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1拭刀:日本古代的武士为拭新刀快不快,或练习杀人的技巧,夜
里藏在路口,斩杀过往的行人。
○2中段:日本剑道架势,见下图。
○3八相:日本剑道架势,见下图。
○4八轩家:地名。大阪天满桥南到天神桥南一段淀川的河岸,传说
江户时代,当地有八家客栈,故名。
○5淀川三十石船:往来于伏见和大阪之间的航船,早晚各一班。
○6狗蹲样:见下图
○7正坐:见下图。
○8足轻:最下级的武士。平时大杂,战时当步兵。
○9镜心明智流:日本剑术流派之一。源出富田一刀流,元祖为桃井八郎直由。直由吸收了许多其它门派的特色,才将一刀流进化为明智流的,因为非常注重姿式、形态,故人称“传派桃井”。江户的桃井道场名为“士学馆”,它是三大道场中声名、品质第一的大道场。桃井三代号为香藏,四代即桃井春藏直正(1825~1885),将明智流发挥到了巅峰。春藏曾在幕府讲武所中供职,维新后在大阪开馆授徒,名声传遍整个日本。此派介乎于艺术与格斗之间,但更偏重于艺术。主要门徒有武市瑞山、上田马之助等;也包括在幼年偷学技艺的基础上,勤习镜心明智流,终于完成独特稀代暗杀剑法的冈田以藏。
○10参觐:日本江户幕府严密控制各地大名的重要措施。规定各地大名要在一定期间轮流来江户参觐,又名参勤交代(见幕府政治)。大名参觐主君始见于战国时代,关原之战(见德川家康)后,各地大名为取悦德川氏,蜂涌至江户表示忠诚,德川家康为笼络他们而赐以宅地,供其建造邸宅安置妻室。1615年,幕府制定《武家诸法度》,开始对参觐时的随员数量作出规定。1635年德川家光修订《武家诸法度》后,形成完备的制度。 《武家诸法度》规定,全国大名平时须部分留住江户,辅佐将军,部分在自己领地主持藩国政务,以一年为期,期满轮换,轮换期为每年 4月。1642年,将谱代大名(德川氏嫡系大名)的轮换期改为 2月,其中关东、东海道大名定为9月。作为特例,规定关东大名在府在国各半;担任幕府要职的水户藩等大名长期留住江户;负有接待朝鲜使节任务的对马藩宗氏 3年一参,停留时间亦仅4个月。1722年,幕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上缴米制”,规定藩国每产米1万石要向幕府缴纳100石。作为代替,大名在江户参觐期缩减为半年,但 3年后又复旧制。1862年,幕府权威日降,参觐之制亦随之松弛,规定重要藩国大名3年内可有1年参觐,余者百日即可,大名回藩时,妻子亦可同行。1865年后,倒幕战起,参觐之制名存实亡。
参觐交代加强了幕府的集权统治。各地大名,藩国交错,相邻诸藩交替参觐,有利于防止其结党行动。按规定,大名妻子常往江户,实际成为德川氏手中的人质;而且,在江户建造邸宅、供养妻室家臣的费用及参觐的路费,都由大名自己承担,也削弱了大名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各地大名为弥补其巨大开支,于大阪、江户建立仓储,贩卖其从领地收来的稻米,客观上促进了以大阪、江户为中心的商业的发展。同时,各地大名定期轮班参觐,也促进了江户与各地区间的交通运输的发展,增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11神佑参拜:“神佑参拜”(御蔭参、おかげまいり)是日本江户时代出现的间歇性、大规模的参拜伊势神宫的现象。众所周知,伊势神宫是祭祀天皇的祖先神——天照大神和食物神——丰受大神的地方 (祭祀天照大神的称为内宫,祭祀丰受大神的称为外宫),是神道的至高无上的圣地,对伊势神宫的信仰(简称伊势信仰)是神道中与天皇制关系最深的一种信仰,可以说是构成了神道的核心内容。伊势信仰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平安时代末期到中世以后,参拜伊势神宫就逐渐成为日本人宗教生活的重要部分,到了室町时代末期又现了“一个人一生中至少参拜一次伊势神宫”的意识,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大批人赴伊势神宫参拜的现象,却是江户时代特有的。神佑参拜作为日本民众的传统宗教意识的典型表现,非常值得重视。
○12小判:天正年间至江户时代铸行的薄椭圆形金银货币。重1两,也称一两判。见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