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4|回复: 6

汉族服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2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LIGN] 我們漢族在世界上有五千年的歷史,開闢了燦爛的文明,其中漢族的服裝更是多資多彩,襦雅大方。 如果我們把漢族同歐洲民族相比的話,我們會發覺二者在許多方面都呈現明顯的不同。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抱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樣,神采殊異,可塑性很強。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平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然而,滿清的入關卻給漢族的民族服飾代來了毀滅性的後果。滿人佔領中原以後,他們就想用滿族的服飾來改變漢人,以鞏固自己的統治。的確,區區幾十萬滿族人一旦進入上億人的漢族汪洋中,馬上會感到自己人數與力量的瀕小,時刻擔心喪失對中原有統治。因此,他們入關後,立即沿承了金代統治者在其佔領工推行守的強行剃發手段,迫使漢人遵照滿族的習俗,剃發,留辮,改穿滿族服裝,企圖通過這種作法改變漢族的民族意識。其強制性令人發止,如果有"仍存明制,衣冠束發,不隨本朝之制度者,殺無赦。"清建立後全國因服飾,髮式而被殺的漢人不下幾十萬,當時在中國的一位西方傳教士看到這些情景寫到:“全世界象漢族這樣因服飾,髮式而被屠殺的民族絕無僅有。” 由於以上原因漢族人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服裝,至現在也沒有恢復,清末袁世凱曾經參照古籍文獻恢復過漢服衣冠祭天,然因袁世凱太早歸天,因而沒有在全國推廣開來,此為一大憾事。 即使如此,我們漢族仍然不可放棄恢復漢服的機會,我們要大力推廣漢服,向世人說:“這是我們漢族的民族服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2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當衣與裳並舉時,衣指上衣。 短上衣叫襦。《說文》:“襦,短衣也。一曰[曰難(曰字頭,下麵一難字)]衣。”[曰難]衣就是曖衣,意思是說襦是禦寒衣。襦又有長襦、短襦的區別。長襦稱褂,僮仆的長襦叫裋(SHU),短襦又叫腰襦。但是在古代作品裏一般只稱襦,不分長短。例如辛延年《羽林郎》:“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世說新語,夙惠》:“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蘇軾《喜雨亭記》:“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但詩文中卻說“腰襦”。例如《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小襦”可能就是腰襦。杜甫《別李義》:“憶昔初見時,小襦繡芳蓀。” 既然襦本身就有長短,為什麼又說襦是“短衣”呢?這是與“深衣”相對而言的。《禮記》有《深衣》篇,《經篇釋文》引鄭玄注:“深衣者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深衣》說:“短毋見膚,長毋被土。”深衣長至踝部,襦與之相比,的確是短衣。鄭注又說:“有表則謂之中衣,以素純則曰長衣也。”這是說“深衣”一物而兩名,就其外面還加罩衫而言,又叫中(內)衣。可見深衣是貼身穿的。(表:在外面再加上一件衣服。素:沒有顏鈀的帛。)襦是一般人(包括奴僕)平時所服,深衣(中衣,長衣)則是貴族上朝和祭祀時穿的,庶人以深衣為禮服。 裳,在《說文》為“常”的異體字。“常,下裙也。裳,常或從衣。”“[尹吊(尹字字,下面一個吊,意思同“裙”]”下雲“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調,說明裳就是裙。《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鄭箋:“裳,晝日衣也。”又《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釋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聯接群幅也。”怎樣聯接群幅呢?《儀禮·喪服》鄭注:“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計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哦!大家一定都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0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很精美,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1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家人的东西看多了没感觉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4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厉害,原来一提起中国的服装都是旗袍和唐装。 也难怪啊,这两种服装给外国人还有国人都是印象 最深的,因为时代最近,而且外国人全面接触中国 的时候正是晚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28 23: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以前真不知道这些,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5-9 2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