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科技翻译漫谈,翻译漫谈 ------ 宇 海
世上有很多翻译。中国有许多各种语言的互译。
翻译首先是一种职业。其次可以成为一门准艺术。但如果有人将其“艺术”到超译的程度,那么又会回到什么都不是。
作为从事这门职业的翻译者的基点是什么呢?成为翻译者的动机又如何呢?
当然因人而异。
最为自然的一种情况:一个熟悉母国文化的青年,因为学习了一门或二门外语,而且他或她在阅读原著后有了深厚的理解,并由之产生了无法抑制的愉悦之情。他想与人分享,把这种愉悦之情用母国语表现出来。因为当时他不仅理解了原文,产生了一种如获至宝的美感;而且,当他在自己的大脑中尝试着将原文转换成母语概念的系列时,也产生了同样的美感。同时他会理智地认识到,把愉悦了自己的内容客观地表现出来,让那些只懂得母语的同胞们也能跟他一起了解内容,伴随着阅读带来的愉悦,去体验异国文化中那些有意义的、绝妙的、至少是富有启迪的内容,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有了这样的想法还不够,接下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念头:除我之外,不会再有别人能够传达这种愉悦给同胞。这就是译者的素质和基点。于是,只要他付诸行动,就自然而然地会成为一个译者。能够看懂原文并直接享受阅读乐趣的人不在少数。但如果没有翻译的冲动----这种冲动大都是基于对母语的一种深厚和诚挚的掌握,不是谁都能够有的----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译者或翻译家。
说到翻译家,横插一句,翻译家是在横跨和纵览至少两国文化后,将母国现时最为需要的文化营养,及时地提供给母语读者的专门家,不能混同于一般译者。容当别论。
所以,对想从事翻译的人来说,无论他原初的动机如何,首先,他的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能力是好的甚至是超群的,这必须源于其幼时对语言的爱好或天生的敏感。他一定得是个阅读家,并且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他才可能被培养出一种纯正的和经验丰富的语感。好的语感在很多场合是跟广大的读者共享的一种约定,会提携读者,给众人带来阅读的乐趣。
一个对翻译的对象(原)语言和目标语言没有深厚兴趣和热爱,加之深厚造诣的译者,如何能够做好翻译。翻译除了勤奋,似乎还须有一点天分。
另外,译者众矣。其翻译能力又各有高低。那么,什么是翻译能力?
其一,独立翻译能力:在译者完全有能力把握翻译对象的情况下,首先是精到地独立完成全篇的翻译能力。
其二,问题意识能力:在翻译中碰到难点(高手也会有),自行解决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所在,坦诚地点出自己译不全的地方,提交他方解决,决不含混。
说到具体,可以知识产权翻译为例。
什么是知识产权翻译?一言以蔽之,就是有关知识产权领域的各种文献的翻译。可以理解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知识产权文献的中心是专利权利要求书和专利说明书,这是两个难点。
都说专利翻译是翻译行当中最高水准的翻译,从事文艺翻译的人听了肯定会有微词。虽然上述最高水准的说法有失偏颇,但也足见其难度。
因为专利权利要求书(权项)和专利说明书的作用是:既是从技术角度记述专利的发明内容的“技术文件”;同时,也是从法律角度确定或者框定该当发明的技术范围的“法律文件”。这是专利,推开去是所有知识产权文献共有,兼有或者具有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知识产权翻译的焦点,因此,译者必须具备有关的技术知识和法律方面的知识。
再具体说到有关专利说明书的翻译,对新手来说,说明书的翻译会给人很难的印象。因为其中充斥着平时不常用的专业词语。可能一下子很难精准地把握住它们的词义。
说笑话,笔者有一个有效的催眠方法,就是在上床睡觉时,故意拿一份属于完全不熟悉领域的专利说明书或权项,并带着一看就会明白的非分的奢望,结果会顺利地招来瞌睡虫。当然,此药有效期最多一个月,天天晚上看,最后会刺激你读懂这个领域。
专利文献不是可以在上班电车或旅途中,在任何可以放松状态下轻易读懂的。每一项发明都是不同和别出心裁的,都是发明者技术构思和思维机巧的结晶。没有重复,而多崭新的领域。现有的书本里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认认真真坐下来,静下心来去悉心地体会。这是基本中的基本。
但当你安静地进入到了这个领域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专利文献其实也有非常易于掌握的一面。完全能找到一把开门的钥匙,这就是她的内在逻辑性。
物品发明的每一个部件及其组合结构,方法发明的每一个步骤,都通向一个必然的结果。一步一环,相互衔接。且逻辑上应该衔接得很紧。没有多余的累赘的部分(指写的好的专利文献)。如果前提是a (或者还有b 和c等),其综合后的必然结论就一定是 D。正所谓条分缕析,顺理成章。能够引导你理解其本质上或实质上的特征。
再具体到对一种原文的分析。如果原文是日语的情况下,日文原来就以逻辑性差为欠,这是日本人本身都承认的。其表现为:往往没有主语或主语暧昧不明或故意省略主语(因为日本人是一个非常注重“意会”的民族);结论放在文句的最后;等等。表明日语从其自身来说,天生并没有具备有利于清晰的逻辑表述的构造。因此,在解读方来看,除了要加倍认真外,最后还有必要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为原文作者理出一个清晰的逻辑思路。如果自己理出的逻辑思路有2种之多,还会生出正确判断取其唯一的一道工序,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不像法文或英文,文字表现习惯本身是有其逻辑性和严密性的。
所谓逻辑性,首先就是因果关系能用文字交待清楚。原有的情报,和新出的情报明确地交待清楚。好的原文,在不同的多数情报信息被同时提供时,他们之间的复杂构造和因果关系也会用意义明确的关联词语(有的语言没有这样的关联词或者有但又多义容易产生歧义)整理地非常清晰。使得译者能够比较轻松地把握住原文的脉络。
国内的专利翻译原来或现在还是分两步走的:先由懂技术的文科或理科出身者(大都是年轻译者)照原文翻译,再由有丰富的专利文献撰写经验的代理人从专利申请撰写的角度----实质上是从逻辑上----调整理顺。这样,不懂得外语或翻译的代理人也能够依据其对技术的理解和文字逻辑处理经验完成工作并通过审查,虽然有时候这有牵强原文之虞。最好的情况应该是:优秀的译者同时又具有自己撰写专利文献的能力;或者是坚实的译者出身,最后成为代理人。而相反的情况就不太理想(指由外语造诣不深的代理人去做翻译)。
简单地说,首先你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完全符合职业标准的译者,能够忠实地翻译全文而不管全文的好坏。其次,在原文脉络不清的情况底下,能够具有代理人的技术和法律审度视点和水准,并有在重视和忠实原文结构的前提下,按照申请国的格式要求,对译文进行“最佳优选地”微调整,使之符合客户的最大利益。
对于写得好的但比较费解的原文,不管她是凄美但非逻辑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还是某种坚涩但环环相扣的权项,在翻译中碰上问题无法进展时,可以采取的具体步骤是:此处原文想说明什么?增添了什么新的要素和原件?其增添的目的是什么?增加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带着问题意识联系全篇(这是考验译者认真态度和翻译力之处,是否全身心地投入)进行考虑,肯定在前文或全文中能给你足够的启发,助你排难解纷。
具体翻译时的关键点在于,你在从事翻译时,不能够一句一句地翻译,前翻后忘记。而要整段整篇连接起来翻。大脑中始终要有一根弦贯穿始终。首先是一根逻辑的弦,然后,文艺翻译是形象思维的弦;技术文献翻译是从技术原理审读的弦。
我想好的文艺译者最终会成为小说家和剧作者,而好的专利译者最终会自然而然地自己生出发明的点子。因为理解的相关内容多了,加上译者本来就应该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不缺动手能力;甚至如果他又特别想出点名,籍此发点小财的话,到后来极有可能成为自己所译领域的专家,如去搞专利发明等。这比翻译别人的专利来得痛快。对社会和自己的贡献也会更加大,但这里就离开了翻译的世界。略去不表。
再例:有时候,撰写原文的代理人根据新的或者旧的法律(有时仅仅是根据他对法律的一种理解而不是法律本身),更根据其在行业内多年来总结出的所谓撰写技巧,会推出艰涩难懂的原文。有几种手法:如在行文上故意绕弯子;看似前后矛盾;故意使用很长的难解的名词句;等等。这时,只要采取如上所说的注意理解掌握技术内容的要素(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彻底调查学习),翻译中始终贯彻逻辑思考,集中注意力理清思路,在逻辑思考的指导下同时发挥想象和构图思维能力(该发明的立体像),就能够逐渐立体地把握全篇。那时你的“译感”就会如泉涌出,译稿会顺畅地一气呵成。翻译也许就会成为一件美妙的愉悦之事。很难想象,体会不到翻译乐趣的译者,如何能坚持下去。任何行当,只有在领略了各中乐趣之后,才能成为通家(达者或仙匠)。其实,这是文科理科共通的。
深入的例子。如果说专利说明书有心脏,那就是权项。权项是极具法律色彩的文本,表面上是在讲某种技术,实质上本身就是法律条文。
因为专利说明书大都比较冗长,结构也稍微复杂一些,阅读时一时半刻难以得出比较清晰全面的要旨。权项理应是通过特殊的格式对说明书进行的简洁和精确的高度概括,理解了在撰写权项时为什么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格式和特有关联词的位置处理后,难译的部分就会变得容易,翻译也就会成为一桩乐事。但不要得意过早,最后要认真校对修正,不要一乐弄成了让人笑话的“超译”。
例如译者要思考发明者要求在权项中定下什么?翻译力在于:无需去读专利的详细说明和相关图纸的图示,就凭借权项本身相对少的文字也能将该项发明的外延(包括的范围)清晰地加以框定。从这个角度讲,对有经验的译者来说,权项反而是更加容易理解的。如果你是“同一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只读了权项,就对该项发明一目了然。特别是对同一发明人为达成同一种目的的系列专利申请,有经验的译者往往只需读其权项,就会知道它与之前专利的区别(母子专利,兄弟专利的说明另文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