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47|回复: 51

[好书连载] 草根儿: 中国首部农民工子女生命备忘录小说(连载,未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3 07: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草根儿》 题记
扉页语

    在我们的大地上,走着这样一群柔弱无助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品尝着生活的艰难,感受着心灵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与无情的命运,进行着勇敢的抗争。
    有时候,他们会被侮辱、被欺凌、被歧视、被遗忘,尽管他们流了泪,但他们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这是大地的伤痕,也是我们的伤痛。直面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关爱他们,是我们的道义。为消除大地的伤痕,我们将不懈地努力。

    从2006年8月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陆续推出《新京报》资深编辑、作家曹保印的《大地的孩子们》作品系列。本书为系列之一,向你讲述的,是关于农民工孩子的动人故事。

《草根儿》 题记
内容简介
   农村孩子蚂蚱,家住在一个名叫秋后的小村庄里。在过完10岁生日不久,爸爸告诉他,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要领着他,到离家很远的省城打工。从此,蚂蚱和爸爸、妈妈,还有村里的其他人一起,走上了一条艰辛、痛苦,既洒满屈辱的泪水,又不乏顽强抗争的漫漫人生道路。
    在去省城的路上,蚂蚱他们遇到了几个用假美元骗钱的骗子,其中一个名叫小胖子的小骗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省城以后,爸爸、妈妈和其他的叔叔、伯伯们,遭遇了许许多多不公平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让蚂蚱在城里上学了。

    为了讨要被拖欠的工钱,大家集体去医院找领导。结果,不但钱没要回来,反而受到了羞辱;与此同时,因为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正在工地养伤的蚂蚱妈妈,被砸成了重伤。而由于三虫儿的叔叔打了医院领导一拳,医院领导将报复转嫁到了重伤的蚂蚱妈妈身上,使她最终不治而死。

    蚂蚱妈妈的死,激起了大家的愤怒,一场农民工与医院之间的斗争,开始了。虽然在好心律师的帮助下,蚂蚱爸爸他们打赢了官司,但也失去了工作。而为了能让蚂蚱在城里上学,和蚂蚱爸爸他们一起来省城打工的、蚂蚱的小学老师菊儿,历尽千辛万苦建起了学校,却又很快被查封。

    因为三虫儿的叔叔偶然间救了发高烧的小胖子,慢慢地,蚂蚱和小胖子也成了好朋友。在和小胖子一起闯江湖谋生时,蚂蚱、小胖子,还有在省城新认识的小姑娘英子,三个人凭借智慧,抓住了那几个用假美元骗钱的骗子,还由此破获了一个抢劫银行的大案。此后,在“烧鸡王”爷爷和蚂蚱爸爸的帮助下,菊儿姐重新建起了新学校,蚂蚱、英子、小胖子,还有其他很多农民工孩子的命运,也都有了新的转机。

    本书以现实中无数正在发生的故事为背景,将农民工孩子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用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让他们和主人公蚂蚱一起,用心灵去感受现实生活的复杂,用头脑去思考当下社会的变迁。

    两相对照之下,城里孩子会在感动之余,慢慢学会珍视美好的生活、善待农村来的伙伴;农村的孩子会在泪光之中,看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在城市打工的无比艰难,慢慢懂得努力上进的必须、追求正义的重要。

    现实的强大冲击力、艺术的强烈感染力,使小读者面前呈现的画面,既悲苦感人、催人泪下,又激情昂扬、催人奋发。它融曲折的故事性与严肃的教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风格,更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一点一滴体味个体成长与社会成长的幸福与欢乐、痛苦与悲凉。

《草根儿》 题记
作者简介

    曹保印,河南省柘城县人,《新京报》评论部资深编辑、评论员。曾在《教书育人》、《教育时报》等报刊开设(主笔)7个专栏,已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其中多篇被转载,或被中学语文教材、年度最佳杂文选集收入。著有《直击中国教育底线——39个错位与缺失的教育问题》、《千万别教坏孩子——86堂家长和老师的必修课》,主编有《精神历程——当代中国40位学人精神历程》、《河南省小学法制教育读本·五六年级卷》,编著有《寓言故事》、《智慧故事》等。
《草根儿》 题记
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评语(1)

    (特别说明:评语专家排名不分先后;为表达对本书序文作者朱学勤教授辞谢“博士生导师”身份署名的敬意,为本书写作评语的所有博士生导师,均不特别注明此岗位职务。)
    1、朱大可(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

    保印笔下蚂蚱的身世,正是无数乡村少年的写照。在少年读物竞相粉饰现实的时刻,《草根儿》这部长篇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严酷的社会真相,并填补了少年文学苦难母题的空白。

    2、林达(著名华人作家):

    假如没有人给城里孩子讲这些故事,他们和蚂蚱们将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蚂蚱在他们面前走过,他们却看不见蚂蚱的存在。现在,蚂蚱从作者的笔下走出来,你不可能再视而不见。从此,城里孩子和农民工的孩子,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一样的孩子,为什么命运竟如此不同。

    3、徐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和社会活动家Jack Zipes问过一句话,“真的有只是写给孩子们的儿童文学吗?” 《草根儿》这个写给“小读者”的故事也是讲给“大读者”听的。它呼唤每个读者未泯的童心,以温暖的真情去重新注视还在困扰我们世界的不公和歧视。

    4、周洪宇(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这是第一部写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揭开了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真实一角,为当代文学史贡献了“蚂蚱”这样一个鲜活的农民工子女形象。

    在我们的身边,像蚂蚱这样的农民工孩子,有着成千上万,甚至已经过亿。他们的生活值得我们了解。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他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关注。关注他们的命运,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希望,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它不但可以使你从中了解同龄人的命运故事,还可以使你从中汲取一种积极向善的、正义的力量,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5、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不是童话,但胜似童话。孩子们不仅需要想像的世界,还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所以,我愿推荐《草根儿》这部充满感情、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农民工子女生活的作品。不仅离开或打算离开乡土的人们可以用之为“启蒙书”,城里的孩子和大人也许更应当读它,以了解和进入这些就在他们身边,却命运迥异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6、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曹保印的《草根儿》是直面城乡和农民工问题的、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记得一个朋友说到过,中国人都是农民,不能假装自己不是农民。又想起一个朋友说,他担心城市人将堕落为劣等人。又记得当年有人唱道,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这些问题都需要想想。

    7、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不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小说,而是与农民工及其子女共呼吸的气息。

    这不是同情者的叹息,而是兄弟般的休戚与共之情。

    这不是城里人或知识分子一般的道义表示,而是对我们自己的人性和良知的发问。

    曹保印的小说《草根儿》,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是一种警示。

    8、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农民工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繁荣的牺牲品,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当农民成为一种身份,生为农民就变成命运的诅咒。这无疑是当代最为野蛮和不正义的社会现象。《草根儿》以小说方式讲述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激发我们的同情和思考,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9、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草根儿》这部长篇小说,是帮助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培养责任感、净化心灵的生动读本;也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少年儿童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励志读本。与风靡世界的韩国励志剧《大长今》一样,这部小说告诉小读者,我们的家庭出身尽管不能选择,但我们的人格不容轻视,我们的精神是同样积极的,我们的努力肯定会得到回报。这就像一缕春风启迪着社会的良知,在我们的儿童读物中,应有更多这样敢于面对真实社会问题的优秀文学作品。

    10、窦桂梅(全国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时空跨到后现代,高玉宝的“我要读书”,成了当今“蚂蚱”们的渴望。 贫困,苦着一张稚嫩的娃娃脸;没有安全感,而过着受刑般的日子;渴望平等,不敢奢望“锦上添花 ”,哪怕“雪中送炭”;寻求幸福,逃离种种困境,虽在“磨盘”中,磨得血肉淋漓。

    打开书,祝福这些蚂蚱们吧,让他们脱离贫穷,拥有平等、安全和幸福。

    11、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也许再过若干年,蚂蚱和三虫儿的后代读这本书时,就像现在的人读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故事一样,但这个结果一定与蚂蚱和三虫儿这一代人阅读这本书或与此类似的书并学会思考有关。我希望城市的孩子好好读读这本书,并懂得他们和蚂蚱与三虫儿们原本是一类。

    12、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上学堂”。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后半句说明了新社会孩子们的幸福景象:有学上,就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显然,新社会的幸福景象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蚂蚱的故事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要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堂,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需要我们艰苦的努力。蚂蚱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13、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悄悄浮出水面,那就是像野草一样顽强成长着的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权利问题。《草根儿》采用冷静的写实手法,描述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艰辛生活历程,它既是在吁求社会给予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待遇,更是在向每一个人发问: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农民工及其子女何以如此遭受命运的折磨?面对他们,我们该想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不但少年儿童读者需要认真阅读本书,成人读者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们,更应通过阅读本书,问自己也问自己的孩子:大大小小的蚂蚱们,和我们有什么两样?对类似蚂蚱的农民工子女,我们是该无视他们、忽视他们,还是该热爱他们、帮助他们?
14、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农民工是最基层的国民,我们不能抛弃、歧视他们,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最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对未来的社会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借《草根儿》这部小说,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农民工和他们孩子的命运。而关注他们的命运,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15、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刑法室副主任):

    在讨论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就此来看,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相对贫困,相对于城乡隔绝状态下农村居民收入低下造成的绝对贫困,其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更险恶、更悲惨、更可怜。由此给农民工下一代带来怎样的伤害,曹保印先生的小说《草根儿》有生动描写,读来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21、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群体,他们生产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样是工人,但他们是“农民工”;同样是孩子,他们是打工者的后代,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曹保印先生借主人公 “蚂蚱”之口,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我要公平!”

    22、季卫东(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个农民工的最大心愿,莫过于省吃俭用让孩子接受教育,将来能比自己出息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这条路也给堵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几千万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工,背后还牵连着数亿翘首期盼的农民,构成无边无垠的“草根阶层”。他们一旦陷于对将来的绝望和不断枯萎,社会生态就会陡然变成荒漠,追求富强的所谓“中国梦”也就会消失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里。曹保印先生在《草根儿》这本书里指给我们看的正是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绿意,以此呼唤春风,以此祈求细雨。芳草,寸心,天知否?

    23、沈睿(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

    这是每个青少年都必读的书。小蚂蚱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分享和理解。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买、并跟孩子们一起读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诚实、善良、理解、同情、勇气、顽强、正直和向上。我们生活在这些准则似乎都被忘记了的时代。本书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在于巨大而宽厚的同情、怜悯和热爱——这些是优秀文学的真髓。

    本书通过小男孩蚂蚱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生存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放在世界文学传统的背景里看,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雾都孤儿》,其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其现实意义要求读者面对生存,并对我们存在的形态进行分析。其文学的意义在于提倡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性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罕见的道德力量。从十九世纪英国的《雾都孤儿》到今天的《草根儿》,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道德和激情力量的链接。

    24、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小说的主人公蚂蚱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就在于他是“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工”这个称呼就是荒谬的,它是身份社会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希望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城乡二元的身份制度被彻底废除。所有的公民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25、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草根儿》这部小说,是在质问我们社会的良心。它表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注意的事情: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从他们创造的财富中分享不到任何东西。

    我希望大人不仅给孩子买这本书,而且自己也读一读。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现在的青壮年老了以后,就要靠蚂蚱这样的孩子来养活。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他们人均的剩余价值高,才能分出相当的财富养活老年人口。我们的社会如果还象现在这样,那么就像我说的那样,“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

    “蚂蚱“们长大后,还是一个月挣六七百块,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怎么还有能力养活别人?现在的城里人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根本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还是农民工给我们多生了几个蚂蚱。以后社会要靠这些蚂蚱们创造财富。骄傲的城里人啊,想想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吧。你们即使不为他们想想,也得为自己想想。

[ 本帖最后由 townking 于 2006-9-2 23:2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07: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14、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农民工是最基层的国民,我们不能抛弃、歧视他们,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最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对未来的社会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借《草根儿》这部小说,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农民工和他们孩子的命运。而关注他们的命运,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15、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刑法室副主任):

    在讨论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就此来看,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相对贫困,相对于城乡隔绝状态下农村居民收入低下造成的绝对贫困,其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更险恶、更悲惨、更可怜。由此给农民工下一代带来怎样的伤害,曹保印先生的小说《草根儿》有生动描写,读来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21、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群体,他们生产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样是工人,但他们是“农民工”;同样是孩子,他们是打工者的后代,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曹保印先生借主人公 “蚂蚱”之口,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我要公平!”

    22、季卫东(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个农民工的最大心愿,莫过于省吃俭用让孩子接受教育,将来能比自己出息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这条路也给堵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几千万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工,背后还牵连着数亿翘首期盼的农民,构成无边无垠的“草根阶层”。他们一旦陷于对将来的绝望和不断枯萎,社会生态就会陡然变成荒漠,追求富强的所谓“中国梦”也就会消失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里。曹保印先生在《草根儿》这本书里指给我们看的正是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绿意,以此呼唤春风,以此祈求细雨。芳草,寸心,天知否?

    23、沈睿(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

    这是每个青少年都必读的书。小蚂蚱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分享和理解。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买、并跟孩子们一起读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诚实、善良、理解、同情、勇气、顽强、正直和向上。我们生活在这些准则似乎都被忘记了的时代。本书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在于巨大而宽厚的同情、怜悯和热爱——这些是优秀文学的真髓。

    本书通过小男孩蚂蚱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生存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放在世界文学传统的背景里看,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雾都孤儿》,其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其现实意义要求读者面对生存,并对我们存在的形态进行分析。其文学的意义在于提倡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性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罕见的道德力量。从十九世纪英国的《雾都孤儿》到今天的《草根儿》,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道德和激情力量的链接。

    24、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小说的主人公蚂蚱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就在于他是“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工”这个称呼就是荒谬的,它是身份社会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希望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城乡二元的身份制度被彻底废除。所有的公民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25、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草根儿》这部小说,是在质问我们社会的良心。它表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注意的事情: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从他们创造的财富中分享不到任何东西。

    我希望大人不仅给孩子买这本书,而且自己也读一读。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现在的青壮年老了以后,就要靠蚂蚱这样的孩子来养活。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他们人均的剩余价值高,才能分出相当的财富养活老年人口。我们的社会如果还象现在这样,那么就像我说的那样,“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

    “蚂蚱“们长大后,还是一个月挣六七百块,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怎么还有能力养活别人?现在的城里人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根本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还是农民工给我们多生了几个蚂蚱。以后社会要靠这些蚂蚱们创造财富。骄傲的城里人啊,想想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吧。你们即使不为他们想想,也得为自己想想。
14、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农民工是最基层的国民,我们不能抛弃、歧视他们,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最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对未来的社会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借《草根儿》这部小说,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农民工和他们孩子的命运。而关注他们的命运,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15、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刑法室副主任):

    在讨论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就此来看,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相对贫困,相对于城乡隔绝状态下农村居民收入低下造成的绝对贫困,其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更险恶、更悲惨、更可怜。由此给农民工下一代带来怎样的伤害,曹保印先生的小说《草根儿》有生动描写,读来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21、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群体,他们生产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样是工人,但他们是“农民工”;同样是孩子,他们是打工者的后代,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曹保印先生借主人公 “蚂蚱”之口,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我要公平!”

    22、季卫东(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个农民工的最大心愿,莫过于省吃俭用让孩子接受教育,将来能比自己出息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这条路也给堵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几千万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工,背后还牵连着数亿翘首期盼的农民,构成无边无垠的“草根阶层”。他们一旦陷于对将来的绝望和不断枯萎,社会生态就会陡然变成荒漠,追求富强的所谓“中国梦”也就会消失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里。曹保印先生在《草根儿》这本书里指给我们看的正是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绿意,以此呼唤春风,以此祈求细雨。芳草,寸心,天知否?

    23、沈睿(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

    这是每个青少年都必读的书。小蚂蚱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分享和理解。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买、并跟孩子们一起读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诚实、善良、理解、同情、勇气、顽强、正直和向上。我们生活在这些准则似乎都被忘记了的时代。本书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在于巨大而宽厚的同情、怜悯和热爱——这些是优秀文学的真髓。

    本书通过小男孩蚂蚱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生存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放在世界文学传统的背景里看,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雾都孤儿》,其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其现实意义要求读者面对生存,并对我们存在的形态进行分析。其文学的意义在于提倡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性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罕见的道德力量。从十九世纪英国的《雾都孤儿》到今天的《草根儿》,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道德和激情力量的链接。

    24、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小说的主人公蚂蚱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就在于他是“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工”这个称呼就是荒谬的,它是身份社会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希望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城乡二元的身份制度被彻底废除。所有的公民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25、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草根儿》这部小说,是在质问我们社会的良心。它表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注意的事情: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从他们创造的财富中分享不到任何东西。

    我希望大人不仅给孩子买这本书,而且自己也读一读。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现在的青壮年老了以后,就要靠蚂蚱这样的孩子来养活。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他们人均的剩余价值高,才能分出相当的财富养活老年人口。我们的社会如果还象现在这样,那么就像我说的那样,“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

    “蚂蚱“们长大后,还是一个月挣六七百块,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怎么还有能力养活别人?现在的城里人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根本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还是农民工给我们多生了几个蚂蚱。以后社会要靠这些蚂蚱们创造财富。骄傲的城里人啊,想想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吧。你们即使不为他们想想,也得为自己想想。
14、信力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
    农民工是最基层的国民,我们不能抛弃、歧视他们,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们;他们的孩子更应该得到最公平的对待,如果他们不能够及时融入到城市之中,将对未来的社会潜藏着巨大的隐患。借《草根儿》这部小说,我呼吁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农民工和他们孩子的命运。而关注他们的命运,正是关注我们自己的命运。

    15、刘仁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教授、刑法室副主任):

    在讨论农民工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对农民工的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曾说:“对收入而言的相对剥夺,会产生对可行能力而言的绝对剥夺”。就此来看,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民工在城市所遭遇的相对贫困,相对于城乡隔绝状态下农村居民收入低下造成的绝对贫困,其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更险恶、更悲惨、更可怜。由此给农民工下一代带来怎样的伤害,曹保印先生的小说《草根儿》有生动描写,读来催人泪下、激人奋发。

    21、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可敬的群体,他们生产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粮食,建造了城市,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神话。然而,他们的劳动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同样是工人,但他们是“农民工”;同样是孩子,他们是打工者的后代,不能像同龄人那样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力。曹保印先生借主人公 “蚂蚱”之口,喊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我要公平!”

    22、季卫东(日本神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一个农民工的最大心愿,莫过于省吃俭用让孩子接受教育,将来能比自己出息些。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这条路也给堵住了,那么,剩下的就只有绝望。几千万为生存而奔波的农民工,背后还牵连着数亿翘首期盼的农民,构成无边无垠的“草根阶层”。他们一旦陷于对将来的绝望和不断枯萎,社会生态就会陡然变成荒漠,追求富强的所谓“中国梦”也就会消失在天昏地暗的沙尘暴里。曹保印先生在《草根儿》这本书里指给我们看的正是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有生”的绿意,以此呼唤春风,以此祈求细雨。芳草,寸心,天知否?

    23、沈睿(美国海军学院助理教授):

    这是每个青少年都必读的书。小蚂蚱的故事应该让每个孩子、每个成年人都分享和理解。这是一本每个家长都应该给自己的孩子买、并跟孩子们一起读的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诚实、善良、理解、同情、勇气、顽强、正直和向上。我们生活在这些准则似乎都被忘记了的时代。本书的力量在于真实、面对生存和不屈不挠的理想主义;在于巨大而宽厚的同情、怜悯和热爱——这些是优秀文学的真髓。

    本书通过小男孩蚂蚱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生存的时代,并对这个时代提出了尖锐的批判。放在世界文学传统的背景里看,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雾都孤儿》,其意义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文学的。其现实意义要求读者面对生存,并对我们存在的形态进行分析。其文学的意义在于提倡更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性社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罕见的道德力量。从十九世纪英国的《雾都孤儿》到今天的《草根儿》,我们可以感到这种道德和激情力量的链接。

    24、王学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小说的主人公蚂蚱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就在于他是“农民工”的儿子。“农民工”这个称呼就是荒谬的,它是身份社会的产物。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梅因曾说:“所有社会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希望我们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城乡二元的身份制度被彻底废除。所有的公民都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25、薛涌(美国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

    《草根儿》这部小说,是在质问我们社会的良心。它表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被我们注意的事情:农民工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他们的孩子却从他们创造的财富中分享不到任何东西。

    我希望大人不仅给孩子买这本书,而且自己也读一读。中国马上要进入老龄化。现在的青壮年老了以后,就要靠蚂蚱这样的孩子来养活。我们的社会如果能够好好教育他们,他们就会成为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他们人均的剩余价值高,才能分出相当的财富养活老年人口。我们的社会如果还象现在这样,那么就像我说的那样,“民工的孩子永远是民工,盲流的孩子永远是盲流”。

    “蚂蚱“们长大后,还是一个月挣六七百块,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怎么还有能力养活别人?现在的城里人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根本不要孩子。老了怎么办?还是农民工给我们多生了几个蚂蚱。以后社会要靠这些蚂蚱们创造财富。骄傲的城里人啊,想想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吧。你们即使不为他们想想,也得为自己想想。
34、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读了曹保印写的《草根儿》,我但愿这是小说。因为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这或许只是作者根据自己媒体工作的经验编写出来的故事。但是读了作者的《后记》我才明白,尽管这的确是小说,现实中的蚂蚱们和他(她)们的父母乡亲或许比这样的故事还要凄惨。我想,作者之所以没有写成纪实作品,是因为他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暴露社会的创伤,而是要尽一位公民的义务。朱学勤将这称之为车薪面前的杯水,但众城成城,一杯杯水最终会熄灭车薪燃起的大火。何况蚂蚱们应该有美好的明天,所以我还是但愿这是小说。

    (本评语的标题为《但愿这是小说》)

    35、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现在,我们的城市确实有了极大的改观,面对不断拓宽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老师对孩子说:这就是新的城市,日新月异,蒸蒸日上。但是,在城市中,还生活着另一些人,他们生活在城市中,而这个城市却不是他们的——这就是像这部小说中的蚂蚱一样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习惯了不平等,如果我们对这些熟视无睹,那么,这个社会就无和谐可言。

    我希望童心是善良的,能像希望自己的生活美好、愉快一样,也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生活得美好、愉快,能为别人的不幸而落泪;希望良知不会随着时光的逝去和年龄的增长而衰减,不会使人变得麻木不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因此,也希望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不至于断绝。

    ——题曹保印小说《草根儿》后

    36、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

    人们都说,经济发展使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越来越流通,然而,事实却是,经济发展却使城市里的孩子对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陌生,彼此越来越隔阂,如果你是城市里的一位孩子的家长,就让你的孩子读一读这本小说吧,让你的孩子透过《草根儿》这本小说的打开的窗口,去了解那个他们从来无所知的真实世界。不要让他的纯真的同情心在缺少心灵滋润的世侩生活中过早地干涸。

    37、邓正来(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中国书评》主编):

    在“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下,国人关注的更可能是中国“都市化”浪潮中的城市居民的利益,而不太可能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贫富差距结构”下的广大中国农民工子女之身体健康、受教育和生命安全的切实权利。而曹保印先生这本《草根儿》的小说,则会把我们的视线转向我们早就应该关注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中国农民工子女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07: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1)

    当风悄悄吹瘦田里的草,吹凉河里的水,引来一波逐一波的虫鸣时,季节的脚步,已经一点点、一滴滴默无声息地,滑向了秋后。
    到了秋后,该收的庄稼全收了,该种的庄稼也都种了,正是农民们喘一口气,歇一歇脚,有事儿没事儿串串门,喝一两口小酒的时候。

    不过,这样消消闲闲的日子,在秋后,很早就没有了。秋后的秋后,很少有人再有心情喘一口气,歇一歇脚,有事没事儿串串门,喝喝小酒了。秋后的秋后,大家都想着离开家,出去走走了。

    在这里,我所说的“秋后的秋后”,前一个秋后,是指季节;后一个秋后,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这个小村庄,太普通、太小了,你在地图上很难找到它的位置。

    不过,亲爱的孩子,随便在我们中国农村的任何一个地方,你都可以看到秋后的影子。而你的生命之根,往往就深深扎在这里的泥土中,只不过,因为你离泥土越来越远,所以,你陌生了它,疏远了它,遗忘了它……可是,即便是这么小的地方,也生活着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

    蚂蚱的很多乡邻,他们出生在秋后,又喝着秋后的水、吃着秋后的饭长大,然后又在季节的秋后,一个接一个离开了村庄的秋后,离开了秋后的家,到外地走走了。他们不是像城里人那样,去秋后以外的地方开开心心旅游,而是漂泊到城市里,通过艰辛的打工,去寻求一份幸福生活——有一身新衣穿,有一口好饭吃,有一点儿零钱花,有一间小房子住……

    只要谁家的屋门一直锁着,蜘蛛在门框边、窗户角织起了网,蚂蚁在灶台上垒起了巢,你就可以说,这家人早已经离开了秋后,有好些日子没有回来了。

    蚂蚱是谁?

    是秋后田野里,一片声儿叫着的小虫子吗?有时,会被孩子轻轻易易地抓住,从脖领上串一根狗尾巴草,然后,拿回家喂鸡吃?

    当然不是。这个蚂蚱,是一位刚过完10岁生日的男孩子,在他家几乎贴满墙的“喜报”上,你可以看到他的学名——张草根。不过,因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大家都叫他“蚂蚱”,所以,我们也就叫他蚂蚱吧!

    就在蚂蚱过完10岁生日第三天的早晨,蚂蚱爸爸告诉他,明天他不用去学校了。

    说这话时,蚂蚱爸爸没有敢看儿子。

    “为啥不去了?”蚂蚱问,“明天我们学校开学呀!”

    蚂蚱爸爸看了他好一会儿,却没有回答,即使火红的烟头烫到了手。

    爸爸的沉默,让蚂蚱不知所措。但是,很快,蚂蚱就仿佛明白了什么。他看见爸爸的眼圈红了。

    蚂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在秋后小学,蚂蚱每学期都能被评为“三好学生”。尽管这样,除了一张巴掌大的油印“喜报”,蚂蚱从来也没有得到过奖品。哪怕,这些奖品只是一块小小的橡皮,或者一枝不带橡皮的铅笔、一个薄薄的作业本。

    有一次,蚂蚱曾经小心翼翼地,就这件事问过同桌石头,石头说:“我爷爷没钱,他经常连工资都拿不到。”

    石头的话,是对的。不但石头爷爷经常拿不到工资,秋后小学的其他老师,也常常拿不到工资。就是因为这样,不少老师在学校里教不了几个月课,就辞职了。结果,蚂蚱和石头他们,刚刚和新老师熟悉了,可也许就在明天的某一节课上,这个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

    石头的爷爷是秋后小学的校长,在秋后小学干了差不多快40年。

    在秋后,所有人见了石头的爷爷,哪怕离得老远老远,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如果谁家来了亲戚,总会去请石头的爷爷去陪客,更不用说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了。就连经常板着脸的村长,见了石头的爷爷,也要快走几步,递上一枝烟。

    “蚂蚱。”爸爸终于开口了。

    “哎。”蚂蚱泪眼矇眬地看了看爸爸。

    “知道爸爸为什么不让你上学了吗?”

    “听妈妈说,咱家没钱了。”蚂蚱的声音小得连他自己都听不清。不过,蚂蚱爸爸还是听清楚了,不但听清楚了,而且微微打了个哆嗦。

    蚂蚱爸爸又点上一枝烟,深深吸了两口后,伸出手去抚摸蚂蚱的头。然后,慢慢地,每一个字都很沉重地说:“是啊,咱家没钱。可是,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天,我们全家就要离开秋后,到很远很远的一个城市去了。所以,明天我们要收拾收拾行李。”

    这可是一件大事。

    对城里绝大多数像蚂蚱这样的男孩子来说,如果突然听说自己家要搬,而且是搬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肯定会非常非常高兴。至少,也会特别惊讶。要知道,“很远很远的地方”这几个字,总是充满着童话般美丽的梦。

    然而,蚂蚱不高兴。这样的事情,他在秋后经常碰到,而且他的好几个同学,就是这样突然离开秋后,离开自己的。

    “一定要离开秋后吗?”蚂蚱问爸爸。

    爸爸没有直接回答蚂蚱的提问,只是说:“光靠在家种地,怎么能行?你柳桩叔他们早就出去打工了。在外面挣的钱再少,也总比在家望天收强啊。我和你妈商量了,咱们家也出去打工,留你爷爷先在家看门。”

    “我还能上学吗?”

    “上,怎么不上?听说,城里也有学校。”

    “有秋后小学好吗?”

    “当然比秋后小学好。”

    “在城里的学校,如果学习好,能得奖品吗?”

    “奖状、奖品都有。”

    “到了城里,奖状、奖品我都要!”

    于是,他有一点儿高兴了。

    “那你就去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吧!”蚂蚱爸爸掐灭了又烫着手的烟头,准备出去了。

    “我去找村长开一张打工证明,顺便告诉你壮福爷一声。”说完这话时,蚂蚱爸爸已经推开了院门。

    蚂蚱爸爸说的壮福爷,就是石头的爷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07: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离家(2)

    爸爸走了以后,蚂蚱并没有立即收拾自己的东西。蚂蚱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妈妈会帮着收拾的,何况,这样的东西并不多。在这一点上,男孩子不像女孩子,哪怕是一个早已破得不成样子的布娃娃,都要像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不过,蚂蚱也有自己想要带走的东西,那就是“兔子”。可是,“兔子”是不用“收拾”的,只要爸爸答应,让它跟着自己走就行了。

    “兔子”是一条狗,一条个头儿已经长到蚂蚱不用弯腰,就可以抚摸它脑袋的大黄狗。大黄狗之所以不叫狗,而叫“兔子”,是因为它和兔子跑得一样快。不,准确地说,应该比兔子跑得还快。

    还是在“兔子”很小的时候,蚂蚱就把它从石头家抱来了。

    当时,“兔子”才刚断奶。

    为了把“兔子”养大、养壮,蚂蚱常常细细地嚼馍给它吃。如果哪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妈妈逮一只鸡杀了,蚂蚱更会把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肉,留下来给“兔子”吃。就因为这,妈妈没有少吵蚂蚱。但是,每次吵过之后,妈妈都会把自己碗里的肉,再拨到蚂蚱碗里去。

    当然,长大、长壮了以后的“兔子”,也没少给蚂蚱挣脸面。

    去年冬天的一天,下了好大好大的雪,田里的冬庄稼、杂草丛、乱灌木林等,都被厚厚的雪盖住了。连秋后西边一里外的废黄河,也结上了硬硬的一层冰。

    在这样的日子里,大人们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聚在一起打牌、唠嗑、吹牛;再不然,就是扛着鸟铳,到田野里打猎。小孩子喜欢做的事儿,却是聚在一起,轮流讲故事。

    蚂蚱正想去石头家玩,走到半路的时候,看见柳桩叔一帮人扛着鸟铳、领着自家的狗,要到田里打野鸡、野兔。这可是一件既刺激又好玩的事儿!

    蚂蚱赶紧跑过去,大声对柳桩叔说:“柳桩叔,我也要去!”

    柳桩笑了:“好吧。”

    要打猎,“没兔子”怎么行?没石头、二蛋儿、三虫儿、猫眼儿、狗剩儿怎么行?“兔子”是蚂蚱的好帮手,石头、二蛋儿、三虫儿、猫眼儿、狗剩儿他们,是蚂蚱的好朋友。想到这儿,蚂蚱赶紧打了几声响亮的口哨,接着,又大声喊着好朋友们的名字。

    “石头!”

    “二蛋儿!”

    “三虫儿!”

    “猫眼儿!”

    “狗剩儿!”

    在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的农村,到处都是静悄悄的。蚂蚱尖锐的哨声、响亮的喊声,很快就传到了本来就不远的地方,传到了这些小伙伴的耳朵眼儿里。

    不一会儿,先是“兔子”箭一般窜过来。接着,石头、二蛋儿、三虫儿、猫眼儿、狗剩儿,也气喘吁吁跑来了——“呼!呼!呼!”

    “蚂蚱,有什么好事儿呀!”三虫儿急急地问,他和叔叔的性格一样,不管做什么事儿,都火急火燎的。

    “打猎!和柳桩叔他们一起!”蚂蚱简短而又兴奋地说。

    这时,柳桩他们几个大人,正站在村边。笑眯眯地等着他们。

    蚂蚱、石头、二蛋儿、三虫儿,每个人都领着自己的狗,狗儿一个比一个欢实,人也是一个比一个快乐。猫眼儿和狗剩儿家没养狗,但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把弹弓,口袋里装满了小石子儿。

    很快,他们从废黄河上面的破砖桥上走过,向离秋后更远的田里走去。

    走了差不多快一个小时的样子,他们停了下来。

    “注意看地上脚印。”柳桩说。

    柳桩说的脚印,是野鸡、野兔的脚印。在大雪覆盖的田野上,如果有什么动物刚走过不久,便会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一看这些脚印,你就会马上知道,是野鸡刚走过,还是野兔刚来过。

    “这儿,这儿!”蚂蚱喊。

    一群人很快从四面聚拢过来,站在一个清晰的脚印边看。

    “是野鸡!”

    柳桩话音刚落,兔子便窜了出去。

    不远处,一只野鸡“咯咯咯”惊叫着,试图飞起来。也许是好久没有吃到食物了,身上没有力气,不管这只野鸡怎么折腾,就是飞不起来,只能在雪地上扑愣着翅膀疯狂地跑。在野鸡的背后,“兔子”箭一般窜过去。一层层碎雪,飘起、落下,落下、飘起。

    大家追了刚一会儿,柳桩便喊:“别追了,‘兔子’自己能抓住。”

    果然,还没眨巴够十下眼睛,大家就听到了野鸡发出绝望的叫声:“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

    野鸡真的被“兔子”逮住了!

    旗开得胜,第一胜又是被蚂蚱的“兔子”创下的。蚂蚱兴奋得脸都红了。对蚂蚱来说,“兔子”能为自己挣这么大的脸面,真是让人好高兴、好高兴!

    那天,他们打到了差不多有十只野鸡、野兔。到了晚上,所有参加打猎的人,包括蚂蚱、石头、二蛋儿、三虫儿,又聚到了一起。他们就在柳桩家的院子里架起了一口锅,把所有的猎物都放进去,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直到现在,蚂蚱还怀念那顿晚餐。

    现在,蚂蚱就要离开秋后,跟着爸爸一起到城里打工了,可是,“兔子”能跟着一起进城吗?

    3

    “汪汪汪!”

    “兔子”的叫声,打破了蚂蚱的回忆。是蚂蚱爸爸从外面回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沉默不语的石头。

    “石头!”蚂蚱赶紧迎上去,“你怎么来了?”

    “我……”石头欲言双止。

    两行泪水,从石头的脸上滑落,沉沉地落在地上。

    蚂蚱心酸了,泪水也一下子涌了出来,想控制都控制不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2: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3)

    看到两个孩子都哭了,蚂蚱爸爸笑了,虽然笑得有些勉强。他走过来,拍着两个孩子的肩膀,说:“都这么大人了,怎么还哭鼻子?也不知道害羞。”
    “蚂蚱,你真的要走吗?”石头说。

    “我也不想走,可爸爸妈妈要出去打工,我得跟着去。”

    “你走了还回来吗?”

    “回来,肯定回来,爷爷还在家呢。”

    “那我等你回来。”

    “嗯。”

    石头说着,把一直紧紧抓着的弹弓递给蚂蚱。

    “蚂蚱,送给你当礼物吧。”

    “不,我不要。”蚂蚱赶紧推开石头的手。蚂蚱知道,这个弹弓是石头最心爱的玩具。为了做成它,石头曾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有一次,石头在课堂上偷偷玩弹弓,结果被班主任发现了。为了保住弹弓不被班主任收走,石头宁愿在教室后面站整整一天,也不把它交出去。

    “你一定要收下,见了弹弓,就像见到了我。”石头诚恳地说。

    “可是,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啊!”蚂蚱眼泪汪汪的。

    “我什么都不要,你只要有空的时候,记得给我写信就行了。”石头说,“把你在城里的故事,告诉我。”

    “我会的,我一定会的。”

    石头再一次把弹弓递给蚂蚱。这一次,蚂蚱不要就说不过去了,他只好接了过去。可是,刚接过弹弓,蚂蚱的眼泪又出来了。

    蚂蚱真的不想离开石头,离开秋后。毕竟,秋后留下了蚂蚱许许多多童年的美好记忆。虽然外面的世界也许更精彩,但不知道怎么的,蚂蚱似乎感觉那些并不属于自己,只有秋后的一切,才真真切切和自己血肉相连。

    “蚂蚱。”这是妈妈在叫他,“你来看看,还有什么东西要收拾?”

    “哎!”蚂蚱边答应,边和石头一起,向屋里走去。

    在屋里,蚂蚱妈妈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全用蛇皮袋装着,旁边还有蚂蚱的一个用了三年的书包。而蚂蚱爸爸,则坐在一边抽着烟,默默地不说话。

    “山子,既然说好了出去打工,就别发愁了。不行了,咱们就再回来种地。”这是蚂蚱妈妈,在跟蚂蚱爸爸说话。

    山子是蚂蚱爸爸的小名。从妈妈跟爸爸见第一次面起,直到他们结婚、有了蚂蚱,蚂蚱妈妈就一直这样叫蚂蚱爸爸。

    “杏儿,不是我发愁,我听柳桩他们说,在外面打工也挺难的,有时候,连工资都要不回来。”蚂蚱爸爸重重叹了口气,“唉!”

    杏儿是蚂蚱妈妈的小名,从当小姑娘的时候,她就叫这个名字。和蚂蚱爸爸结婚后,她还叫这个名字。

    有时候,蚂蚱也会趁妈妈高兴的时候,偶尔这样叫她一两次,觉得挺好玩儿的。妈妈对蚂蚱这样叫自己并不生气,虽然她也会装作故意生气的样子,绷紧了脸训蚂蚱:“杏儿是你小孩子叫的吗?真是没大没小的。”实际上,这样的话还没说完,蚂蚱妈妈常常就自个儿先笑了。

    “难不难,咱们出去才知道啊!”蚂蚱妈妈说,“听说柳桩在城里做得就不错啊,还是一个小工头呢!”

    在蚂蚱家,妈妈的权威比爸爸大,很多大事都由妈妈做主。

    “人和人不一样,柳桩是柳桩,咱是咱。”蚂蚱爸爸说,“咱不能和柳桩比,柳桩能说会道的,咱怎么行?”

    就在爸爸、妈妈说这些话时,蚂蚱已经在和石头一起,检查自己简单的行李了。的确,那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行李,除了上学期用过的书、几个已经写了大半的作业本、几支用了半截的铅笔、一块磨黑了的橡皮、一把塑料尺,就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对了,还有一张四年级毕业时的成绩单、一张升五年级的通知书。

    不过,这些对蚂蚱来说,可能都没有什么用了。到了新的地方,还不知道能不能马上接着上学呢?

    石头默默看着蚂蚱检查这一切,眼里还是含着泪水。石头知道,明天,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他的同桌就不再是蚂蚱了。

    突然,蚂蚱好像想起了什么。他回过头去,看着妈妈,小声地说:“妈,‘兔子’会和咱们一起走吗?”

    “‘兔子’?”蚂蚱妈妈惊讶地看着他,好像不认识蚂蚱似的,说,“不能。城里不让养像‘兔子’这样大的狗。再说,你爷爷也需要它啊!”

    是啊,妈妈说得有道理。这一点,蚂蚱怎么没想到呢?

    “那好吧。”蚂蚱不吭声了。

    蚂蚱是个乖孩子,他不想再说什么。但是,他真的舍不得“兔子”。这可怎么办?蚂蚱看了看石头,又看了看站在他身边摇头摆尾的‘兔子’,好像想起了什么。但是,蚂蚱却没有说出来,他只是默默地看了石头几眼。

    石头看出了蚂蚱的心思。石头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要不,他也不会成为蚂蚱的好朋友。

    “要不,我来照顾‘兔子’吧!”石头说。

    “不用了。”蚂蚱回答,“我爷爷会照顾好它的。不过,石头……”

    “怎么啦?”

    “你在给我回信时,把‘兔子’的事儿也写进去,好吗?”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石头说,“石头嘛,从来就是实打实的。”

    石头本来想开个小玩笑,让蚂蚱多少开开心,可是,蚂蚱不但没有开心,反而蹲下身去,抱着狗“叭嗒、叭嗒”掉眼泪。

    “兔子”好像也明白了什么,它老老实实趴在蚂蚱的怀里,一动也不动,嘴里“呜呜呜”地哼着,也好像在哭。实际上,它的眼眶里,的确蓄满了泪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2: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4)

    “山子,收拾啥样了?”
    随着这一声洪亮的问,蚂蚱家的门被推开了。蚂蚱看见,一群人走了过来。这些人蚂蚱都认识,他们都是秋后的,有二蛋儿的爸爸、三虫儿的叔叔、猫眼儿的大伯,还有狗剩儿已经六十多岁了的爷爷……

    “差不多了,穷人家,没啥可收拾的。”

    蚂蚱爸爸赶紧站起来,迎了上去。蚂蚱妈妈也放下手中正干着的活儿,拍了拍身上的土,快步走了出去。

    “你还哭了?”三虫儿的叔叔问蚂蚱爸爸。

    “没有,没有。”蚂蚱爸爸急忙去擦眼睛,“这有啥好哭的?出去了总有活儿干。人挪活,树挪死。活人还能被尿憋死?”

    “你这样想就对了。”狗剩儿的爷爷说,“我这么大年纪都不怕,你们年轻人有什么好怕的?”

    “是啊,是啊!”蚂蚱妈妈说,“你们也都收拾差不多了吧。”

    听到妈妈这样说,蚂蚱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是要出去打工的。

    “你也出去啊,老犟头。”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胳膊底下夹着一根长长的旱烟袋,从外面走了进来。在他松树皮一样的大手里,提着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一瓶矿泉水、几袋方便面、几根火腿肠,还有一个油乎乎的大纸包。

    “爷爷!”蚂蚱马上冲了出去。

    来的正是蚂蚱的爷爷。老人家一大早就出门了,说是在家闷得发慌,要去转转。没想到,他是到离秋后几里远的乡里赶集去了。

    “爹,你回来了。”蚂蚱爸爸说。

    “回来了。”

    “买这些东西干啥?”蚂蚱妈妈不解地看着老人。

    “给孩子在路上吃。明天不是就要走了嘛。”

    “路上吃的东西,都准备好了。”蚂蚱妈妈说,“我昨天就蒸了一锅馒头、一锅包子,您还不知道?还有一些,给你在篮子里留着呢。”

    “知道,知道。可孩子喜欢吃这些东西,我就给他买了一点儿。”老人说,“穷家富路啊!说什么,也不能亏了孩子。”

    蚂蚱接过爷爷提的东西,又搬过一把椅子让爷爷坐下。

    这时候,大家都坐了下来。

    蚂蚱和石头,也找了几块砖头,坐下了。

    “外边的活儿好找吗?”说这话的是二蛋儿的爸爸。他和二蛋儿长得差不多,都是个子不高,但特别墩实。

    “不好说。”三虫儿的叔叔边抠布鞋上粘的泥,边说,“有没有活儿,先到劳务市场上看看再说吧。咱有的是力气,还怕找不到一口饭吃?”

    “这时候出去打工的人特别多,咱得做好准备。”猫眼儿的大伯说。

    “是啊,得做好准备。”蚂蚱爸爸说。

    ……

    听着大人们的话,蚂蚱莫名其妙地有些害怕。至于为什么害怕,他也说不清楚。虽然蚂蚱也曾经去过城里,见到了好多好看、好玩的东西,甚至还在一所漂亮的小学校门口,见过一位长得特别好看的女老师,但隐隐地,他觉得城里不是自己生活的地方,那些东西也并不属于自己。

    “石头,我不想去城里。”蚂蚱说。

    石头正低着头和“兔子”玩,猛听到蚂蚱这样说,一句话便脱口而出:“为什么不想去城里?城里不是很好玩儿吗?”

    “城里不是家。”

    “什么地方是家?”

    “秋后。”

    两个小孩子的对话,也被大人们听到了。奇怪的是,大人们停止了说话,全都默默地看着蚂蚱和石头。

    蚂蚱没有注意到大人们的变化,石头也没有。

    “你觉得秋后比城里好吗?”

    “是。”

    “好在哪里?”

    “不知道。”

    “在城里时间长了,你就会喜欢城里的。我姑姑就是这样说的。”

    “我不可能喜欢城里,住多长时间都不会。”

    “为什么?”

    “不知道。”

    ……

    不知什么时候,蚂蚱和石头也不再说话了,而风却悄悄刮起来了,蚂蚱家那棵大杨树的叶子,被刮得“哗哗哗”响。不时地,有一片片半枯不黄的叶子,顺着风,在空中悠悠飘,然后静静落下来。

    在蚂蚱家院子外面,更多的大杨树轻轻摇摆起来。于是,更多半枯不黄的叶子,顺着风在空中飘。秋后,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此时变得像水一样纯净,又像水一样透明,而空气中,却又隐隐约约地,有了一些略显苦涩的味道。

    5

    当蚂蚱一家人,拿着行李走出家门时,蚂蚱看见,这次到城里去打工的,少说也有二十多个人。在这些人中,有一个蚂蚱十分熟悉而又亲切的人,她就是石头的姐姐——菊儿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2: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5)

    “菊儿姐怎么会来呢?”蚂蚱想,“石头来的时候,怎么没对我说呢?”
    菊儿是秋后最漂亮的姑娘,比蚂蚱大八岁,从县里的师范毕业后,一直在秋后小学当代课老师。

    如果说十八岁的姑娘是朵花,那么,菊儿就是秋后最美丽的一朵花。她不但外表像花一样好看,内心也像花一样美。

    在秋后小学,菊儿老师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她不但课讲得好,而且特别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她从来不批评自己班里的学生。如果有谁因为调皮捣蛋犯了错误,菊儿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笑眯眯地把孩子领到自己小小的办公室里。

    等到了办公室后,菊儿老师常常会像变戏法似的,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各种好吃或者好玩的东西来。这些东西,有菊儿老师自己做的,也有她从附近镇上买来的,比如甜甜的点心、好看的玩具,或者精美的剪纸等。

    “你真听话。”

    那些捣蛋鬼,每一次来到菊儿老师的办公室,她总是用这句话开头;接着,就会把那些好吃、好玩的东西,拿出一样两样来,微笑得像天使一样,递给低着头,不敢看她的学生。

    还别说,就是这么一样小东西,一下子就把那些捣蛋鬼的戒心,给“打得”落花流水,不管犯的什么错误,或自以为受的什么委屈,都会竹筒倒豆子一样,说给菊儿老师听。

    菊儿老师呢,也总是一直微微笑着,眉毛翘翘的、酒窝浅浅的,好看极了。

    去年教师节,菊儿老师像平常一样,到班里上课。

    等她刚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不对,因为每个学生脸上,都挂着神秘的微笑。虽然在菊儿老师的课上,同学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笑,但那都是些甜甜的笑、满足的笑、快乐的笑、幸福的笑。

    那些笑像水晶一样,是透明的,可以让人一下子就看到心底。不像这一次,虽然同学们脸上的笑感觉也很甜,但却好像蒙着一层雾,让人猜不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上课!”菊儿老师喊,声音像鸭梨一样脆,而且甜。

    “起立!”蚂蚱喊道。

    蚂蚱并不是班长,但在菊儿老师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天喊“起立”的机会。在这一天,每个学生也都会过上一天当班长的瘾。因为菊儿老师制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班规”,那就是班长轮流当。

    这样一来,不管学习成绩如何,每个学生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在这一天,每个当上班长的学生都很开心,工作也干得很卖力。尤其是那些成绩一时还不太好的学生,更是从当班长中潜移默化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豪的感觉,学习成绩常常会神奇地悄悄提升上去。

    这一天,就轮到蚂蚱当班长。

    “请坐下!”菊儿老师说,声音像花瓣一样柔,并且暖。

    然而,让菊儿老师惊讶的事发生了:同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随着老师“请坐下!”的声音落地,齐齐地坐下来,而是依然神秘地笑着,静静地站着。

    一下子,菊儿老师愣住了:同学们这是怎么啦?

    就在菊儿老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时,蚂蚱猛地从背后亮出了一大捧鲜艳的野菊花,同时,极其响亮地大声说:“老师,节日好!”

    “老师,节日好!”

    同学们齐声说,声浪一下子包围了菊儿老师。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从背后,亮出了一大束鲜艳的野菊花。

    “献花!”

    随着蚂蚱的口令,从坐在第一排的同学开始,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到讲台上,向菊儿老师献上了鲜花。在献花的时候,每个同学还轻轻地对菊儿老师说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节日问候:“老师,我爱你!”

    在那一节课上,以及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菊儿老师都处在幸福的包围中。有时候,她甚至会在梦中发出幸福的微笑。那一定是她又想起了这件事。

    在班上,蚂蚱没少得到菊儿老师的好。在菊儿老师的眼里,蚂蚱就和石头一样,都是她疼爱的小弟弟。所以,在学校外面,蚂蚱并不叫菊儿“老师”,而是一口一声“姐”地叫她。

    蚂蚱不知道菊儿姐为什么也要出去打工,他想问,又不敢问,只是紧跑几步,紧紧地抓住菊儿姐的手,依偎着她。

    “菊儿,你也要出去打工吗?”

    对提着行李的菊儿,蚂蚱妈妈也有些惊讶,她忍不住问了出来。

    “嗯。”菊儿轻轻地说。

    蚂蚱看见,一滴清清的泪水,悄悄出现在菊儿姐的眸子里。

    6

    村口,停着两辆拖拉机。

    蚂蚱知道,这两辆拖拉机是送他们到镇上去的,因为镇上有开往县城的班车。从前,快过年时,蚂蚱和爸爸一起坐过这样的班车,那是到县里去卖爸爸趁农闲时新做的各种小家具,还有家里积攒的鸡蛋,顺便再办些年货。

    每次去县城,蚂蚱都很高兴,一路上,总是兴高采烈地和爸爸说个不停。但是,这一次,明知道也是要去县城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但高兴不起来,看到那两辆拖拉机时,他甚至很想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2: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离家(5)

    “菊儿姐怎么会来呢?”蚂蚱想,“石头来的时候,怎么没对我说呢?”
    菊儿是秋后最漂亮的姑娘,比蚂蚱大八岁,从县里的师范毕业后,一直在秋后小学当代课老师。

    如果说十八岁的姑娘是朵花,那么,菊儿就是秋后最美丽的一朵花。她不但外表像花一样好看,内心也像花一样美。

    在秋后小学,菊儿老师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她不但课讲得好,而且特别关心孩子们的生活。

    更有意思的是,她从来不批评自己班里的学生。如果有谁因为调皮捣蛋犯了错误,菊儿老师总是在放学后,笑眯眯地把孩子领到自己小小的办公室里。

    等到了办公室后,菊儿老师常常会像变戏法似的,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拿出各种好吃或者好玩的东西来。这些东西,有菊儿老师自己做的,也有她从附近镇上买来的,比如甜甜的点心、好看的玩具,或者精美的剪纸等。

    “你真听话。”

    那些捣蛋鬼,每一次来到菊儿老师的办公室,她总是用这句话开头;接着,就会把那些好吃、好玩的东西,拿出一样两样来,微笑得像天使一样,递给低着头,不敢看她的学生。

    还别说,就是这么一样小东西,一下子就把那些捣蛋鬼的戒心,给“打得”落花流水,不管犯的什么错误,或自以为受的什么委屈,都会竹筒倒豆子一样,说给菊儿老师听。

    菊儿老师呢,也总是一直微微笑着,眉毛翘翘的、酒窝浅浅的,好看极了。

    去年教师节,菊儿老师像平常一样,到班里上课。

    等她刚一走进教室,就发现气氛不对,因为每个学生脸上,都挂着神秘的微笑。虽然在菊儿老师的课上,同学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笑,但那都是些甜甜的笑、满足的笑、快乐的笑、幸福的笑。

    那些笑像水晶一样,是透明的,可以让人一下子就看到心底。不像这一次,虽然同学们脸上的笑感觉也很甜,但却好像蒙着一层雾,让人猜不透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上课!”菊儿老师喊,声音像鸭梨一样脆,而且甜。

    “起立!”蚂蚱喊道。

    蚂蚱并不是班长,但在菊儿老师的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天喊“起立”的机会。在这一天,每个学生也都会过上一天当班长的瘾。因为菊儿老师制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班规”,那就是班长轮流当。

    这样一来,不管学习成绩如何,每个学生都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在这一天,每个当上班长的学生都很开心,工作也干得很卖力。尤其是那些成绩一时还不太好的学生,更是从当班长中潜移默化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豪的感觉,学习成绩常常会神奇地悄悄提升上去。

    这一天,就轮到蚂蚱当班长。

    “请坐下!”菊儿老师说,声音像花瓣一样柔,并且暖。

    然而,让菊儿老师惊讶的事发生了:同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随着老师“请坐下!”的声音落地,齐齐地坐下来,而是依然神秘地笑着,静静地站着。

    一下子,菊儿老师愣住了:同学们这是怎么啦?

    就在菊儿老师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时,蚂蚱猛地从背后亮出了一大捧鲜艳的野菊花,同时,极其响亮地大声说:“老师,节日好!”

    “老师,节日好!”

    同学们齐声说,声浪一下子包围了菊儿老师。与此同时,每个同学都从背后,亮出了一大束鲜艳的野菊花。

    “献花!”

    随着蚂蚱的口令,从坐在第一排的同学开始,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到讲台上,向菊儿老师献上了鲜花。在献花的时候,每个同学还轻轻地对菊儿老师说了一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节日问候:“老师,我爱你!”

    在那一节课上,以及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菊儿老师都处在幸福的包围中。有时候,她甚至会在梦中发出幸福的微笑。那一定是她又想起了这件事。

    在班上,蚂蚱没少得到菊儿老师的好。在菊儿老师的眼里,蚂蚱就和石头一样,都是她疼爱的小弟弟。所以,在学校外面,蚂蚱并不叫菊儿“老师”,而是一口一声“姐”地叫她。

    蚂蚱不知道菊儿姐为什么也要出去打工,他想问,又不敢问,只是紧跑几步,紧紧地抓住菊儿姐的手,依偎着她。

    “菊儿,你也要出去打工吗?”

    对提着行李的菊儿,蚂蚱妈妈也有些惊讶,她忍不住问了出来。

    “嗯。”菊儿轻轻地说。

    蚂蚱看见,一滴清清的泪水,悄悄出现在菊儿姐的眸子里。

    6

    村口,停着两辆拖拉机。

    蚂蚱知道,这两辆拖拉机是送他们到镇上去的,因为镇上有开往县城的班车。从前,快过年时,蚂蚱和爸爸一起坐过这样的班车,那是到县里去卖爸爸趁农闲时新做的各种小家具,还有家里积攒的鸡蛋,顺便再办些年货。

    每次去县城,蚂蚱都很高兴,一路上,总是兴高采烈地和爸爸说个不停。但是,这一次,明知道也是要去县城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但高兴不起来,看到那两辆拖拉机时,他甚至很想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2: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路上(1)

    当拖拉机开到镇上以后,蚂蚱才看见,在镇上,要坐班车到县里,然后再转车到省城打工的,并不只是秋后村的一帮人,还有外村的不少人。只不过,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却只有一个。
    虽然镇子并不大,只有纵横两条街,稀稀落落地散布着几家商店、饭馆、小旅馆,但它在蚂蚱眼里,却是仅次于县城的、最好玩的地方。蚂蚱甚至曾经想过,如果长大后能在镇里工作,那将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趁大人们向车上装行李、说话的时间,蚂蚱悄悄离开开往县城的公共汽车,一个人走到两条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好奇而又充满幻想地朝四周张望。几乎就是在一刹那之间,他就仿佛看到了长大后的自己,正快乐地在街上自豪地走着,手里似乎还拎着一块香喷喷的猪肉。

    然而,这种快乐却又在突然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蚂蚱被一辆开得飞快的轿车撞倒在地!

    一种强烈的痛感,迅速从鼻子传遍了蚂蚱的全身。

    “哇……”蚂蚱忍不住大哭起来。

    哭声很快被蚂蚱爸爸听到了,这时候,他刚刚放好行李,点上一枝烟,正准备坐下来歇一会儿。

    “蚂蚱,怎么啦?”

    蚂蚱没有回答爸爸,还是大声哭着“呜呜呜……”

    蚂蚱爸爸百米冲刺似的,冲到了蚂蚱跟前,又小心翼翼把儿子从地上扶起来。忽然,他看到从蚂蚱的鼻子里,流出了鲜红的血,那血把蚂蚱前胸的衣服都染红了一片。

    “把孩子撞倒了,都不知道扶起来,真是没……”蚂蚱爸爸本来想说“真是没良心”的,但当他看到了已经扬长而去的轿车时,这几个字却又被他生生地咽了下去。

    “唉,你怎么那么不小心呢?”蚂蚱爸爸一边掏出手绢给儿子擦鼻血,一边责备着他,好像流鼻血是蚂蚱自愿似的。

    蚂蚱委屈地看着爸爸,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谁把孩子撞着了?”蚂蚱妈妈和菊儿姐,也急急忙忙赶过来。

    蚂蚱爸爸看看他们,又心疼地望望儿子,然后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是咱惹不起的人。”

    “惹不起?”菊儿姐朝那辆正在远去的轿车,望了一眼,随后,也是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是啊,咱惹不起。”

    直到很久以后,蚂蚱才知道,那个撞倒自己,又被爸爸和菊儿姐称作“惹不起”的人,是镇上的副镇长。这个人曾经在一年之内,把镇上的三家饭馆都吃关门了,却没有谁敢去和他要吃饭钱。

    后来,蚂蚱对石头说,从知道是副镇长撞了自己的一刻起,他再也不做在镇里工作的梦了,因为他隐隐感觉到,在镇里生活有些可怕。至于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他觉得可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很快,蚂蚱被爸爸、妈妈,还有菊儿姐,扶到了车上。这一次,他坐在车上非常老实,再也不敢擅自离开车,一个人在街上闲逛了。他只是透过车窗,呆呆地看着街上那些单调的风景。

    当车开动时,蚂蚱才发现,车里的人特别多,空气特别混浊,而且除了人,还有两笼子咯咯叫着的鸡。

    听菊儿姐说,鸡是邻村柳沟的彩蛾带的。小学刚毕业,彩蛾就想去城里打工,因为家里穷,凑不起让她上中学的钱。可是,即使是出去打工,她也没有足够的路费。没办法,她就向到村里卖鸡崽儿的小贩,赊了二十多只鸡崽儿,心肝宝贝儿似地,把它们养到了秋后,准备靠它们换路费。这次,彩蛾就是到县里卖鸡的,她打算卖完鸡以后,直接到省城打工。

    虽然在说这些话时,菊儿的声音很低,可坐在后排的彩蛾还是听到了。她几次偷偷地看菊儿,却又始终没有说话。

    因为鼻子疼,又加上被撞以后心里难受,蚂蚱听着听着关于彩蛾的故事,就慢慢躺在菊儿姐的怀里,睡着了。

    在梦里,蚂蚱梦到自己,来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城市,城市的街很宽很宽,楼很高很高,人很多很多,汽车一辆接一辆地,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把他和爸爸、妈妈、菊儿姐、彩蛾姐,还有从村里来的所有人,都被逼到了马路边上,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梦里的蚂蚱,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害怕,好像自己正在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条被人死死追赶着的流浪小狗。不,比小狗还可怜,简直快成了一个想飞飞不起来,想跑跑不动,想喊喊不出声的虫子,而就在他的头顶,一把铁钳似的大手,正悄悄地向他抓过来,抓过来……

    蚂蚱紧紧缩成一团,略微有些哆嗦的身体,贴近了菊儿姐温暖的怀抱。

    本来正朝车窗外凝神的菊儿,也感觉到了蚂蚱的变化,她回过头来,一只手轻轻抚摸着蚂蚱的头,另一只手轻轻拍打着蚂蚱的背,还轻轻哼起了她常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唱的儿歌:“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鲜艳……”

    仿佛是被菊儿姐母亲般的歌声感染,睡梦里的蚂蚱,渐渐地不再害怕,紧缩着的身体,也开始一点点放松了,呼吸重新变得平静而又细微。

    2

    快到县城时,蚂蚱醒了。

    不过,这一次,他没有像从前到县城里玩时那么高兴。相反,很是有些伤感。因为他知道,一旦来到县城,坐上了去省城的汽车,自己离秋后,离爷爷,离石头,离‘兔子’……就真的会越来越远了。

    “蚂蚱,睡得香吗?”菊儿姐问。

    “香。”从菊儿姐怀里抬起头时,蚂蚱就有点儿不好意思,毕竟,自己已经是十岁的大男孩了。接着,他又说:“菊儿姐,咱们还在县城停吗?”

    “你想停吗?”菊儿姐好像不太明白蚂蚱的意思,“就是停,也不停多长时间,我们要尽早赶到省城啊。”

    “不想。”

    “不想?”这一下,倒把菊儿闹糊涂了。她不知道在蚂蚱小小的脑袋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子一离开家,就突然变得心事重重的。

    说话间,县城就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2: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路上(2)

    蚂蚱随着菊儿姐一起下了车,他没有再自作主张地去街上玩,一是觉得县城里的街比镇上的街大多了,怕走远了会丢;二是隐隐地感觉到有些怕,也许正是镇上发生的那件事,让他一下子对城里川流不息的车辆,产生了恐惧。
    爸爸让蚂蚱和妈妈看着行李,自己随着人流,到车站的售票窗口买票。菊儿也跟在蚂蚱爸爸身后,朝售票处走去。

    妈妈拉着蚂蚱的手,坐在其中的一件行李上,他们都仿佛有些紧张,不停打量着车站里来来往往的人流。在这个人流中,很多人都像他们一样,或扛、或背、或抱、或提着行李,一眼看去,就知道也是出去打工的。

    蚂蚱还看见,那个名叫彩蛾的姐姐,没有随着爸爸、菊儿姐他们一起,去售票窗口买票,而是一个人抱着鸡笼,呆呆地蹲在车站门口,也像自己一样,紧张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因为买票的人多,爸爸和菊儿姐,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回来。

    可是,直到爸爸和菊儿姐买完票回来,彩蛾姐也没有把鸡卖出去。不知道为什么,蚂蚱忍不住为彩蛾姐难过起来。

    “几点的票?”妈妈问爸爸。

    “十二点半。”

    “现在几点啦?”

    “才九点多一点儿,还有将近三个钟头呢!”

    “这样吧,我们先找个地方坐着,喝点水,吃点东西,免得上了车不方便。”爸爸对妈妈说,“我再打听打听,看省城里什么活儿好找。”

    “好吧。”

    “菊儿,一起走吧。”爸爸招呼菊儿。

    “不了,我想先到一个同学家看看,秋前就说好了的,一直没时间去。”菊儿姐说完,就背着旅行包走了。

    “蚂蚱,帮着提一下行李,咱们也走吧。”爸爸边招呼着蚂蚱,边提起两个大的行李卷,准备朝车站门口去。

    当他们走到彩蛾身边时,蚂蚱故意用行李碰了她一下。然而,彩蛾并没有注意到蚂蚱的这个动作,她还是紧张而又焦急地,看来来往往的人流。

    不过,蚂蚱还是听到了她略微有些颤抖的叫卖声:“卖鸡,卖鸡……”

    刚走出车站,妈妈忽然对爸爸说,“山子,还是别离车站太远吧,咱随便在路边找个地方坐坐不就行了?”

    “行。”爸爸说,“这样咱们也可以早点儿上车,免得人多了没有座位。”

    在车站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里面摆着一些水泥做的长椅和方方的小桌子。在长椅上,已经或坐或躺着一些身边放着大大小小行李的人。

    很快,蚂蚱和爸爸妈妈也来到了这里。

    在一个小桌旁,爸爸停下脚步,把行李整齐地码放好,然后在长椅上坐了下来。蚂蚱没有和爸爸坐在一起,而是和妈妈一道,坐在靠近路边的一个石凳上。在这里,蚂蚱可以很清楚地看见不时驶过的汽车,还有路对面的几家小饭馆。

    本来,蚂蚱是不敢再随便离开爸爸妈妈的,镇上发生的那件事,直到现在还让他感到害怕。可是,当他在石凳上坐了一会儿之后,却又终于耐不住男孩爱跑爱动的性子,想在街心花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了。

    “妈,我到那边一会儿。”蚂蚱对妈妈说。

    “可别走远了啊。”妈妈提醒他,“城里的人多,乱。”

    “知道了。”蚂蚱说完,就一个人沿着街心花园的小水泥路,慢慢地边走边好奇地欣赏着花园里的花啊,草啊什么的。在蚂蚱的眼里,这些生长在花园里的花草虽然真的很好看,却好像又不怎么精神似的,因为在花瓣上、草叶上,都落着一层厚厚的灰。

    就这样慢慢走了一会儿,好像挂念着什么,蚂蚱又朝车站门口望去。突然,他看见有群穿着和警察衣服差不多的人围住了彩蛾姐。其中一个没有戴帽子的,好像还打了彩蛾姐一巴掌!

    “爸!”蚂蚱叫着,朝爸爸跑去。

    3

    本来,蚂蚱爸爸正坐在长椅上打盹,猛听到蚂蚱的哭声,一下子醒了:“蚂蚱,怎么啦?”

    “爸爸,有人打彩蛾姐!”

    “彩蛾姐?”蚂蚱爸爸被弄糊涂了,“谁是彩蛾姐?”

    原来,虽然同是一个镇上的人,但因为不是一个村的,蚂蚱爸爸并不认识那个名叫彩蛾的姑娘。

    “彩蛾姐是和咱们一起到城里来的,菊儿姐认识她。”蚂蚱着急地说,“就是那个在车上带了两笼鸡的姐姐。”

    蚂蚱最后的一句话,提醒了爸爸:“我知道了。”

    “蚂蚱他妈,你瞧着行李,我去看看。”爸爸边说,边离开行李,“有人在欺负咱镇的女孩儿。”

    “小心点儿,可别跟人家打架。”蚂蚱妈妈从石凳上急急地站起来,小跑着过来了,“咱人生地不熟的,能忍就忍。”

    “我知道。”说这话时,蚂蚱爸爸已经跑到了街心花园的入口处。蚂蚱也紧紧地跟了上去。

    当他们跑到车站门口时,彩蛾已经倒在了地上。原来被她一直抱着的两笼鸡,也不见了。

    “咋回事?”蚂蚱爸爸冲上去,大声问。

    “你是谁?”好像是那个打人的人,粗声说,“想管闲事吗?”

    “为什么欺负一个弱女子?”蚂蚱爸爸涨红了脸,“大白天的,你们城管怎么能随便打人?”

    听爸爸这么一说,蚂蚱才知道,这群穿着和警察衣服差不多的人,并不是警察,而是城管,至于什么是城管,蚂蚱并不知道。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蚂蚱妈妈也受过城管的欺负,而且蚂蚱终于认清了城管的为人。后来,蚂蚱只要见到了城管,就偷偷在他们狠狠吐唾沫。有一次,他甚至还因此差点儿挨了城管的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3 23: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路上(3)

    “随便打人?”没戴帽子的城管,冲着蚂蚱爸爸,狠狠挥了挥手中的黑色橡皮“狼牙棒”,“你看到我打人吗?”
    “没打人她怎么倒在了地上。”说着这话,蚂蚱爸爸俯下身去,问彩蛾:“姑娘,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我……”彩蛾正想说话,却又非常恐惧地,看了看围在一边的城管们,声音发着抖,“我……”

    “你什么你!”还没等彩蛾把话说出来,没戴帽子的城管就厉声说:“谁叫你在车站门口卖鸡了?不知道这是公共场所啊?没罚你的款,就便宜你了。”

    “不让卖就不卖,也不能没收人家的鸡啊,而且打人。”蚂蚱爸爸并没有被城管的气势吓倒,“农村人养几只鸡容易吗?”

    一路上,因为蚂蚱被车撞的事,蚂蚱爸爸一直憋着气。现在,看到城管如此欺负一个姑娘,本来不想多事儿的他,再也压不住心头的火了。

    “怎么,你想英雄救美呀!”没戴帽子的城管说。

    “哈哈哈……”围在一边的城管们都笑了起来。

    蚂蚱爸爸的脸都气红了。

    接着,没戴帽子的城管,又用“狼牙棒”顶住蚂蚱爸爸的胸口,上上下下打量着,突然,他狂笑起来:“哈哈哈,我看,你土里土气的,也不像英雄好汉啊!这是在城里,你别愣充英雄。不然的话,有你好看的!”

    蚂蚱爸爸简直被气疯了,“你们简直是土匪!”

    “臭打工的,你还敢骂人!”没戴帽子的城管手中的“狼牙棒”,猛地朝蚂蚱爸爸砸去。

    眼看着“狼牙棒”就要打在爸爸身上,不知从哪里来的劲儿,蚂蚱一下子向那个城管扑了上去,他抱住那个人的腿,一边拼命拉扯着,一边哭着喊:“别打我爸爸!别打我爸爸!”

    “小兔崽子,找死不是?!”没戴帽子的城管,想抬起腿把蚂蚱踢开,却怎么也踢不开,蚂蚱把他的腿死死抱住了。

    看到这一幕,旁边围观的人纷纷议论起来。

    “真是欺负人,没见过这样执法的。”

    “就是,城管就了不起了?”

    “大白天的随便打人,还有王法吗?”

    “一个小姑娘,怪可怜的,卖几只鸡犯啥法了?”

    “连小孩子都打,真够狠心的。”

    …………

    “反了,反了。”没戴帽子的城管,乱挥着“狼牙棒”,“把这个臭打工的,给我抓起来!”

    然而,其他的城管并没有动手。他们好像被围观群众愤怒的声音吓住了,其中几个人还悄悄地向后撤,想脱离包围。

    看到这些,没戴帽子的城管也心虚了。他看看围观的群众,又看看其他城管,再低头看看抱住自己腿的蚂蚱,终于气呼呼地说:“走!”

    “走可以,把鸡还给人家!”

    突然,有个人从人群里挤了过来,她的声音虽然不高,却坚定又有力。

    4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菊儿。

    本来,菊儿是去看同学的,可到了同学家后,才知道她出差去了。就这样,在同学家坐了一小会儿,菊儿就走了。因为不需要买什么东西,又怕时间长了耽误上车,菊儿就简单地在路边商店里,买了点儿路上吃的东西,又回到了车站。

    快到车站时,她听见迎面走来的人说,车站门口有城管在打人,而且欺负的是一个农村来的小姑娘。

    “会不会是彩蛾?”菊儿突然担心起来。想到这里,她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着赶到车站的。

    其实,菊儿和彩蛾并不太熟悉,关于她的故事,菊儿也是听别人讲的。当初听的时候,菊儿还流了不少泪。终于有一次,菊儿在村里的早集上遇见了彩蛾,并且买了她编的篮子,说了一些话,这才多少有些认识。

    当菊儿赶到车站时,正看到蚂蚱抱着那个没戴帽子的城管的腿,正起劲大哭着。彩蛾也倒在地上,身上沾满了土。

    看到这些,菊儿一下就急了。

    “你们说走就走啊?打了人,还要抢人家的鸡,你们还讲不讲道理,讲不讲法律?”菊儿一把抢过城管手中的“狼牙棒”,狠狠地摔到地上。

    菊儿充满正义的气势,把那些正想离开的城管们震住了。看到菊儿,那个没戴帽子的城管,更是脸涨得通红,甚至连头都不抬了。

    “你,为什么打人?”菊儿大声问。

    “我……我……”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儿,那个没戴帽子的城管,忽然连话都不会说了,只是拼命低头,恨不得把头藏到胸口里去。

    “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打人?”菊儿又问。

    那个没戴帽子的城管,想挣脱蚂蚱的手,可是,他越是挣,蚂蚱抱得越是紧,急得他的脸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对,问问他,为什么打人?”周围的人喊。

    “说吧,你就对大伙儿说说吧!”菊儿的声音,十分严厉。

    这让蚂蚱感到十分奇怪。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课堂上,蚂蚱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菊儿姐也会如此严厉地说话。何况,现在站在她面前的,还是一个个刚刚还气势汹汹的城管。

    “我……我……”没戴帽子的城管结结巴巴巴地,“我……没什么……好说的……你就让我……走吧!”

    “你!”菊儿用手指点着他的脑门,气得脸都青了。

    这时候,蚂蚱松开了手。

    “走走,快走!”一看蚂蚱松开了手,没戴帽子的城管,想往人群里钻。

    “别走!”菊儿上前一步,紧紧拉住他的胳膊,“把鸡还给人家!”

    “还,还!”没戴帽子的城管,还是没有抬头,有气无力地说。

    几个已经挤到人群外面的城管,从车上提下两笼鸡,放到了地上。这时候,其他的城管都陆陆续续上了车,只剩下没戴帽子的城管,还被菊儿紧紧拉住胳膊,怎么挣也脱不开身。

    “大胜,你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的人?”菊儿厉声对没戴帽子的城管说,“平时你可是胆小怕事的,怎么穿上了制服,就敢这样随便欺负老百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5 20: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查了怎么没有卖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5 21: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hina-pub.com/search/ ... =%B2%DD%B8%F9%B6%F9
草根儿-中国首都农民工子女生命备忘录小说
作者: 曹保印
市场价: ¥22.00
会员价:¥19.80(4-5星会员) ¥20.46(1-3星会员) ¥20.90(普通会员)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7-5059-5342-7
出版日期:2006-7-1 丛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6 21: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买到了,谢谢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0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根儿》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路上(4)

    那个叫“大胜”的城管,更是把头低得快藏到胸口去了。不过,他还是说了句:“我是在执法啊。这是我的工作,没办法呀!”
    “执法?有你这么执法的吗?”一听这话,菊儿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工作?你这也叫工作啊!我真为你丢人!”

    大胜没敢再说话,他挤过人群,涨红着脸,钻进了车里。

    “快开车!”蚂蚱隐隐听到大胜这样催促司机,这时候,大胜的头,已经埋到了胸前,低得几乎看不见了。

    车很快就一溜烟地开走了。

    “这姑娘是谁啊,这么厉害,连城管都怕她。”

    “是啊,那个打人的愣头青,那么横,竟不敢惹她,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他们那是输理啦,能不怕?到底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啊。”

    ……

    四周围观的人,就这样七嘴八舌议论着。

    菊儿没有理会这些议论,她伸出手去,分别拉住蚂蚱和彩蛾的手,“蚂蚱,快起来。彩蛾,你也起来吧。”

    “菊儿,那个叫大胜的是谁啊?”蚂蚱爸爸拍着身上土,问菊儿。

    “山子叔,你先别问了。”菊儿说,“咱们还是先走吧。对了,杏儿婶呢?”

    “噢,她在那个小公园里看行李。”

    “菊儿姐,那些人真坏!”蚂蚱边擦眼泪,边对菊儿姐说。

    “菊儿姐,谢谢你啊。”彩蛾用袖子擦去嘴角上的血迹,说,“要不是你和这位大叔,我的鸡全被他们抢走了。”

    “走吧。”菊儿轻轻说道,一手拉着蚂蚱,一边招呼着去提鸡笼的彩蛾,就准备向那个街心花园走。

    “姑娘慢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年人,突然朝菊儿喊道。

    “大爷,您有事吗?”菊儿说。

    “唉,我看这个卖鸡的姑娘挺可怜的。”那个老人叹着气,“这样吧,把鸡全卖给我,我出高价。”

    听老年人这样说,菊儿脸上闪过一抹淡淡的笑,彩蛾也不再哭了。

    “大爷,这里可有十多只呢,您一个人用得了吗?”菊儿说,“我们还是到市场上看看吧。”

    “不用了,我全要了。每只鸡二十块吧,也不用称了。”老人坚决地说。

    “那怎么行?就是在市场上,每只鸡也不过十几块钱啊。”听老人这么一报价,菊儿反倒惊讶了。

    “对我来说,这十多只鸡不算什么。”老人又加重了语气,斩钉截铁地说,“什么也别说了,我全要了,这是三百块钱。”

    老人说完,把钱塞到彩蛾手里,转身对身边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说,“给我提着,走!”

    “大爷!”菊儿还想拦住那位老人。

    “姑娘,你放心吧。别说你们这十多只鸡,就是几十上百只,他也买得起,用得完。”人群里,有人这样说。

    “他是谁啊?”菊儿问。

    “他是咱县的烧鸡王!”这个人高声说。

    5

    “他就是烧鸡王?”蚂蚱爸爸惊讶地说,“我只是听说咱县有这么一个人,烧鸡做得非常好,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上,都用过他做的烧鸡!没想到,是这么好的一个老人。”

    “唉。”菊儿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是啊,他是个好人,可有的人却没他那么好,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

    “你是说那个叫大胜的?”蚂蚱爸爸问。

    “对,就是她。”菊儿说。

    说完这些,菊儿的脸微微有些红了,她不敢再看蚂蚱爸爸的脸,也不敢看周围人的脸,似乎这时候做错事儿的,不是那个大胜,而是菊儿。

    然而,蚂蚱爸爸,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继续说:“唉,现在的人哪,不知道怎么回事儿,都变了。就是那些城管,也一个个恶狠狠的,好像不打人、不骂人,就显不出他们的本事似的。”

    菊儿点点头,却没有说话。

    “是啊!”他们身边的一个人,接过蚂蚱爸爸的话,说,“平时,在城里摆小摊的见到他们,老远就跑了。有时候跑得急,连摊上摆的东西都不要了。唉,都是穷人啊,做个小买卖不容易,辛辛苦苦一天,还挣不到一顿吃饭的钱。”

    菊儿的脸更红了,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儿。

    这一次,蚂蚱爸爸看到了。他看了看菊儿,又看了这个说话的人,不知道是哪一句,伤着了菊儿的心。

    “菊儿,你怎么啦?”蚂蚱爸爸问,“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不,不是!”菊儿连忙说。

    “那你为什么……”蚂蚱爸爸想说,那你为什么哭啊,可看着菊儿的表情,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也许菊儿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咱们还是赶紧到我婶那儿去吧。”菊儿没再接蚂蚱爸爸的话,“时间也快到了,免得误了车。”

    “好。”蚂蚱爸爸忽然又回头对彩蛾说,“彩蛾姑娘,票还没买吧。”

    “没。”彩蛾低着头,朝卖票的地方望了一眼,“可能票都卖完了。”

    “那就快去看看吧,一天就这一趟去省城的车,要真赶不上,可就麻烦了。”蚂蚱爸爸催促着彩蛾,然后,好像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这样吧,我先去给你买买看,回头你再把钱还我。你们先在小公园里等我。”

    蚂蚱爸爸说完,就朝卖票的地方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6-9 04: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