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
近世初期,時常舉行御靈會以祭拜在戰亂中死於非命的人,後來御靈會便發展成風行全國的風流舞。而所謂的歌舞伎舞,則是以風流舞為基礎,所發展成的一種不戴面具、動作整齊劃一,和中世舞蹈不同的舞台藝能。
阿國歌舞伎
歌舞伎舞最初起源於出雲大社的女巫「阿國」,為勸募修復神殿的經費,來到京都所表演的一種叫做<念佛舞>的藝能。當時在寺廟和神社中常舉行酬神祭,「阿國」也以此名目開始表演歌舞伎舞,後來還借用「能」的舞台,而大受歡迎。此時正值 17 世紀初,德川家康在 1603 年成為將軍,之後德川 300 年的發展也奠定了歌舞伎的歷史。
歌舞伎舞與女歌舞伎
「歌舞伎舞」一詞最早出現於史料的時間是1603年。井少五在現在的漢字中寫成歌、舞、伎,但它原先是由「井少仁」而來的,其意為「異於平常的新傾向」。故名思義,歌舞伎舞是和傳統的能的舞蹈大不相同的新風俗舞。
當時都市中設立了許多遊里,並出現了大批的遊女,她們以華麗的團體舞蹈在門口招攬顧客,後來這些遊女便被稱做「遊女歌舞伎」。此時不但伴奏中加入了三味線,她們也組成藝團不停地巡迴表演。此外,各地也都成立了遊女歌舞伎座而風行全國。但是寬永 6 年,幕府以傷風敗俗為由,下令禁止了遊女歌舞伎及所有的女性藝能。
男歌舞伎 (從若眾歌舞伎到野郎歌舞伎)
女歌舞伎被禁後,代之而起的是「若眾歌舞伎」,這些將瀏海梳起的美少年們所表演的舞蹈和狂言藝能,在女歌舞伎的全盛時期就已經存在,但直到當時才展露頭角。若眾歌舞伎主要都是美少年,他們以表演舞蹈和驚險的雜技為主,但也兼有男同性戀賣淫,所以承應6年,以和女歌舞伎相同的理由遭禁止。
後來,因接受了剪掉若眾的象徵-瀏海 ( 變成野郎頭 ),以及不跳煽情舞蹈而以對白代替等兩項條件,於次年才被允許繼續上演,此後則被稱為「野郎歌舞伎」。野郎歌舞伎時代,歌舞伎開始朝演劇的方向發展,在整備劇場、增加演員後,使歌舞伎更具可看性。野郎歌舞伎時代是初期歌舞伎的重要起飛期,也是元祿歌舞伎的準備時期。
歌舞伎的發展期
自女歌舞伎時代至若眾歌舞伎時代,演出內容以舞踊為主,演員以女主角為中心,至野郎歌舞伎時代已改以台詞對白為主,劇情則以男人對女人,好人對壞人的配劇為中心,及至元祿時代( 1688~1704 )歌舞伎則轉以寫實性為中心。
此時,在都市商人階層經濟成長及財富累積的背景下,各式庶民文化蓬勃發展。在江戶,市川團十郎所創始的荒事,和以武士階層為中心所形成的新興都市粗野風氣相符合,而廣受歡迎。在京都,以板田藤十郎為代表,確立了和事的演技模式;此外,團十郎自編自演的狂言劇本,描繪當時的社會百態,以殉情、犯罪等作為題材的作品,都是此時期所產生的。
此外,日本戲曲的開花期可說是在近松門左衛門的時代。在他的作品中,歌舞伎的腳本約有 30 編,所以歌舞伎可說是因為近松門左衛門而更加戲曲化。
與淨琉璃的交流
渡過元祿盛時後,從享保至寶曆年間( 1716~1764 )是歌舞伎的沉滯期。受到幕府打壓只是原因之一,而近松門左衛門致力於淨琉璃的創作後,歌舞伎界沒有再出現名作者,以及元祿時期活躍的名優去世後後繼無人,也都是歌舞伎進入沉滯期的原因。另一方面,以大阪為中心的人形淨琉璃到達了黃金時代,歌舞伎在人形淨琉璃的陰影下更形失色。
人形淨琉璃在寶曆末年逐漸衰微。歌舞伎在劇曲構成及演技演出上都受到人形淨琉璃的影響,而再度活躍起來。特別是這個時期的舞台結構更加發達,升降及旋轉舞台等設備使演出更富變化。
從上方到江戶
文化文政時期,在原本文化水準較高的的上方一帶,歌舞伎相當興盛,而到了江戶後期,江戶的文化也發達了起來,很多歌舞伎劇團便由上方移往江戶。
代表文化文政期的鶴屋南北(著有「東海道四谷怪談」),他不描寫在封建道德和武士社會倫理束縛下生活的人們的悲哀與空虛,而充分描寫出因本能慾望而自由奔放地活著的人類的韌性與堅強。
幕府末期江戶歌舞伎的集大成者是川竹默阿彌,在他的作品中常以英雄化的市井惡棍為主角,而他也自許為「白浪作者」。
明治以後
新政府採取文明開化、歐化改良的政策,江戶歌舞伎也不得不為了迎合新時代而改革,這就是歌舞伎的近代化。當時,以俳優而言,演技和演出的集大成者有市川團十郎和尾上菊五郎。他們採用高尚趣味及寫實合理的表演技術,創造出適合新時代的演劇,此即所謂的「演劇改良邉印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