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0-14 07: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8、辽宁中部城市群—“振兴东北”的新增长极
基本概况 辽宁中部城市群地处环渤海地区北翼、东北经济区的南部枢纽地带,包括3座超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沈阳、鞍山、抚顺),3座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本溪、营口、辽阳),一座中等城市(铁岭)。
土地面积6.5万平方公里,占辽宁全省总面积44%;人口2146万,约占全省人口的51%。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63%和54%。城市化水平为54.2%。从时空距离看,7城市都市圈内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
发展现状 辽宁中部城市群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经济基础雄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大国防战略产业基地。
2005年4月7日,辽宁中部城市群7个城市的市长共同签署了《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合作协议》,标志着该区域全面起步。
2008年2月26日,《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纲要》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规划》同时面世,为辽宁中部城市群构筑了坚实的发展平台。
以2005年为基期,地区GDP到2010年,年均增长15%;到2020年年均增长13%,同年,城市群人均GDP将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城市化水平达到76%。
战略布局 辽宁中部城市群划分为三大都市区和四条城镇发展带。
三大都市区:大沈阳都市区是以沈阳为中心,结合抚顺、本溪、铁岭城市发展空间调整的战略机遇,发挥辽宁中部城市群通海产业大道经济带、沈抚产业经济带、沈本工业经济带和沈铁工业经济带的带动作用。鞍辽都市区是结合鞍山和辽阳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优势,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通过建设鞍海经济带、沈辽工业走廊,实现鞍山和辽阳城区南扩、海城北靠,推进鞍辽一体化发展。营口都市区是结合我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加快营口港建设,推进营口地区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规模,发展大营口都市区。
四条城镇发展带:铁岭-营口城镇发展带,是东北地区哈大城镇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轴线。沈阳-抚顺城镇发展带,是推进沈抚同城化和带动抚顺东部地区发展的主轴线,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轴线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沈阳-本溪城镇发展带,是沈阳辐射丹东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沈阳-阜新城镇发展带,是带动辽西地区发展的重要轴线,加强中心城镇建设,提高城镇经济规模,增强城镇服务功能。
未来愿景 根据规划,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将逐步成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精品钢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区,东北亚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中心。这一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先导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综合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具有发展活力、新的经济增长极。
9、中原城市群—构筑中部枢纽核心区域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中心城市郑州北距北京、南距武汉、西距西安、东距济南均在400公里以上;交通便利,铁路、高速公路均呈网络状,京广线、陇海线呈“十字形”在郑州交会,北有新菏铁路、西有焦枝铁路、南有漯平铁路,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且有十多条高速公路在建或待建;城市密集度和人口密集度都比较大。
基本概况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2005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1%和62.5%;城镇化率达到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发展现状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之一,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从空间布局上看,城市群的“龙头”郑州,随着其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这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将日趋扩大。洛阳则是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其产业基础、科研实力、文化资源等优势突出。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占全省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完成GDP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6.1%。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战略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十一五”期间,区域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7.5:55.5:37;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未来愿景 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进一步凸显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普遍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和卫生服务,社会更加和谐。2020年,预期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10、关中城市群—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关中城市群由大中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等不同层次组成,形成了卫星、恒星、行星的关系。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构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地;率先发展以大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将提升整个关中地区城市竞争力。
基本概况 大关中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由14个城市组成,其体系框架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即大西安中心城区,在古城北部建设大西安现代城 (论坛 户型)市新中心;第二层次为基本层,即大西安四大副中心临潼、长安、咸阳、三原;第三层次为紧密层,即大西安都市圈三大外围中心城市杨凌、铜川、渭南;第四层次为开放层,即大关中城市群六大周边中心城市宝鸡、彬县(彬州)、黄陵、韩城、华阴(华山)、商洛(商州)。
关中城市群土地面积7187平方公里,2004年,区域人口达241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8.5%。预计2020年,区域人口接近3000万,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
通过改革开放,关中城市群而今已成为陕西经济的核心区,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
从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分析,关中城市群经济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中小企业规模小、缺少名牌产品,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地域较小、城市集中程度不高,开发潜力较大,高新技术带动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升。
战略布局 (1)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首先要做大做强西安这个心脏城市,发挥大西安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重点发挥西安、咸阳、宝鸡、渭南等老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的同时,加快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确定和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让杨凌成为关中西部西安与宝鸡之间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华阴成为关中东部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韩城成为关中东北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彬县(州)成为关中西北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黄陵成为关中北部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同时沿陕西省“米”字型骨干交通干线培育区域经济增长带,带动关中本体和关中经济区的发展。
(2)规划建设4大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基地、能源化工产业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
(3)初步筹划10个战略性项目:关中老工业基地振兴项目、中国创新科技城项目、保护古都西安国家工程、省行政中心北迁项目、西亚欧大陆桥输油管道工程、亚欧经济合作国家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古贤水库建设与三门峡库区治理、整合关中陕南交通工程。
未来愿景 在未来5到10年内,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建设大西安,将关中经济区向东西南北扩展,把关中周边城市纳入大关中城市群,使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真正成为大西北的龙头,承载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作用,并进一步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
11、海峡西岸城市群—两岸交流的枢纽中心
衔接长三角、珠三角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潜力正持续释放。凭借毗邻台湾的空间区位优势,海西城市群作为两岸交流枢纽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海峡两岸将形成紧密互动的一体化合作。
基本概况 海峡西岸城市群位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辐射区域包括三明、南平、龙岩三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集中的地区。
发展现状 2004年11月,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建设,形成以三市为核心的城市圈,带动全省其他城市发展。
2007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福建省政府共同启动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
2008年,海西城市群规划获得批复,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实现全省城镇化进程的和谐、持续、快速发展。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提升到62%以上。
战略布局 海西城市群空间结构:一带(沿海城镇密集带)、四轴(西部山区发展轴、北部福武发展轴、中部核心发展轴和南部厦龙发展轴)、双极(依托一北一南两大中心职能地区形成的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多核(多个区域次中心)。
产业布局结构:一带(沿海产业集聚带)、双区(北部以福州中心城区、长乐空港和江阴港区组合形成的北部现代服务业增长核心区,南部依托“滨海环湾走廊”,由厦门中心城区、机场新城、泉州中心城区和漳州中心城区组合形成的南部现代服务业增长核心区)、四基地(四大工业基地,由北至南依次为福州现代制造业基地、莆田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泉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三都澳、东山湾两大战略储备地区和闽浙、闽赣、闽赣粤、闽粤四大跨省产业发展协调区。
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等组成的区域铁路网格局;建设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际轨道干线;建设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区域高速干线公路与都市区快速干线,形成布局合理的干线路网系统;形成枢纽机场、支线机场、旅游机场有序衔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航空网络体系。
未来愿景 海西城市群发展总目标是,将海西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衔接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长极,两岸文化交融、社会和谐的示范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先行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