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证:林少华译《挪威的森林》中的问题点(七十 最终回)
•参考书籍
••《挪威的森林》(全译本)
作者:村上春树(日本)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版本:2001年2月第1版 2005年3月第22次印刷
印数:971701-1021700册
••「ノルウェイの森」村上春樹
講談社文庫
1991年4月15日第1刷発行
1991年11月18日第7刷発行
204.林译:这时间里,饭烧好了。我便往锅里倒上油,升起火锅。(P339)
原文:そのうちにごはんが炊きあがったので、僕は鍋に油をしいてすき焼の用意を始めた。
说明:“往锅里倒上油,升起火锅”,仅看这句话,你或许以为他们的火锅是烧油的。如果你看得仔细一点或许会反驳:“不对,他在往锅里倒油啊,总不能在锅里烧起火来吧?”对,你的反驳也成立。可是,“倒油”跟“升起火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在书中,前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玲子去跟房东借火锅时,是连燃气罐和连接用的管子一起借来的。可见,那个火锅是烧气的。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以为“倒油”是为了“升火锅”了吧。
那么,“倒油”又是为什么呢?原文讲得明白,“鍋に油をしいて”,根本没说“倒”,是“敷く”,也即在放上牛肉、蔬菜等用料之前,先在锅底摊上一层油,以免粘锅(当然,这样的话,味道也更好)。
可惜日文的这些细腻之处林教授浑然不觉,还自作主张地弄出个“升起火锅”来。
问题类型:没看懂原文。
华南虎译:不一会儿,饭就煮好了。于是,我就在火锅的锅底摊上一层油,开始准备鸡素烧(译注:日式牛肉火锅的一种)。
205. 林译:我将院里的杯中葡萄酒从石灯笼顶端泼出,斟上威士忌。(P342)
原文:僕は庭のグラスの中のワインを灯籠の上からかけ、そのあとにウィスキーを注いだ。
说明:“我将院里的杯中葡萄酒从石灯笼顶端泼出”是什么意思?或许勉强可以理解为“葡萄酒越过石灯笼的上方而泼出去”吧。可原文不是这个意思。“灯籠の上からかけ”是“从石灯笼的顶上浇下”,也就是“浇在石灯笼的顶上”的意思。如果是越过石灯笼的顶部的话,助词就不应该用“から”,而应该用“を”了,当然,为了避免歧义,动词也可能不用“かける”而要用“撒く”、“ほかす”等词了。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吃过晚饭后,玲子和主人公坐在廊檐下喝葡萄酒。玲子提议给死去的直子也倒一杯,作为祭奠。主人公便倒了一杯葡萄酒放在院子里。
玲子弹了好多支吉他曲,葡萄酒也喝完了,要换威士忌来喝。于是,主人公将祭奠直子的那杯葡萄酒倒在了石灯笼上(有将石灯笼代替直子之墓碑的意思),然后再给斟上威士忌。
问题类型:没看懂原文。
华南虎译:我将放在院子里的那杯葡萄酒浇在石灯笼的顶上,随后又给斟上了威士忌。
检证到此结束。
结论:误译太多,太低级,且包括了漏译、理解问题、篡改人名地名、随意改变原意、不肯查字典、中文表达不知所云等全方位多种类的问题。因此,建议将该译本用作教授日中文学翻译的参考用书。
多余的话:在整理这篇小文时,偶也关注了一下林少华的博客和微博,意外地发现他老人家对自己的翻译水平依然是非常陶醉的,似乎浑然不知自己的译作中有这么多的错误,时不时地还要自鸣得意一下。当然,更多时候是十分坦然地接受粉丝们的吹捧。在此,容偶略举几个例子。
2014/6/4微博
据上海译文社版41种村上中译本责编沈维藩译审统计,截止今年5月初(不包括新出10种精装本),总发行量为6261750册。其中《挪威的森林》2844400册。喏,笔笔清楚,一目瞭然。这就叫诚信!和这样的出版社打交道真是愉快和放心。一本书一般平均有4人看——初算之下,拙译村上读者至少2500万。
【华南虎曰:译者的诚信呢?】
2014/6/17微博
译了村上编译的《生日故事集》中村上自己写的短篇“生日女孩”。说来也怪,还是惟有翻译村上才能让我清晰听得中文日文相互咬合并开始像齿轮一样转动的惬意声响,才能让我切实觉得两种语言在自己笔下生成的实实在在的质感和愉悦感。一如一个老木匠拿起久违的斧头凿子对准一块散发原木芳香的木板。
【华南虎曰:这叫自得其乐吗?不,这叫掩耳盗铃。】
2014/6/28微博
阅本科生翻译课小论文。夏目漱石《心》同一句话,拙译:“(在这个世上,我只知道妻一个人,)妻以外的女人对我来说几乎都算不上女人。”有学生认为这比另译“除了妻子以外的女人几乎都不会打动我”译得好。真的?自家吹捧啊!不过,宇航版日汉对译《心》精装本不出一年即加印5000倒是真的。
【华南虎曰:偶以为“另译”更好。因为它更确切,不张扬,没有莽汉气。】
2014/7/9微博
村上春树在写给中国读者的信中把写小说比喻为造房间,而我作为译者,任务就是要把房间的建材由日语置换为汉语。一砖一瓦地取下来,再一砖一瓦地砌上去。二三十年来我一直做这样的砖瓦工。与此同时,还要在艺术上保持整体搬迁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或许我又不仅仅是砖瓦工。
【华南虎曰:做好了再说,随便你叫什么“工”。】
2014/7/10微博
黄山一位高三女生四月来信关于翻译的比喻很见个性,也很别致:“就好比一只花瓶,花瓶固然是美的,但真正强大的,是将花瓶打碎了重塑,使花瓶获得新生并拥有动人心魄的美感。于我而言,您的译作便如同那只新生的花瓶。那是让我的心为之震颤的佳译。”祝这位高三女生考上理想的大学,至少考来青岛!
【华南虎曰:听到好话内心窃喜是人之常情,但要在网上晒出来,对于脸皮的厚度要求还是挺高的。】
2014/7/17微博
昨日抵京。青岛出版集团三江源图书发布会改在14:30人民大会堂。漫步民族饭店前面的长安街,感觉北京到底凝重、恢弘和庄严。不过,燕京不如青啤好喝。企业品牌好像也没有哪个比得上海尔海信。青岛出版也混得不赖。全国580家出版社,名列第12。所培育的“林译经典”也似乎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华南虎曰:“林译经典”?是指林纾的译作吗?】
2014/7/18微博:
“写文章的技巧,有人比你强得多。翻译技巧也可能有人比你强。可你的文字有一种磁性和心灵渗透力。”青岛出版社刘咏总编近日这样对我说。他认为对于艺术,技巧、技术性永远是第二位的。刘也是书法家。他赠我一幅挂轴:蜗牛角上争何事,电光石火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华南虎曰:听到好话内心窃喜是人之常情,但要在网上晒出来,对脸皮厚度的要求还是挺高的。——不好意思,找不到别的话说了,只得重复一下。】
2014/8/10微博
同济中文教授张生网上卖书,声援一下。张生对文体尤其敏感,曾夸奖敝人“以一人之功重塑了现代汉语”。说起来,另一位肯定敝人文体的也是中文教授——北师大王向远,谓拙译村上“体现了在现代汉语上的良好修养和文学悟性,准确到位地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喏,我也是俗人一个,专挑夸奖话说。
【华南虎曰:友情提示:扶住了鼻子再看,小心别气歪了。】
2014/8/17微博
王石谈及褚时健时引用巴顿将军的话: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不是顶峰时刻而是低谷后的反弹。而我,宁愿把低谷视为衡量朋友的标准。我的低谷出现在五年前新经典公司出村上跑步之后——一夜之间,林译村上出了所有错误所有笑话。上海沈维藩和明珠JJ劝我沉默,甚至劝我从报纸撤下原定整版刊发的反驳文章……
【华南虎曰:是不应该马上反驳啊。应该先研究一下人家说得在理不在里嘛。】
2014/8/19微博
为写论文看《舞舞舞》。看着看着,竟忘了论文,而为译文陶醉其中。25年前译的,没准25年前的我更有才华,现在的我未必译得出。当时武大中文系孙东临教授看了,谬奖炉火纯青。随即提笔推荐我去日本一所大学教中文。于是我赴日用日语教了三年床前明月光——不知何故,日本版作床前看月光。
【华南虎曰:改天偶来检证一下。】
2014-8-24
又:需要拙文完整版的尽管前来索取。
QQ:794189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