在眉飞色舞地讲一个关于河南人的“段子”
时,他其实都在向所有的人宣示:我比他优越。人在没有受到高尚情操感染的前提
下,总是很容易表现出动物本能的一面。毕竟,几千万年遗传下来的基因,是很强
大的。但人之所以是人,正是因为他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将精神升华到崇高的境
界。
   当然,世界如此之大,人与人的差别如此之大,歧视河南人的人究竟是怎么想
的呢?还是让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吧。
        “一览众山小?”——某些大城市居民的心态
   每一个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域歧视。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大城市的人看
不起小城市的人,我们在县城里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对农村同胞深深的歧视了。在每
一个省会城市和较发达的城市都能够感觉到对其他相对落后的地方的歧视。东部沿
海地区不大看得起内陆地区的人,而最大、最发达的城市的居民则看不起所有的外
地人,这是地域歧视的规律。尽管这种歧视有时表现得十分显著,有时比较含蓄。
有什么样的城市就有什么样的城市人,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成为地域歧
视最严重的地方,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先看看北京吧。北京的段子文化特别发达,关于河南人的段子多数来自北京。
常常有一些北京人问河南人:“你们那里是不是很穷啊?”被问的往往是刚刚走进
大学的学生,当地穷不穷其实跟这些宰宰学子并没有多大关系,他自己也不知道河
南是不是很穷。其实问你这个问题的北京人也并不想听你的解释,他只是想把这句
话说出来而已,让你知道,你是一个穷地方来的穷鬼。
   北京人的骄傲是有原因的,毕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千年古都,王气所钟,中
国数百年来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有雄伟壮丽的紫禁城,有秀美绮丽的颐和园,
有比比皆是的王公府第。整个城市无处不显示着一种尊贵无比的皇家气派。北京城
人精神面貌也和外地人大不一样。他们见多识广,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什么人都
不放在眼里。在外地,一个县委书记、县长是何等的威风啊,但县处级干部在北京
不过是一个小兵而已。据说,北京军以上的干部就能编一个军,一个县处级干部又
算什么呢?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能够到北京
去,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这种光荣往往只属于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先进入物或政
治上特别可靠、组织上信得过的人。人们怀着崇敬和羡慕的心情目送他们登车而去,
期待他们带回可以分享的光荣,比如和中央领导的合影或者和毛主席握过的手。即
便没有这份光荣,能去看看天安门,看看慕名已久的故宫、颐和园,也是令人羡慕
的。所有的外地对于北京人来说都意味着基层。不过,北京人一般都不大喜欢使用
“外地人”这个概念,而更多地是称他们为“地方上”。这当然盖因北京位居“中
央”,乃“首善之区”故。北京既然是“中央”,则北京人,也就当然地成了“中
央的人”。“中央”要吹什么风,首先就会吹到北京人那里,而北京人当然也就
“得风气之先”,至少也会听到许多外地人不足与闻的“小道消息”。这就足以让
一些北京人对“地方上”持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些北京人的“派”,主要是一
种政治上的优越感。在这种气氛下,产生地域歧视其实是很容易的事。一些北京人
大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概,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觉得自己
比外地人见多识广,比外地人能说会道,自己说话、做事比外地人有派头。我们经
常可以在人行道上看到一两个北京青年骑着自行车,大声呵斥一群河南民工,责怪
他们挡了道。真是莫名其妙,这是人行道啊,谁挡了谁的道了?北京的一些面向市
民的报纸,也是常常一不小心就流露出对外地人的歧视,而且笔者总是怀疑它是故
意的。
   上海也是地域歧视比较严重的地方。尽管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似乎并没有多
少资格自高自大,然而许多上海人偏偏比“天子脚下”的北京人更看不起外地人。
上海话中有许多歧视。蔑视外地人的专用词汇和语言,其中又尤以歧视、蔑视苏北
人为最,苏北人甚至被称为“江北赤佬”(或小赤佬)、“江北猪秽”(或猪头三)。
过去上海滑稽戏(这是上海市民特别喜爱的一个剧种)的主要题材之一,便是讽刺
嘲笑外地人、乡下人到上海后的种种“洋相”。上海小市民津津有味地观看这些
“洋相”,并在哄堂大笑中充分地体验自己的优越感。一来二去,“外地人”在上
海人的圈子里,成了显示上海人优越性和优越感的陪衬。
   上海的骄傲主要出自文化上的原因。中国的现代化是从上海起步的。1953年,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他的一本关于上海的著作中,把上海称之为“现代中国的钥
匙”,认为现代中国正是诞生于上海。上海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代表。旧社会的上
海是十里洋场,中国几乎所有现代的玩艺都是先出现在上海。西服、西餐、电灯、
电报、电话、洋房、洋车、马路、汽车、警察、银行、照相馆,无一不是先出现在
上海。外地人绝大多数还没有见过报纸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上海已经拿报纸包杂物、
贴墙了。在一些上海人眼里,连北京人也还属于乡土气息很重的人。中国文化界的
京派和海派之争,其实就是西方文化同中国文化之争。如果说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
殖民地,而上海就完全是一个殖民地了。在这个殖民地区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殖
民文化。上海的“老克腊”,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非常西化的中国人,他们以西方的
生活方式为荣,以与西方人交往为荣。如果没有西方人,他们就相互之间交往。即
使在六七十年代那种岁月里,他们还顽强地保留着昔日的习惯,到80年代后更加发
扬光大。他们以西方文明的代言人自居,不仅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甚至也看不起
其他的上海人。这些“老克腊”,是极端的上海人。
   一些上海人总喜欢当着别人的面说上海话。他们是故意这么做的,他们总是要
用一种看似漫不经意的东西把你和他区别开来,提醒你,咱们不是同类,所以才把
你“晾”在一边。这些上海人自认为是“高等华人”,是全中国最优秀最高贵的人
种。上海话,就是这个优秀高贵人种的标志,也是和“低等华人”(外地人)划清
界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一定要说上海话,而且要大声地、
尖嗓门地、无休止地讲。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也要想办法创造一个,就像暴发户们
一定要想办法掏出“大哥大”在众人面前哇啦一顿以示牛气一样。
   一些北京人和上海人以贵族自居,追求所谓“贵族气质”。一个以东方的旧贵
族自居,一个以西方化的新贵族自居。不过很遗憾,中国是不会有贵族的,将来没
有,现在没有,过去也几乎没有。中国从来没有形成类似西方的贵族文化。中国古
代的贵族不同于西方的贵族。中国早在西汉王朝就废除了分封制度,贵族只是一种
封号而已,没有领地,也不能干涉地方行政事务。说白了,也就相当与一个大财主
而已。尤其是中国历代实行爵位递减制度。如果本人是侯爵,儿子只能是伯爵,孙
子就只是子爵。请记住,巴尔扎克告诉我们:“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时间。”在
中国,等一个家族形成贵族文化,这个家族已经不属于贵族了。况且中国贵族数量
极少,满清的“中兴名臣”曾国藩只封为侯爵,李鸿章和左宗棠只封为伯爵,曾。
左、李以下多数功臣根本没有爵位。所以,在中国,永远不要再做贵族梦了。当然,
我们还是承认北京人和上海人还是有一种不同于外地的雍容气度,毕竟与某些暴发
户是不同的,他们有一种别的城市没有的从容和自然。
   本来,河南同这两个城市的关系并不密切,北京、上海存在的地域歧视问题与
河南人也没有什么密切关系。北京的地域歧视者看不起所有的外地人,原也没有专
门对着河南人。上海人主要是看不起苏北人,至于河南,那太遥远了,阿拉上海人
不晓得。不过,这几年河南人开始漂流四方,与北京人和上海人发生了直接的接触,
餐馆里,菜市场上,民工队伍里,到处都是河南人身影,少数北京人和上海人就把
对外地人的歧视一古脑地发泄到河南人身上。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听到一些北京人和
上海人把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城市环境的脏、乱、差归罪于打工的河南人。但他们似
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河南人为这个城市承担了多少辛苦、劳累甚至危险,他们做
着当地人不愿做的工作。
   歧视一旦存在,就会将一切恶行都归于河南人。同样的事别人可以做,河南人
却不可以做。北京的几个著名的商品批发市场,笔者不敢说里面全是冒牌货,只能
说找一件非冒牌的商品实在是困难。这么说,某些北京人讲“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虽然不好说是“贼喊捉贼”,但至少是“只许北京骗你,不许你骗北京”吧!
   对此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只能说,某些北京人没有把河南人当成自己的同类。
自己是高等公民,而河南人是贱民;自己是天上的星辰,而河南人是地上的灰尘!
   歧视河南人,本质上是歧视外地人,歧视乡下人,歧视农民。且不说在世界范
围内歧视乡下人有没有“道理”,在中国谁都没有资格歧视农民。因为,每一个中
国的城市人都欠着中国农民一笔债务,一笔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是靠农民数十年的贡献才建立起来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到80年代末,中国农民为城市工业化奉献了数千亿元。每一座城市都是靠民工一
滴汗水一滴汗水地建立起来的。这一点,不知北京人和上海人是不知道,还是从来
都没有想到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工业基础是建立在农民的无偿奉献的基础上的。如果
没有中国农民几十年的无私奉献,中国的工业化无从谈起。北京、上海、广州、天
津的人民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洋气”和傲气,中国的农民不会像现在这样穷,勤劳、
朴实的河南人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穷、这么土,为了中国的工业化,中国农民付出的
代价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难道换来的却是某些大城市人的嘲笑和戏弄?
   我想,在社会上,如果一个人用着别人的,拿着别人的,还在骂着别人,那么
世人应该怎么看他?一定觉得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但一个城市呢?一个城市的
公民呢?我们中国人曾经举国一致地骂某个国家忘恩负义,翻脸不认人,可是我们
自己又是在怎么做的呢?
   不是说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建设靠的全是河南人,也不是说这些大城市的
繁荣靠的全是中国农民。我只是说,中国农民为你们作出了重大贡献,河南人也为
你们作出了巨大贡献。歧视河南人,实际上就是歧视全体的农民。要知道,在他们
默默地作出这些奉献的时候,他们的碗里只有红薯糊糊,他们的身上穿着褴缕的破
衣。
   所以,我真是想劝劝某些北京人和上海人,虽然你们见多识广,虽然你们已经
习惯了看不起所有的同胞,但希望你们能够多想一想那些曾经为你们城市的繁华作
出巨大贡献的中国农民吧,这样你们的骄傲也许会减少一点。你们的骄傲应该少一
点。实际上,无论你有多少骄傲的资本,当你嘲笑一个不应该被你嘲笑的人的时候,
显示给别人看的都只是你的浅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那些上海人尽管看不起外地人,但不包括山东人在内。他
们对山东人印象相对较好。上海女孩嫁给山东籍男人的事屡见不鲜。我曾经对这个
问题很感兴趣,但却百思不得其解——山东人有什么好,不是和河南人一样土里土
气吗?不过是一个爱吃葱,一个爱吃蒜而已,竟能使骄傲得像天鹅一样的上海人刮
目相看?后来请教了一个博士毕业留在上海工作的“新移民”,才得要领:原因很
简单,因为上海的领导人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干部,而三野的干部多
是山东人。山东人沾了子弟兵的光,在上海有一定的地位。——原来那些上海人的
骄傲也不是无条件对任何人的。世间的事真是让你捉摸不透,你只好摇摇头,叹口
气说:“人啊!”
         “我是贵族了!”——某些暴发户的心态
   有些省份的人本来是不存在歧视河南人的问题的。本来他们的经济状况跟河南
人也差不多。但特殊的历史机遇使他们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而且使他们适时地
遇见了河南人——在他们刚刚成为大小业主的时候,河南人开始形成了打工潮。于
是他们的刚刚生长起来的优越感便找到适时的渲泄出口。每当听到一些先富起来的
地区的人们用那种调侃中带着轻蔑的口气嘲笑河南人的时候,笔者总是想到鲁迅先
生的这句话——“人一阔,脸就变”。我由衷地佩服鲁迅先生,先生把人性看得太
透了。
   一个出身微贱的人,当他突然发迹时,总想否定自己贫寒的过去。历史上这样
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其中一个可爱的人物是关羽。这位不可一世的大英雄原来的出
身并不高,但他成了大将以后就不得了了,看不起出身寒微的黄忠,甚至闹到不接
受“五虎上将”头衔的地步,直到诸葛亮亲自写信安慰,才算给丞相一个面子。后
来更是骄傲得丧失了理智。孙权派人来求亲,关老爷子竟然轻蔑地说:“虎女焉得
嫁犬子?”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导致了关羽最后走麦城的结局,更导致了吴蜀之间
的全面战争,蜀国在彝陵之战中惨遭失败,国力大损,一统中国的理想化作一场春
梦。
   其实关羽自己不过是粮贩子出身,也没有什么高贵的。不过当了大将以后觉得
自己已经是贵族了,就得有点贵族的派头,高人一等。关公一代英杰,可是在这方
面的表现却同小人得志没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残杀穷哥们的事是又一个“人一阔,脸就变”的形象诠释。朱元璋当时
还没有当皇帝,但已经是吴王了,当年和他一起放牛、一起偷吃财主的牛肉的伙伴
们相约去投奔他。对于他们的到来,朱元漳内心并不欢迎,这些人太了解他的底细,
而朱元璋的事业正需要他神化自己。不过他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内心当然希望
这些人不要乱说乱动。这些穷哥也有点烧包,到处讲他们和吴王的交情,讲朱元璋
少年的各种轶事,弄得朱元津大为光火。剩下故事很简单。当风言风语传到朱元璋
耳朵里时,朱元璋恼羞成怒,立即下令把这几个穷朋友给杀了。笔者丝毫不怀疑朱
元璋当初与穷哥们之间的情谊,穷哥们初来的时候,他对那些朋友还是很好的。但
突如其来的成功使他那强烈的虚荣心极度膨胀起来。他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显示
自己的优越感,就绝对不能容忍这些穷朋友来瞎八道。
   朱元津杀穷老乡的事见诸野史,而他登基后的那些神经过敏的做法则—一见诸
正史。他对臣下们的谈话言词奏章文字反复揣摩,注意其中是否有讽刺挖苦他的地
方。他早年当过和尚又是起自红巾军,这在封建社会可谓是卑微的出身,因而他不
许人家提到他的这些出身经历,对于臣下的言辞文字也特别留神是否犯了这方面的
禁忌。甚至吹毛求疵,总把一些成语典故往坏处想。教谕许元为作万寿贺表,其中
有“体乾法坤,藻饰太平”二句,被疑为讽刺、挖苦而砍头。因为“法坤”与“发
髡”同音,“藻饰太平”与“早失太平”同音。徐一资在贺表里有“光天之下,天
生圣人,为世作则”之句,朱元漳读了大怒:“这个腐儒竟敢这样侮辱我!‘生’
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者秃也,说我是个秃子,‘则’字音近于贼,骂我
做过贼。”下令将其斩首。
   关羽,朱元璋,一个是千古名将,一个是一代开国君王,尚且如此,那些等而
下之的人更不用说了。许多暴发户都有过人的才识和胆略,或者说有值得骄傲的资
本,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浅薄。如果说北京、上海某些人对河南的歧视上还有一
点点文化歧视味道的话,那么这些暴发户对河南人的歧视则纯粹是金钱上的歧视,
甚至找不出一点可以遮掩的东西。当然,他们想当贵族的心理使他们对河南人的歧
视加倍了。
   李,是一个在河南长大的款哥。他出生于广东,四岁的时候回到河南老家。在
河南上的大学。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从来没有见他说过河南有什么不好。但他1995年
离开河南回到广州,经营医疗器材,并且发了财,大概有个1000万元的资产。不知
为什么,当着别人的面,他总是用很恶毒的语言嘲笑他生长近30年的河南,贬低河
南人,似乎所有的河南人都对不起他。当我比较认真地问他河南究竟有什么问题的
时候,他答不上来,只好含含糊糊地说,河南人素质太低,河南人文明程度太低。
我请他举几个例子,他却无言以对。
   后来经常听他谈自己很羡慕英国贵族的风度,很想到英国去。联系到他平日的
言行,我终于明白,他对河南的一切诅咒,都不过是想声明自己是新贵族,是与河
南老乡不同的人类。但这种隐秘的心理是不方便告诉别人的,于是就转化成为对河
南的恶意的诅咒。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房产业以豪华、贵族气派来招徐生意,而且很有效果。正是
由于他们满足了这些想当贵族的暴发户的心理。
   谁都知道,那些先富起来的地区,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等,在不久前
也和河南一样的穷困,也和河南人一样遭到某些大城市居民的歧视,但今天他们急
不可待地把曾经受过的待遇转加到河南人身上,从对河南人的歧视中体会到人上人
的感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对他们一点都不发生作用。我们可以想见,
如果这些同胞今后更加发达,他们歧视的对象就不会是河南人了。到那个时候,河
南人已经不在他们眼中,连被歧视的资格也将失去。下一个轮到谁呢?
   其实,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身份,更能衬托出自己的聪明才干。
出身低微,说明你的起点比别人低,能取得现在的成就,不是更了不起吗?对于比
自己穷的人表现得宽容一点,厚道一点,更能显出自己的器量,更能得到别人由衷
的尊敬。越是急不可待地歧视曾经和自己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同胞,越显出自己的
器小易盈,沐猴而冠。许多最早暴发起来的人纷纷走向破产倒闭的结局,回想起当
初他们春风得意时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人们不禁想知道,两者之间是不是有着必
然的联系呢?
   对于那些公开声称不和河南人做生意的商人,你也大可不必相信。只要有钱赚,
他们同谁都可以做生意。不同河南人做生意,他们表面的理由是说河南人不可靠,
河南人没有信誉——“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其实这只是个托辞罢了。真正的原
因是河南人没有多少资本,都是小本经营,同河南人做生意赚头不大。与其如此,
还不如拿他们调侃一下,显得自己多么重视对方的信誉,同时更重要的是显示出自
己多么有信誉。所以,不同河南人做生意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广告词:“我是一个多
么有信誉的商人,因为我不同没有信誉的河南人做生意广而那些声称不雇用河南人
的公司,多半是因为河南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不一定适合公司的需要,而并不
是品德方面的问题。既然河南人的声誉不怎么好,拿他们开涮一下,又有何不可?
公开声称拒绝河南人,至少可以显示出自己对公司员工的素质要求是多么高,自己
公司的管理质量和经济实力是多么高。
   说到底,这一切都不过是在做秀。贬低别人,反衬出自己的高贵。这在小孩子
的时候就学会做的游戏,成人们还在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想来真是人类的悲哀。
他们反反复复地向社会显示他们对以河南人为代表的穷人的歧视,就是在反反复复
地向世人声明,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我是高贵的。朱元湾登基后不也堂而皇之地
发布过布告,将红巾军将士骂为“贼寇”吗?
   人类的许多不健康心态,都是缘自想做上等人的心理在作怪。可是真正的上等
人对待穷人并不是这样的。
   1834年,玻利瓦尔将军最后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
亚把西班牙人赶了出来,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国家,并享誉“五国之父”之荣。其中
秘鲁独立后曾敦请玻利瓦尔出任第一任总统,但被他谢绝。他认为有比他更有条件
接受这一殊荣的人。可是秘鲁仍坚持一定要献给将军一些特殊的东西以表示对他的
感恩之情,于是最后便送了100 万比索给他。将军若有所思地接受了这份厚礼,沉
吟片刻,然后开始询问秘鲁境内有多少奴隶。答曰:3000人。将军又问每个奴隶售
价多少,答日:身体健壮的350 比索一个。于是玻利瓦尔告诉人们,除了他刚刚接
受的这100 万比索之外,他还愿意尽其全部资产,买下秘鲁所有的奴隶,然后放他
们自由。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上等人,玻利瓦尔将军,南美洲的“解放者”,百战百胜的
英雄,不仅才华是上等的,品质也是出类拔革的,这才是流芳千古的精英,两百多
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怀念着他。这样的人,是那些一心只想当贵族的浅薄的人所望
尘莫及的。
   一个人是不是真的高贵,同情心是个重要的标志。哥德曾经说过:“如果觉得
自己有必要疏远所谓下等人以保持尊严,那他就跟一个因为怕失败而躲避敌人的懦
夫一样可耻。”真正的贵族,即使矫揉造作,也会装出一副体恤下人的样子,只有
那些浅薄的暴发户才会在下人面前表现出无比的优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有钱
人。
    “不歧视河南人我们还能歧视谁?”——寻求心理平稳者的心态
   最让我们惊奇的是,无论在哪一个城市,在丑化和歧视河南人的群体中,都有
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民众。他们同河南人一样的勤劳,善良,他们的生活也同河南
人一样艰辛。说得尖刻一点,他们并没有多少比河南人优越的地方。无论是金钱。
地位、学识、修养,各个方面。这些普通人,他们的朋友中一般没有河南人,所以
他们很少有机会兴致昂然地谈论关于河南人的段子。但他们总是用轻蔑的口气呵斥
收废品的河南人,用厌恶的眼光瞥一眼河南的民工。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不是“同
是天涯沦落人”吗?不是说“亲不亲,阶级分”吗?对于比自己处境更加艰难的同
胞为什么不是饱含同情而是充满了歧视?
   他们也歧视河南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知道,贫寒的生活其实并不总是与善良和同情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往往掩
饰不住对富裕的向往和对富人的艳羡,也掩饰不住对贫困的恐惧和对穷人的蔑视。
这其实是人类本能中令人失望的一面。在经意和不经意中,许多人都曾经对来自农
村的民工和小保姆,对来自遥远的边境地区的在街头卖玉石项链的少数民族妇女,
对那些穿着60年代军装的每一个农村人表示过不应有的歧视。当然,对于那些在街
头卖羚羊头骨的藏族同胞大家还是敬而远之的,因为他们剽悍,还带有藏刀。但对
于其他来自农村的同胞就远远没有这么客气了。
   在国际上,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这些年来,人们总是掩饰不住对美国人
财富的向往和对美国人的钦羡。尽管也恨他们动辄干涉人家的内政,但毕竟还是以
钦羡为主。因为美国人很富,很强大。相反,对于那些落后的大国和小国,大家就
却从来没有那么多的好脾气。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内心深处总不愿意承认自
己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人总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自己的尊严,找到自己的信心。
或者是金钱,或者是地位,或者是学识,或者是活动能力,如果这些都没有时,就
是理想或者希望也行。为什么那么多的失业工人宁肯艰难地忍受,也不愿登记领取
救济金?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丢不起那个人。但有些人确实已经生活在最底层了。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每天要在流水线上工作到筋疲力尽,
或者在田里干到月上西楼,没有机会同那些有财产、体面的人成为朋友,没有机会
引起经理的注意,一句话,找不到人生的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但又不甘心这样下去,
承认自己是最没有能力和地位的一个群体。怎样找到自己的优越感呢?改变自己的
实际处境是最理想的途径,但谈何容易?世界上恐怕没有比挣钱和提高社会地位更
艰难的事情了,因为竞争是那样的激烈和残酷,而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最简单
易行的办法就是找到比自己处境更低劣的人。他们平常在自己的社区不大摆得起谱,
便只好到外地人那里去找平衡,这就是他们的基本心态。不幸的是刚刚走出乡土的
河南人又遇到了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
   看到那些普通民众对河南人的歧视,笔者不禁想到我曾经住过一段时间的一个
小镇。所谓的镇,也就是有那么一条小街道,街道两面有一些店铺,店铺的后面就
是农田了。在我的概念中,这里都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但是镇上的农民却不这么
认为。他们也说乡下人,但不包括自己,而是指其他村子里的农民。他们自称是
“街上的”。他们绝对不能容忍把自己混同于乡下人。他们瞧不起村子里的农民,
这种瞧不起是真正的轻视,而不是装出来的。他们有时也用轻蔑的口气说城里人,
但那口气还是能让人感觉出来,并不是真正的轻视,而是嫉妒。而他们看不起乡下
人,就像城里人瞧不起他们一样,认为他们没有见过世面,土气。我在最初的几天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意中得罪了不少人。当我最终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感到很震
惊。我深深地为人类寻求优越感的强烈本能感到吃惊。后来,我和那个小镇的一个
青年熟悉了,彼此有了较深的交情,我直言不讳地问他:“大家都是农民,你们为
什么老歧视人家村里的人呢?”他反问我:“我们不歧视他们,又歧视谁呢?我们
歧视你们,可能吗?难道只许你们城里人歧视我们,我们就不能歧视一下别人吗?”
这个小镇并不重要,当然也不出名。它只不过是中国上万个镇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但正是它的普通,使它具有了很强的代表性。我相信,这种最基层的歧视,在中国
的每一个小镇都存在。
   笔者从来没有问过这些歧视河南人的普通劳动者,但我想如果他们能够坦率地
说出自己的心声,大概也就这句话了。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的种族歧视者多是劳动阶级的原因。本来,按我们的阶级分
析的观点看,劳动阶级应该同情被压迫民族的处境,同情他们的斗争,但实际情况
远非如此。我上大学的时候读了美国史,这才知道,美国臭名昭著的“三K 党”;
其成员多是工人和农业工人。相形之下,中产阶级和富豪们,无论是由于所受的教
育,还是出于天生的同情心,还是为了故意显示绅士风度,对与被压迫民族,常常
要表示出一定的同情来(不管真正的同情,还是虚伪的表演)。他们不需要特别歧
视落后民族就可以保持自己的优越感,他们在同胞中就有足够的尊严。
   在“文革”期间,我曾经见过乡下的“地主分子”。他们在外表上看和普通的
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神情却不太一样。他们总是一副怯生生的样子。村里人可以
任意地对他们呼来喝去,小孩子常常向他们扔石头,吓得他们不敢出门。当我逐渐
成年的时候,才明白不是所有地主都是恶霸。当他们已经交出了土地,不再剥削农
民的时候,他们也就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歧视他们是没有道理的。即使对于恶
霸地主,当他们偿还了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之后,也没有理由再歧视他们。即使对
于屠杀过我们的日本侵略者,我们也没有这么残忍,何况是对于自己的同胞呢?更
何况对于他们的孩子——那些同我们一样“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同龄人呢?
我们不否认极“左”思想对农民的毒化,误导了农民。但也不能否认,这些质朴的
农民在对地主、富家、资本家这些“贱民”的歧视中,也获得一种“优越感”。极
“左”思想的引导只不过迎合了他们内心的一种需要。
   当1978年,一代伟人邓小平决定把所有改造好的前地主。富农分子摘掉“帽子”
的时候,我的一位远房伯父,一位朴实、厚道的农民很伤感地说:“以后地主、富
农的孩子就同咱们的孩子一样了。”他当时的失望模样我至今清清楚楚地记得。许
多年后的今天,伯父早已不在世了,我回想起他当时的表情,不禁替他想了很多。
我们老家村子里的那两家地主,说实在的,并不是很大的地主,也不是什么恶霸,
相反人缘都还可以。伯父和他们没有什么仇恨。但是有他们的存在,伯父会觉得自
己不是村里处境最悲惨的人。当时伯父有7 个孩子,生产队每天的工分只值9 分钱,
粮食根本不够吃。有那两家地主存在,至少使像伯父这样的农民能够产生一种翻身
做主的感觉,一种虚幻但又持久的优越感。对于一个最贫穷、最老实的农民,这种
翻身做主的感觉是很有必要的。它是黑夜生活里的一支火炬,是干旱沙漠里的一朵
鲜花,是贫穷生活里的精神支柱。但必须指出,这种虚幻的精神支柱是不能持久的。
因为它是假的。
   我相信许多老实的普通市民对河南人的歧视是出于这种心理需要。就像镇里人
看不起乡下人一样,就像农民看不起当年的地主、富农一样,就像西方的产业工人
看不起黑人一样。他们有这种心理需要。在艰辛和缺乏尊严的日子里,他们精神受
到过严重的伤害。但他们奈何不了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有时是因为惹不起人家,
有时是因为这种伤害无从说起,它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有时仅仅表现在轻蔑
甚至只不过是漫不经心的语气中,但确实令人懊恼。这种愤懑和懊恼发泄在孤立无
助的河南人身上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让我们想起了那个著名的笑话:经理遇到了窝火事,无处发泄,就把员工教
训了一通;员工窝火,就把妻子骂了一顿;妻子不平,就把孩子打了一顿。河南人
在许多城市就扮演了那个孩子的角色。
   在笔者居住的小区,守门的保安人员是一个河南小伙子。有一次,一家居民搬
运家具的时候,长时间地把车停在大门口,挡住了别人的路。保安善意地提醒这一
家的主人,并表示可以帮她把车子拉到合适的位置。这位中年妇女大概觉得保安的
提醒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她不仅强辞夺理地说自己没有影
响别人的来往,还侮辱小伙子:“你算什么东西,也有资格教训我?你们河南人只
配给人家当保安,当狗厂直到小伙子反过来低声下气地向她赔不是,才骂骂咧咧地
走了。
   我还曾经见过一个售货员,与要求换商品的河南顾客发生争执,她不仅用挖苦
和嘲讽赶走了这个可怜的顾客,得胜后还洋洋得意地对周围的同事说:“一个臭河
南人还想当‘上帝’?也不照照自己。”
   中年妇女和这位售货员的言行让我们想起了阿Q.阿Q 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先
是宣称自己是赵太爷的本家。后来被赵家禁止后,只能安慰自己“先前阔多了”。
他先是欺侮王胡,遭到痛打,又把目标指向小D ,结果只打了个平手。实在找不到
可欺侮的人了,只好去欺侮小尼姑。
   我同情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境遇,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但有一点必
须清楚:任何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欺侮别人的基础上,这是现代
文明的基本要求。如果说那些“城市贵族”和暴发户对河南人的轻蔑让我们感到愤
怒和厌恶的话,这些普通劳动者对河南人的歧视则使我们感到悲哀。就像读到曹植
的《七步诗》时的那种感觉。是啊,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盲从者的心态
   有些人对河南人的歧视纯粹是出于偏见。这些人其实根本不了解河南人,甚至
根本没有接触过河南人。河南人三个字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他们
对河南人的印象完全来自于道听途说。
   段子听多了,自然就会对河南人产生负面的印象:河南人穷、河南人土、河南
人脏、河南人不诚实……这就是偏见,并且一旦形成,接着就产生歧视。偏见不知
不觉中对人的行为发生微妙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沃德及其同事首次训练普林
斯顿大学的学生对求职者进行面试。他们的观察揭示了考察者在黑人面试求职者与
白人求职者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与面试白人相比,当求职者为黑人时,考察者无
意中坐得与求职者稍微远一点,谈话中语误出现的更多,面试时间缩短25%。
   偏见和歧视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有了偏见,就会加倍歧视,有了歧视,就
有了更多的偏见。对河南人的印象也是这样的。当你听到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
太多的时候,你脑子里的河南人印象一定是很差的,尽管这是不正确的。当你形成
这种错误的印象后,你就会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进而影响其他人。这种相互感染,
其结果是可怕的。
   笔者问过很多对河南人有偏见的人,他们究竟对河南人了解多少?回答竟是出
奇地一致:没有接触过河南人。再问,那么你对河南人的印象是从哪里来的呢?回
答也是出奇的一致:听人家说的。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在电视上当众宣示“坚决不嫁河南人”的年轻女子。她对外
地人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过“人家都说外地人不好嘛。我总不能嫁一个大
家都看不起的人吧,那多没面子”。如此决绝的态度,原因竟是如此简单。
   人都有接受暗示的倾向。古人说“三人成虎”,本来谁也不相信通衢大都会有
老虎光顾,但听好几个人说过之后,就不由得你不相信。
   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大城市娱乐性媒体起了添油加醋的作用。很多“白领”阶
层向来以晚报为主要读物,而这些读物上面关于外地人尤其是河南人负面报道实在
是太多了。有的题目上直接显示河南人的劣迹,有的则在文中“适当”的位置点出
“犯罪嫌疑人系河南某地在京务工人员”。即使在一些很“中性”的报道中,这类
歧视倾向也十分明显。
   请看2001年11月7 日《北京日报》的一篇报道:借酒消愁愁更愁醉倒街头得人
救本报12月4 日晚上11时30分左右,阚绪军和女友经过北京电视台附近时,发现栏
杆旁蹲着一个20多岁的女孩,满头散发,不停地摇头。上前询问,才发现这个女孩
喝了好多酒,一个劲傻笑,“我这样用不着你管,你算老几?”阚先生和女友将她
扶回自己的住处,给她服下解酒药。
   姑娘醒来,才知她姓张,是从河南驻马店来京打工的。今年3 月结识了在一家
广告公司工作的卢某,不久他们就相恋了。可几天前,卢某说自己想换一部手机,
需要4000多元钱,问张小姐有没有钱,张小姐于是就从自己的存折里取出了2000多
元钱,给了男友。拿了钱后的卢某再也不见了,张小姐怎么呼他也不回电话,最后
到了卢某的公司,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公司也早已蒸发。上当受骗的张小姐感到无脸
再见亲友,想狂饮白酒醉死街头,没想到遇上好心人救她活命。
   应该感谢这两位北京公民,他们的确是助人为乐的好人。但我不满意作者的写
法。这篇报道的点睛之笔在于“是从河南驻马店来京打工的”这句话。本来这件事
跟地域歧视没有任何关系,这么一来就有了关系。请看作者笔下的河南女孩“借酒
浇愁愁更愁,醉倒街头得人救”、“满头散发”,“一个劲地傻笑”。这就是河南
人的形象。其实我相信作者并没有故意伤害河南人。但这类报道太多了,无形中就
等于告诉大家,河南人就是这个样子。
   有人会说,许多类似的报道,主角是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等,为什么他们
可以说,而河南人不可以说呢?这还是有差别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
效果是不同的。无论全国的电视如何拿上海人开玩笑,都不足以令人对上海产生歧
视。但对河南人就不同了。对一个弱势群体轻微的丑化,都足以严重损害其形象。
百万富翁偷走饭店的银餐具,是好奇,是幽默,是个性,而一介平民偷走这些东西
就是真正的偷窃。过去内地人剔牙是一种恶习,而广东人带来这个风习后,就成了
一种正常的活动了。形式上的平等其实仍是不平等。在舆论宣传上,即使你“如实”
地报道河南人的种种缺点,也会强化对河南人的丑化。而你无论如何报道北京人、
上海人、广州人的不雅之举,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形象。一富遮百丑!一个女孩如果
在背后鄙夷她的女同事:“哼,找个河南乡巴佬。”那么其他的女孩听到一定会觉
得找个河南人做丈夫是很没面子的。至于为什么,她不会去深究的,她只知道找个
河南人是没有面子的事,这就够了。
   当然,这些随大流的人,他们内心还是有深深的不平等的观念存在的,只是一
开始并没有指向他们并不了解的河南人。当听了太多的关于河南人的“段子”,他
们这种深深的歧视就本能聚集在河南人身上。
   过去人们常常说,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我相信这句话是有道
理的。从一件小事上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也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盲
从就是我们民族最令人不愿回忆的性格之一。因为盲从,我们曾经相信几年内就能
“超英赶美”,共产主义马上就能实现,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盲从,我们
居然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在受苦,结果自己瞎折腾了那么多年,什么
都耽误了;因为盲从,我们自己内部斗来斗去,既伤害了感情,又什么也没有得着。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我危言耸听:只不过开句玩笑吗,何必小题大作呢?你们
河南人真农民!这么说是不对的。没有傻瓜就没有骗子。一个人盲从确实不是多大
的事,很多人都盲从事情就麻烦了。众人盲从作出的事,危害甚至比个别人恶意作
出的事危害更大。当年汪精卫投降日本,那么多的军政人员相从。这里当然有许多
铁杆汉奸,但也有众多的盲从者。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头脑,既然“汪先生”跟
日本人合作了,也就稀里糊涂跟着走了。真正有意低毁河南人的相信不占多数,正
是因为盲从的人太多,才形成了众多一致丑化河南人的现象。
   一个盲从的民族,还是一个没有成熟的民族。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某些知识分子的心态
   笔者一直怀疑,关于河南人的“段子”,有许多是知识分子的创作,因为许多
段子都挺有“文采”,似非下里巴人所能为。假如果然是这样,其无聊如斯,令人
无话可说。不过知识阶层其实没有太多的地域歧视。即使段子是他们编的,也多半
是出于无聊,并不是真的歧视。
   我们还没有听说过哪位教授招研究生时声称:“坚决不收河南人。”我想着大
概是因为知识阶层的人毕竟不同于民工,即使歧视也找不到多少“歧视点”吧,在
知识分子这个圈子里,地域差异已经很小。笔者曾在高校学习了多年,同各系的研
究生、博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都有接触,好友中不少都是各大学的研究生或导师。
给我的感觉是其实没有什么人当真歧视河南人。至少,无论男生女生,找对象的时
候也都没有谁考虑对方是不是河南人这个问题。
   但这并不是说知识阶层没有调侃河南人的现象存在。我曾经在不止一个场合听
到教授、博导甚至院士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拿其中的河南人开开玩笑。不过知识
阶层的调侃,更多的不是出于歧视,而是出于精神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由于空虚
和无聊,他们需要一个发泄的契机。但是他们这种善意调侃,一点都不让人觉得有
趣,反而令人觉得失望。
   让人失望的倒不是他们对河南人的调侃,因为这种调侃不含多少嘲笑的成分在
内。在圈子里,他们理性地知道河南籍的同行们的学术水平并不低于自己,而在学
术圈外,河南人根本就是距离他们很远的一群人。他们的生,他们的死,他们的幸
福与不幸,都与自己无关。真正让人们感到失望的是他们在这种调侃中所表现出来
的那种麻木不仁。
   我一再重申,对河南人的丑化,实质上是现代社会存在的一种很严重的不平等
现象。如果作为有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都失去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敏感,那么可
以说就意味着社会的全面堕落。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旧问题
没有解决,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社会各阶层的贫富距离越来越大,地区之间的差
距也越来越大,还有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这些,许多知识分子根本
没有放在心上。
   他们经常谈论某某某提前升了教授,谁谁谁在哪个著名刊物发表了论文,至于
这些人的成果究竟有什么思想性,有什么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他们并不关心。许
多导师对学生津津乐道的是如何把一篇论文做得很好看,很规范,看起来好像很有
分量,很有水平,要引用多少国外的材料。这些事情,说白了就是一些高级匠人的
活。
   王朔在《美人赠我蒙汗药》一书中说某位大师的学术既无新思想又无新方法,
只是一些材料的堆砌。此言说得有些尖刻,但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大师尚且如
此,“小师”就更不用说了。本来,提出新思想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每个
学者都有很独到的思想确实也不现实。但问题在于,这些学者根本就不去想这些事。
这就要命了。他们很少真正关心学问,更很少真正关心社会问题。当代的许多知识
分子不仅没有传统学术皓首穷经的耐心,也没有“五四”知识分子关心劳动者的人
道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荣誉和地位。比如什么时候评上教授,
什么时候当上博导。如果某个人在某年要退休,那么一定争取在退休手续办理之前
当上博导,以便退休之后还可以带一个博士——学术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当上博导
有多大意义,但圈子里对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另外一些人则忙于制造一些文化快
餐、文化“口红”之类的东西,拿所谓的“文化”来糊弄淳朴的百姓。
   无论是按传统知识分子所遵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训,还是按“五
四”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劳工神圣”的观念,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不仅不应该津津乐
道这些无聊的话题,而应该起来说话才是。现在的许多知识分子,只知道关心个人
利益,对社会,对人生疾苦早已失去了热情。有人说这是成熟了,不错,对于个人
来说,这也许是成熟了,至少可以安全地有保证地名利双收,但对一个民族来说,
则可以说是堕落了。
   总之,对河南人的所有的歧视、丑化,反映了我们民族心理中存在的那种深深
的不平等的观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有
许多过人之处,这是全世界都承认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不客气
地说,传统的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同情弱者的文化。“胜者王侯败者贼”,一句话道
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残忍的一面。鲁迅用“吃人”二字点出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虽然
难免偏激,但确属真知灼见。中国民族性的这种缺陷,在鲁迅的《阿Q 正传》里已
经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最大的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22: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河南人怎么办——自尊自省、自信自强
   丑化和歧视的“沙尘暴”在黄河中游的肆虐,可以带给中原人迷惘、伤痛与悲
愤,但同时可以给河南人自省和激励。在曾为古今英雄“逐鹿之地”的河南,人们
应该对事关荣辱与发展的“形象问题”作出深层次的思考。
   丑化与歧视河南人的表面原因是河南出了许多造假、拐骗、无赖等事端,而其
背后真正的原因,一方面是外界不健康的心态和异化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就是河
南本身的“贫困”和“落后”。
   今天,要击退并消除对于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树立河南人的良好形象,为这
个“中国之中的中国”创造一个改革发展的好环境,为这些“中国人中的中国人”
正名,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应该包括抨击丑化与歧视、展
示“真河南人‘的形象、剖析查找自身的不足、自信而坚毅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一、向社会公理和人类良知郑重“举报”
   不平则鸣,正如黄河在穿越山谷时的奔腾咆哮。
   河南人面对甚嚣尘上的形形色色的丑化与歧视,整天去与人辩白和争吵固不足
取,但河南人应当在此情况下丢掉一些传统的谦卑,旗帜鲜明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为社会上“谎言说上千遍就成了真理”的现象有其现实危害性,“流言止于智者”,
可如今大街上熙来攘往为利奔波的人们有几个刻意要做这样的智者?
   在网上有人评说河南人:“河南的条件并不算差,可为什么老是受贬责,也是
因为河南人不爱说,从不贬低别人,也不会为自己辩解。”
   如果河南人一味地以隐忍的美德去面对这样的丑化与歧视,那么很多人就会得
出这样的结论:“看,说河南人坏,他们都没话说。”
   河南人,快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声音要表明:——河南近几年是出了一些影响形象的事,但这些“造假”、
“欺骗”、“无赖”等绝对不是河南的全部,更不是河南的代表。这是一个基本的
事实,也应该是任何一个不带偏见和稍具社会常识的人都应有的共识。
   这个声音还要表明:——偏见、丑化与歧视是人类最原始、最丑恶、最具社会
杀伤力的劣习。
   ——对河南人的丑化与歧视是影响河南乃至国家发展大局的一个危险信号,它
绝不是“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冲突,更不是高尚人与低俗人的矛盾,而是
一些人在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价值观出现扭曲、变态的体现。
   这个声音更要表明:——“金钱至上”、“有钱就是高贵”、“老实等于笨蛋”、
“贫穷即是卑贱”是这种丑化与歧视的理论基础。在经济、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
人们也许应该时常品味“没有卑贱的职业,只有卑贱的人”这句至理名言的深刻意
蕴。
   河南信阳一位笔名为尧青的青年在网上撰文认为,大部分外出打工的河南人宽
厚、善良、吃苦、坚韧。缺点是因为穷,不大讲卫生;因为善良,不大会做生意,
有些市场都被精明的南方人占领了。他们只好到处打工,干最重、最脏的活,拿最
少的工资。当然,害群之马是有的,可是这也不是河南所独有。
   中国人没有南北之分。我们都是一祖同宗的炎黄后代,我们的秉性之中都蕴藏
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宽容、淳厚等优秀善良的品质,也正是这些优于其他民族的品质
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能续写着5000多年的文明。既然知道还是一家人,我们为什么
还要指着自己的兄弟姐妹破口大骂、而不是看看人家的长处?至少也要给人家一个
机会让人家自己证明一下吧?有偏见的人自己最好不要冒失地随便地指责别人。
   社会愈发展,经济愈繁荣,人们崇尚的愈应该是尊严、平等和尊重。我们为什
么不伸出森林般的手,向正义的舆论、向社会的公理、向人类的良知提出郑重的
“举报”,唤起社会的关注与讨论,让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更加繁茂的爱与善、真
与美,让丑化与歧视的野草在萧萧寒风中枯萎、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22: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推出河南真正的“形象大使”
   20年来河南的变化已是地覆天翻,为什么外界仍以西方人看待黑非洲般的眼光
看待河南?
   河南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为什么没有几个省外的人
知道?
   河南的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一,为什么人们总以“逃荒”。“饥民”来看待河南
人?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最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
首家规范化的粮食期货市场,被誉为‘冲国第一市“。为什么外地人知道和传说的
都是河南的”假货“和”奸商“?
   河南拥有全国第一的地上文物和第二的地下文物,可“蜚声海内外”的却是成
群的“盗墓贼”和用于盗墓的“洛阳铲”?
   河南有大片的森林公园、旅游景观,有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有嵩山、石
人山、鸡公山,可为什么外地人总视河南人为“穷山恶水”出的“刁民”?
   为什么?为什么?
   太多的“为什么”使外地人不解,更使河南人不解。难道果然是“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我们说一些外地人眼中的河南是一个荒诞的、被扭曲的世界,那么,
真正的河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今天河南真正的形象没有崭露出来——黑旋风李逵躲在水泊梁山,蠢贼李鬼自
然就是江湖中的“英雄形象”了。
   看看河南的邻居,一个打虎英雄武松和一个“卖马”的秦琼“成就”了山东人
的美名。山东快书并不比河南豫剧更有魁力,但通过他们的传唱,勇武豪爽、忠孝
节义成了山东人的化身。而反观河南,三步之内都能刨出秦砖汉瓦,能够代表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社会精神的诸如武松、秦琼之类的好汉足以“车载斗量”,仅
与河南南阳有着渊源的名人就有刘秀、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范蠡等,为什么河
南就找不出今天能够足以使其深入人心的“形象大使”?
   笔者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署名为秦全跃的文章《武松也是推销员》,诙谐有趣
中颇能引人深思,现摘录于此:好人不见得全凑群在山东,坏人也未必都扎堆在河
南。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存在左中右。山东如此,河南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都
如此。
   就像山东出过好汉秦琼、武松,河南也出过岳飞、杨靖宇。至于坏人嘛,兴你
山东出过康生,也就许我河南养出个袁世凯。黄河东流去,我就不信山东那段水那
么清,河南那段水就那么脏。但令人不安的是,人们只记住了山东出好汉比比皆是
武松,河南出窃国大骗袁世凯一堆一堆。信不信由你,但凡跟人谈起山东,总是点
头者多,一提到河南,顿刻就跟吃了摇头丸似的。
   这怪谁?!您知道杨靖宇是河南人吗?您知道岳飞是河南人吗?您知道张衡、
祖冲之都是河南人吗?八成一问三不知,能怪谁?全怪河南人不会推销自己,树牌
坊村不过山东。事到今日,亡羊补牢都来不及,认倒霉去吧。有一段山东快书,名
日“武松打虎”,开门见山头一句就是“说一说山东好汉武二郎”。又有一则评书
《秦琼卖马》,开篇第一句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是山东好汉秦琼秦叔宝卖马的
故事。诸位记住了,不论卖马还是打虎,不论武松还是秦琼,惊堂木一拍铜铁板一
打都咯咯咯的立地有声,山东!山东!”这定位绝对明确。久而久之传来传去,立
马给人一种感觉,天下好汉尽出山东。通过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推销地域的特色
及优势,山东人确实是一大发明。而且是从古到今,前仆后继,十几代人千百年来
如一日,想方设法处心积虑让老百姓天天听,时时听,就是这样耳濡目染地连熏都
给熏会了,闹得你想不听都不行。况且这几种民间艺术的表达方式不但朗朗上口,
而且通俗易懂。到今天连小孩子都不除外,又有几个人不知道山东好汉秦叔宝,山
东好汉武二gp. 再看看河南人呢?就难免有些捉襟见肘了,至今还在苦守着岳飞、
杨靖宇、张衡、祖冲之等孤苦伶仃、形影相吊呢。这就是河南的浪费。明明上述英
雄好汉出河南,可到今天也未曾听到过这样的河南坠子、河南越调:祖冲之,圆周
率。地动仪,数张衡。世界科学扬美名,河南英雄建奇功。同样你也未曾听到过这
样的评书:话说河南有个大英雄,姓岳名飞,字鹏举,率领着国人共唱《满江红》,
一举抗金兵。可见河南英雄真真正正出了不少,却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和世
界人民。与此同时又偏偏把骗子袁世凯留给了自已。难能可贵。
   山东人就那么好汉?那么豪爽?那么英雄气概?只要有山东人跑到饭桌上,准
得一个劲的那么秦琼,那么武松,不一会儿就让你感到山东人怎那么实在。那么河
南人呢?一定不会使你端起酒杯就想起张衡、岳飞,撂下筷子就想起杨靖宇、吉鸿
昌,这不公平。哪怕是山东人饮二两,那心眼藏一半露一半,河南人喝半斤,掏出
心窝子让你看,你依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还是山东人够汉子。河南人冤不冤?
   有两个现代人不可比。一个是张艺谋,他导演的电影几乎让人忘掉了编剧。一
个是王朔,他编剧的电影几乎让人们记不住导演。同样河南和山东也有两个不能比,
一个是河南让人们忘掉了英雄,一个是山东让人们记住了好汉。
   说到底这也是个市场营销的话题。做市场一定要打武松这个品牌,一定要树秦
琼这个形象,才能放长线,钓大鱼。谁说武松死了几百年,用处不大其实不妨借尸
还魂一把,千万别把他当神看。记住武松是个推销员,还在为发展山东作贡献。别
忘了,人家连工资都不领,不容易!
   这里论述的还仅仅是个历史名人的效应,上苍与历史赐与了河南无尽的秀美山
川、历史遗迹、英雄墨客,河南人在这片黄土地上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足以自傲于
世人的业绩,如果拿不出自己的“形象大使”,便真可以算是“暴珍天物”,对不
起列祖列宗,对不起近万万父老乡亲。
   河南的少林寺曾在80年代初因同名电影而风靡一时,可是后来呢?正面的宣传
不多见,倒是出了个“海灯法师案”和全国各地到处流窜“化缘”的“假和尚”,
又有了“不去少林寺终生遗憾,去了少林寺遗憾终生”的段子。造成这种现象有历
史的原因,但今天的河南人有必要认真研究一番,如何去做有效的宣传,拿什么样
的形象呈现在外人的面前。
   河南的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居中西部之首,为什么不能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下在全国的媒体上“火一把”;河南的农业、能源、旅游资源、交通哪样不是名列
前茅,可是很难成为外人关注的亮点;在高科技方面,李超研制的彩色巨型显示屏,
被称为“中国第一屏”,王永民发明的计算机“五笔字型汉字编码方案”遐尔闻名
……哪样不可以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说道说道;在言必称股市、期货的市场经济的
今天,“中国第一市”郑州粮食期货市场为什么就不能在中国中心部位熠熠发光…

   专家在分析外界丑化河南人时认为,河南存在的问题,在别的省份同样存在。
河南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省际、人
际交往的频繁,以前不出门的家丑成为“公丑”,而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无疑也将河
南人的缺陷放大,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但我们反过来想想,为什么河南不能利用
省际、人际交往的频繁,利用信息传播的现代化来把河南的真正形象宣传推广出去
呢?
   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河南无论从省里、地方,还是企业、民间,在宣传河南
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在树立河南整体形象,还是宣传一个地区、一家企业、
一种品牌上都下了不少功夫,花费了不少资金,把推介会开到了北京、深圳,甚至
开到了港澳和海外,但一些地方的宣传仍缺少针对性、系统性和独特性,与时代紧
密结合,带有全国性意义的典型没有宣传出去,河南独特的种种优势没有从形象上
确立起来,而一般性的宣传,如“人民勤劳善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热情的河南人民欢迎您”等放之四海皆适用的毫无特色的宣传过多,因此效果与
现实的要求相差很远。真正展示河南形象的工作仍是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任重道远,
但亟须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8 22: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在自省中自信坚毅地前行
               《国际歌》云:“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面对丑化与歧视,怨恨愤怒、自
           艾自怜都无济于事,找寻自身的因素,坦然、自信而又坚毅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让古老的中原大地上高扬起勤劳、奋发、与时俱进的“中原精神”已成近千万黄河
           儿女的当务之急。
               今天的河南人在外界寻求公正与理解的同时,正以河南人特有的宽厚与自省精
           神深思着被丑化与歧视的缘由。这种现象可喜可贺。
               “形象问题”近年来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99年,省里要求
           把以村河南形象为宗旨的“热爱河南、增辉中原”活动,当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
           有效载体抓紧抓好,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为河南添光彩,立足
           岗位作贡献”活动目前已在河南全省铺开。河南人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河南形象,
           整个社会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河南形象建设。
               2001年3 月,在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河南的《大河报》报道了河南汝南一位青年
           在京打工期间,因河南人“形象差”而遭受的种种冷遇和他向家乡父老发出的“河
           南人,要争气呀”的呼喊。
               随后,《河南日报》等一些当地主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就“重塑河南形象”
           展开讨论,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形象”事关发展大局,信誉资源不能再遭损
           害,已成为全体河南人共同的心声。
               不少河南人从本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地域等多种因素分析河南人形象受损
           原因。他们普遍认为,经济水平落后、现代化程度低、文化教育水平低是造成河南
           人整体文化素质低和外在形象差的主要原因。
               学者韩宇宏说,其实河南人形象差的问题由来已久,历史上多次天灾人祸,给
           河南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河南人外出逃荒避难时大都是做苦力,从事的是比较低下
           的劳动,这便留下了河南人整体社会评价不高的“病根”。
               另一位学者则指出,河南这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透
           视传统文化和中国底层社会的标本意义。近一年来河南发生的许多新闻,引起了全
           国性的震撼。从焦作到洛阳的大火,从“郑百文”风波到“毒大米”事件,河南的
           新闻,成为中国的新闻。因此,聚焦中原,从某个角度说,也是在透视中国,透视
           传统和文化。许多现象发生在河南,但并非河南所独有。河南,是古老中原文明的
           象征,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包袱很重,在相当一段时间又深受计划经济和
           “极左”思想的影响。河南要走上现代文明之路,比起不少沿海地区要花更大的力
           气。
               河南人没有一味地指责外地人的不厚道,而是更多地将其视为一面镜子,剖析
           自身的不足与缺点。
               新乡县文化局的杜菁雯给报社写来了一封厚厚的信,细致列举了近期以来新闻
           媒体有关河南的报道和评论,她认为河南人不能再听任自己的形象沦落下去,每个
           人都应该负起一个身为河南人的责任。
               河南有专家认为,河南传统形象中的有些优良形象特征没有在新的环境下得到
           继承和发扬光大,有些优良形象特征在新的环境下劣质化、退化。例如河南人传统
           的“忠厚实在”,本应在新环境下发展成“讲信用”,进而延伸为产品质量好,形
           成品牌效应,最终发展为高“美誉度”和高“可信赖度”。但遗憾的是,这一传统
           却在一部分人身上劣质化,发展成“不讲信用”,进而延伸为产品造假。同时,有
           些不良形象特征没有在新的环境下得到改造和优化,反而得到强化和凸显。
               很多河南人从多种角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省科技厅近日围绕重塑河南人形象
           展开了大讨论,他们认为,影响河南形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官
           僚作风败坏了河南形象;二是河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不高,经济上、科技上仍
           属于欠发达省份。作为科技工作者,他们认为河南形象的“知识含量”必须加强。
               郑州市的徐柳先生说,除了市民要加强自身修养和道德意识之外,政府有关部
           门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问题,像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应学习其他省份加强自
           己的服务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只看重严管重罚。很多读者提出重塑河南人的形象问
           题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及窗口行业的高度重视。
               更多善良、淳厚的河南人则把目光放在了如何使河南摆脱贫困上,以积极主动
           的态度去消除外界的丑化与歧视。在郑州,一位小学生的母亲说:“遇到不如意时
           不能先想是别人不好,是环境不好。其实,把自己的错误承认下来,把该担的责任
           担起来,想想怎么改进,怎么避免也就是了。这样你就会进步,你就可以轻松许多。”
               改变人们对河南人的印象归根结底还是靠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发展中
           大省,河南底子薄、基础差,由此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难免出现一些“污点”。
           一位文化界人士在讨论中建议,对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还用发展的眼
           光来观察认知,用加快发展的思维方法来不断加以解决,这是重树河南形象的最基
           础性、最根本性的工作。毕竟,只有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许多该办的事才可
           能办好,许多“热点”才可能不“热”,许多矛盾和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扭转外界的偏见和误解,树立良好的河南形象,需要
           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合力,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无论是政府、
           单位,还是每一个河南人都需要竭尽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好自己的事
           情,自重、自信、自立、自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实实在在行
           动起来。
               “河南确实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但这并不是河南的全部。河南人不应自暴自
           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靠更好的发展来解决。他们说,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
           地,中原大地孕育过灿烂的文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勇敢,古代就有‘
           愚公移山’精神,在近现代这里又涌现了焦裕禄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这些都
           是推动河南今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块诞生过焦裕禄的土地,还有什么坎过不去呢?”
               “每一位河南人都应该好好地思考一下,该怎样做才能担得起‘河南人’这个
           称谓。”
               这,就是河南人忍辱负重下的自省与自律,这就是黄河人的宽广胸怀。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消除一些人对河南的偏见、丑化和歧视,关健问题还
           是自身的发展程度,河南已从“迷惘”、“沉思”走向了“沸腾”。
               历史上背负着“物质贫穷”与“观念保守”的河南,在二十多年前终于和全国
           人民一起开始了“新长征”,有坎坷,有磨难,有挫折,但也有着憧憬、喜悦和自
           信,他们正在坚毅地前行。
               河南有着20年来人民汗水浇铸的辉煌基础,这足以使他们自信:——经济总量
           已从1978年的全国第9 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5 位,位列中西部各省、市、区之首,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由4.5 %提高到5.6 %,进入了全国经济大省的行列。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总量由1978年的全国第四位
           上升至目前的第2 位,粮食总产居全国第一位,棉花居全国第二位。
               ——工业经济目前达到全国第6 位。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如群星闪烁。中国(洛
           阳)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基地,河南莲花味精企业集团、中
           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国同行
           业的佼佼者。
               ——河南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全省铁路通车里程3428公里,京广、
           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新开通的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亚
           欧大陆桥横穿全省。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
           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集装箱中转站之一。
               ——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普通高校51所,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50
           多所,普通中学8200多所,有教师80万人。拥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600个,从事
           科技活动人员15.42 万人。
               ——河南有大型商品批发市场25个,各类商品零售市场5000多个。省会郑州拥
           有粮食批发市场、建筑材料批发市场。煤炭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机械
           交易市场等5 个国家级批发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的“郑州价格”是全国粮油交易
           的指导价,也是世界粮油交易价格的重要参考价。
               当然,今天的河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旧比较落后,但他们不仅没有失落迎头赶
           上的信心,更没有失落迎接挑战的斗志。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河南人又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保持发展速度略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农业基础
           地位更加巩固,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河南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即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拓宽服务
           领域,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和金融、证券、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传
           统服务业,努力提高其科技含量。努力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发展成
           为新的支柱产业。
               河南省的最高官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日前针对全省发展中的问题—
           —也是外地人关注的问题提出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信用
           经济的观念。”
               “强化信用意识,严厉打击制假贩假、坑蒙拐骗、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各种
           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企业和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改善河南的投资和发
           展环境,树立河南的良好形象。”
               “我们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做到实事求是。过去我们吃过太多盲目、一哄而上
           的苦头。不能不顾当地实际,盲目贪大求洋,更不能看什么能给自己创造‘政绩’
           就上什么。”
               无数次的洪荒和干旱,无数次的战乱和人祸,损毁了他们的家园,但并不能将
           他们的脊梁压弯。他们珍惜今天的风调雨顺,对新时代有着无限的期冀,他们在春
           天里躬身播种,在夏季里挥汗如雨,在秋天忙碌收获。自省而不自卑,宽人而严己
           ——即使在遭受“丑化”和“歧视”寒流侵袭的时候。
               “外人对河南人的丑化和歧视对我们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刺激,但我们实现富裕
           繁荣却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自身遭受丑化和歧视。”河南的一位官员曾对笔者说:
           “河南富了,中西部地区都富了,中华民族才算实现了真正的复兴——当然,那个
           时候地域上的丑化和歧视就会少了,或者根本就从中国绝迹了。”
               这就是黄土的子孙——他们血脉的上游是滚滚黄河;这就是中原的儿女——他
           们身躯的骨架是巍巍太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9 09: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眼中的河南人!  [  1 2 3 4 5 ]  妃儿 2004-08-10 53 1891   2006-05-19 08:23 by: shanxiazhi
[美文推荐] 河南人惹谁了 [  1 2 ]  rikokushin 2006-05-18 18 67   2006-05-18 22:44 by: rikokushin
看到这个我还    ,幸亏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9 1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狼受刺激了???????
老狼难道是河南人?????????
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9 18: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河南会越来越好!!!!!!
大多数河南人是朴实、勤劳、善良、富正义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2 12: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0楼jewel2006-05-19 10:26发表的“”:
老狼受刺激了???????
老狼难道是河南人?????????
笑~
一一,老狼是河南人不是秘密了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3 21: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也是河南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也经常受到歧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10: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感同身受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16: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太长了没看.老狼是河南的吗?偶觉得哪里的人应该都差不多的,都会有人说,何必在意那么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07: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秦桧”就是河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8 15: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看到这个文章
突然想起了
许久不见的
H神仙关于这个的一件臭事

当时真是笑死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30 19: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醉雨看花 于 2007-3-29 07:58 发表
因为“秦桧”就是河南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25206.htm
  秦桧,生于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南宋劣迹昭著的投降派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6-9 04: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