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聴解」:聽力在N1中成為單獨的一部分,分為5個部份進行考核,問題1是“課題理解”,也就是要抓住內容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為解決此問題而必要的信息;問題2為“要點理解”,也就是需要根據所聽到的內容總結出要點;問題3是“概要理解”也就是通過內容理解說話人的主張、意圖等;問題4是“即時應答”,這部分是N1中新增加的題型,也就是根據聽到的內容,選擇對應的答句,問題5是“綜合理解”,也就是聽到一段較長的文字,或幾部分的信息,通過比較、概括來選出答案。其中問題1和問題2為有圖題;問題3和問題4為無圖題;問題5為無圖有選項題。總題數在37題左右。
→ 聽力的作答時間改變成60分,作為整個考試中的最後一部分來考;同時通過增加聽力的數量以及題目的一些改變來增加難度。
聽解一直是不容易攻掠的部份,因為在考試時需將考題聲音內容瞬間理解,並且即時根據題目聲音提示處理資訊,以選出答案。新日檢聽解部份考驗考生關於:1.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以及2.是否能即時處理資訊的問題。以下分別探討題型。
1.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包含“課題理解”、“要點理解”、“概要理解”以及“綜合理解”。
課題理解(N1~N5):在某些場合為了要具體解決問題,聽取必要資訊,問是否能採取適當行動。
要點理解(N1~N5):新日檢中,為了讓考生易於分辨重點,在聽取問內容前提示狀況說明以及問題。N1~N3程度考的是是否能能理解說話者的心情或做此事的理由等等,N4~N5程度考的是能否理解內文資料的日期、場所等等具體的資訊。
概要理解(N1~N3):考驗是否能從內文了解說話者的意圖和主張等等,從全文來推估,而不只是從一小段。此部份高度考驗理解能力。
綜合理解(N1~N2):就複雜的大資訊量內文理解。例如:有3人在說話,而內容只有其中兩人的聲音,根據此兩人的說話內容判斷第三人說的句子為何。
2.即時處理資訊的問題:"即時應答"與"發話表現"。
即時應答(N1~N5):根據對手的話語,即時判斷選擇選項回答。
發話表現(N3~N5):根據場面、狀況,判斷並選擇適合打招呼、委託、請求許可等等的語句。
例題及解決技巧:
1.課題理解:如下圖所示,題目先念此題背景(狀況說明文)以及要問的問題(質問文)(不在考題本上)=>聽取內文(不在考題本上)=>再問一次問題(不在考題本上)=>選擇選項(四選一,印在考題本上)
解題技巧:先在聽解開始時的30秒內(介紹聽解將要開始),先將問題一的選項快速掃過一題或兩題,等問題鐘聲想起,就專心聽狀況說明文和質問文。這時就可以消去不需要注意的選項(選項四)。再從內文判斷消去其他選項。講完內文到下一題開始,有大約15秒時間。這時會問再度問一次質問文並給你時間填寫,請利用此時趕快喵下一題的選項。
2.要點理解:如下圖所示,題目先念此題背景以及要問的問題(不在考題本上)=>停頓數秒(閱讀考題本上選項)=>聽內文(不在考題本上)=>再問一次問題=>選擇選項(四選一,印在考題本上)。
解題技巧:先在問題二聽解開始時的30秒內(介紹問題二聽解流程),先將問題二的選項快速掃過一題或兩題,等問題鐘聲想起,就專心聽狀況說明文和質問文。中間大約停頓20秒,這時就可以把沒看完的選項看完。再從接下來說出的內文判斷消去其他選項。講完內文到下一題開始,有大約15秒時間。這時會問再度問一次質問文並給你時間填寫,請利用此時趕快喵下一題的選項。
3.概要理解:如下圖所示,題目先念此題背景(不在考題本上)=>聽內文(不在考題本上)=>問問題=>選擇選項(四選一,不在考題本上)
解題技巧:由於此題都沒印刷,因此在題目開始時就得專心聽狀況說明文,從其中先猜測大概會講哪些主張。把keyword記下,內文也是記下keyword。選項的部份也是用聽的,這時考驗的是換句話說的能力。而如何判斷keyword?大概就是在音調變化處、反覆說的或吞吞吐吐的時候、只有一句話停頓較久時。不要戀棧,請選完答案就放鬆幾秒等待下一題開始。
4.即時應答:根據對手的話語,即時判斷選擇選項回答。(三選一,不印在考題本上)
解題技巧:由於此題都沒印刷,因此在題目開始時就得專心聽內文,選項的部份也是用聽的,判斷哪個回應洽當。不要戀棧,請選完答案就放鬆幾秒等待下一題開始。
5.綜合理解:如下圖所示,題目先念此題背景(不在考題本上)=>聽內文(不在考題本上)=>問問題=>選擇選項(四選一,印在考題本上)
只有一題需回答時的例題:
有兩題需回答時的例題:
解題技巧:先在問題五聽解開始時的30秒內(介紹問題五聽解流程,注意這邊沒有示範例題),先將問題五的選項快速掃過一題或兩題,等問題鐘聲想起,就專心聽狀況說明文和質問文。再從接下來說出的內文判斷消去其他選項。講完內文到下一題開始,有大約15秒時間。這時會問再度問一次質問文並給你時間填寫,請利用此時趕快喵下一題的選項。
以上介紹完考試題型,歡迎大家互相討論,或寫email問問題,我會在有空時回應。
(有圖版請上http://riviera-thinking.blogspot.com/2010/02/20103.html閱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