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批评:关于《沉默》中译本的商榷(九)
24. 林译:不过,有留著长髮,穿著短袖和服、腰间打褶的光脚女人把鱼贝、蔬菜、木柴摆在路旁,他们并排站著。(P113)
说明:“腰间打褶的光脚女人”所对应的原文是“腰のわまりに褶(しびら)をまとった裸足の女たち”,想来“打褶”云云是从“褶(しびら)”上来的。那么,这个“褶(しびら)”是个什么东东呢?
查一下辞典:
褶(しびら):衣服の上から腰に巻きつけて、裳(も)の代用とするもの。——「スーパー大辞林」3.0
裳(も):腰から下にまとう衣服。
裳,裙。下身穿的衣服。——《新世纪日汉双解大辞典》
可见这是系在腰间的短裙之类的服装。
由于时代、生活习惯的不同,日本的古代服饰确实是很难翻译的。在不影响整体理解的前提下,有时是可以简化甚至略去的。据说美国人将川端康成的《雪国》翻译成英文时,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后,就将里面名目繁多的服饰都略去了。有时碍于身份表达、场景的需要而不能略去时,一般都是引用原文汉字然后加注。但像林译这样想当然地译成“腰间打褶”则纯属胡闹了。
25. 林译:武士们吃糯米小豆蒸饭时,司祭才被从马上放下来,像狗一样被繫在树下。附近披头散髮的乞丐们,或坐,或蹲,像动物发亮的眼睛一直盯著他看。(P115)
说明:1)对照原文,发现武士吃的是“強飯(こわいい)”。这个“強飯”确实是蒸饭(不是煮饭),没有粘性,比较硬的。问题是译者怎么知道这是种加了小豆的糯米饭的呢?糯米的特点就是粘性好,用来做蒸饭不就糟蹋了吗?总之,仅仅从“強飯”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糯米”和“小豆”(且不说小豆是什么豆)的。
2)“附近披头散髮的乞丐们”中“乞丐”所对应的原文是“非人”,那么“非人”就是乞丐吗?
非人:日本江户时代从事刑场杂役和低级游艺工作的人。贱民的一种。明治四年(1871)根据“解放令”成为平民后消失。——《日汉大辞典》
可见“非人”是日本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其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其生活状态估计也不比乞丐好多少,但他们是有自己的职业的,并不是乞丐。
本书后面还出现了“乞丐”和“非人”相并列的句子:
真新しい築地(ついじ)のかげには乞食や非人たちが筵をかぶって眠っていた。
可见作者写得很明确,也没有用“非人”来代指乞丐的意思。
顺便说一下,译者是将这句话中的“非人”译成“流浪汉”的,这说明译到这里后,译者已经知道“非人”不是“乞丐”了(当然,译成“流浪汉”仍是错的),那么为什么就不肯查查字典呢?
26. 林译:入夜后,山鸠的啼叫声从杂树林中传来。(P119)
说明:这句中的山鸠所对应的的原文就是“山鳩”,那么,日文中的“山鳩”是什么鸟呢?查一下日汉词典便可知道,一是也鸽子(其实日文汉字“鳩”与中文里的“鸠”并不对应,是“鸽子”的意思);二是斑鸠的俗称。可见译者又犯了照搬日文汉字的老毛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