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先住民族之谜
--------------------------------------------------------------------------------
日本是否单一民族?日本民族从何而来?在日本古代,向大和朝廷挑战的的原日本人,其真相又如何?熊袭、隼人、虾夷、土蜘蛛族、国栖族、出云族、肃慎、靺鞨,这些和大和政权对抗的民族又是从何而来?
日本最早的居民 日本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爱知县发现的牛川人。牛川人约生活于十万年前。 约距今一万年前至纪元前三世纪的七、八千年间,称为绳文时代。绳文时代是因为当时的陶器上有绳纹模样,故称之。绳文人过着狩猎、采集、渔捞的生活。 这绳文文化是由美国的动物学家摩斯于一八七七年发现的。他在东京的大森车站附近发现贝冢(大森贝冢),并发掘出人骨。这贝冢,北从北海道,南至琉球,散布在日本全国各地,约有二千五百所左右。 绳文人的成年人平均身高,男性一五八公分,女性一四八公分。头骨比现代日本人还大。其平均寿命,男三十一.一岁,女三十一.三岁。 绳文人有依年龄拔牙的习俗。成年人死亡时,大都是屈葬。而幼儿用瓮棺葬。 纪元前二、三世纪,稻作文化从中国江南经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青铜器与铁器也同时传来,改变了整个生活型态,这是弥生时代的开始。弥生时代约有五、六百年。弥生文化是因于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陶器而命名的。 弥生人身高比绳文人高,脸与鼻子则较窄。人类学家金关丈夫博士推断,弥生时代初期,由朝鲜半岛的某种族集体迁徙至日本,与绳文人混血,形成北九州岛弥生人。
南方的勇士——熊袭与隼人
狩猎民族,凶猛勇敢的隼人
在日本九州岛的南端,也就是在今日的宫崎县(从前称日向)及大隅半岛(今鹿儿岛县)一带,曾经是狩猎民隼人族的根据地。「隼」是一种类似老鹰的迅捷猛禽,由于隼人勇猛果敢,所以冠上猛禽的称呼。 在「新唐书」的「倭国传」里,曾提到「邪古、波邪、多尼」等地名。邪古相当于今日的屋久岛,多尼是种子岛,而波邪(HAYA)就是隼(HAYA)。 这隼人的根据地,几乎都是火山砂与凝灰岩的土质,既不适于水田耕作,而且也因为养分不够,不能作为旱田,因此只能靠狩猎来维持生活。 他们潜海捕鱼,上山追捕野兽,外表看起来非常强壮、凶猛。而这些勇猛的隼人,经常注视着拥有肥沃土地的北部地区。也因为如此,当时进军九州岛的大和王朝,就利用较早归顺的熊袭族来对抗隼人。 这熊袭对抗隼人的模式,直到江户时代还是持续着。有一首萨摩兵儿歌谣是这样子的:「北客能来何以酬,弹丸硝药是膳羞。」这首歌谣的意思是,「北方的熊袭客来我们隼人地时,要用什么款待他们呢?我们已准备好弹丸火药大餐。」换言之,隼人经常以熊袭为假想敌。 而熊袭(KUMASO)族因居于肥后(今熊本县)的球磨(KUMA)郡与大隅的赠唹(SOU)郡而得名。这两个地方正好是居住于萨摩(今鹿儿岛县)及大隅地方的隼人出入北方的要冲。
败于大和民族的熊袭族
在日本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里,记载着底下一段传说。此传说约成立于六世纪。 传说中,景行天皇二十七年十二月,因熊袭族叛变,所以景行天皇派遣皇子日本武尊出兵讨伐。当日本武尊抵达北九州岛时,得知熊袭族的川上枭帅,聚其族人大举盛宴。于是,日本武尊解其发髻,打扮成少女,混进宴席。 川上枭帅看到他,非常喜欢,拉着日本武尊的手,痛快的饮起酒来。 等到枭帅喝得酩酊大醉时,日本武尊从衣服下拿出小刀,一刀刺向枭帅胸前。川上枭帅奄奄一息,问道:「你究竟是谁?」武尊回答说:「我是日本童男。」枭帅说:「这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厉害的人!以后请改称为日本武皇子吧。」说完,就死去了。 从大和王朝的观点看来,熊袭想叛变大和王朝。但站在熊袭的立场,他们只不过想坚持自己的独立,阻止大和王朝征服九州岛。这正如白人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而印第安人起而反抗。这不是叛乱,而是反抗侵略者。
山珍弟与海味兄的神话——隼人的起源
至于隼人的起源,日本的神话是这样叙述的。 有一天,山珍弟向海味兄说:「哥哥,我每天到山上抓野兽,已经抓腻了。哥哥每天去钓鱼,想必也腻了。你是否想到山中走走?不如我们换一下工具,来尝尝新鲜事。」 海味兄认为没有必要,就拒绝了弟弟的要求。可是在弟弟不断的央求下,只好说:「就借你一次吧!可是绝对不可以丢掉。」于是海味兄就将钓钩借给山珍弟,自己拿着弟弟的弓箭上山去。 山珍弟拿着钓钩出海去。可是他不黯水性,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飘摇,好不容易放下钓钩,可是鱼钩却被鱼儿给挣断了。 山珍弟脸色发青,赶快回家,将事实一五一十的告诉哥哥,并向哥哥赔罪。然而海味兄不肯原谅他。山珍弟只好将自己的宝剑打碎,做成一千只钓钩拿到哥哥那里去。但是哥哥却说:「你一定要还我原来那只钓钩,否则我决不原谅你。」 弟弟垂丧着头,坐在海边,凝视着海。这时恰巧盐椎神从那里通过,就告诉他到海神宫的方法。 到了海神宫后,没想到山珍弟和海神的女儿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并找到了吞掉鱼钩的鱼儿,取回了哥哥的鱼钩。 当山珍弟要返乡时,海神就送他盐盈珠与盐干珠,以防哥哥的攻击。 山珍弟返乡后,把钓钩还给海味兄。可是海味兄却一天比一天变得贫穷,于是开始攻击山珍弟。山珍弟就把盐盈珠拿出来,转瞬间,水从四面八方涌过来,眼看着海味兄就要溺死了。海味兄大声哀求说:「弟弟啊,救救我。你说什么我都答应。」 山珍弟接受了海味兄的要求,把盐干珠取出来,救了哥哥。以后,海味兄日夜都在弟弟的住居附近防守,偶而海味兄还要表演要溺死时的情形,以示不忘弟弟的救命之恩。 这是一个服从的仪式。海味兄也就是隼人的起源。他们担任宫廷的守卫,当宫廷举行宴会的时候,隼人就会跳起隼人舞以助兴。 在隼人舞中,他们表演要溺毙时的情形,以表示至今仍不忘当时之恩。 而且,隼人自己以「狗人」自居,日夜守卫着宫廷。当朝廷举行重大仪式时,他们就学狗吠。 海味兄与山珍弟的神话,和波里尼西亚海人族的传说很类似。而隼人族的归顺大和民族这段历史,就演变成海味兄的归顺神话。
大和民族想尽办法镇压隼人的抵抗
隼人分为日向隼人、大隅隼人、阿多隼人等种族。居住在今日的宫崎县、鹿儿岛县一带。他们以捕鱼和打猎为生。隼人居住在火山砂台地,生性凶猛。对踏和民族而言,他们是难以征服的边疆民族。 这隼人族,最后终于屈服。为了表示归顺,他们被迫派遣壮丁到大和(今奈良县),担任宫廷的守卫。他们被迫学习狗叫,偶而表演归顺仪式,忍耐屈辱,一意讨好征服者。 大和朝廷为了绥抚隼人的情绪,强迫他们接受佛教的教化。但是隼人终于在和铜七年(七一四)叛乱。于是大和朝廷采取分割政策,将隼人的土地分割成十一郡来统治。而且每郡都设一个郡司以便监视。 这些被分割的隼人族,渐渐失去抵抗力。而且被课以沉重的赋税,以致于渐渐被同化,失去抵抗的活力。
日本东北的虾夷
东方蛮族居住之地,土地肥沃的日出之国
虾夷族居住的地方称为「日高见国」。所谓日高见国,就是「东方蛮族居住的日出之国」的意思。那么日高见国又在什么地方呢?它本来是指尚未臣服于大和王朝的东方地区,因此并没有特定的范围。随着大和王朝势力的东进,其范围也渐渐往东方、继而往东北方移动。 在日本武尊传说成立的时代(六世纪),依照「日本书纪」的记载,日本武尊经由海路进入陆奥国(今本州岛东北地方)攻打东夷国日高见。征讨后,「虾夷既平,自日高见国还之,西南历常陆(今茨城县东北方)」。由此可见虾夷族的势力范围,是从茨城县东北地区,到整个本州岛东北地方。 「日本书纪」中对虾夷的记载是这样子的: 「朕闻:其东夷也,识性强暴,凌犯为宗。村之无长,邑之勿首。各贪封界,并相盗略。亦山有邪神,郊有奸鬼。……其东夷之中,虾夷是尤强焉。男女相居,父子无别。冬则宿穴,夏则住樔。衣毛饮血,昆弟相疑。……故往古以来,未染王化。……即巧言而调暴神,振武以攘奸鬼。」 「东夷之中,有日高见国。其国人,男女并椎结文身,为人勇悍。是总曰虾夷。亦土地沃壤而旷之,击可取之。」 东北地方的虾夷的奇异风俗,是否真如「日本书纪」所记载,不无疑问。因为上述的记载,和「汉书」、「礼记」的词句几乎同出一辙。换言之,「日本书纪」的资料,并非实际观察虾夷的生活,或运用可靠的信息得来的;而只是引用中国古籍中有关蛮俗的记载而已。其中对虾夷族的描述,仅是对其畏惧与歧视而来。
虾夷族是否今日北海道的阿衣奴(AINU)族?
首先列举虾夷=阿衣奴的代表学说: 1 中世、近世的虾夷即阿衣奴,所以古代的虾夷也是阿衣奴(江户时代的学者新井白石、本居宣长)。 2 「日本书纪」及其它的古代文献史料中有关虾夷的习俗记载,都和阿衣奴类似。 3 东北地方仍有很多阿衣奴语地名(语言学家金田一京助等人)。 4 石器时代人是阿衣奴(小金井良精、鸟居龙藏),或是阿衣奴传说中的矮人(人类学家坪井正五郎)。从大陆渡海过来的现日本人的祖先,将石器时代人征服或驱逐。 相反的,非阿衣奴学说有: 1 石器时代人也有部份形成现日本人,而虾夷的时代与石器时代晚期重迭,所以虾夷族非阿衣奴族。 2 考古学家已经证明,东北北部(日高见国)很早就有古坟文化、及稻作技术,所以虾夷族是日本人。 3 「古事记」或「日本书纪」等有关虾夷族是蛮民的记载,都是虚构的。因此不宜视之为阿衣奴。 尤其于一九五0年三月,日本的考古学家将中尊寺金色堂的虾夷人,平泉藤原氏的遗体加以调查,结果并没有发现阿衣奴的特征。所以虾夷非阿衣奴说越来越有利。 但此争议至今尚未有结论。比较可以让人接受的说法是:东北的古代虾夷族,是位于东部或东北的绳文人的子孙。这些绳文人陆续加入日本民族的行列,而虾夷族是最晚加入的一支。当北海道形成阿衣奴族时,他们并没有加入阿衣奴族。
农耕、狩猎、产铁的虾夷
如上所述,虾夷族不管在历史、地理、或人种方面,都很难界定它的存在。他们的习俗、文化也非固定的模式。当我们探讨虾夷族的生活时,必须注意到,他们既有北方文化的要素,又含有西方(大和)文化的要素。 在日本的史书中,曾记载在元庆之乱(八七八)时,有一个名叫小野春风的人,因通晓夷语,所以能和夷军的俘虏沟通。从此可见,至少虾夷族中,有一部分的人不懂日语。但是否所有的虾夷族都不懂日语,那就不得而知了。 昭和三十三年(1958),在青森县南津郡的垂柳遗迹,发现二00粒炭化米,及残留稻谷痕迹的弥生式陶器。由这次的发现可知,距今二000年以前,在日本的北东北部,已经开始稻作。 但是到了四、五世纪时,由于气候变冷,岩手县北上川流域以北都无法从事稻作,到了七、八世纪才可以再开始稻作。 虾夷族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为狩猎民族,其实他们也从事农耕。虽然至今仍然尚未发现人口密度较高的虾夷族定居部落,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有某种程度的定居,人口密度不高,以狩猎、采集、渔捞、稻作为生活手段。 六五八年,阿倍比罗夫率一八0艘船远征东北时,有一个叫恩荷的人来投降。他说:「虽然我们持有弓箭,但我们并非用来战斗的,而是用来捕兽的。现在我们不会再和你们作对,但是万一你们破坏和约,秋田的浦神一定不会饶了你们。」 由此可见,虾夷族在东北各地都形成部族社会,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尊崇超能力的神。 当大和朝廷势力渐渐北上,在岩手县的各郡内建立了日本神社,并且在北方的净法寺町建造了天台寺。这天台寺据说建于七二八年。换言之,八世纪以前,虾夷族并没有信奉佛教。然而当时大和朝廷的教化并没渗透到净法寺町一带,所以天台寺的实际创建年代,应该在九00年至一000年左右。一般推测,天台寺的创建人,大概是有「最后的虾夷」之称的地方豪族安倍氏。 日本的律令国家,于统治地区实行租庸调法。一开始,虾夷并不需要负担租庸调税赋,反而从大和王朝拿取俸禄。然而,等到虾夷开始从事稻作农耕,同时大和朝廷也知道虾夷之地藏有丰富的金与铁时,就开始讨伐虾夷。 不过,大和朝廷的征服虾夷,并不是以武力为重心,而是配合交易与怀柔政策交互利用。东北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以产铁出名。日本的武士刀,据说也是发源于岩手县一关市的「舞草刀」。所以当大和朝廷的军队和虾夷军战斗时,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历史中消失的土蜘蛛与国栖族
土蜘蛛狩猎于荒山,国栖祭拜地方神
在日本的古代文献里,可以看到被称为「土蜘蛛」或「国栖」的蛮族。其实国栖就是土蜘蛛。他们有时也被称为「八掬胫」,或「山之佐伯」、「野之佐伯」。 土蜘蛛之名,来自于像蜘蛛般手长脚长的意思。而八掬胫就是脚很粗大的意思。山之佐伯或野之佐伯,都指在荒山野外大声喊叫的人。总之,这些称呼都是对在荒山野外过原始生活人的轻蔑称呼。 「国栖」一词就多少有点不同。它是指祭拜国神(地方神)的人。换言之,相对于祭拜天神(天照大神等)的朝廷皇室与豪族,祭拜国神的民族地位就低了一等。 住在奈良吉野的国栖,每当王室举行大尝祭时,他们都要提供贡物,并演奏歌笛。他们起先和皇室作对,但后来归顺皇室,成为皇室忠实的仆从。所以吉野的国栖并没有被蔑称为蜘蛛。 后来参与大尝祭的国栖,其实是由住在吉野的普通农民去扮演的。 「日本书纪」及其它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土蜘蛛或国栖,都是年代久远的往事。奈良时代以后,土蜘蛛再也没有出现在日本历史的舞台。 大和朝廷开始征服全国的时期,约是三世纪后半到四世纪。这时期,占领各地的小首长不断出现,但是,在深山等偏远地区,仍然有人过着狩猎或渔捞的生活。 他们仍过着绳文时代的生活,维持绳文时代的信仰。然而,随着朝廷统治范围的扩大,这些人也都变成了农耕民族。目前有关土蜘蛛的叙述,是大和王朝的人,凭着和这些过着绳文时代生活的人遭遇时的印象,去编写出来的。像日本古书中出现的神武天皇东征的传说,更是「土蜘蛛」消失二、三百年后,才编写出来的。 因为连当时过着绳文时代生活的人,都忘了他们被称为土蜘蛛时代的情形。因此,有关土蜘蛛的叙述,大都是后世才创造出来的,不可以当作可靠的历史记载。
「常陆国风土记」中消灭穴居人土蜘蛛的记录
有关土蜘蛛的传说,日本全国各地都可见到。这证明了各地的首长都有驯服狩猎民族,使他们变成农耕民族的经验。 奈良时代,编纂了一本「风土记」,专门搜集各地的古代传说。其中的「常陆国风土记」是由当代诗人高桥虫麻吕所撰写的。虫麻吕非常关心各地的风光及当地独特的传说。所以,「常陆国风土记」中关于土蜘蛛的描述,都保存了民间传说的朴素面。 譬如说,有一个传说是这样子的。 「老人说:从前,有一个民族叫国栖,他们又叫土蜘蛛、八掬胫、山之佐伯、野之佐伯。他们掘土居于洞穴。人来则藏入洞穴,人去则复出。他们经常趁农民不注意时,出来偷东西或杀人。这时,有一个叫做黑阪命的人,他想出一个消灭土蜘蛛的方法。他趁土蜘蛛外出的时候,用荆棘将洞口堵住,然后再用骑兵追赶他们。结果土蜘蛛都被荆棘绊倒,最后就被消灭了。」 以现在的观点看来,土蜘蛛决不会靠掠夺农耕民族的财产维生。他们靠狩猎维生,但有时会和农民起纠纷,进而攻击农地。起初,农民并不和他们起很大的冲突。但后来,出现了像黑阪命这样的强大族长,他们认为,唯有消灭土蜘蛛,才会安定农民的生活。 于是,就开始大举讨伐土蜘蛛。大和朝廷从朝鲜半岛运来马匹,而土蜘蛛根本没见过马。结果,他们败给远比自己跑得快的骑兵。 土蜘蛛投降后,族长就命令他们开垦荒地,变成农民。而土蜘蛛从前奔驰的荒山野地,也就变成了农村。
诹访市的手长、足长神社,代表土蜘蛛与民众的亲近
在「肥前国风土记」里,出现一段土蜘蛛帮助天皇祖先的传说: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为了统治陆地而降临九州岛。可是,当时的九州岛一片黑暗。 这时出现了两个土蜘蛛。他们教琼琼杵尊在四方撒下稻谷。琼琼杵尊照这方法去做,结果天空立刻变亮起来。 在大和朝廷的正史「日本书纪」里,土蜘蛛是个被歧视的民族,但在日本各地,土蜘蛛其实是一个和民众相当亲近的民族。 譬如说,在长野县诹访市里,就有手长神社和脚长神社。那里祭拜的神明,据说是诹访名神的部下,手长、足长两巨人。 在福岛县新地村里,也有尊手长明神。类似这种绳文时代的神明信仰,全日本大概有数百个神社。换言之,被大和朝廷抹杀的土蜘蛛宗教,直到现在,仍绵延不绝。
充满神话色彩的出云国
大和民族神话中的出云国
「古事记」「日本书纪」里的日本体系神话,可以大别为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日向神话三大体系。其中,高天原神话和日向神话是属于同一系统。其关系如下:高天原神话→天孙降临神话→日向神话→人皇时代。而出云神话是从此体系分支出来,与高天原神话—日向神话系统相对立。 这出云神话体系是这样子的:破坏份子素盏鸣命被逐出高天原→素盏鸣命杀死八头八尾大蛇→在须贺(岛根县大原郡)建造宫殿,并与栉名田姬结婚→第六代孙子大国主命与其兄弟们(八十神)争斗,向素盏鸣命求救→与素盏鸣命之女结婚→大国主命与少名彦那命共同建国→少名彦那命至常世国→大国主命大国主神受到高天原将军的压迫,被迫让国→祭拜出云大神。 战前的历史学者认为,古代的出云地方(岛根县),是日本的先进地带。出云族是先住民族,统一了日本。后来天神(大和族)和出云国争斗,迫使出云国拱手让出统治权。 但上述的出云神话只是日本体系神话的一支,并非依照出云地方的传说所形成的道地出云神话。这道地的出云神话记载于「出云国风土记」中。
古代出云的霸主——意宇、须佐、杵筑
日本历史学者水野佑,从出云神话中整理出古代出云的三大势力。在意宇川流域的意宇地方,起先为出云臣族所占领。可是这东出云的势力并不强。 相对的,占领西出云的杵筑势力是个海洋部落国家,族民以航海、渔捞为生。约于一世纪左右,统一了意宇的出云臣族。 约在同时,第三势力以须佐乡为根据地开始活动。他们有朝鲜半岛的血统,利用当地的铁砂及朝鲜的铁器文化违背景,逐渐强大起来。约于二世纪,他们占据了意宇。 在四世纪初,原大和国家趁初云国内各氏族对立抗争之际,大举西征,终于统一了出云地区。 其实出云民族和大和民族在人种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出云族和日本海沿岸地区的居民一样,在血型的分布上,A型所占比率极高(四二.一六%)。而朝鲜半岛的东南部(新罗)居民,A型占四二.八0%。这种血型的一致性,可以说明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渡海到日本建国的北方通古族——肃慎、靺鞨、狄
日本海岸的独立国「越国」 在山形县的小国町,有一个古志王神社。 古志族是住在中国东北至黑龙江流域沿海州的通古族。在日本古代,他们民族迁徙南下,渡海至北海道治理日本一带。 据说他们雕刻祖先石像,以祭拜祖先。现在古志王神社祭拜的神像,是鎌仓时代一刀雕(留下小刀刻痕的雕法)的古志王像。 古志国是日本飞鸟时代(七世纪初)的国名,又写成越国或高志,到大化革新时,名称统一成越国。越国的位置在今日新潟县至福井县北部。 之后,从山形县、秋田县至青森县的最北端,都称为越国。到了七世纪后半的天武、持统天皇时期,越国三分为越前、越中、越后,此称呼直用到现在。 在越后新潟的新发田市,也有个古志王神社。当地的民间信仰有这样的传说:只要在神社的门缝或裂缝涂上红土,再将红土涂在身体上的话,到了冬天,皮肤就不会冻裂。从此可见,古志王原本是寒地之神。 在「日本书纪」神代的造国神话里,有一个越州的地名。而当时称本州岛为「大日本丰秋津洲」,由此可见日本海沿岸的越国,是独立于大和王权之外的独特地区。
从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的肃慎
移居越国的通古族,其中心份子当是肃慎。他们本是中亚的游牧民族,后来势力从中国东北延伸至黑龙江流域及沿海州,再迁徙至北海道或日本东北地方的日本海岸。 肃慎这名称,是隋唐时,称呼先秦时期居住于东北地方的民族的总称。日本的史料,也沿用此称呼。「日本书纪」记载阿倍比罗夫曾率水军北上,三次进行「讨虾夷」、「征肃慎」。 在第三次征讨时,于渡岛和肃慎的船只遭遇。肃慎的船只以羽毛插在木头上当作旗帜。比罗夫试图与肃慎交易,于是在海岸堆积丝织品、兵器、铁器等物。结果肃慎方面来了两个老人,他们拿走丝织衣服与麻布。 六六0年,比罗夫又率军船二00艘讨伐肃慎,带回熊两只,熊皮七十张。此外,也有很多从东北地方上京献马的记录。这些马是白色苇毛、白蹄的欧亚大陆产的名马。 除了马匹之外,慎肃还产名叫「独犴」的北方野犬、箭筒、砂金等名产。迁徙至山形县的慎肃人,由于精通采矿、采金技术,逐渐往内陆深入,一度还曾到达茨城县的鹿岛。至今山形县内及鹿岛附近,仍流传着通古族的传说。
从高句丽逃亡至新潟县佐渡的靺鞨人
一进入八世纪,肃慎的子孙——靺鞨族就开始抬头。靺鞨人原本是住在黑龙江流域,为求较温暖之地,于是进入朝鲜半岛的高句丽。那些移居北海道,或日本东北地方的称为肃慎,而移居高句丽的则称为靺鞨。 他们都是通古族。然而由于六六三年,唐朝与新罗的联合军打败了日本与百济的联合军。之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住在高句丽的靺鞨人大都逃往中国东北,建立了渤海国。 渤海国于七二七年为和日本签订通商条约,派遣使者至日,和日本维持约二00年的正式外交关系。 这二00年间,甚多的靺鞨人涌到日本。单单在七四六年一年,就有一千一百多人登陆山形县,归化为日本人。因为山形县、新潟县一带,都是通古族的同胞,所以对他们而言,一定觉得非常有亲近感。 据「续日本纪」记载,在越后(新潟县)有「狄」族或「虾狄」族登场。 狄族不仅活跃于越后,而且深入东北地方。这狄族究竟是什么民族呢?七0九年,虾狄叛乱大和朝廷,所以大和朝廷在山形县设征狄所,藉以调派武器与船只。 由于叛乱不断,大和朝廷一面派持节镇狄将军讨伐,一方面派使者到靺鞨的根据地,也就是中国的东北去交涉。 狄族大概是高句丽被新罗灭亡时,流亡到越后的靺鞨族的一支。他们不断伸张势力,半世纪后,建立流亡国家,拒绝服从中央政权。
渤海国想把版图扩大到日本东北
据「日本书纪」记载,高句丽最初的使者抵达北方日本海岸。其后的高句丽使者,也都是在北日本海岸登陆。渤海自称是高句丽的后裔,渤海使者的登陆地,也都是北日本海岸。 阿衣奴族究竟与肃慎、靺鞨有何种关系?更进一步追问的话,阿衣奴族究竟与大陆的通古族有何关系?这问题至今仍不能回答。不过从体质人类学的观点来看,阿衣奴族是典型的长头形,而通古族却是典型的短头形,所以阿衣奴族不可能起源于通古族。 我们可确定的是,通古族从大陆渡海来到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方,而形成有别于大和政权的「越州」大文化圈。这越州到了七世纪左右,改称为肃慎。 肃慎的后裔靺鞨族继续南下,开始与阿衣奴人混居。当时的虾夷族分为熟虾夷、荒虾夷、津轻虾夷。我们从此推测,他们虽然混居,但也都各有各的地盘。我们也可以推测,通古族雄心万丈,他们想建立一个大肃慎国。日本的肃慎国,其实只是包括中国东北、沿海州之广大版图的大肃慎国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