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真庸2006

学译《梦十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00: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克隆人 于 2006-7-9 06:00 发表
灯是点着的,不是点上了。


克隆人有所不知,

点上灯了 = 点着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0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克隆人 于 2006-7-9 06:00 发表
再有,“落地”是原文没有的。
后文的:朱塗(しゅぬり)の台(だい)才交代是放在地上的纸灯。

和尚(おしょう)の室(しつ)を退(さ)がって、廊下伝(ろうかづた)いに自分(じぶん)の部屋(へや)へ帰(かえ)ると行灯(あんどん)がぼんやり点(とも)っている。
我从和尚的房里抽身出来,沿走廊回到自己的房间,屋内点着一盏昏暗的纸灯。


“落地”一词原文是没有,是我添加上的。

为了考察什么是“行灯”,我翻阅了许多资料,甚至找到了一张关于“行灯”的图片。前面我也介绍过了,“行灯”的材料和外形。现摘录如下:
所谓“行灯(あんどん)”,是以木、竹、金属等材料做成多边形或者圆形的框子,框子外面贴上纸,外形酷似我们常见的灯笼。灯座上面放盛油的器皿,点亮灯心之后用于室内照明的灯具。灯座下有腿,置于地上。
这一段文字就是我看过那张图片以后,用文字对“行灯”的描述。
这种灯笼,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灯笼。为了让读者诸君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区别于我们印象当中灯笼的的形象,才把这个词翻译成“落地纸灯笼”。
你翻译成“纸灯”并不好,这样容易引起歧义。如果一定要简化的话,不如翻成:“油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4 16: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六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六
——“黒(くろ)い柳(やなぎ)”是黑色的柳枝吗?

原文:黒(くろ)い柳(やなぎ)を濃(こ)く薄(うす)く、遠近(おちこち)とかいて、寒(さ)むそうな漁夫(ぎょふ)が笠(かさ)を傾(かたぶ)けて土手(どて)の上(うえ)を通(とお)る。

李振声:黑黑的柳枝,或深或浅地随处勾描着,带有几分寒意的渔夫,斜带着斗笠正行走在河堤上。
华南虎:墨色的柳枝浓淡相间,远近适宜,略带寒意的渔夫斜戴着斗笠,走在堤岸上。
真庸:浓浓淡淡远远近近地泼洒的是墨柳,显出几分寒意歪戴着斗笠走在河堤上的是渔夫。

体会:
这句话,是对前面提到的水墨画画面的具体描述。毋庸置疑,首先描述的就是柳树。原文中的“黒(くろ)い柳(やなぎ)”,从字面上翻译,就是黑色的或者墨色的柳树,李教授翻译成“黑黑的柳枝”,华南虎翻译成“墨色的柳枝”,大同小异。可是,总觉得这样翻译别扭。于是,搜罗了大量资料,终于发现,“黒(くろ)い柳(やなぎ)”书画界的术语叫“墨柳”。相信各位均能分辨出“黑色的柳树”和“墨柳”的不同韵味。可见,翻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无论怎样,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多请教专家,还是把原汁原味的原文呈现给读者为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4 18: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墨柳”用的比较得体。因为这里讲的是梦里面事情。但“斜戴着斗笠”比“歪戴着斗笠”用的切合实际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5: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老板是猪 于 2006-7-14 10:42 发表
“墨柳”用的比较得体。因为这里讲的是梦里面事情。但“斜戴着斗笠”比“歪戴着斗笠”用的切合实际一点。


老版主所言极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18 15: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七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七
——伸到坐垫底下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

原文: 立膝(たてひざ)をしたまま、左(ひだり)の手(て)で座蒲団(ざぶとん)を捲(めく)って、右(みぎ)を差(さ)し込(こ)んで見(み)ると、思(おも)った所(ところ)に、ちゃんとあった。
李振声:支楞着一条腿,左手掀起蒲团,朝右边一通,那里早已安置妥贴了。
华南虎:我支楞起一条腿,左手掀起坐垫,右手伸进去一探,那东西果然还在。
真庸:我支起一条腿,左手掀起坐垫,往右边探了探,那东西在那儿放得好好的。

体会:
掀开坐垫的手是左手,这个没有异议。那么,伸到坐垫底下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华南虎认为是右手,李教授和我却认为是左手。
从语法上看,2个动词“捲(めく)って”和“差(さ)し込(こ)んで”用一个修饰成分“左(ひだり)の手(て)で”,先做动作“捲(めく)って”,接着做动作“差(さ)し込(こ)んで”,也就是说,原文已经指明伸到坐垫底下的是左手。
我们再从逻辑上分析,左手掀起坐垫,应该掀的是左边的,不可能用左手去掀右边的垫子。掀起来垫子干什么?伸手去摸东西。那么,这个时候能把右手转到左边来,再伸到垫子底下去摸吗?这个动作未免太费劲了,不信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所以,不是右手而是左手伸到垫子底下的。至于原文中的那个“右”字,是表示伸手方向的,是往右的意思,从这一点也能证明伸的是左手而不是右手,因为左手伸进去往右边摸才顺理成章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15: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八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八
——到底是“人渣”、“渣滓”还是“废物”?

原文:人間(にんげん)の屑(くず)じゃ。
李振声:是人间的渣滓。
华南虎:是人渣。
真庸:是废物。

体会:
汉语中有“人渣”和“渣滓”这样的词汇,指的是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可指的并不是像主人公这样的仅仅是无论如何也开不了悟的人。这种错误,估计是看到汉字“屑(くず)”而产生的错误联想造成的,当属“望文生义”之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1 18: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九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九
——“开悟换人头”已经完成了吗?

原文:悟(さと)った上(うえ)で、今夜(こんや)また入室(にゅうしつ)する。そうして和尚(おしょう)の首(くび)と悟(さと)りと引替(ひきかえ)にしてやる。
李振声:开悟后,今夜还要入室独参。于是,将和尚的脑瓜与开悟作了番交换:开不了悟,就取不了和尚的小命。
华南虎:领悟后,今夜还要入室。再以我的悟道换取那和尚的首级。若不领悟,便取不了那和尚的性命。
真庸:开了悟,今晚还到寮房去,拿和尚的首级换我的开悟。如果不能开悟,就杀不了和尚。

体会:
大家看三个人的译文,应该注意到了,华南虎和我的译文,对于“开悟换人头”这个动作都是假设的,想做但是还未做的。这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是,李教授的译文却翻译成:“脑瓜与开悟作了番交换”,意即“已经完成了交换”,这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6 23: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十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十
——布団(ふとん)是“被褥”?还是“坐垫”?短刀藏在什么地方?

原文:こう考(かんが)えた時(とき)、自分(じぶん)の手(て)はまた思(おも)わず布団(ふとん)の下(した)へ這入(はい)った。そうして朱鞘(しゅざや)の短刀(たんとう)を引(ひ)き摺(ず)り出(だ)した。
李振声:寻思之间,手不知不觉伸到了被褥下面,拽出一柄朱鞘短刀。
华南虎:寻思之间,手又不自觉地伸到坐垫底下。顺手拽出一把朱鞘短刀。
真庸:想到这里,我的手又不由自主地伸到坐垫底下,从那儿拽出一把朱鞘短刀。

体会:
先说“又”字。
夏目漱石在写这一夜故事的时候,前面交待了左手掀起坐垫以后有一个动作——伸手到坐垫底下摸了摸,探一探那个东西在不在。到底他在找什么,并没有明示,故意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个悬念,到这里才给解开,原来坐垫底下藏着一把短刀!因此,才有了我和华南虎译文中的“又”字,因为这是第二次把手伸到坐垫底下了。
李教授把“布団(ふとん)”理解成了“被褥”,所以译文中没有出现“又”字就绝非疏忽了,而是无法加进去这个“又”字。为什么?因为李教授可能认为这一次手伸的地方与上一次不同。
再说“布団(ふとん)”。
词典上关于“布団(ふとん)”的解释有二个,一个是“坐垫”,另一个就是“被褥”。但是,李教授错了,在这里不能翻译为“被褥”,否则夏目漱石辛辛苦苦设计的这个场景就被完全破坏了,甚至《梦十夜》的第二夜的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9 17: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十一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十一
——怎样抽出刀鞘?

原文:ぐっと束(つか)を握(にぎ)って、赤(あか)い鞘(さや)を向(むこう)へ払(はら)ったら、冷(つめ)たい刃(は)が一度(いちど)に暗(くら)い部屋(へや)で光(ひか)った。
李振声:猛地攥住刀把,除下朱鞘,寒冽的刀刃一下子在漆黑的屋子里闪出了光亮。
华南虎:我猛地攥紧刀柄,红红的刀鞘甩摔到对面,寒洌的刀锋在昏暗的房间里闪出一道白光。
真庸:我使劲儿抓住刀柄,另一只手向外怀一抽除下朱鞘,昏暗的房间里蓦地闪出一道寒光。

体会:
这句话分成三个部分:先是抓住刀柄,然后是抽刀鞘,最后是闪光。三个人的译文,前、后二个部分没有太大的分歧,只是中间部分值得探讨。抓住刀柄和刀刃闪光之间,必定有一个抽掉刀鞘的动作,李教授把这个动作用动词“除”加以描述,这个动词用得好,用得妙,也特别传神。网友ookunioo关于除鞘有一段解说:“鞘を払う”是剑道用语,刃向上刀背抵住鞘槽拔出就是除鞘。那么怎样抽刀鞘的呢?网友ookunioo指出,正因为是短刀,在除鞘时武士持刀的右手没动,左手持鞘,向另一方滑动除下鞘。鞘在左手。在下一段的开始又将刀插回了鞘内,没有捡刀鞘的迹象,也是因为刀鞘根本没有放下。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主人公不是左撇子,此时刀在右手,右手不动。刀鞘在左手,左手有除鞘的动作,左手向着外怀的方向抽出刀鞘,原文当中指出的除鞘的方向是“向(むこう)へ”,就是指向外怀的方向喽。所以,我翻译成“向外怀”。考虑到抽刀鞘的是没有攥刀的那只手,所以在译文中加进了“另一只手”。原文没有说明主人公是左手持刀还是右手持刀,故译文也没有武断地说是右手。
李教授的译文少了抽刀的方向,未免有些遗憾。华南虎的译文把除鞘的动作翻译成了扔鞘的动作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15: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十二

学译《梦十夜》(第二夜)之十二
——什么东西从手中溜走?

原文:ぐっと束(つか)を握(にぎ)って、赤(あか)い鞘(さや)を向(むこう)へ払(はら)ったら、冷(つめ)たい刃(は)が一度(いちど)に暗(くら)い部屋(へや)で光(ひか)った。凄(すご)いものが手元(てもと)から、すうすうと逃(に)げて行(い)くように思(おも)われる。そうして、ことごとく切先(きっさき)へ集(あつ)まって、殺気(さっき)を一点(いちてん)に籠(こ)めている。

这一节我们要讨论“凄(すご)いもの”的含义。这句话难度比较大,故附带着把前后文也一起摘录下来了。前面一句话上一节已经讨论过,其译文从略。
李振声:这锋利无比的东西,像是要从手中嗖嗖逃逸而去似的。于是,杀气向一处凝聚,悉数集中到了刃尖上。
华南虎:一时间似乎有一些骇人的东西,自我手中嗖嗖地逸出,然后又全部聚集在刀锋上,所有的杀气都凝聚于一点。
真庸:我感到有一股骇人的杀气,自我手中咝咝地溜走。于是,我将这些杀气悉数汇集到刀尖聚成一点。

体会:
这句话是继“抓刀柄,除刀鞘,闪寒光”之后的一段描写,说的是有一种东西要从主人公手中溜走。那么,什么东西要溜走呢?李教授认为是前面说的短刀,我和华南虎均认为是另外的一种骇人的、异样的东西。我想,可能李教授看到句子中有“手元(てもと)から”的描述,前文又有交待,手中攥着短刀,于是便顺藤摸瓜找到了要溜走的是“短刀”。
我认为,这种看法有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其一,すうすうと这个副词是形容气体从夹缝当中经过时发出声响的,短刀是固体,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可见,“凄(すご)いもの”指的是一种“气”。
其二,最后一句话用“ことごとく”点明了,“所有”这些东西统统地向刀尖处汇集。如果这种东西仅仅是一把短刀,怎么会用“ことごとく”这个词呢,可见那个“凄(すご)いもの”不是有一件,而是有很多很多。这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是前面说的“气”。是什么“气”这么可怕,这么神秘?夏目漱石在最后才明确指出,是“杀气”。原来,夏目漱石又一次使用了制造悬念的手法,只不过这一次的悬念在一句话当中就揭晓了。
其三,第二句话省略了主语。如果补上的话,就是“自分(じぶん)は”。这样做,对于理解句子的确切含义或许会有帮助。于是,这句话就可以扩展成:
自分(じぶん)は凄(すご)いものが手元(てもと)から、すうすうと逃(に)げて行(い)くように思(おも)われる。
是谁觉得有“杀气”从手中溜走?是“自分(じぶん)”。相信大家对于补上这样的主语不会有异议。但是,这个主语不仅管这一句,就连紧接着的第三句话也要管:
そうして、自分(じぶん)はことごとく切先(きっさき)へ集(あつ)まって、殺気(さっき)を一点(いちてん)に籠(こ)めている。
又是谁把“杀气”聚于一点的?还是“自分(じぶん)”。这样一来,整个句子就顺了。是“我”,觉得杀气从手中溜走,是“我”把这些杀气又统统地汇集到了刀尖,最后聚于一点。
综上所述,如果照李教授那么翻译的话,“杀气”就没有了根源,会让人觉得怪怪的。华南虎对于“凄(すご)いもの”的理解虽然正确,但是没有深究具体是什么东西,所以那股“杀气”也没有来源。看过我的分析,大家再仔细多读几遍他们二人的译文就会得出一个结论:不合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8-23 2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