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0 20: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现代文学
1,战前文学:1918~1937(一战结束~侵华战争爆发)
a.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播种人》、《文艺战线》 《生活在海上的人们》(叶山嘉树)、《盘旋的乌鸦》、《武装的城市》(黑岛传治)
b.纳普的小说创作:《来自牛奶糖工厂》、《烟草女工》(佐多稻子)、《暴雨》(立野信之)、《黑人兄弟》(江马修)、《绫里村快举录》(片冈铁兵)、《金融资本的一个横断面》、《瓦斯!》(桥本英吉)
c.中野重治:《报上刊登的一张照片》、《早春的风》、《老铁的故事》
d.小林多喜二:《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在外地主》、《为党生活的人》
e.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
f.无产阶级戏剧:《光明与黑暗》(藤森成吉)、《暴力团记》(村山知义)、《玷污败坏的阿秋》、《瓦斯》(三好十郎)
g.无产阶级诗歌:《战士们》(森山启)、《坑下姑娘》(松田解子)、《在革命的纪念日》(伊藤信吉)
h.劳艺的创作:《时刻提高警惕》、《铁》(代表作)(岩藤雪夫)、《十姊妹》(山本胜治)
i.纳普->考普
j.新感觉派:反对自然主义,无产阶级文艺的抵抗者,趋向形式主义、“感觉标志”,多为感伤、哀愁的调子。《太阳》、《苍蝇》、《静静的罗列》、《拿破仑和疥癣》(代表作)、《上海》(集大成)(横光利一)、《伊豆歌女》、《浅草红团》、《禽兽》、《雪国》(川端康成)、《冰舞厅》(中河与一)
k.新兴艺术派:资产阶级文学派别,无可取的地方。 《崽子》(龙胆寺雄)
l.非正统艺术家:《鲵鱼》(井伏鳟二)、《崖下》(嘉村义多)、《柠檬》(代表作)(梶井基次郎)、《圣家族》、《起风了》(堀辰雄)、《生物祭》(伊藤整)
m.行动主义文学:抵抗军国主义,反法西斯反共产主义,主张自由主义,未得到充分发展与确立。《跳水》(代表作)、《木石》(代表作)(舟桥圣一)
n.《日本浪漫派》:浪漫主义,理论见长。
《人民文库》:现实主义,创作见长。 《应该忘记过去》(高见顺)
o.《鲇鱼》(丹羽文雄)、《苍氓》、《背阴的村子》(石川达三)
2,战后文学:1945~今(日本无条件投降~今)
a.民主主义文学运动:健康、乐观、富革命精神。《播州平野》、《路标》(宫本百合子)、《静静的群山》(德永直)、《内心》(中野重治)
b.战前作家的复活:《细雪》(谷崎润一郎) 川端康成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c.战后派:经历战争,以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为题材,批评、写实手法。《阴暗的绘画》、《真空地带》(野间宏)、《深夜的酒宴》(椎名麟三)、《樱岛》(梅崎春生)、《蝮蛇的子孙》(武田泰淳)、《在死影之下》(中村真一)
第一次战后派(1946~1947);第二次战后派(1948后)
《假面的自白》(三岛由纪夫)、《俘虏记》(大冈升平)、《墙壁》(安部公房)
d.无赖派:精神空虚、苦闷、不知所措,无明确的政治、思想方向,自由手法。《堕落论》、《白痴》(坂口安吾)、《威约之妻》(太宰治)、《黄金传说》(石川淳)、《世相》(织田作之助)
e.第三新人:战后开始创作,重日常生活,反对强烈批判。《玻璃鞋》(安冈章太郎)、《骤雨》、《沙上植物群》(吉行淳之介)、《美国学校》(小岛信夫)、《游泳池边小景》(庄野润三)
f.战后一代:战后成长,无鲜明特征和流派名称。《太阳的季节》(石原慎太郎)、《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侈》、《饲养》、《拔嫩芽打孩子》(大江健三郎 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恐慌》、《裸体的国王》、《流亡记》(开高健)
g.“作为人”的文学:直接描写战后社会冲突,悲观,受极左思潮影响。《悲器》、《邪宗门》、《忧郁的党派》(高桥和巳)、《再见吧,我们的日子》(柴田翔)、《光的声音》(真继伸彦)
h.内向一代:描绘日常生活,主观性(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强,深刻的虚无主义和孤独感,软弱性,否定战争,以社会为对象,反社会运动。《杳子》、《梳子火》(古井由吉)、《夹攻》(后藤明生)、《司令的休息》(阿部昭)
i.透明文学:对问题大胆放纵地描绘。 《近乎无限透明的蓝色》(村上龙)、《献给爱琴海》(池田满寿夫)
j.新起作家:村上春树、宫本辉
k.大众文学:中间小说。适应大众趣味的通俗小说,与纯文学无明显界限。《斗牛》、《冰壁》(井上靖)、《八甲田山的死的彷徨》(新田次郎)、《华丽一家》、《不毛地带》(山崎丰子)、《日本沉没》(小松左京)、《青春之门》(五木宽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