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财富往往会将人生引上奢靡的道路,但现在英美越来越多的富家子弟不再依靠遗产花天酒地,这群常被冠以“我一代”称号的年轻人,正将财富悉数捐赠慈善事业,造福社会。
迈克尔·埃姆赫斯特是个富家公子,他的曾祖父是典当商,早年在伦敦郊区买进了许多家店铺,以此发了家。如今,25岁的迈克尔大可以泡吧、嗑药、买游艇,轻轻松松挥霍掉他所继承的家产——然而,他没有这么干。他选择拿出30万英镑,建立了慈善基金会“埃文布鲁克海外计划”,在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事业。
让钱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迈克尔·埃姆赫斯特这代人,常被冠以“我一代”的称号,他们的生活被《X Factor》这样的选秀节目和Facebo o k包围着。然而最近,L iveEarth公益演唱会让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在16到25岁的年轻人眼中变得很酷,“我一代”也渐渐培养起了社会责任感和慈善意识。
最近由未来基金会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受访的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都自称是“绝对的环保主义者”,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和生态问题早已不是边缘话题,而应该是我们生活的重中之重。上周,在志愿者组织vinspired.com的一次调查中,16到25岁的受访者中,有45%都表示他们认为当今世界过于“拜物”。对于当今世界的巨富们而言,几十万英镑不是个了不起的数目。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一点:一个人愿意将他继承来的遗产全数用作慈善,这可以说是相当无私的行为。
迈克尔·埃姆赫斯特的父亲迈尔斯·埃姆赫斯特曾是个教师,1973年,他在提克斯伯里小镇建立了一个名为TheAbbey的学校,他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这所学校。“那是他的梦想,”迈克尔说,“最开始,那里没有暖气供给,所以他只能睡帐篷,把旧课桌椅劈了当柴烧来取暖。为了保住这个学校,他曾两次卖掉自己家里的房子。”然而,由于教学楼陈旧以及家产分割问题,迈尔斯退休还不到20年,这个规模不大的私立学校就被迫关门了。迈克尔从学校拍卖的钱中分得了一部分,他决定用这笔钱来继续父亲的梦想。“卖掉我父亲一手建立的学校,却能因此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一批新学校,这个主意令我心花怒放。”迈克尔说。迈克尔的“埃文布鲁克海外计划”计划在未来10年里每年捐出2万英镑。这个基金会的头一个计划是扩建马达加斯加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专门招收孤儿、弃儿和付不起学费的孩子。基金会还要担负这所学校里两位老师的薪水。
在英国,像迈克尔这样的年轻人,算是富家子慈善家中的领头羊。在美国,类似的例子更普遍。33岁的纽约姑娘卡伦·皮特尔曼从祖父那儿继承了350万美元的遗产,突然得到这么一大笔财富,卡伦很不自在,于是,她决定将这笔钱全数捐出,在波士顿建立一个为贫困女性谋福利的慈善组织——查哈啦基金会。后来卡伦写了一本书,名为《机密档案:如何不显富并用财富造福社会》,还成为全美近1000名与慈善组织“财智一代”合作的年轻人(18至35岁)之一。“财智一代”是一个旨在帮助年轻人合理地用自己的财富造福社会的组织。“这个组织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让某一个拥有一定财富的个人来决定为他人做些什么,而是通过合理的分配,来用集体的力量造福社会。”该组织的主管塔伊·莫提拉尔说。在美国,1%的人口支配了这个国家33%的财富。据统计,在2003年就有1万个美国家庭财产超过1亿美元。莫提拉尔认为,美国的富家子弟们非常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免他们被突然继承来的巨额财产冲昏头脑。
“慈善冒险家”造福他人
富家子弟并不都是游手好闲的败家子,但巨大的财富往往会将他们的人生引上奢靡的道路——布里斯托第七代侯爵约翰·赫维就是最好的例子,他1999年去世的时候仅44岁,在世的时候,他流连派对、吸食毒品,还养了一帮男宠,终于将3500万英镑的家产挥霍一空。而现在,英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慈善冒险家”,他们选择将财富用作慈善事业,而不留给后代。
也许,这股风潮是从美国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那儿学来的。身家据说高达620亿美元的巴菲特,宣称只留给他的孩子们一点点钱,“让他们觉得他们可以用这笔钱来做些什么,但又绝对不够从此衣食无忧地吃老本”。艾什克罗夫特勋爵身家达11亿英镑,本月,他刚刚宣布将把80%的财产捐给慈善基金会。最近,塞恩斯伯里勋爵和汤姆·亨特爵士也先后宣布将捐出10亿英镑。布拉姆迪恩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总妮可拉·霍利克是五个孩子的母亲,拥有2500万英镑家产的她最近宣布未来她会将每年年收入的1/4捐给大奥德蒙街儿童医院,以及她自己的慈善基金会“穿出成功”(Dress for Success)。“我认为,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建立起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一笔钱,但是不能太多,以免他们因此学坏。我知道很多富人家的孩子后来都一事无成,那是因为他们太有钱了,所以没有奋斗的动力。”
她说,“鼓励他们多做慈善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才会明白,人生中除了上Facebook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妮可拉·霍利克还曾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副总裁,在她任职期间,她曾带自己的孩子去赞比亚造访那里的孤儿院。她的大女儿在那次非洲之行很受启发,回国后,她便参与建立起一座学校。霍利克有个女儿乔吉娜1998年因为患上白血病去世,后来她的几个孩子一起以乔吉娜的名义建立了一个白血病研究基金会,并为基金会筹款。
开创龙穴公司的企业家彼得·琼斯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在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这一点上,他走得更远。他对几个孩子说,你们必须出去工作,但他应允会通过信托基金多付一份工资给他们;而如果他们参与慈善事业,或者选择了与慈善业相关职业,那么他会付三倍的工资给他们。“慈善英国”组织的主管苏珊·麦肯锡说,传统的英国儿童信托基金已经开始转型。“我们正处在文化的分水岭。10年前,《泰晤士报》的富人榜上有3/4的人靠的是继承来的家产才榜上有名。但今天,这个比例彻底倒了个个儿。现在,继承到大笔财富的年轻人对财富的支配更自由了,他们通常希望以此回馈社会,享受造福他人所带来的满足感。”
随着金融海啸来袭,全球银行系统的崩盘让慈善业处在岌岌可危的地位,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慈善业可能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过,库茨银行的家族企业和慈善部门的负责人马克·埃文斯却认为,经济衰退对慈善业的打击未必那么沉重。他说:“新一代的慈善家们是一批‘长期奉献者’,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他们不会因为股市不景气而停止帮助一名身患癌症的病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反而更不愿将财富留给子孙,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失去进取心和奋斗的目标。”找马克·埃文斯做咨询的捐献者的年龄分布很广,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40来岁的中年人都有,其中大部分都是刚赚到第一桶金的企业家。他认为,英国的确可以学习美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但他相信,英国的慈善事业会形成其独特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多谈谈慈善。”他说,“像性、政治等话题一样,我们平时不太愿意在饭桌上谈论慈善这个话题。但美国人就很喜欢谈。”
去年苏格兰首富伊恩·伍德爵士建立了伍德家庭信托基金会,捐出5000万英镑来帮助改善贫困国家人民的生活条件。伍德爵士想让他的几个儿子明白,他们必须自己出去闯一闯,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将原本打算分给几个儿子的钱全部投入了基金会。“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已经很幸运了,因此我们必须尽所能来回馈这个世界。”他说,“我不是不赞同将财富留给下一代,但是我确实认为,在财产问题上我们必须慎重。除了自己子孙,我们还得为全人类留下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