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4-5-21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还是学生,所以喜欢多做练习^_^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作的诗《枫桥夜泊》。这篇名作在日本也被代代传颂、并且这首诗使苏州的寒山寺成为江南名刹。近年,到此寺参拜的游客逐年增加,在2000年达到一百三十八万的最高人数。据统计,这个数字在中国众多的寺院中紧随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以及河南登封的少林寺排名第四。
前不久我再一次拜访了寒山寺,又再一次产生无限感慨。
寒山寺的山门前建有黄色的围墙(不太清楚是什么^_^),上面镶着在三块石头上刻成的“寒山寺”三个清晰的大字。这三个大字出自清代末期的举人(通过科举考试的人)陶宣的手笔。
陶宣擅长诗歌书画,据说当时的银币及铜币上刻着的“光绪通宝”四个字都是由他写的。
这三块石头一度不为人所知。一九四五年修理寺庙的时候,它们才被人们从土里挖掘出来并镶在现在的地方,成为寒山寺的象征之一。
穿过山门就到了大雄宝殿前面的庭院。那里聚集着许多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以及游客。
进入大雄宝殿就看到,在殿中央的须弥坛上供奉着金光闪闪的释迦牟尼的座像。在我的印象中,二十年前我来这里的时候,这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佛像已经无法修复。现在这尊,是第二年的一九八三新造的。
殿内两侧,供奉着明朝成化年间(一四六五-一四八八)用铁铸造的镀金十八罗汉。这些栩栩如生、如一般成人大小的罗汉像是一九八一年从佛教圣地五台山迁来的。其它的寺院都会在释迦牟尼像的背后供奉南海观音,而这里则供奉着寒山和拾得(两个人名)的石刻拓本画像。
相传,唐代的高僧寒山和拾得也曾经来过这里,寒山寺便因此得名。寒山和拾得都是传奇人物。人称“寒山子”的寒山是一名隐僧也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外表跟乞丐无异却口吐珠玑,说出的每句话都饱含哲理。他常常和拾得一起写诗吟诗。他的诗集也被流传后世。
民间把寒山、拾得分别当作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的化身。清朝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清世宗雍正帝下旨封寒山和拾得为“和合二仙”。
大雄宝殿的后殿吊着一个吊钟。涂成朱红色的钟架附有青铜制的乳头的装饰(有些费解)。这个钟,可是凝结了日本人民的深情厚意在里面的。
原来的寒山寺,凭着那独有韵味的钟声名扬天下。可是唐代诗人张继诗中描述的那个钟早在很久以前就在连年战火中消失了。之后,相传明代嘉庆年间(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铸造的大钟也流失到了日本,至今仍未找到。因此,热心的日本友人山田寒山先生捐出资金于一九零五年铸造了这个青铜乳头钟,并将它赠送给寒山寺。
穿过大雄宝殿两侧的月亮门,就能看到庭院南东的钟楼了。每年的除夕之夜,都能在这里听到钟楼传来的一百八十下钟声。
寒山寺的监院是秋爽法师。由于住持性空法师已经年过八十,所以寺中的日常事务现在都由三十六岁的秋爽法师打理。秋爽法师是一九八四年出家的,当时他十八岁。一九八七年他毕业于苏州的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寒山寺现有僧侣三十五人,据说其中有十六人毕业于佛学院。
寺后的普明塔院的主殿是个法堂,朝南而建。这里是前来寒山寺拜访的名僧和高层人士研究佛法的地方。为了提高僧侣们的教学水准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寒山寺在此建造了图书馆,馆内收藏了数万册从各地买来的相关图书,还配置了电脑。从而使寺院的文化氛围变得浓厚。
秋爽法师说道:“寒山寺与日本有着很深的关联,每年都有许多的观光客从日本来到这里观光、听钟鸣。为了进一步增进我们与日本友人的交流以及更广泛地传播佛法,我们每星期都会请老师来教我们的僧侣日语,每星期两次。”
塔院中央,耸立着高达42.2米的五重佛塔-普明宝塔。据史书记载,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北宋时期,这里建造了七重佛塔。但是到了元代末期被战火烧毁了。
之后的六百余年的时间里,寒山寺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兴衰替换,佛塔的再建也一直未能实现。寒山寺的住持性空法师通过十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佛教徒以及友好团体的大力协助,开始普明宝塔的再建工程。四年后,唐代楼阁风格的五重方塔终于完成。一九九六年十月三十日,寒山寺宝塔竣工仪式暨佛像的开眼仪式隆重举行。从此之后,宝塔成为寒山寺的一个新象征。
登上普明宝塔放眼西望,能看到远处红红的夕阳正在缓缓地沉下地平线;低头俯瞰,能看到张继描述的“江枫”――“江村桥”和“枫桥”两架桥正横跨在连接北京和杭州的“京杭大运河”上、枫桥附近的古老街景也一并尽收眼底。
前来参拜的善男信女以及观光客们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寒山寺,寺中传来的木鱼声告诉人们夜课开始了。僧侣们排成队缓缓地走入大雄宝殿。不一会儿,琅琅的读经声就开始在寒山寺中此起彼伏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