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基诺族
基诺族男女皆喜欢戴大耳环,耳环眼较大。他们认为耳环眼的大小,是一个人勤劳与否的象征,所以从小就穿耳环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如果一个人的耳环眼小,则会被人认为是胆小、懒惰。基诺族男子穿宽裤,无领对襟白色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土布,富有民族特色。
普米族
普米族男人喜欢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挂。永胜、宁蒗一带妇女喜包大头帕,扎牦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三须”、“五须”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哈尼族
居住在红河地区的奕车妇女的上衣和外衣形制较为特别,外衣叫“却巴”,无领无襟,下摆是半圆形,两侧是圆形,开口,形似龟壳,俗称“龟式裳”;上衣 “却童”,亦无领无襟,仅在左侧镶以十七个假布扣。“却童”要用九至十二件衣物的部分拼成,褶成梯一图案,青靛者染后涂抹一层牛皮胶,既硬实黑亮又能防雨。
奕车妇女头上戴的是形如三角形的白色尖顶头帕,下身则着“拉八”短裤。这是因为生活在亚热带哀牢山区的奕车人擅开梯田种水稻,而栽秧割谷铲埂的农活,大多是妇女的活计。长裤登高埂、下水田均不方便。长期的水田生活和亚热带气候环境使奕车妇女的服饰趋于简化,而裤子则更加“短化”至紧身裸腿,近于泳装。
奕车人脚下的木屐,曾让寻根的日本人感到惊讶,它们几乎就和日本的木屐一模一样。哈尼族的木屐叫“阿友色偌”,用软质木材砍削而成,下有两齿,屐前穿系一丫形结绳,夹在大脚丫里,即可行走。而有些妇女则干脆赤脚走来走去。这也是水田劳作和亚热带气候影响的结果。
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不同支系的妇女,多用裙边横织的线条颜色加以区别。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头裹黑白色布,包头两端饰以各色绒球,也戴大耳环和银项圈。德昂族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布朗族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
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七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阿昌族
阿昌族未婚男子包白包头,已婚男子包苦藏青色包头,青壮年在脑后留一尺多长的包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多为蓝、黑、白三色,不穿黑裤,斜挎一个“筒帕”。腊撒坝子的妇女喜欢在服饰上布满银饰,户撒的妇女则喜欢系黑色小围腰,扎绣花腰带。
景颇族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景颇族男女老少均喜欢嚼烟草、芦子、槟榔和饮酒,熟人相见则从筒帕里拿出竹筒倒一杯酒相敬。
苗族
苗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因地区的不同而分为多种类别,尤以妇女的服饰最为奇美。妇女喜欢穿绣有花饰图案的大领短衣,下着或长或短的百褶裙,裙外另罩有裙片。百褶裙多不绣花,但多镶有彩色花边,犹如开屏的孔雀,色彩鲜艳夺目。
苗族妇女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喜用银饰。男子一般穿对襟衣,袖子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头缠布帕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
苗族的刺绣有数百年历史。苗家妇女人人善绣,姑娘从六、七岁就开始绣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刺绣技艺日趋娴熟。在刺绣图案上,苗家妇女把自然景物加以艺术概括和夸张,又给具体的事物赋以喻意,充分显示出她们的艺术才能,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刺绣图案造型生动,特征鲜明,色彩对比强烈且独具艺术特色,充分体现了清新、简练、典雅、大方的特点 。
彝族的服饰种类很多,男孩子穿开右襟的短衣或披羊皮褂,着大裤脚,喜欢青黑色,左耳戴大耳环,头顶留一小块头发,有的扎成小辨,称为“天菩萨”;用黑布或青布帕包头,在右前方扎成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向前伸出帕外,看起来很威武。女孩子穿绣有花边的上衣,下穿“百褶裙”,头戴鸡冠帽或瓦形帽,肩上斜挂挑花的布包,耳戴大银耳环。男女老幼外出时都喜欢披形如蓑衣的“擦尔瓦”,雨天可用来避雨,晴天可用来遮太阳,晚上可当被盖。
彝族的女孩子一生中有两件大事操办得较为隆重,一是“换童裙”,再就是“出嫁”。彝族的女孩子长到十三至十七岁之间要举行成年礼——换童裙仪式,“换裙”意味着女孩子告别童年,长大成人。换裙仪式多在单岁举行,双岁换裙视为不吉利。换裙之日,家里杀猪宰羊待客人,象过年一样热闹,亲戚朋友一大早便带着礼品前来祝贺,从此,女孩子可以参加社会活动,结交异性朋友。彝家婚俗有姑舅表优先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姑舅表优先婚表现为,姑舅表兄弟姐妹,无论哪一方的子女,都鼓励他们彼此通婚,并享有缔婚的优先权。姑家的女儿要嫁给别人,必须征得舅家的同意;反之,对于舅家的女儿亦然。“抢婚”有真抢婚和假抢婚两种类型,“真抢婚”是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相爱,因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对,以致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手段来达到结婚目的。事后男方会请自己的亲戚朋友帮忙,派人去女方家说情,女方家长碍于情面,只好做个顺水人情,答应这门亲事,重新举行结婚仪式,抢婚宣告成功,因为彝族的风俗承认抢婚有效。“假抢婚”只是个形式,一般是男女双方家里都同意这门婚事,到结婚这天,男方带着抢亲队伍不顾一切地抢走新娘,女方家则假装很伤心的样子,穷追不舍,目的是通过“抢”的方式来抬高新娘子的身价,说明自己的女儿金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