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1|回复: 0

[其他] 沙漠之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6 17: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10:23 编辑

沙漠之旅
中国有句谚语:“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解释,  我想以我的理解重新解释一下。   旅行千里路相当于破读万卷书。  破读万卷书,对普通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而行万里路,在现代喷气飞机时代,并不是什么难事。我怀着读书的愿望出去旅行,世界就变成了一部鸿篇巨著展现在面前。  的确,世界是一本书。所谓旅行,就是翻阅这本书的内容。迄今,我也曾游历世界许多地方,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连世界这本书的第一页都没有读完。我经常在旅途中,对眼前的世界感到困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本高深莫测的书呢?  为什么旅行和读书具有相同的意义呢?无庸置言,旅行和读书一样,都能将自己狭小的世界扩展开来。旅行就是从自己活动的井水中跳出来,走进缤纷的大千世界时的那种惊奇、迷茫,然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自我反思。  人们常说,日本人是井水之蛙。诚然,日本是一个很小的岛国,所以日本人易于自我封闭,不通世故。但是,人类无论生活在哪里,其实无一例外都是井水之蛙。或者说,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自然会变成井水之蛙。  当然,即使生活在井中,也会有相应的文化。但是,历史文明告诉我们人类从井水中跳出来,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人类正是通过旅行创造了文化,是通过面对茫茫世界,在茫然不知所措中自我反思而创造了人类文明。  我有一个探险家朋友,他曾讲过一个故事,在新基内亚的偏僻村庄,如果一对未婚男女青年单独就餐,就被视为很不光彩的行为。这种“绯闻”很快会传遍全村,男的遭遇流放,女的终身禁嫁。但是,未婚男女青年在竹丛里共度良宵,却不会引起丝毫的非议。也就是说,可以共度良宵,不许共同就餐。探险家朋友讲到最后瞪大双眼感叹:“世界真大啊!”   这个故事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我自己也在旅行途中,常常会有一种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感觉,并为同样是人类,竟有如此大的区别而感叹。又如,印度人忌讳葬礼上落眼泪。在恒河流域的古都贝拿勒斯,我曾几次见过葬礼,也参加过送葬仪式。但是没看到一个人在流眼泪。在葬礼上很难看到女性,这是顾虑女人感情脆弱,难以控制眼泪的缘故。  据印度朋友讲,对印度人来说,离开人世,意味着回归象征母亲的恒河的怀抱,所以不应该悲戚。而埃及开罗的葬礼上,妇女排成长队并大声哭泣。同行的埃及人介绍说,这些妇女是葬礼上专门雇佣的恸哭女。据传,在古代中国也有恸哭女风俗。连葬礼这样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世界各地竟有如此大的差别,那么其他风俗方面的差异就不难想象了。  日本人抚摸孩子的头是表示怜爱,而东南亚国家却非常反感别人抚摸小孩或婴儿的头。对他们来说,头是人最重要的部位,如果随意去触摸,就等同于对人格的侮辱。日本人在餐桌上喜欢大声喝汤,而欧洲人要是听到喝汤的声音就会皱眉头很不高兴。但是,欧洲人在餐桌上大声擤鼻子却习以为常。还有,日本人、美国人与别人约会,如果相约时间超出5分钟就会非常着急,要是等待30分钟就足以让人大发雷霆。然而,对于阿拉伯人和南美人来说,让对方等30分钟是最低的时间限度。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谓世界,对于那些各自生活圈内的井水之蛙来说,就是“相反世界”的集合体。世界上旅行就是“相反世界”的旅行。  我曾经去过几次沙漠。一听到旅行,不知为什么,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天空和沙海融为一体的茫茫沙漠风景。这种沙漠风光浮现的瞬间,立刻产生一种置身其中的愿望,令人倾心向往。  为什么沙漠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我想沙漠风景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相反世界”的原因吧。  可以说沙漠风景和日本风土是世界的两极。和tsge哲郎的名著《风土》把世界划分为季风型、牧场型和沙漠型三类。沙漠型与季风型气候带的日本是相对的两极。生活在季风型世界,并认为“世界处处青山绿茵”的日本人一旦踏上阿拉伯半岛,就会为展现在眼前那无边无际的沙漠而震撼。  沙漠世界只有天空和沙粒,这对生活在青山环绕的人们无异是一种精神冲击。不过,在沙漠里多呆上几天后,就会有了与之沟通的语言。这时,山川翠绿、碧野泉流的日本风土及那里展现的生活情景,反而转化为“相反世界”。  沙漠上一无所有。当一无所有成为很自然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想法:日本人的物质生活为什么那么丰富,假如没有那么丰富的物质就不能生存吗?或许,那些东西全都是多余的。生活被多余的东西缠身,增加无谓的烦恼,反而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  但是,且慢。如果只需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物资基础的话,这不是意味着没有文化吗?实际上,文化不就是超出生存所必须的多余的东西吗?所谓文化,不就是多余东西的积累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肯定沙漠不就是意味着对文化的否定吗?  尽管如此,我又通过一番思考。我们是否包揽多余的东西太多了呢?虽说多余的东西是文化,但并非所有多余的都是文化。在多余的东西里,哪个有意义,哪个没有价值,难道没有必要重新思考吗?   沙漠就是让我们进行反思的世界。对生活在现代文明的人们来说,沙漠就像是一面明镜里的国度。每当置身沙漠的时候,就会想起一位探险家流露出的深切感受:“沙漠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走进去时让你非常担心,走出来时却没有丝毫留恋。沙漠里一无所有,但是,给予深刻的人生反省。”   我就是去沙漠认识我自己的。  沙漠决不是我们(日本人)想象的那样浪漫。王子和公主漫步在月光沐浴的银色沙滩上——沙漠不是这样的童话世界。那里昼夜温差很大,天气瞬息变化,沙尘风暴铺天盖地的无情世界。像我这样生活在日本的井水之蛙,每次走进沙漠,总是很后悔。总想为什么偏要到这样的地方呢?   但是,这种后悔不久就转化为反思,反思又转化为希望,是对人生的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沙漠才是最富有浪漫地方,是真正的童话世界。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今的人们都认为“相反世界”的旅行才是最浪漫的行为。所谓童话世界就是完全不同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的“颠倒的国度”。这样说来,沙漠旅行,不正是童话世界的旅行吗?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旅行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思考。但是我认为,旅行就是在“相反世界”里发现自我,在后悔的彼岸找到希望,由此深切地感受世界多么辽阔、多么精彩、多么丰富。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ㄤ彩| 六合投ㄤ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ㄤ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2-8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