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一个谜,一个有谜底的谜,现在却没有人知道这个谜底;人类也是一个谜,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人人却自以为知道谜底。”
这句曾经貌似箴言、充满哲理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过时了。因为现在通过基因检测,你完全可以破解自己的人生“密码”——无论是你身上流淌着千百年前某个皇族的血液,还是瘦小的你却拥有着成为运动健将的潜质,抑或年老后你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患上糖尿病。
没错,这些以前深居神秘的实验室,只有在探索频道的节目中才会出现的科学“幻影”已经慢慢成形,并在这个冬天开始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今年,一家名为23andMe的硅谷“新生”正式开设个人基因服务,只是仅仅朝一个玻璃器皿中吐口唾沫,该公司就能从中分析出你的家谱、饮食、病史等一系列信息。
健康、行为、相貌……这些继人类诞生起就隐藏于我们身体中的最私密的信息终于要被揭开了。即使一向以“理智、清醒”著称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掩饰不住激动:“2007年是神奇的一年”、“我们将进入基因时代”。
对于苦心钻研多年的遗传学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欢欣鼓舞的时刻,即便对于大众,同样如此。一些分析家预测,23andMe所进入的基因检测市场,将在2009年其市场价值将会达到惊人的125亿美元。
不难想象,花费1000美元去作一次基因检测以便提早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代替与其价格不分伯仲的健身房,成为新的私人保健时尚。
基因2.0
1998年的一天,著名的美国基因学家克雷格·凡特高举带有他相片的信用卡,语气激昂地向簇拥着他的人群宣布:“5年之内,所有人都会拥有这样的磁卡,每张卡上的磁条将会覆盖你所有的DNA信息。”
彼时,将人类完整基因组绘制成图的“人类基因组项目”即将完成,这激励了许多公司开始开发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专门定制的个人药品。讳莫如深的基因学的首次商业化尝试大约始于10年前,商业基因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制药公司的股票一时飞涨。
然而当凡特所说的期限到来时,那个令人信服的预言不仅没有实现,个人化的药品也没有产生。基因的美丽泡沫彻底破灭——由孟德尔神父150年前奠定基础的基因遗传学,其复杂程度远非讲究快速回报的商业所能领悟。
与此同时,基因检测作为一项科学却在飞速发展。每隔几年,研究人员都会发现新的与某种遗传性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基因。而一些商业个案也开始出现,比如每年都会有千余名妇女花300到3000美元检测自己体内是否存在会导致乳腺癌的两种变异基因(BRCA1与BRCA2)。
当成立于2003年的医药信息企业DNA Direct小心翼翼地开展起它的线上检测服务时,人们又一次看到了基因商业化的曙光,但这次也许更加笃定,因为主角已变成了“热门”的互联网。
在23andMe推出其线上服务的前一天,冰岛的一家基因公司deCode向公众介绍了旗下网站deCodeme。而距离23andMe公司16公里的地方,是正处于试运行阶段的另一家新兴在线基因检测公司Navigenics。但是,与涉足传统基因行业近10年,已经非常“专业”的deCode,以及定位高端的Navigenics所不同的是,23andMe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纯粹的Web2.0玩家。
这个颇具时尚意味的名字其实含义很简单:“23”代表着人体中的23对染色体,而“Me”则寓意其宗旨是向客户提供完全个人化的基因信息——正合当下“我”世代的浪潮。23andMe也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个互动平台。为了能让用户轻松理解艰涩难懂的信息,减轻其每天探索自己未知疾病的恐惧,它大量使用FAQ(常见问题解答)的形式,并配合着俏皮的动画以形象地解释专业术语及基因原理。
它甚至还创造性地运用了社区的方式。在其网站上,不仅“新手”们的基本问题可以由除了专家团队外的一些业余基因爱好者解答,甚至大家可以基于自己的基因形成独特的“圈子”,将各自个性化的页面互相连接——正如你在Facebook上与你的大学密友所做的一样。
目前,由于成本与技术的问题,这些公司还只能检测出人体60亿基因中的十几万个,所以没有一家公司敢宣称自己的信息完全准确。而 23andMe的解决方案是“让人们融入到搜索的世界中,让用户彼此分享各自的基因类型,对比各自的血统背景与身体状况,并自己踏入更深的科学领域”,23andMe的联合创始人安妮·沃奇基如是说。
拥有耶鲁大学生物学学位,曾服务于一家生物科学投资公司的沃奇基也许已经厌倦媒体千篇一律地称呼她为“布林夫人”。但当她热情地勾勒着23andMe的蓝图时,其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字眼也表明23andMe还是无法脱离Google——如同她无法脱离自己的丈夫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