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块,什么东西成团成块,那就是多了。日本1945年投降,当兵的从战场复员回了家,休生养息,1947年到1949年孩子就生得多。这些孩子跟战后日本一起成长。1976年作家堺屋太一出了一本小说叫《团块的世代》,描写这一代人,预测经济社会的演进,从此他们便有了“团块世代”的统称。这三年是战后出生率最高的年代,现存七百万人。1970年代前半,团块世代结婚生子,又生出一波婴儿潮,他们被称作“团块子”。此后出生率滑坡,进入“少子化时代”。关于人口,堺屋没算准,他在小说中预测2000年日本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比实际多出了一千三百万。当初政府以为一个女人至少生两个,但21世纪以来,她们平均只生一个多一点。之所以不多生,原因之一是教育费昂贵,生得起供不起上学。长此以往,据说到公元3000年日本人将灭绝。
堺屋使用的“团块”一词其实是地质学术语,指沉积岩中物质成分与周围不同的矿物质团块,译作中文应该是“结核”。堺屋说“团块”大而硬,密度高,具有不同于周围的性质,以此比喻“团块世代”的特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战争不断,但到了团块世代,战争已成为历史,不再是体验。在他们的头脑里,价值观不曾变来变去。上学时搞过校园斗争,那不过是青春躁动,完全没有要破坏体制的意思。他们精于顺应既成制度和环境,相信明天比今天更丰富,勤奋工作,信奉的是效率、安全、平等。当今的小泉内阁里无一人属于团块世代。他们是处于战后创业的前辈和IT世代之间的一代人。我们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来到日本,与团块世代差不多年龄,心理却错位,三四十岁还努力创业,他们看着莫名其妙。团块世代把终身雇用搞成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这辈子的理想是买一栋房子,养两个孩子,供他们上学,然后进公司。不指望孩子养老,对退职以后也不无“漠然的不安”。
逝者如斯,团块世代都奔了六十,从2007年开始退职。他们在职时月月交养老金,退职后转而领取养老金,那么多人,国家和地方的财政将不堪其重,叫苦不迭。而且,几十年的技术与经验掌握在个人手里,他们这一走,对企业的影响相当大,结果可能使日本生产力下降。成团而来,成块而去,简直把日本的未来弄得一片黑暗,这就是所谓“2007年问题”。2006年4月1日实施新法,企业有义务把退职年龄延长到六十五岁,或者干脆废除定年退职制度,但亡羊补牢,一时也无济于事。
不过,当过经济企划厅长官的堺屋说问题没那么严重,不过是官僚危言耸听罢了。他认为日本官僚向来看近处乐观,看远处悲观,煽动悲观情绪也是给2007年增税做铺垫。他最近又出了一本书,叫做《团块世代将开始“黄金的十年”》,在他看来,团块世代到七十岁还大有可为,可以一边领养老金一边充当自由劳动力。但要使现实像黄金一般,先须变革自己的价值观,那谈何容易,恐怕他的说法终归是说说而已。
团块世代半数住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不少人打算退职后换换住处。有的人起早贪黑通勤一辈子,想搬进市中心,享受一下一直没空儿享受的文化艺术,但更多的人打算住到乡下去,采菊东篱下。好些地方大声呼唤归来吧游子,盼他们来复兴“空城”。夫人大都不愿意挪窝,因为她们远远比丈夫更熟悉城市,那一切几乎就是为她们打造的,离开城市就离开了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