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6|回复: 6

海外股灾若干问题研究(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8 11: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外股灾若干问题研究(摘录)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
课题研究员 肖立见


二、世界重大股灾的基本概况
(一)股灾的起源
(二)世界性股灾
(三)世界区域性股灾
(四)国家或地区性股灾


二、世界重大股灾的基本概况
从1720年世界第一次股灾发生算起,200多年来,几乎每一个拥有股市的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股灾,有的还不止一次。全面概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每一次股灾,尽管有可能,但没有多大必要,因此,本报告择其中的重大股灾进行概述。

(一)股灾的起源
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是自世界股市建立以来发生的最早股灾。
1.法国密西西比股灾
1720年,法国爆发了世界股市史上第一次重大股灾。由于这次股灾是由市场过度投机爆炒密西西比公司股票并最终导致密西西比公司股票暴跌引起的,故称法国密西西比股灾,详见表1:

表1 法国密西西比股灾
1710年,法国财政赤字接近1亿锂,国债已近30亿锂。到1715年,法国国债已有1/3到期,而连年的农业灾荒导致税收极度减少,当年财政收入只有6900万锂,开支则为14700万锂。财政入不敷出,法国政府和各部门几乎陷入瘫痪之中。为了摆脱国家财政危机,法国政府授权约翰·劳(John Law)创办一家资本约600万锂的私人银行。他采用一些优待措施吸引人们使用纸币。1717年,法国政府准许以约翰·劳的私人银行发行的纸币纳税。1718年,法国政府将约翰·劳的私人银行改为国家银行并授予它发行钞票的权力,且特许约翰·劳建立密西西比公司和包税总所。这样,法国的独家纸币发行权、北美贸易垄断权和代理间接税权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三家垄断机构——国家银行、密西西比公司和包税所都控制在约翰·劳的手中。
1718年,密西西比公司以筹措1亿锂资金开发路易斯安那金矿为由,计划发行1亿锂共20万股股票,每股发行价为500锂。约翰·劳采取各种促销方法和贿买政府官员授予密西西比公司更多特权等手段,大肆营造社会购买该公司股票的热烈气氛,并允许持有政府债券的人用债券购买股票。由于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面值的一半,绝大多数债券持有人都迫切想用手中的债券去购买该公司股票,于是出现了抢购股票的风潮。市场投机愈演愈烈,整个法国甚至欧洲热衷于投机、赌博的人们和资金潮水般地涌入股市购买密西西比公司股票。1719年,密西西比公司股票500锂一股在7月份达到5000锂,8月份上升到10000锂,10月份升至21000锂,最高涨至31000锂,涨幅为发行价的62倍,创造了世界股市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股市暴涨的最高纪录。
1720年7月,投机狂潮终于接近尾声。密西西比公司为了替政府偿还债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同时,当被派出去的人回来报道,人们所期望的从路易斯安那滚滚涌向法国的财富也只不过是一个泡影。许多股民开始为过高的股价担忧,赚了钱的人都想把股票换成纸币,再将纸币拿到银行去兑换硬通币,以求万无一失。市场上开始出现大量抛售密西西比公司股票的现象,股价迅速下跌。为了支撑股价,约翰·劳不惜通过大批量发行纸币来吸收投资者卖出的股票,结果适得其反。人们由怀疑密西西比公司股价转到怀疑国家银行是否有能力兑换无数的纸币,抛售股票的狂潮迅速演变为挤兑狂潮。密西西比公司股价一泻千里,创造了至今仍保持的跌幅一次达99%的世界股市最高纪录。挤兑狂潮导致了法国银行的倒闭,无数纸币顷刻变成废纸。法国经济随之陷入长期大萧条。


2.英国南海股灾事件
英国南海股灾,是继1720年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后世界股市史上爆发的重大股灾,其影响比法国密西西比股灾更为深远,详见表2。

表2 英国南海股灾
1711年,英国南海公司成立。该公司为了显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以巨资认购了政府1000万英磅的债券,从而获得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信用。英国政府把它作为发行巨额债券的渠道。作为回报,英国政府保证对已转换债券支付6%的利息并免征间接税。此外,南海公司还获得了英国与美洲大陆东海岸之间的贸易特权和英国与美洲大陆西海岸的所有贸易权。
然而,南海公司的董事毫无商品贸易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经营极不理想,实际贸易利润极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南海公司大量向政府官员行贿以加速官商化进程,英国公众和投机商也希望南海公司成为阻止大批资金流入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并与之抗衡的公司。1720年,南海公司决定采取对高达3100万英磅的全部国债提供资金的方式以提高其声誉。此举不仅深受英国政府欢迎,也迎合了众多投机者。 1720年1月1日,南海股票指数为128点。之后,南海公司股价立即从每股130英磅上涨到300英磅。之后,南海公司采取欺诈的手段制造公司的虚假繁荣。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以每股300英磅的价格发行新股。1720年5月,南海公司又发行了每股400英磅的新股。1720年6月15日,南海公司更是以现付10%的方式再次发行新股。
此时,南海公司股价已升至800英磅。1720年7月1日,南海股票指数升至950点,并摸高1050点,较首次发行价130英磅上涨了7.08倍。南海公司股票暴涨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一些企业的发起人也开始创办公司并向股市投放大量新股,以实现公司的“圈钱”企图,同时也满足市场投资的渴望。于是,大量新公司像“吹气泡”一样迅速出现。
1720年7月,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南海公司的利益,维护其垄断地位,颁布了“禁止气泡公司法案”,中止了一些“气泡公司”股票上市并解散了一部分公司。1720年8月,南海公司一些董事和高级职员认识到南海公司股价暴涨和公司毫无起色的经营业绩完全脱钩,于是便大量抛售持有的股票。投资者识破南海公司真相后,更疯狂地抛出所持股票。南海公司股票一路狂泻,价格指数从1720年9月1日的775点跌至10月14日的170点,跌幅达78.04%。英格兰银行股票从9月1日的227点跌至10月14日的135点,东印度公司股票在同期由345点跌至145点,非洲公司股票由130点跌至40点。整个英国股市完全崩溃,为数众多的银行倒闭,公司破产,无数家庭倾家荡产。从此,刚刚兴起的股份公司在社会上被视为金融欺诈团体而被宣布为非法。在以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市场上的股票几乎销声匿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1: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世界性股灾
世界性重大股灾先后有两次,即1929年和1987年世界范围的股灾。这两次股灾是迄今为止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大的股灾,详见表3~4。


表3 1929年世界性股灾
1929年世界性股灾起源于美国。1920~1921年,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走出谷底,开始回升。1923年,美国股市开始启动,稳步攀升到1928年。美国股票市值从270亿美元增至480亿美元,共增长78%,年均增长13%。这一期间,美国股市基本上处于慢牛走势之中,股市和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大致吻合。
然而,1928年和1929年,美国经济“持续繁荣”被过分喧染,新当选的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bert Hoover)甚至扬言:“美国今天比任何地方的历史上的以往时期更接近于取得消灭贫困的最后胜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Owen Fisher)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股市已经达到像永久性高原那样的平稳时期。”
美国到处都充满着欢乐祥和的情绪,整个股市和投资者都沉浸在兴奋、狂热之中。这极大地激发了华尔街投机商的野心,他们将原先繁荣的股票交易演变成一种疯狂的投机活动。众多投资者在股市赚钱的示范效应下和股票推销商的煽动下,纷纷进入股市,美国出现了空前的全民股票热。大量流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证券机构也大量透支给投机商炒股。一些投机商和上市公司相互勾结,私下传播内幕信息,公开则喧染公司的虚假繁荣。在此情况下,美国股市一反过去的慢牛走势,股价扶摇直上。道·琼斯指数在1929年9月初摸高452点,比年初暴涨了1倍多,比1921年最低时上涨了5.95倍。美国股价被炒高到极不现实的地步,远远超过了其实际价值,股市风险日益增大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在美国股市暴涨的同时,持续增长7年的美国经济在1929年的下半年开始显露疲态,工业产量出现萎缩。 1929年9月5日,美国金融家罗杰·巴布森(Rodger Babson)预言“一场市场崩溃迟早要来临”,然而却遭到股评人士和投机商的无情谴责。但当罗杰·巴布森的话在道·琼斯金融消息自动记录器上被引用的时候,市场真的发生了突然变化,昔日股票指数狂涨已被大幅下挫所代替,整个9月,美国股市价格时起时落,“永久性高原那样的平稳时期”已经过去。1929年10月21日,人称“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一开盘就像溃堤的洪流急剧下泄,人们纷纷抛出股票。纽约证券交易所当天共有1600万张以上的股票易手,是该所有史以来最大成交额。10月24日,尽管美国总统发布了“经济形势平稳”的新闻讲话,但纽约股市仍被1300万股抛单压得直线下泄;10月28日,面临崩溃的纽约股市来不及喘息,再次以空前的幅度狂跌,当天跌幅高达12.82%,股票持有者急于抛股已到了不计价格高低的地步。从此,美国股市步入长达5年的漫长熊市,到1932年7月,道·琼斯指数已跌至58点,较1929年9月最高点452点已跌去89%;股票市值也从1929年9月的897亿美元跌至1930年的156亿美元,市值损失了82.3%共741亿美元。著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股票价格从396美元跌到最低只剩下8美元,跌幅高达91.9%。受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溃的影响,不仅美国经济陷入瘫痪,而且引发了长达4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直到1954年,在事过25年后,道·琼期指数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452点。


表4 1987年世界性股灾
1987年世界性股灾也起源于美国。1980年,罗纳德·里根(Rondld Reagen)当选美国总统。1982年美国经济出现复苏,通货膨胀率下降,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的增长期。在美国提高利率和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双重引导下,国际游资大量流入美国。据美国官方统计,1982~1986年外国资金流入美国高达3037亿美元。这些游资大量涌入股市,促使股价大幅上升。道·琼斯指数从1982年的776.92点上升到1986年的1955.57点,1987年8月25日更是升至2722.40点,较1982年最低点上涨了2.5倍。在1982年8月至1986年底,意大利、西德和日本的股价指数也分别上涨了3.56倍、3.51倍和1.6倍。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之中。
美国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也存在不少隐患。1986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210亿美元,外贸赤字高达1562亿美元,外债达2636亿美元,美国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为了吸引外来资金,以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美国保持着较高的利率水平。这些因素都不支持股价持续上涨,反而是股价下跌的动力。1987年10月15日和18日,美国财政部长公开对西德提高央行重购回贷款利率表示不满,并扬言重新调整当年西方七国财政部长已达成的稳定汇率的协议。受此影响,已经出现较大波动的纽约股市终于在1987年10月19日出现了狂跌。这一天,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触发经济危机的1929年10月28日暴跌12.82%的记录。是日,纽约股票交易量达到6.043亿股,比10月16日创记录的3.385亿股又增加了78.52%。据统计,10月19日上市的所有股票,在一天之中就损失了5000亿美元,受害的股票持有者达4700万户。10月26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再次下跌157点,跌幅为7.9%。
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暴跌,触发了世界性股灾的发生。10月19日,伦敦《金融时报》指数下跌183.70点,跌10.8%,创伦敦股市历史上日最大跌幅;日本日经指数10月19日跌620点,跌幅为2.35%,10月20日再跌3800点,跌幅14.76%;澳大利亚股价指数10月19日跌3.74%,10月20日又跌24.90%;香港恒生指数10月19日跌420点,跌幅为11.2%。停市4天后,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暴跌1121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日最高跌幅纪录。此外,在10月19日或20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股市分别跌9.7%、11.8%、10.5%和12.1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日跌20%以上。10月26日,美国股市再次暴跌,整个西方股市又一次陷入恐慌的跌幅之中。整个10月,股灾造成世界重要股市市值损失了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3380亿美元的5.30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1: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界区域性股灾
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和股灾,是世界区域性股灾的典型例子。1997年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先是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经济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后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迅速崛起。东南亚经济迅速发展是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其中通过经济改革和金融创新,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抓住世界经济结构和布局变化的机遇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和吸引大量外国投资,并加入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等,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或之后,也出现了银行放贷过于松动,不良资产日益膨胀、外债加重、金融过分自由化等问题。这都为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埋下了祸根。
一旦这些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放慢,业已存在的问题就会日益显性化和扩大化,就会使外国投资者丧失应有的信心。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的发生和演变的过程上看,可分为四个波段,详见表5:


表5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演变情况表
泰国泰铢暴贬触发
1997 年2 月,由于泰国房地产市场呆滞,累积了太多未偿还的房地产债务,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泰铢汇率发生波动;5 月,泰国出现投资者纷纷抛售泰铢买进美元的风波。泰国央行为了稳定汇率,抛出40 亿美元买进泰铢,但无济于事。 7 月2 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当天泰铢汇率下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 月11 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天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亚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本币进一步贬值。7 月14 日,印度尼西亚宣布放弃维持其货币与美元比价的努力,印尼盾7 月2 日至14 日贬值了14%。

台币贬值,股市下跌
1997 年,台湾外汇储备高达900 亿美元,居当时世界第三位,且经济增长强劲,其经济背景与其它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以第一波段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未对台湾形成冲击。但是,台湾当局为了构筑抵御危机冲击的堡垒,在10 月17 日采取了台币贬值的措施,台币贬值0.98 元,创下了1 美元兑换29.5 台币元的近10 年来的新低,当天台湾股市大幅下挫165.66 点。10 月22 日,台币贬至30.45 元兑1 美元,台湾加权指数跌至7316.78 点收市,跌了301.67 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原发地陷入进一步的动荡之中,而且引起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全球其他股市大幅下挫。10 月27 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54.26 点,成为美国股市历史上最大的日跌点数,暴跌迫使纽约证券交易所9 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受此影响,东南亚股市再续跌势。10 月28 日,日本日经指数跌4.3%,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跌7.6%,韩国汉城综合指数跌6.6%,马来西亚吉隆坡综合指数跌6.6%,泰国曼谷综合指数跌6.3%。特别是香港恒生指数更是跌幅惊人,10 月21 日跌765.33 点,22日又跌1200 点,28 日再跌1400 点,创香港股市历史上日最大下跌点数。这三次累计跌幅已超过25%。

危机重点转到韩国和日本
1997 年11 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数家大企业资不抵债,陆续倒闭,与上半年比较,韩元兑美元汇价已下跌了30%。其中11 月20 日韩国汇市开市半小时,韩元就狂跌10%,创下了1139 韩元兑1 美元的新低。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11 月,日本先后有三洋证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公司等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跌破130 元大关,较年初下跌17.03%。受韩国和日本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和股市再次大幅波动。

印度尼西亚货币再次巨幅贬值
1998 年1 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移到印度尼西亚。1 月8 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1 月12 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 点,新加坡指数跌102.88 点,台湾加权指数跌362 点,日经指数跌330.66 点。1 月15 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647.57 点,跌幅为7.71%,周边市场的股市也应声下跌。直到1 月底,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恶化的势头才得以初步止住。

从1997 年7 月到1998 年1 月,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经历了8 个多月。货币贬值引起金融动荡是这次东南亚股灾爆发的直接导火线,股灾又加剧了货币进一步贬值,从而把东南亚金融危机推向深渊。这次东南亚危机除港元外,其它几乎所有的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程度不同地贬了值。印尼盾贬值70%以上,泰铢贬值50%以上,韩元、马来西亚林吉特、菲律宾比索贬值30%~40%,日元较1997 年初贬值17%。这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股市下跌的程度也不亚于货币贬值的幅度。到1997 年12 月31 日止,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都遭受了这次金融危机的重创,跌幅都在20%~60%左右,1998 年1 月,香港恒生指数、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又较1997 年分别下跌了20%以上,其股灾的严重程度并不比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重灾区轻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1: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国家或地区性股灾
世界性或世界区域性股灾本身就包括国家或地区性股灾,法国密西西比股灾和英国南海股灾也属于国家性股灾。这里所论述的是不包括上述股灾在内的国家性或地区性股灾。几乎每一个有股市的国家或地区都发生过股灾,有的还发生过多次股灾。我们很难论及每一个国家发生的每次股灾,本文只选择具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国家或地区性股灾进行论述。

1.日本股灾
日本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次数最多、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日本股市建立于1878年,直到1890 年之后,随着股份公司的创立和股市投资的兴起,日本股市才趋于活跌。但在整个二战之前,日本股市发展都不及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迅速。二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增长率高居发达国家榜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日本股市也成了世界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日本经济发展脆弱的一面,日本股灾频繁发生就是最明显不过的例子。从二战后到1997 年,在近50 年时间里,日本先后发生了7 次股灾,其中20 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3 次股灾,最严重的要算1991~1992 年的泡沫经济型股灾,详见表7。

表7 日本股灾情况表
日本人把1986 年12 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称为“平成景气”。经过这次繁荣,日本当时的人均GNP 超过了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日本的GNP 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 年的6.4%上升到1990 年的13.7%,对外纯资产额在1991 年达到3830 亿美元,居世界首位。在“经济繁荣”的支持下,1986~1987 年,日本股市几乎呈单边上扬,日经指数从1985 年12 月的13113 点上升到1987 年9 月的26000 点,上涨了近1 倍。1987 年10 月爆发世界性股灾,日本不仅未能从美国股市崩溃中吸取教训,反而立即恢复元气,股价探底回升。1988 年日本股市继续上涨,年底时日经指数已突破30000 点。1989 年日本日经指数再创新高,并在1989年12 月19 日达到38915 点,较1985 年最低点上涨了3 倍多。1989 年日本股票市值高达630 兆日元,为当年GNP 的1.6 倍,而1985 年它仅占日本GNP 的60%。面对日本经济繁荣和股市狂涨,日本国民如痴如醉,完全失去了应有的理智,纷纷投身股市。
然而,日本的经济繁荣却隐含着巨大的泡沫经济成分。20 世纪80 年代初日本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并实施宽松的超低利率政策。在经济景气、收入增加的情况下,日本较多人将银行存款转投股市和房地产,并毫不犹豫地向银行借贷进行投机。银行为了扩大业务份额和市场占有率,积极推动人们进行土地、房产和股票投机,从而使土地、房产和股票价格大幅上扬到惊人的高度。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日本国内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不同程度地为泡沫经济的膨胀火上浇油。收入增加的人们在发现房地产和股票投机收益丰厚时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但是,泡沫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有风吹草动,泡沫就会破灭。1989 年,日本政府先后5次提高官方利率,日本股市开始出现高位大幅波动。1990 年,海湾战争爆发,完全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陷入极度恐慌之中,股价大幅下挫。随着海湾战争结束,日本股市又强劲反弹,但已无法达到原来的高度。但是,人们对经济泡沫式繁荣还抱有幻想,希望利率提高、海湾战争对股价的影响会尽快消除,股价波动在短期内会趋向平稳。然而,几乎绝大多数的股票投资者和投机者的预期都落空了,日本股市从此一路狂泻,跌至1992 年8 月18 日的14304 点(2003 年4 月最低跌至7607 点)。累计跌幅高达63.24%,创造了日本股市历史上最大的下跌幅度。从此,日本经济陷入深度的经济危机之中,10 多年后仍无法复苏。


2.墨西哥股灾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墨西哥先后出现两次重大股灾,详见表8。

表8 墨西哥股灾情况表
第一次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调,作为产油国的墨西哥比索贬值,造成资本外逃和经济衰退,股票价格随之大幅下挫。为了抑制比索贬值,墨西哥采取了外汇管制和银行国有化措施,使流入股市的资金大幅减少,股市再次下跌,交易额降到几乎为零。这次股灾把墨西哥股市推向崩溃的边缘。从1983 年起,墨西哥经济出现转机。在之前,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刺激股市发展的措施,墨西哥股市连续几年猛涨,仅1987 年1~10 月,墨西哥股价指数就上涨了6.29 倍,为世界股市所罕见。这次股价暴涨,既是股灾后的一次报复性上涨,也为第二次股灾埋下了祸根。1988 年,墨西哥进一步推行了鼓励外资流入的政策,并成为拉美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正是以这些流入的外资为支撑,墨西哥经济实现了极大的繁荣,一度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样板”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仰慕的对象。但是,墨西哥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涌入并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每年外资流入高达250~350 亿美元,而外贸出口并未显著增长,造成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赤字每年增加230 亿美元左右。这就使得整个墨西哥经济过分依赖外资。一旦外资流入减缓或外资外流,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和股市危机。1994 年,黑西哥外贸出口赤字恶化,且农民发动起义,政局极不稳定。外国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前景的信心发生动摇,挟持大量资本外流。1994 年12 月19 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本国货币贬值15%,这一消息引起社会极大恐慌,人们纷纷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降,12 月20 日狂跌13%,从最初的3.47 比索兑换1 美元跌至3.925 比索兑换1 美元。21 日再跌15.3%,跌至5 比索兑换1 美元。外汇储备大幅度减少。最后,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让新比索汇价自由浮动,但墨西哥货币跌势未变。到1995 年 3 月9 日,墨西哥货币新比索兑换美元已跌至8.00:1,较危机前累跌下跌了56.63%。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墨西哥吸引的外资70%左右是投机性的证券投资。例如,墨西哥证券投资吸收外资中的比重,1992 年为71.6%,1993 年上升到76.8%。因此,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994 年12 月30 日,墨西哥股市下跌6.26%,1995 年1 月10 日大跌11%,创1987 年西方股市暴跌以来至当时最大日跌幅;2 月16 日,墨西哥股市在15 日跌了6.4%的基础上再跌3.51%;2 月23 日又跌去5.89%。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ZPC 指数已跌至1519.52 点,比1994 年危机前2881.17 点已累计下跌了47.94%。这次金融危机和股灾给墨西哥经济以沉重的打击。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 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才使墨西哥基本上摆脱这场危机。

3.台湾股灾
台湾股市运作始于1962 年,发展一直缓慢。1979 年,美国与台湾中止所谓的“外交关系”,导致了台湾第一次股灾。由于当时市场规模不大,尽管股市跌幅较大,但市值损失并不多。1985 年,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巨额游资在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涌入台湾股市,台湾股价指数开始不断上升。1986 年10 月,台湾加权股价指数突破1000 点,台湾股市空前狂热。到1987 年10 月1 日,台湾加权股价指数已升至4673 点,较1986 年底上涨了3.39 倍。受1987 年10 月美国股市暴跌的影响,台湾股市在1987 年底一度跌至2298 点,跌幅高达50.82%。这是台湾第二次股灾。台湾最严重的股灾,即第三次股灾发生在1990 年。1988 年,台湾股市未能吸取1987 年世界性股灾的教训,稍作调整再次以更加疯狂的速度向上攀升。1988 年9 月24 日涨至8789 点。1988 年9 月底,台湾当局宣布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股市又暴跌至5000 点以下。由于市场充裕的资金和民众投机热潮高涨,台湾股市在探底之后以更具爆炸性的速度飞涨,1989 年6 月19 日突破10000 点,1990 年2月12 日升至12682.41 点的高位,比1986 年已上涨了11 倍。随着股价的成倍上涨,台湾股票市盈率也不断上升,从1986 年的15.3 倍升至1989 年的92 倍。然而,脱离内在价值的高昂股价是没有根基的。1990 年2 月后,随着资金外流、外贸萎缩和政治斗争不断,台湾股市开始狂泻,仅仅8 个月,台湾加权股价指数就从1990 年2 月份的12000 多点跌至10 月初的2485 点,跌幅高达81.41%,居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股市跌幅之首。这次股灾导致广大投资者损失极其惨重,工商业和金融业危机四伏,一片萧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8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4.香港股灾
香港股票交易始于1866 年。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由于战乱,香港股市同经济一样,发展极为缓慢。20 世纪50 年代末以来,香港以劳动密集型的成衣业和纺织业为主导,开始了工业化进程。香港充分利用内地资源,积极向外拓展市场,并及时根据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取得了很大成就。20 世纪60 年代,香港工业化进程非常迅速,对外贸易和海外运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带动了海外投资的涌入和金融业的发展,香港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随着香港经济金融的迅速发展,香港股市发展也极为迅速。但是,香港股市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大起大落中表现出整体向上的趋势。迄今为止,香港股市先后发生了三次严重的股灾,详见表9。

表9 香港股灾情况表
1973~1974年股灾
20 世纪60 年代末和70 年初,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对股市提出了新的要求。1969~1971年,香港远东交易所、金融证券交易所和九龙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在此期间,香港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和成交量迅速增加,股价指数大幅上涨。1970 年底香港恒生指数为211.9 点,1971 年11 月达到285 点,1972 年上涨到843.40 点。连续三年的股价大幅上扬,大大滋生了人们的投机心理,助长了投资者非理性盲目乐观和入市炒作。香港恒生指数一路狂涨, 1973年3 月9 日升至1774.96 点,比1970 年底上涨了7.4 倍。这时,股票价格已严重偏离公司业绩,股市下跌已成必然。从1973 年3 月12 日起到1974 年10 月12 日止,受一些公司伪造股票被发现,香港税务局开征股票交易税和中东战争爆发引起世界性石油危机并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多重影响,香港股市出现大崩溃,香港恒生指数一路狂跌,陆续跌至1973 年3月的1301 点、4 月734.8 点、12 月300 点,并在1974 年10 月12 日下探150.11 点,和前期高位1774.96 点相比,跌幅高达91.54%。不仅投资者损失极为惨重,而且香港经济和香港股市在此后长达4 年时间内一跌不起。

1982 年股灾
1976 年香港经济复苏。1978 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香港股市在长期低迷后大幅回升,并持续了4 年的上升行情。1981 年7 月,香港恒生指数升至1810.2 点历史最高点,较1977 年底上涨了3.5 倍。1982 年,香港经济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GNP 年增长下降至1.1%;同时,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进展缓慢。这都影响了香港股市。结果,香港恒生指数再次大跌,1982 年12 月12 日跌至676.30 点,较1981 年最高点下跌了62.64%。从此,香港股市又连续低迷了3 年时间。

1987 年股灾
1984 年,随着中英香港谈判顺利进行并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前途问题逐步明朗化,香港经济再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85 年,香港股市结束调整,开始新一轮上升行情。11 月香港恒生指数报收1763 点,1986 年10 月28 日创2355.93 点新纪录,1987年10 月1 日再创3949.73 点新高,比1983 年底上涨了3.51 倍,较1986 年10 月1 日上涨了89%。面对香港恒生指数迭创新高,投资者群情振奋,参与股市炒作有增无减,成交量屡创天量。香港传媒和银行对股市过热相继发出了警告,指出股市国际化使市场更加复杂,走势节奏更难以捉摸,潜在风险令人忧虑。1987 年10 月16 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大跌108点,消息传到香港,香港股市随之大幅下跌420.8 点,跌幅高达11.12%。10 月19 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508 点,跌幅高达22.6%,为香港上一日跌幅的2 倍。这意味着香港股市还有补跌。10 月20 日,香港联交所和期货交易所决定停市4 天。10 月26 日,香港股市恢复交易,积压数日的抛单如排山倒海之势汹涌而出,市场根本没有买盘,开盘仅15 分钟,香港恒生指数已跌去650 点,到下午收市时共跌去1120.7 点,以2241.69 点收市,日跌幅达33.33%,创造了世界股市日最大跌幅。10 月29 日,香港恒生指数继续下跌至2204.52点才止跌。和10 月1 日3949.73 点相比,香港股市已累计跌去44.19%,市值损失300 亿美元。由此,香港整个经济金融秩序极其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31 20: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啊
可惜小芸不太擅长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22: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小芸擅长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7-21 1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