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27|回复: 6

下半年加息专题(9月15日起央行上调一年期存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15日19点更新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4 14: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指信贷过快增长 千亿元定向央票出鞘

2007年07月14日 02:4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市场人士指出,此举表明再度加息或已为时不远

  ⊙本报记者 秦媛娜

  昨日,央行公告表示,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发行1010亿元3年期定向央行票据,票面利率3.60%,低于周四刚刚发行的3年期央票一级市场中标利率3.62%。市场人士指出,定向央票的发行直指6月份信贷投放过快增长,并起到流动性回笼的作用。而定向央票发行之后,紧缩政策组合拳中的加息政策也将为时不远。

  据悉,本次定向央票的发行范围较广,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购买了绝大多数份额外,数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被定向,同时,还有不少此前从未被“定向”过的城市商业银行也被囊括其中,购买金额从0.5亿元至3.5亿元不等。按照往期定向央票主要针对信贷投放规模较高、增长速度较快的商业银行发行的特征判断,近期除大行之外,中小银行的信贷投放冲动也异常高涨。

  周三央行刚刚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信贷增速重新抬头,新增4515亿元,今年前半年银行贷款累计投放2.54万亿,已经接近去年全年的80%。

  申银万国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梁福涛指出,定向央票的发行主要针对前半年信贷过高的投放规模,同时也有调控流动性的作用。

  中国银行( 5.13,-0.04,-0.77%)全球金融市场部交易中心董德志表示,本期定向央票的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前期央行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保持资金净投放,并容忍货币供应量逐月高涨的现象。

  与周四3年期央票3.62%的发行利率相比,本期定向央票的发行利率3.60%显示出一定的惩罚性质。另一方面,从定价的角度着眼分析,加息或随定向央票发行而至也有了更加合理的解释。

  董德志指出,根据统计数据,自2006年5月以来,加息总是会跟随定向央票而出台。相比于加息,定向央票对货币回笼可以起到更加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加息之后再发行定向央票,由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攀升,会明显提高发行成本,因此加息之前发行定向票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流动性回笼的成本。

  正因为如此,本次定向央票发行之后如果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紧随而至也将不难理解。更重要的是,目前已公布的前半年信贷、货币投放数据已经成为支持加息的理由,市场传闻6月份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也跃上4%的高位平台,显示出加息要求。

  此外,如果加息出台时点在定向央票发行之后,还将有效提高价格调控工具的效果。梁福涛指出,当资金供给大大高于资金需求时,利率调节对资金供求的影响较为有限,而定向央票现在出鞘,对流动性有回收作用,在这一前提下,提高利率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价格工具调控作用将得到增强。

[ 本帖最后由 武田信长 于 2007-9-15 19: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4: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发行1010亿元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票面利率为3.60%。这样,本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净回笼810亿元。

  专家表示,预计上半年宏观经济依然偏热,因此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有望在下周数据公布前后出台。减免征利息税作为提高利率政策灵活性、避免过高负利率对经济行为过度扭曲的重要举措,应该率先出台。不过,今年的两次加息都发生在定向央票发行后一到两周内,再加上5、6月份的主要经济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加息的预期,所以近期加息的可能性也很大。

  6月份我国新增贷款4515亿元,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贷款规模均偏高。市场人士透露,这次定向央票共向约20家商业银行发行,其规模与这些银行6月份新增信贷的规模成正比。其中,向建设银行发行240亿元、工商银行( 5.37,-0.02,-0.37%)180亿元、中国银行( 5.13,-0.04,-0.77%)140亿元、农业银行190亿元。此外,还向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发行。

  今年以来,央行3次发行定向央票。前两次分别在3月9日和5月11日发行,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票面利率分别为3.07%和3.22%。而自去年5月以来,央行已经7次发行定向央票,发行对象是信贷增长过快的商业银行,旨在控制银行信贷投放速度。

  专家分析,此次发行定向央票,可能是央行为了避免此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所带来的“一刀切”紧缩效应。因为央行连续7次上调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的整体超额储备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甚至有个别中小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降至很低水平。而使用定向央票这种工具,可以更精准地解决信贷投放的结构性问题,流动性管理更有针对性。今后央行可能会更多地使用定向央票来回收流动性。

[ 本帖最后由 武田信长 于 2007-7-14 14: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4: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赶考 全年CPI预计达3.3%

7月19日,是中国经济界最关心的一天——该日,国家统计局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

  记者获悉,近日,国务院将召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官员,就统计出的各项经济分析、政策建议等进行汇总讨论。

  国家统计局已经在7月10日召开了内部经济形势讨论会。统计局各个部门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汇报,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座。

  记者获悉,在10日的会议上,各部门汇报的主要是以前5个月的数据,上半年最快的数据出来的只有商品物价等。这次会议上也没有公布上半年的GDP数字,主要原因是还没有测算完毕。

  而国家信息中心刚出炉的一份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对一些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一些预测——报告预测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但由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动力仍然较弱,因而报告认为不会引起全面通货膨胀。

  这份名为《200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全年走势预测》的报告由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形势课题组完成。报告同时预测,2007年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加24.2%,全年外贸顺差将达2750亿美元。

  预测全年CPI3.3%

  报告认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拉动,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动力仍然较弱。1-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仅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3.6%,比上年同期还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今年有所上升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除了生产资料成本增速的相对下降部分抵消了劳动成本增加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之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工资成本上升的影响,使得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没有明显上升,2007年以来企业的利润增长继续大幅度超过工资增长,说明工资上涨没有挤压企业利润,工资成本上升还没有对企业产品价格上涨形成明显的压力。

  报告预计,农产品( 21.90,0.00,0.00%)价格上涨引起的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不会引起全面通货膨胀。虽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去年,个别月份涨幅可能较大,但根据对居民消费价格先行指数走向的测算,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仍然可以保持物价总体平稳。

  作为本课题组组长兼报告执笔人,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CPI3.3%仍属可控范围。

  “而且,在CPI指标体系中,农产品和燃料都不属于核心CPI,因为它们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难以列入货币当局密切关注的范围。而我们国家目前CPI的上升,主要是由这两种物品引起的。”范剑平说。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称,严格地讲,CPI哪怕上涨0.1%,都算是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各国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并不相同。1995年,巴西通货膨胀率高达22.41%,叫通货膨胀,而有些国家如西欧,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他们已经很难忍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也持类似观点,他说,各国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不同,如欧洲央行的控制目标为2%,美国则无明确目标。中国老百姓比较稳定的预期是3%。

  “就我个人的观点,我们轻易不要打破这一稳定预期。”余永定说。

  73个月的固定资产投资高潮

  国家信息中心报告预计,2007年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到26.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报告称,“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2045亿元,同比增长25.9%。已经高出去年全年增速1.4个百分点。从2-5月各月累计增速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月加快之势,分别为23.4%、25.3%、25.5%和25.9%。”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经济学者指出,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猛增是一个熟悉的记忆,如2006年第1、2季度该指标同比增长分别高达29.80%、32.02%,第3、4季度同比增长明显减缓,分别为24.03%、17.84%。

  他表示,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信贷投放的“一年短周期”现象。目前,从央行到各商业银行总行,对年度信贷有一定的额度管理措施。近年来,虽然每年这个额度都超出很多,如2006年计划新增额度是2.5万亿,而实际新增是3.14万亿,但是至年末,额度归零,年初之后重新开始给额度。由于这是一个期间指标,主要监测手段不是实时控制,而是时点控制,从而造成在距离调控时点(如季度或半年)比较远的年初,信贷额度的管理环境相对较为宽松。而上一年度末期投资增长的减缓,也似乎为新年初信贷的宽松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这一点显然为银行业的各级经理人所充分理解,目前,这一群体面临的是一个多维度的目标约束:一是基于商业原则的利润创造、风险控制;二是基于协调宏观调控的信贷额度控制。银行的经理人就不得不去寻求一条商业目标与调控目标的调和路径。”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经济学家称。

  2007年1-5月新增贷款为2.15万亿,占去年实际新增的比例为68.5%,占报道所称的全年计划额度2.9万亿的74.1%。而2006年的情况是:2006年计划额度2.5万亿,上半年即用去全年计划的84.3%,最终使得下半年信贷虽有大幅压缩,但全年实际新增贷款3.14万亿,超计划25.6%。

  “看来,游戏又开始了。”前述学者笑称。

  报告特别提醒,我国这一轮固定资产投资高潮已经持续了73个月(六年多),超过新中国经济史上任何一次投资扩张期的时间长度。

  外汇占款占央行操盘空间

  7月10日,海关总署数据显示,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69.1亿美元。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达到1125.3亿美元,同比猛增83.1%。

  国家信息中心的这份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全年外贸顺差达2750亿美元。但报告指出,我国目前已采取多种积极措施对顺差过大问题进行调整。

  “从7月1日起我国对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同时,利率水平有可能上调,人民币汇率保持升值,其它涉及资金、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的各种政策都有调整余地。”报告说。

  为此,报告认为,“外汇顺差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下半年有可能减缓”。“预计2007年全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增长26%,进口总额增长19.5%;预计全年外贸顺差将高达2750亿美元,外贸顺差比上年增长55%,增幅比1-5月下降28个百分点。”

  “外贸顺差扩大幅度如此剧烈,引起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过多使货币政策陷入被动局面。”报告分析道。

  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余永定7月7日在一个学术年会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余永定称:“由于大规模的冲销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只用三年就售罄了1998年以来积累的政府债券。这意味着它已没有操控其资产负债表资产一方的空间,它只得转向负债一方。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以平抑流动性泛滥。冲销操作的可持续性是问题的关键。持续的、大规模的、单一方式的冲销存在很多障碍。”

  目前,央票余额已约达4万亿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1.5%,操作空间均已不大。增大央票发行虽可对冲狭义货币,但是,因为央行须为央票余额支付利息,每次央票余额的上升实际上又通过央行利息的支付,增大了广义货币供应;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商业银行的收益性,由于国内很多重要银行已经在境内外上市,准备金率的提高难以背离国际惯例太远。

  正筹备中的外汇投资公司的组建方案,很大程度上就是“支援”央行货币政策“操盘空间”的工具。

  参与此次报告撰写的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分析处处长张永军认为,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批准发行长期特别国债置换央行的外汇储备,应加快实施,为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

[ 本帖最后由 武田信长 于 2007-7-14 14: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4: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7月11日对外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经济和金融呈现出货币信贷增长偏快并伴随着经济增长转向过热的态势,引发市场机构和有关专家对紧缩调控预期的升级。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至6月末,M2余额为37.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6%,M1余额为13.58万亿元,同比增长20.9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8%,6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515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M2增速仍然高于央行16%的全年目标。6月份货币和新增信贷增长全面加快,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改变。

  国家统计局7月11日发布公告称,经初步核实,2006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2108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经初步核算提高0.4个百分点。这已是2003年以来中国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而且2006年以来似有加快增长的迹象。有专家分析指出,国民经济增长由偏快正在向过热转变,这与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分不开的。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向记者分析表示,上半年流动性的充裕部分缘于央行近期对冲力度的有所减弱,表现在:一是利用央票回收流动性的力度相对前几个月有所减弱,二是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5月18日,此后再没有调整。央行的对冲力度有所减弱,可能是在目前特别国债发行细节还未最终确定的情况下,为下半年特别国债的发行留下空间。

  “特别国债对流动性的影响有限。”哈继铭说,无论特别国债针对哪种对象发行,其对流动性的影响都是有限的。直接对央行发行,自然不会对流动性有任何初始影响。但即便对市场发行,财政部和央行也可以通过协调行动来中和其对于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央行今年下半年陆续有1.61万亿元央票到期,如果财政部将发债频率和时机配合央票的到期,央行届时不发行新的央票,便可以冲销特别国债对于流动性的影响,其实质仅仅是在市场上用期限较长的特别国债置换期限较短的央票。

  宏观统计数据表明,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今年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新增量为26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新增量增长118%,而作为对比,上半年贸易顺差同比增速为84%,新增FDI同比增长约5%。新增外汇储备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和FDI增长,除了上半年一些企业结汇加快以及在海外上市公司结汇上市所得的因素外,也有可能反映了热钱涌入。因此,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国家外汇储备高涨,人民币升值面临的压力在加大。

  6月份货币和新增信贷增长全面加快,预示着实体经济从偏快向过热转化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将引发较强的宏观调控预期。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金融分析师石磊向记者表示:“我们估计未来的调控手段仍然将是财税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措施,包括利息税的减免、准备金率上调、加息、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和定向央票等措施。除了全面适度从紧的政策外,如资源税和行政调控等更精确的手段会更多地被政府所采用。”

  而中金公司的最新报告提出了这样的预测:“受食品价格推动,通胀压力近期内仍将继续,我们维持年内加息1至2次的判断。”“此外,我们认为取消利息税可以于近期内正式出台。”“下半年央行将继续采取‘窗口指导’等措施控制信贷,同时,汇率方面也会加快升值步伐,我们维持年终达到7.35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判断。”

  市场机构根据各自的研究成果,对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提出了预测。其结果如何,还有待有关宏观调控部门出台政策措施的实际检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4: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连续三周大幅下挫后,随着绩优公司中期业绩预增公告的连续公布,沪深大盘在本周出现止跌反弹走势,其中上证综指摸高至3930点,较7月份最低点位3563点反弹幅度达到10.3%,股指出现短暂企稳特征。不过,从市场量能来看,两市成交量持续创出新低,显示市场信心仍然低迷,多空双方入市意愿均疲弱。

  日前央行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41.6%,上半年外汇储备增长2663亿美元,同比多增1440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汇储备增加400亿元,同比多增239亿美元。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8%,6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4515亿元,同比多增长566亿元。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以及货币信贷资金的强劲增长,再度加大了市场对于近阶段管理层出台宏观调控组合拳的预期,如果紧缩性调控政策再度降临市场,将对股指的中短期走势形成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将在7月18日和19日相继公布上半年CPI增长情况和6月份的消费价格情况。市场普遍预期CPI可能继续维持较高增幅,担心下周政策面可能出现新变化,包括是否会出台减免征收利息税、加息或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性调控措施。此外,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以基金QFII、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在银行托管账户的A股市值上升但持仓出现下降,表明5月份部分机构已经采取逢高减仓策略,对后市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技术走势上,虽然上证指数5日均线已经上穿10日均线,而且周K线一直运行在布林线中轨上方,下方存在着支撑,技术形态上有转好的迹象,但是60日均线对短期股指运行的压制依然未得到有效化解,短期股指横盘调整后继续下探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4: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半年金融数据的公布,让债市再次变得“紧张”起来。即将于下周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则让债市“提心吊胆”。当前的债市已经进入了政策敏感期。

  本周上证国债指数在周初冲高之后,即告回落,这可以看作是市场对经济数据的本能反应。

  央行周四发行的440亿元3月期票据,发行利率继续维持在2.7461%,收益率再度上涨4个基点,达到了3.62%。本周二发行的100亿元1年期票据的收益率则继续维持在3.0928%。本周3月期和1年期央票的发行利率则连续第8周维持了稳定。分析人士认为,从公开市场来看,央行仍希望维持利率的稳定。

  央行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信贷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增幅分别为17.06%和20.92%,较5月末分别上涨0.32个百分点和1.64个百分点,显示货币供给量仍保持过快增长的态势。

  此外,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了2663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增量,6月份的贸易顺差创下了269亿美元的历史纪录,显示出央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仍然很大。

  随着周四4只新股网上申购的结束,银行间市场短期资金面趋紧的现象得到缓解。银行间市场回购、拆放利率全面回调。央行在过去8周共净投放3634.64亿元,所以商业银行短期资金也可能并不紧张。

  3年期央票收益率继续上扬,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再次印证了市场紧缩预期在不断升温。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继续维持3年期央票10亿元的超低量发行,周四新票中标利率较上周同期品种上涨4个基点,这是该利率持续三周出现上扬,加深了投资者下一步紧缩政策即将出台的预期。

  “5月的通货膨胀率为3.4%,这已高出税后一年期利率一个百分点。6月CPI预计会超过4%”。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计。他认为,在未来几个星期内,加息以及减少或取消利息税两项中至少一项将实现;而在两个月内,上述两项调控措施将都会被政府使用。

  此前多数机构预计7月份将成为政策敏感期,6月份积蓄下来的紧缩预期可能将在7月份变为现实。截至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再增400亿美元至1.3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1.6%,由此可见在外贸顺差和资本流入推动下,流动性偏多的状况仍未改观,因此,尽管财政部发行人民币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的议案月初已通过,但预计央行年内还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

  中投证券的债券分析师认为,本轮CPI上涨主要是由粮食价格上涨带动。下半年CPI仍然会超过3%的警戒线,央行提高基准利率的预期进一步加强,利率上升导致新券发行利率逐步上升,同时对二级市场运行构成较大压力。

  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本轮债市熊市就是从去年11月份CPI大幅上升开始的。预计三季度的CPI水平为年内最高的时期,很有可能超过4%。受基期因素影响,食品类价格在12月同比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带动总指数回落,但预计CPI年底同比涨幅仍然在3.3%左右。

  在这个宏观经济背景下,国海证券研究员认为,下半年央行将继续控制银行体系的超储率和货币供应量。考虑到下半年外汇占款增长规模大致与上半年持平,预计央行有可能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2次定向票据,对部分银行的资金头寸进行调节。同时,不排除央行下半年上调基准利率的可能性,而且上调27个基点的概率较大,时间大约在7-8月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14 14: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警惕贸易顺差背后的金融隐忧


 尽管国家屡出政策进行调控,但贸易顺差依然顽强地居高不下。据海关总署7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扩大至1125.3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1至6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980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其中出口5467.3亿美元,增长27.6%;进口4342亿美元,增长18.2%。而在6月当月,超乎预期,贸易顺差并未受6月1日进出口关税税率调整的影响而缩减,当月外贸进出口值为1796.3亿美元,增长21.3%,其中出口1032.7亿美元,增长27.1%;进口763.6亿美元,增长14.2%,贸易顺差达26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专家分析,这可能与部分企业赶在7月1日出口退税下调之前突击出口有关。

  顺差背后金融隐忧重重

  最新数据的发布不但使得关于贸易摩擦的猜测再度涌起,其透射出背后的金融隐忧也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众所周知,人民币升值是贸易顺差最易触及的敏感地带,中美双方关于汇率问题的唇枪舌剑早已不绝于耳。尽管中国一再重申汇率改革是中国自己的事情,但随着顺差的持续扩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层层加大。统计数字显示,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累计升值6.93%,其中今年以来的升值幅度为2.96%。即使如此,西方国家仍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最近,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人民币汇率被显著低估是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则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外贸顺差同比增长83%,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幅度也一直在加快,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和外贸顺差关系并不大。

  关于贸易顺差与人民币升值的辩论仍在继续,而市场已经做出了反应。在7月10日发布上半年贸易数据当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突破7.59关口,以7.5845再创汇改以来新高,而这也是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新高第49次被改写。某欧洲银行驻上海交易员表示,可能是一些银行提前得知了有关贸易数据的消息,因此报出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较低。

  市场人士预计,贸易顺差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压力仍然很大,加上6月CPI数据即将公布,市场普遍预计这一指标仍将超过3%,对加息预期的再度升温推高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在保持平稳升值大趋势的同时,很可能会继续上行,指向更高水平。

  此外,贸易顺差的膨胀使控制流动性的压力也步步加大。在贸易顺差形成外汇储备的过程中,央行将被动地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即外汇占款),从而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外汇占款所形成的流动性增加一直是我国的“心病”。统计显示,外汇占款增量自2006年6月以来一直保持2800亿元左右的规模,增长速度同比在2007年以来一直超过35%。自2005年以来,央行发行央票主要对冲的就是外汇占款。

  专家分析,今年下半年流动性有放量增加的趋势。据统计,7-12月的央票到期总量为14495亿元,表明下半年央行需被动将近1.5万亿元资金投入市场,再加上仅上半年就形成的1125.3亿美元贸易顺差,这对本已过高的流动性无疑是雪上加霜,对流动性的调控面临很大挑战,而这或许也是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诞生的重要原因。

  政策组合缓解贸易顺差

  对于不听话的贸易顺差,国家屡出重拳,采取了一揽子政策进行调控。7月1日开始,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开始实施,553项“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同时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调整出口退税率的目的明确,主要是为了缓解中国贸易顺差过大所造成的国内流动性泛滥、国际贸易摩擦频繁现象。此次调整的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此次调整力度较大,因此预期下半年的贸易顺差将出现明显下降。

  其实从去年9月份,对钢材、纺织品等出口优势明显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就已经开始了。今年4月,部分钢材的出口退税税率又进行了大幅度下调。6月1日,国家对于“两高一资”商品出口的紧箍咒再度收紧,142项商品被加征出口关税。政策出台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表明国家对于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及隐含的金融隐患的重视和担忧。

  同时,顺差调控的另一只手也已经伸出,自6月1日起,209项资源性产品、零部件、日用商品进口关税开始实行较低的暂定税率,以增加这些商品的进口。商务部副部长、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主任魏建国日前表示,国家将继续采取加大进口力度,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措施,努力缓解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趋势。据悉,商务部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鼓励进口产品目录,初步考虑对包括重要战略物资、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和重大能源技术、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可能将于7月底出台。

  从长远来看,贸易顺差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国际产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及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的消费结构是顺差存在的时代背景和成因,如何防止顺差继续扩大,减少贸易摩擦,消除金融隐患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对此,国家正在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7-21 1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