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3|回复: 15

[其他] 日语特有的表现方式(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8 17: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一時間ほど走ると瀬戸の海から吹く白い風は山の青い風に変わった。草の香りが車の中を抜けて行く。——「三年坂」(伊集院 靜)の「皐月」

2)今年こそ、彼らに希望につながる桜色(さくらいろ)をと祈ります。——《汉日颜色词的语用翻译》(《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10)

  中文里不用颜色来表达的地方,日本人却用颜色来表达。该怎么翻译才传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9 12: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 白い=白い砂(浜)、青い=緑樹、森。つまり、走るに連れて移り変わっていく景色

2. 桜色 = 春の色 = しあわせ色  / 幸福的颜色

偶句子逗的不好,正规的不会,另类的给试下:

1. 一時間ほど走ると瀬戸の海から吹く白い風は山の青い風に変わった。草の香りが車の中を抜けて行く。
   车行约莫一时晨,濑户内海白沙风,代由绿树青风起,青草芳香穿车行。

2. 今年こそ、彼らに希望につながる桜色をと祈ります。
   愿彼等今年定能披上幸福的彩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5: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句的原译是这样的:祝愿他们今年这一年万事如意。

绕开了“桜色”,也不失为一种处理方法,但这或许就是在翻译中被漏掉的神韵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9 23: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思的問題。

翻譯一般被視為是為不同語言搭橋的工作,因此,翻譯者工作中最大的欣喜便是在本國語言中絞盡腦汁找到了一個語義和文采都精準傳神的用語來譯出外語原文。但事實上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必然反映出文化的差異,尤其文學作品的語言表現更是如此。假如語言上能夠逐一對應翻譯,那也不成其為日語的特有表現了。

實在找不到對應的語詞表現時怎么辦,這是所有翻譯者或遲或早都要面對的難題。翻譯家似乎分為兩派。一派是主張按中文的文字表現習慣做。翻譯名家傅雷教人翻譯有這么一句話:「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 可說是這一派理論的點精之句。另一派則是魯迅提倡的「硬譯」,即使外國的特有表現是我們不習慣的,也不妨硬譯過來,有益於豐富漢語的表現方式。具體就樓主展示的文例而言,我覺得魯迅提倡的「硬譯」一說還是很有道理的。白色的海風,綠色的山風,櫻花色的希望,這樣的用法有人用開之後,慢慢就會吸收進漢語中。難道難道詩經楚辭里有過玫瑰色的希望嗎?沒有。但今天,玫瑰色的希望已是童嫗能解了。這便是例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23: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楼理解精到。4楼对翻译的认识也颇见心得啊。
今天读董桥的《今朝风日好》,读到一篇《画<鲁拜集>的人》,文中谈到了《鲁拜集》的英译,颇觉有趣,摘录如下:
“郭沫若的中译本《鲁拜集》译文也典雅,读起来却比不上十九世纪英国作家Edward Fitzgerald的意译玄远,难怪菲茨杰罗的译本成了英国文学名著,连大诗人艾略特都着迷,从小读到老,老了写信给朋友还在念叨”
  “这部四行诗集的原作者十一世纪波斯诗人欧玛•海亚姆一生用心用力的其实是数学与天文,学术成就不小,写《鲁拜集》听说继承了不少古波斯的文学遗产,海亚姆原创的哲理和诗句并不太多。这部书饮誉西方文坛一百五十多年,靠的真是菲茨杰罗的英文译本了。都说译文是借句发挥不是依句翻译,海亚姆笔端飘下一片落叶,菲茨杰罗的稿纸上瞬间是满山的秋色:教我读《七智柱》的阿拉伯作家说原作意境绝没有译作磅礴。”

好个“借句发挥”、“海亚姆笔端飘下一片落叶,菲茨杰罗的稿纸上瞬间是满山的秋色”
原来世上早有这种译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1 20: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译:
1)驱车一小时左右后,迎面吹来的风也从来自濑户内海的“白风”变成了来自山林的“绿风”了。茵茵碧草的芬芳在车里穿过。

2)祝愿他们能在今年成就玫瑰色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2 17:1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一句存不同看法,白风·青风在日语中有类似说法,且有对应中文。我的手机无法打日语,暂且用中文解释如下:
白风:白除有色的含义外,还有akarui、sumu、tomei的意思,即明亮、清澄、透明的意思。
青风:熏风(kunpu),类似说法还有青岚(seiran)。

因此,个人认为白风青风各自译为"濑户内海'清朗(清澄或清新)'的风"及"山林的'熏风(和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07: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在民间^_^


今天Google的logo不错,可以多用用哈Y(^_^)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09: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的logo果然不错。
七夕又至,愿有情人都能“金风玉露一相逢”。

顺便用Google查一下“熏风”,《汉典》的解释如下:
解释:
◎ 熏风 xūnfēng
(1) [a warm southerly breeze] 和暖的南风或东南风
东南曰熏风。——《吕氏春秋·有始》
熏风自南来。——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 也作“薰风”

引证解释:
东南风;和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 高诱 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 明 徐渭 《忆潘公》诗之一:“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博物馆》诗:“旭日东方红似火,熏风南国暖於绵。”

从中可以看出“熏风”强调的是暖意,不能突显来自山林的风的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3 10:08: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ursa 于 2013-8-13 10:19 编辑

熏风更确切地说是温和的风,是风吹过绿叶略带清香的初夏的风(南风)。
熏风(kunpu)的中文含义参见新华字典;日语释义详见广辞苑释义2〉,类似的青岚(seiran)日语释义也详见广辞苑释义(2)。

再回到原句语境:
1)海风给人总是清凉略强劲的感觉,进入树林风也趋于温和起来。
2)结合后半句的青草芬香穿车行,也印证了风中似有似无的香味,且背景应该置于晚春初夏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13 1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偶来整理一下。
楼上是说“白い風”=“白風”——有对应的中文;“青い風”=“青風”——有对应的中文。并且就是“熏风”。对吗?
那么,1)首先那两个“=”就值得商榷。
      2)“对应的中文”是什么?偶查了字典,没查到。可能的话,请给出出处。
      3)用日本雅虎上的字典查了一下“白風”和“青風”,结果“白風”没有查到(当然不能断定没有这个词,也希望能给出出处)。
        “青風”是有的,解释如下:〔名〕あおあおとした草や水の上を吹く風。また、春の風。——日本国語大辞典
        可见等同于“春风”。也就是说:“强调的是暖意,不能突显来自山林的风的特征”。
      4)至于“青岚(seiran)”确实有“熏风”的意思。但“青風”是否就等同于“青岚”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5)回到原句的语境,特点是强调来自海边的“白い風”和来自山林的“青い風”的对比,所以偶觉得在翻译时也应经突出这种对比。如果将“青い風”翻译成“熏风”的话,那就显不出这种对比了。因为,在原句中“白い風”和“青い風”处在同一季节,又都带有暖意,因此,似乎都可以翻译成“熏风”的。
    6)因此,偶同意2楼的理解。也就是从颜色上来理解这两种风。
    7)至于怎样翻译才传神,继续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7: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ursa 发表于 2013-8-13 10:08
熏风更确切地说是温和的风,是风吹过绿叶略带清香的初夏的风(南风)。
熏风(kunpu)的中文含义参见新华字典;日 ...

應考慮的是,原句中通過白風和青風描繪空間轉移的意圖,用熏風代替青風能表達這層意思嗎?顯然不能。所以我基本贊成樓主和二樓的意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9-10 16: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10: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动词,是“吹绿”的意思。不是“给风加上颜色”。

如果翻译成“吹来的风是白的”、“吹来的风是绿的”那就真的在说风是有颜色的了,误解了原文的“隐喻”。
对于这种隐喻,偶在6楼是用加引号的“白风”、“绿风”来表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3-9-11 10: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5-7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