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rikokushin

[好书连载] 叶曼居士讲《老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前面我们讲到,天威就是洪水、大火、地震、台风,人威就是无期徒刑、死刑,所以到了这一章再说我们怎么自保。
    自保的方法就是我们要顺天然,怎么样体顺天然?这个天然最要紧是不争之得。凡是什么东西一争就不但伤人也伤自己,接着天的惩罚也非常可怕,你们看我们常常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出在这儿的。
    “勇于敢则杀”,“杀”的注解是“必不得其死也”。我们真正希望的寿终是能够寿终正寝,就是说命到时候了,该死了,或者生病或者老了,这样死了,这是得其死。 “不得其死”就是说人出意外,即凶终。有人就喜欢逞匹夫之勇,敢做敢为,好勇斗狠,过于刚强、猛烈。凡是一个东西太刚了,非常容易折断;而真正柔软的把它斩断都不大容易。当你刚强、好勇斗狠的时候,祸患已经隐藏在那儿了,导致丧生害命,死不得其所。
    “勇于不敢则活”,同样的勇,一个是敢,一个是不敢,你不敢也得要有勇气,好比我们常提的韩信出胯下,我做不到,我不如韩信。韩信这种勇气是勇于不敢,这要好大的勇气啊!我们真正能够虚心,了解理,才能 “必齐命也”。你命该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死,而不是夭折或是横死。我们能够顺着天,这个天就是自然,自然是什么呢?天理人情,凡是合乎天理的,一定合乎人情。孔子说五十而知命,知什么命啊?知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无门,惟人自招”;也知道,若不顺天,不顺乎自然,不合乎人情,一定被众人都所弃,遇见不好的人,命都送掉了,——就这叫知命。知命以后,你自然小心、谨慎,这正是所谓自知自爱啊!
    我们能够自知,我们又能够自爱,于是你这个身才能安哪!当你身能够安的话,事情就成了。没有说在我们慌慌乱乱中可以做成一个事情的,不可能。所以一个人能够存活下去,不但存活,而且要活得快乐,不但要活得快乐,而且要活得长久。我说不必算命,不必看相,相随心转,我们的相貌天天在变,所以存活下去的这一个权利在谁的手里头,在自己的手里头,活得好不好也在自己的手里头,你愿意烦恼你愿意快乐在自己手里,你愿意长的满面春风细细气气的你也在你,你愿意长的横眉竖目整天皱着眉头也在你。老子认为最关键是处事要柔弱,不可以刚强,柔弱胜刚强。同时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说了,“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此两者,或利或害”,下边的注解是“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勇于敢,勇于不敢两个都是勇,所施者异。你是敢还是不敢,有利有害完全不同。你真正处于柔弱而勇于不敢,这样是有利于自己的,是自知自爱的。如韩信出胯下,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利。假设用刚强处事,就是自取灭亡。因为你自己进的越快,退的越快。何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打头鼓时,大家都勇往直前,你再打鼓冲第二次,大家就累了;你冲第三次就没力气了。所以勇于敢就是大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我们曾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德是生,生生不已,可是有时候不用生,用杀,有时候不是专门用德,又用刑。假设天地永远大德曰生的话,那么何必有秋天,何必有冬天,所以有时候生的中间就带着杀,而杀的中间表示生。我常说,人家说“老而不死是谓贼”,我这都应该被称为老贼了。假设人人都不死的话天下就大乱了。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是杀中带生。为什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而又要杀呢?谁知道它的缘故呢?连圣人都不太清楚。
    我们看底下的注,“孰,谁也?言谁能知天下之所恶,” 天下最讨厌的东西是什么缘故呢?是不是只有圣人能知道呢?像圣人这么聪明这么杰出的人都不敢勇敢,我们倒常常说我们很勇敢,不可以的。
    “故曰,犹难之也”,事实上怎么样呢?我们所喜欢的多半都因为欲念,所以我们自私自利。这都是天所恶的,因为我们自私自利多半从剥削人家那里来得利。我们知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你太漂亮了,佳人薄命;你耳朵听不见,眼睛会特别好;瞎子的耳朵会很灵。天就是把有余的损了,来补这个不足的。而“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极不合天理,也不合人情,所以天到某一些时候就来给你杀一下。我们常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天不是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主宰或者有个佛有个菩萨,都不是的,天是天理和人情。什么叫天理啊?就是大多数的人情,我不喜欢他,你也不喜欢,我们大家都不喜欢,你做大家都不喜欢的事情,你就是违反天理和人情,所以对于勇于敢的人,你是违反自然之理。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下边注解为“天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为什么人家要跟我们争?因为我们跟人家争强斗胜,人家当然就跟我们争了,我们谁都不跟争,我就做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做了名也好,利也不好,我无所争,一切顺其自然,就没人跟你争了。
    所谓天之道,虽然聪明得像圣人一样都很难知道其中奥妙,但它也有其一定的规矩、范围,因为天是法道的,道法自然,什么叫自然?有所自而然,有所自是因,而然是果,自然是有所自而然。你真正顺应自然的法则,你为别人设想别人就为你设想,你专门自私自利,别人也不会置你于不顾。你能够顺应自然的法则,不争,该来的就来了,该有的就有了,该丢的就丢了。否则的话,争是什么?争是由于私欲。因为自私于是你害了大公,结果天也生气,人也生气,天生什么气呀?因为违反自然了,自然是平等的,自然非常平等,都站在一个平地,平脚不平头。我们出发点要平,立足点要平,这才叫真平等。真正了解这个的话,我们不会招了天怒,不会招了人怨。所以不争者反而能胜。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善”的意思是容易、能够。我们做人处事少说话,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我们先做吧,做了以后再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个天一句话都没有,可是春夏秋冬就这么走,万物就这么生长。所以我们要能够顺天应时而生,感时而变,该变的时候你不要固执。
    于是“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逆天者亡,顺天者昌,顺着他就吉。吉凶祸福就跟影之随形、响之随生一样的。你行不正影子自然歪啊,你声音不亮这个响应也不宽广,所以你不必招它,它自然就来了,你有形就会有影,有声就会有响,这是不招而自来。
    我们拼命打知名度,我们拼命地争权夺利,这都是不知道自己的根本,结果是烦恼越来越多。要知道,果报越迟恶越深,报越惨,祸也最惨,天底下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所以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而且报得越迟,这个祸就更惨,从来没有侥幸可以逃过的。
“不召而自来”,王弼注为“处下则物自归”。其实这个解释有点问题。不召而自来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为人处事,就是你该守的守,该变化的变化,不要加以人为的。我应该这么做,我能这么做,我尽我的力量做。你努力做了以后,你不要问结果。因为你顺应天道自然,所以你很轻松,你不会整天在那儿自找麻烦。因为你心静,你看得清楚明白;你没有私欲,所以你遇事不必算计别人。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在上,跟一个大网一样,这个大网是罩天罩地的,看似恢恢,恢恢是看似有洞。这个天网虽然疏,实际上是一个没有东西可以漏失的。世人为了争名,为了夺利,要钻这个漏洞。因为是天之所恶,自然就不愿意,而天网又比我们不知道强多少万万倍。我们跟它争,但是从来没有漏网之鱼。结果是“强梁者不得其死”,没有人可以得善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四章


    老子的《道德经》都是连续的。第七十三章是说一般人,你要勇于敢就容易丢失性命,勇于不敢就能自保。因此,做领袖的人不要拿死来威吓老百姓,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这第七十三章就知道:我们不跟人争,人就没法跟你争,也就没有胜负;我们先做,做完了以后再说,甚至于不说,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轻诺,不会轻易许诺别人,就能保持自己的信用,这样自然可以“善应”。最后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个“失”就是“漏”,我们现在都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就是出自《道德经》。道家的道就是天,天代表天理,天理是自然,代表人情,我们只要不违背天理人情,你就不会有失有漏。虽然这个天网看着很疏,实际永远不会漏掉的,报应只争来早与来迟。
    第七十四章的内容是,假设老百姓都不怕死的话,你就算拿死来威胁他们,也是没有用处的。若是专门采取高压手段,假称自己代天行善,代表天来做事情惩戒大家伙,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百姓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你还拿死来吓他,没有用处的。秦始皇末年,那时候秦始皇把全国所有的金属刀都收了,就怕人作乱,可是人民还是揭竿而起,把竹子砍了做武器起来造反。结果秦二世而亡,原本以为千秋万代,结果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
    国家刑法,治乱世用重刑,你刑法越严,但是人要是不怕死的话,你又何必拿死来吓他呢?根本不怕了,反正都是死嘛!孔子对于一些政治的领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如果完全用行政法令来治理人民,告诉大家都不要犯罪,一犯罪就要受刑法。民众为了免于受到刑罚,于是就被迫服从于国家的政令;这些民众在表面上好像是遵从了,但其实没有丝毫的羞耻和反悔之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整个政治的失败。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百姓才真正懂礼仪,知荣辱,社会才能真正安定。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注:诡异乱群谓之奇也。
    他说,你要是使人民常常畏死,安居乐业,都活得下去,那么谁愿意死啊?大家都怕死,一怕死的话你就不敢违背法律。假设你不按照这个道走的话,就会出问题了,所以民有耻,而且可以让人民越来越向善。
    这个“奇者”,我们看底下注解:“诡异乱群谓之奇也”。诡就是欺诈做假,这种人专门要标新立异,你要这么做,我偏要那么做,为的是让人家注意到他。这就叫做奇,就是不想跟别人一样的人。“奇”的人往往,“勇于敢”,作奸犯科,好勇斗狠。结果当然不得其死。
     我们看总是感觉这个社会怎么这么乱呢,都是奸淫掳掠的事情,事实上都是一些坏的事情特别的事情才上新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世间坏人这么多,好像这个社会简直坏的不得了了,事实上是因为他太特别了,跟旁人不同了,所以有这么一两个勇于敢的。喜欢奇的,做了很多乱七八糟、作奸犯科的事,这样的人你就抓起来,“执而杀之”,为什么?杀一儆百啊!这样谁敢再勇于为非作歹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常有司杀者杀”,虽然你可以杀一个来警告其他的一百个,但是假设老百姓根本活不下去了,——所谓民不聊生,那么你是杀不胜杀啊!
    “有司”,上天冥冥中管杀,这就是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一个主宰没有形象,是无形的。只它讲究的是合理不合理,有所自而有所然。 “司杀者”是“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所自是因,而有然是果。如果顺应自然之道,必定要死。就好比人,出生以后,必然会慢慢长大,慢慢变老,器官渐渐老化,最后死去。如果人不顺应自然之道,不会死,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自然之道。
     道家所说的自然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有什么因就种什么果,你自己要不好好过、慢性自杀,你就自杀吧。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思是“一个非常强悍的人往往不得其死”。“得其死”就是说老得死到床上了,这是寿终正寝。“不得其死”就是横死,就是不该死而死。强硬的东西非常容易折断,而要弄断柔软的东西则比较费劲。所以老子一直劝人柔弱,提出“上善若水”,还有比水更柔、更弱的吗?可是“水滴石穿”,水一直滴下去,却能把石头都滴穿了。而相比水,我们人太刚强了,非常容易折断。再加上贪图耳目口腹之欲,就更加加速老化。好比现在的这孩子们,近视的耳鸣的,这个病那个病的,很多。有很多以前只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也开始年轻化了。在我们那个年代连近视也很少见,现在呢,几乎各个小孩子都戴着眼镜,就是因为看电视是用电脑太多。这就是所谓“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然后五味令人口爽”,这都是老子的话。我们贪的就是好吃的东西,多少的病特别是心血管的毛病都是吃出来的,这实际是一种慢性自杀。再加上易躁易怒,情绪容易激动,更是催化剂了。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跳就会加速,影响到心血管的正常工作。久而久之,血管心脏就容易出问题了。
   “夫代司杀者杀”,我替代天代自然来杀人,于是就使人民非常害怕。怎么样呢?就像一个非常优良的木匠,这个优良的木匠你看雕塑家用刀子快极了,就雕出一个东西来了。我们笨手笨脚的我们说我也会雕,结果怎么样?一定自己手会受伤。所以你替代司杀者杀呀,这样子的话只有“是谓代大匠斫”,违背天理而且违背自然。不自量力,还以为自己真是我代天行道,完全错误。
    我们都知道,张献忠立了一个七杀碑。张献忠几乎把四川人全杀完了,他立了一个碑,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七个杀字,所以叫七杀碑。他说老天生了这么多东西来养我们,可是人没有一件东西来报答天,唯一的办法就是杀呀,所以他就一直的杀。所以在四川一问什么有没有?杀过了,就是说已经杀过了,你不要再杀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俗语了。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这个就是说假如你自己不量力,滥用杀人的工具,那么就像是你不会用斧头,不会用刀,而偏要越俎代庖,拿着刀东耍西耍,最后什么都雕琢不成,反把自己的手弄伤了。
注: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杀也。
    底下我们把这个小注断断句,“为逆顺者之所恶忿也”,你要做坏的,逆天理逆人情的,顺着天道人情的人所愤怒所讨厌所不喜欢的;“不仁者人之所疾也”,一个人不仁的做一些不合天理人情事情的人大家都不喜欢,都讨厌他;“故曰,常有司杀也”,真正有司杀权利的是自然,人不能够代司杀,你要代它来杀人,最后你伤的是自己。我们看了这些杀人的人,没有得到好处的,这是七十四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自古以来就这样,人民为什么饿呀?为什么有饥馑啊?战争,上税,贪污腐败。人民之所以饿,就是上税太多了。孟子说的,一个君主,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百姓却面黄肌瘦,野外还有饿死的尸骨。他说你这是领着禽兽来吃人。所以一般中国人都认为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在上的人上税上得太多。
    税之来源我们可以看看人类的历史。古时候大家没有什么国王啊、皇帝,甚至连酋长都没有。大家住在一起,有了麻烦、纠纷,这时候有一个人他能够秉公处理,智慧跟口才都很好,他就说这个对,那个不对,你应该怎么判决,大家都服他,于是任何人有了问题都去找他。古时候人只有打猎或者种田,然后才有东西吃,他忙着给大家伙解决问题,自己没有时间打猎种田,他说不成了,我现在不管了,我自己要谋生。大家说你不要,我打了猎我送你一个,那个种田的我送你点米,税就是这样来的,领袖也是这样来的。自己出去打猎等于身体里头很容易被野兽受伤害,你去种田好苦啊,现在你只是坐在家里头替人家解决困难,打的猎送的东西也来了,种田送的米也来了,你说这个事情多好啊?于是他的儿子或者他的女儿耳濡目染看到父亲这么为别人解决问题,比亲自打猎种田都好多了。于是他有了私心,慢慢觉得我要把这个好位子传给儿子。父传子就这么来的。然后他这么做了,大家伙都这么簇拥他,就说这个人能干我们让他做头好了。所以领袖就出现了。后来越扩充越大,由部落变为小国家,后来就决定说你必须纳粮纳多少,你必须交什么东西交多少,税制就这么来的。这种税制当一个人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是会让人腐败的。集权的没有不腐化的。还有井田制度也是这样,它是把一块大地分成九格子,老百姓种八个,中间一个格纳税。
    这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人是越穷越吃亏,越低下越倒霉。而君主却自称自己是代天行道。所以,汤武就来革命了,革什么命?就是因为你君主不是天命,我来革你这假天命。因此“革命”这个字中国早就有了。
    古时候上税,税高到没有办法想象,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到了这个地步。
    按上一章来说的,人民之所以不怕死的原因你必须要从根本治理,治理什么呢?头一个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饱肚子。管子曾经说过“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节”,等老百姓衣食都足了,就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羞辱;你国家的储蓄仓里都是满满的,才可以讲礼讲义。否则,大家伙饥不择食,什么作奸犯科的事都做得出来。老百姓之所以饥饿,主要是什么呢?就是上面做领袖的人上税上的太多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一个国家难于能够治好,就是人民无以为生。“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我们都熟悉的一个故事,孔子到泰山,看到一个女人在坟前痛哭失声,于是孔子就问她:“你哭什么?”她说,“我住在这个山上,山上有一个老虎,以前它把我的丈夫吃了,现在又把我的儿子吃了。”孔子就问她:“那你为什么不搬家啊。”她说:“这里没苛政,没有坏的贪污的政府。”所以孔子跟弟子说,你们要记住,“苛政猛于虎也”,——一个坏的政治比老虎还可怕。
    于是人民在上捐税这么厉害的时候,就苦不堪言。苦不堪言的时候,容易铤而走险。心想与其饿死,我作个乱兴许还可以侥幸活下来呢。所以古时候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黄巢造反,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这一班人之所以一吆喝,能有那么多人来跟着他们走,为什么?饥民哪!人民反正都是死,那干脆就抢吧,就作乱吧。
     所以民之难治,为什么?因为你在上的人事太多了。“有为”是什么呢?就是统治者今天想一个主意,明天又立另一个法,后天又出一个什么章程,这都是“有为”。原始社会里,老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简单极了,与有没有统治者原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就慢慢有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区别了。在上的,由部落酋长到诸侯,最后到天子皇帝。这些人不但要求人民上税,还要服劳役,服兵役,要盖宫殿,修河堤,行军打仗。
     跟日本打仗的时候,我就在四川就看到征兵,你们不能想象多惨,他们就是被绳子拴着脚,一个连一个地拴在一起,饥寒交迫,面色苍白。在台湾,你跟那些退役军人谈当年的事,听听他们的话,都是很可怜的。
     这样,在上的人越是“有为”,法令如毛,人民就越难治。之所以会有刁民,会出来一些投机取巧的人,为什么?因为在上的管的事太多,你管的事情多了。结果做得越多,国家反而越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谁不怕死啊?假如说老百姓都不畏死,根本死路一条,干脆就死好了。所以不怕死的话,你拿死刑来吓他,没有用处的。为什么“轻死”?因为他无以为生,民不聊生。我们一国的的物质财富就这么一点儿,你多拿了,他就少了,因为你在上的人“求生之厚”,要住大房子,要坐豪华汽车,要喝名牌酒,钱哪里来的?从老百姓那里扣来的。这样老百姓只好铤而走险了,我看到这么些好东西,我也要。要不了怎么办?抢、偷、绑票。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告诉你们真正做领袖的人,你不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很多事情,要求很多,你能够这样是“贤于贵生”。
     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言民之所以僻”,“僻”就是做坏事了。“治之所以乱”,政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下也”,为什么国家乱啊,为什么政治不能上轨道,为什么治安这么坏,不是老百姓一定要做坏事,不是由于在下的人愿意捣乱,都由于在上的人。  “民从上也”,老百姓跟着谁走?跟着上面的人走。
    比如清朝皇帝咸丰要俭省,于是底下的官吏为了奉迎,花钱去买旧的袍子穿,皇帝穿得破破烂烂,于是这些大臣们也穿得破破烂烂,没人敢穿好衣服。
    所以一个真正会治理国家的人,绝不炫耀富庶,炫耀奢华。因为在上的人,老百姓都瞪大眼睛看着呢。老子是在告诉我们,一种风气的养成,关键在一两个人而已,尤其是在上的人,你刮什么风,老百姓就跟着你往哪边倒。你奢侈,他也奢侈,不能够奢侈的就去贪污抢劫。
    能够了解这个,我们就知道,真正能够领导老百姓使一个国家能够治理好,最要紧就是拿无为来治理国家,老百姓也无为,上头也无为,下头也无为,在上的就可以垂拱而治了。
    在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时代,是文景之治跟贞观之治。文景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个皇帝治天地用黄老之术,汉朝虽然把儒家推崇的很高,里头用的还是老子的办法。
    大家都知道“萧规曹随”的故事吧。汉惠帝即位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问他将来谁来接替他合适。萧何知道曹参是个治国的人才,汉惠帝提到曹参的时候,就表示赞成。萧何一死,汉惠帝就命曹参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有些大臣看曹参无所作为,着急地去找他,想帮他出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有人提起朝廷大事,他也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感觉挺不踏实。上朝的时候,惠帝就问他原因。曹参问惠帝:“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 “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哪个能干?”汉惠帝说:“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这才明白过来。曹参用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由于那时正在长期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他那套办法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当时有人编了歌谣称赞萧何和曹参。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箫归曹随就是无为而治。我们做人、处事、治家,包括我们修行,都是这样的道理。所以诸位在座有很多人在那儿学打坐,千万不要有为,有为就要着魔,你气动了也好,哪儿来了也好,不要理它,不要引它,换一句话说就是无为。老子道德经只有五千字,后来道家的修行差不多都引用老子的东西,这里面不只是治国,不只是王者师,不只是待人处世,你修行打坐各方面的道理都从这里面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六章


    《老子》在快近结尾的时候,再把柔弱跟刚强来对比一下,谈有什么得有什么失。人家说老子重权术,事实上老子说的都是大实话。人生就是如此,假设按照得失来说的话,我们应该要现实的。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老子一直非常反对刚强,他赞成人不论是做任何事情,都能柔弱。他这里把柔弱跟刚强对比了一下,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好比说我们天地中间,柔弱才可以生万物,柔和才有生气。比如说小孩子好柔弱呀,到处都是软的,人老了硬邦邦的了,等到死了的时候,完全整个僵掉了。又好比说春天、夏天,春生夏长,春天是万物萌生的时候,都是由柔弱来生长万物。假如我们人能够把这一个柔和之气保存的话,也可以活得长一点。所以诸位要想长生的话,记得常保持柔和之气,而且也会让你看着年轻一点。所以生是柔弱的,死也刚强,死的话都是硬邦邦的。树木也是如此,刚刚发芽的树,枝子很柔软的,这个树枯了以后你一掰就断了,“其死也坚强”。坚强是一种杀气,是一种戾气。所以我们活着一天就要有一个生气,不然的话,就死气沉沉啊!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在很多的书里头,把“万物”这两个字是取消的,因为老子的文章都对比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对着的,加个“万物”文章倒不顺了。我们知道道德经很多本子,抄写都不同的。上面说人之生也柔弱,现在拿草木再来比方,所以这个东西相比对举文字比较畅顺一点。
    草木刚刚出生的时候,枝子、叶子、杆都软的不得了,你怎么摆弄它都可以。死了以后,这个枝子脆极了,一折就断了。因为一枯槁的话,就会坚硬了,所以枯槁属于死亡的。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徒”就是“类”的意思。凡是坚强而不柔和的,强而不弱的这些东西过刚则折,树木是如此,人也如此。你太刚了的时候,这个气非常容易散掉,所以这是死之徒。
    道家研究说是怎么样修身养性,提出精、气、神三个东西来,我们人就是这点东西。这点气散了以后,就归于死之类了。你要能柔,柔的话就能和,弱就不会猛,就能够持久、不败、长生。我们常说活,活泼泼的;死,死沉沉的。

    是以兵强则不胜。
   “是以兵强则不胜”,不但是人跟草木必须要柔和,就是用兵本来是应该坚强的,但是你要是把强都搁在外面的话,你自己仗势自己我很强,你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也很难取得胜利。如果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也知道对方有多少力量,绝不轻举妄动,这样就能百战百胜。我们知道“强者是衰之渐”,什么东西太过强了一定是衰败的,因为这是自然的道理。而“弱者是兴之几”,真正弱是往上走的,我们看到人、看到树木都一样,兵也是一样的,行军也是一样的。
    注: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
    我们把底下的注解断一下句,“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一个兵太强了,你完全拿这个来向天下的人用强力霸力,这是大家都讨厌的,“故必不得胜”。比如美国现在有时候让我非常担心,就是这个兵太强了,太强了谁的事情都要管,他成了所谓世界的一个纪律的保持者。这样的话,是很有危险的。假如凭借自己的势力强大来干涉所有其他国家的事情,最终都要损害到美国利益,这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一直说美国要留神一点,历史上这样的先例是很多的。比如英国,曾几何时?它自称“日不落帝国”,全世界属它的殖民地最多,真是不可一世。一次大战,二次大战下来,现在轮到美国独霸全球了。它现在一直图谋做世界领袖,统领全球。这样同样也很危险。不过还好这个国家能做到兼容并包,它国家的人大多是移民来的,集中了很多世界各国的人才。德国那时候排斥犹太人,美国却给收进来,发明了原子炸弹。在一战、二战期间,美国都是等着先挨打,然后才宣战。它摆的是弱者的姿势,逼不得已才迎战的姿势,这样就站在正义的一方,在道义上占据了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它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物所加也。木之本也。枝条是也。
   “木强则兵”,这个兵字就是说被砍掉了。我们要做木器,找一个好的木头,我们都找最结实的木头,越结实越好,所以树木要强了,人家一定要砍掉,非砍掉不可。为什么呢?是为了要有用,这个兵字做动词讲就是说你太强了以后,一定被砍伐,所以你强反而早早地被摧折。
    另外一个说法,我们说“树高于林,风必摧之”。这一棵树在树林里头比谁都高,风来了头一个先把它折掉,这是中国的处事哲学,不要太出人头地。淮南子也说, “木强则折”,一个树太强了就吹倒了,底下更说的厉害,“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处下是“木之本”,“柔弱处上”,“枝条是也”。我们看一棵树最结实的是那个杆子,这个树杆子在哪里?在底下,在上面的枝子、叶子、花都是柔弱的。了解这个了以后,对于人、对于树木、对于行军兵法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做人处事尤其是治理国家要非常警惕。
    汉高祖得了天下以后,论功行赏,萧何搁第一名,这些战将都不服。他说:我们拼了命在外头打仗,给你争得了天下,怎么萧何受最上的赏?汉高祖说:“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啊!”刘邦实在是个流氓,文没文才,武没武才,但他有一个才,会用人。
    真正一个了不起的柔和的都在上面,刚强的才被人用,冲锋陷阵的是什么人呢?是那些强悍的兵。真正来参谋的什么人呢?是那个有头脑的柔柔和和的。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人强大的是在下面的,柔弱的反而在上面。老子非常反对人过于刚强了。
    这一章说的就是天道的奥妙,这个自然界的奥妙有时候我们不加体会不知道在哪里,天在哪里?天就是自然,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不是什么原因都没有就自然生出来,不是的,是有所自而有然。这就是因果。
     一个真正会治国家的人要法天道,以天道为法来治老百姓,而且也告诉我们,一般人怎么自处,所以老子在快要结束《道德经》以前,再提出坚强处下的意思,举出天道,下一页就是天之道其“犹张弓与”这些东西,就是告诉我们人要柔弱,这是第七十六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七章


老子连至几章都是告诉人家最要紧的是戒刚强,这一章他就来谈一谈天道跟人道的不同。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的道就跟我们拉弓一样,大家都看过拉弓箭,这个弓后面是一个弦,这个弦有松紧的你要拉。天之道是不是就像张弓一样的,这个“与”是表示疑问,为什么呢?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我们定这么一个弓,这个弓有这么宽的东西,这个弓弦在两个弓的两端,这个弦假设高的话,你拉低一点;假设太低了以后,你弄高一点。“有余者损之”,这个弦假设太长了崩不起来了,就减少些;“不足者补之”,太短了就补起来。所谓天之道,就是消息盈虚,消是灭,息是生,盈是满,虚是空掉,所有天下的事情都这样。所以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易经里面“否极泰来,剥久必复”。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就知道盛极必衰。到了你最高的时候很容易往下跑,因为仗着自己经历很饱满,能力非常强,于是使用过度。好比张弓,你拉的太满了,弦一定要断的,所以很多事情我们说“满招损”。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是很公平的,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公平,在死亡的面前、在老的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太多了就拿过来补那个不够的,就跟这个弓弦一样的,这个弓弦太长了截短一点,把它拉长一点,所以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本来多的让它少一点,少的多一点很公平。但是你很难说生下来都一样,高低各方面都不同的。太多的去掉,不够的来补偿它。好比我们说一个瞎子,他的耳朵就能非常好。聋子的话眼睛非常之好,一个残废的人脑筋非常之好。自古才子短命,佳人薄命:我们说天妒红颜,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人,他的命很苦;非常美的人、非常有才华的,好比说像王弼,王弼注了这么多书,24岁就死了。从古以来,才子命都短,红粉佳人命运都非常坎坷。这也是损有余以补不足,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聋子的眼睛非常亮,瞎子耳朵非常灵,残废心思非常巧,可是最聪明的、最漂亮的命常常薄,这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正好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
    注: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我们把注解的句断一下,“与天地合德”,你能够与天地合一德。“天无私父覆,地无私载”,天不会说我这儿照着你,我那儿不照你,也不会说你这个人聪明、你这个人漂亮我多照着你一点,没有,覆盖一切,没有私心,地也没有私心,圣人走过它,它不以为荣;破破烂烂的牛马走过它,它不以为辱,都接受。能够了解这个的话,你能够跟天地合德。
    “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像天的道,像人的量。一个人什么叫做伟大?伟大的话是他所能够影响的人,能够使人家得到好处的越多越久越伟大。假如我们一个人只能说我是个慈母,我是个孝女,我不过就在一家而已,只有很有限的量。像华盛顿、林肯、甘地、孙中山这些人为什么伟大?因为影响的人太多,影响这一个事情很长久,越长久越多越伟大。“则各有其身”,天有天的道,我们人各有各的人身,不得相均。男孩子都希望六尺,女孩子都希望苗条,不可能的,这叫“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不可能彼此平均如同一样的,
    “惟无身无私乎”,我们麻烦了半天,有大忧患的有烦恼的,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怎么能让它健康、怎么能让它漂亮,怎么能够让它穿得好。我若无身,何患之有啊?只有你无身了,你才没有私心呢!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你要怎么样?必须要顺乎自然。
     人之道,则不然,我们都知道在人世间越穷越吃亏,掌权的人跟有钱的人勾结,于是你越有权,你越有势力,就越有钱。人之道完全走人际关系,为了利害,当权的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了权就要钱。有钱的人有了钱还得要权,为什么在台湾花几千万竞选一个议员或者竞选一个立法委员,赔本的生意没人做,因为当选了以后,官商勾结,有很多好处。所以我们说越有钱越有权越占便宜,而越穷知识越低,越没有势力越吃亏,这是人之道,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够让有余的来给天下的一般人,谁能够做得到,唯有道者,只有一个有道的君主一个领袖才能做得到。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老子认为真正的有道者“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成了功了,有了名的,事情已经成了,赶紧退下来,这才是最聪明的本身。所以圣人他替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他自己不恃功,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功成而不处”,他已经把事情做好了,成了功了,并不自夸说是我成功的,因此是我的功劳。“其不欲见贤”他不愿意显,不愿意让人家知道这是了不起的。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圣贤跟一个独裁者两个怎么分别?圣贤是我知道我应该这么样,所以我能够做,我必须把它做出来,这就是行所当行。独裁的人我能够我有这个力量,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一世的雄才,雄才大略,我能够所以我应该,我应该享受。
    功成了,也不自己居功,为什么?他只是顺天之道而已,做我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他行所当行,绝不以贤能来显示,你看我多能干。当政的人总是说“我泽及百姓”,民国以来这七八十年也是,就是恩泽。总统啊或者主席或者什么,说恩泽,什么恩泽啊。其实是老百姓养你的,你应该做的。假设说我们知道我们只是顺天之道,做我分内应该做的事情,不居功。只是说我这一辈子能不能够如佛家所说的那样上报四重恩——国家的恩、社会的恩、父母的恩、古圣先贤的恩。这就是顺天之道。
    老子一直说要“自知”,不是“自见”。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能够做多少事情,就做多少事情,该退下来的时候就退下来。
    注:言唯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我们把底下的注解释一下,“言唯能处盈而全虚”,这很难。你能够在很满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完全是空的。怎么空?不居功,不以为自己能。无论多能干,多了不起,要能够处盈,要把一切都看空。
    “损有以补无”,不要“锦上添花”,要尽量“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雪里送炭是“损有余以补不足”。锦上添花的人太多,雪里送炭的人太少。
     “和光同尘”,不要自己标新立异,自己孤芳自赏。你看我多聪明,我学问多好,我多能干,这些都是既不和光,也不同尘。要让自己跟一般人一样,你们喜欢什么我就跟你们一样。连佛都是人成的,有什么了不起,人跟人的智慧差得很有限。
    “荡而均者”,荡是平荡荡。它能够平一而且平均,这叫“荡而均者”。
    “唯其道也”,什么叫道,就是这个道。要不这么做,而是专门不足以奉有余的话,就是违天之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这个是不变的定理。“人不平则鸣”,你违背天道,其他人觉得不平不均,就会叫起来示威。
    “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老子一直说“和光同尘”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跟大家一样。他做了这么多事情,就是“不欲示其贤”,不表示他自己这么样的贤能,“以均天下”,让天下的人都一样。所以有很多会当政的人,你看他好像是清净无为,事实上他不炫耀而已。天下不是没了谁,谁就活不下去了,地球照样转动,其他人照样忙碌。我们要明白,做任何事情,不过是顺自然天之道,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做我们能够做的事情。这样自己不夸功,自己不夸能,大家都愿意帮着你。自然而然地,事情就容易做成了。你老说我最能干,我最聪明,人家就会排斥你,事情反而做不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八章


    现在讲《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这一章还是接着上一章,上一章老子说“天之道”跟“人之道”不同,“天之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很不公平的。我们细想想真就是这样。明天我就要靠靠这个了,你们举例说天知道怎么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人知道怎么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章讲怎么样损损补补,取得它的平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道本来是平的,只是我们人欲非常自私,贪得无厌。一些人因为自私自利,依仗权势,强取豪夺。你要强取要豪夺都得用刚强。而所谓刚强,老子说这是“死之徒”,柔弱才是“生之徒”。
    老子对于水非常的佩服,所以又拿水来引申柔弱之道,告诉我们强大者处下、柔弱者处上的道理。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最柔、最弱的是水。可是你要攻击打击天下最强的没有一个比它更厉害的了。
    老子重新申述水的德行。一滴水柔弱得不得了,可是《易经》里就说了,“天一生水”,先说水,其次才生火,其次才生木,其次才生金,其次才生土。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叫五行,也代表五方,代表五色。它又相生,又相克。相生就是说土能够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又能生火。然后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中间,金、木、水、火、土四样都比水刚硬。可是你们想想,最柔弱的水能够灭火;在水里泡久了木头也就烂了;金属在水里弄久了,它就长锈了;土要遇见水的话,它就柔软了。这四样比它最强的,只要一遇见水全都坏了。连一小滴一小滴的水,一直滴下去,也能把石头滴穿,就是所谓“水滴石穿”。
    水什么东西它都能穿过,水能促成一些东西,没有水我们都活不了;但是水也能够伤害一切东西,山洪爆发的时候,水摧毁一切的本事就让我们感到特别恐怖。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道理,让船在顺利行驶的是它,一个浪头过来把船打翻了的也是它。至弱者至刚,就是这个道理。

    以其无以易之。
    注: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所以老子对于水,觉得它是真正了不起,对于世界上最坚强的东西,它用它的柔弱都可以克制住。“以其无以易之”,因为天下最柔最柔的东西是藏在天下至刚的东西里。天下至弱的东西其实就是天下最强的东西。所以水它能够把一个山给冲走,能够把铁磨细了,把大木头腐坏。
    我们常常说“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什么叫“浸润之谮”,说小话要来使坏,跟水滴似的,今天说一点,明天说一点,说得不轻不重,说久了别人就都信你的了。就像希特勒说的一个瞎话,说十遍,连自己都当真了。所以我们常说谣言是非有时候很可怕的。母亲那么了解曾参,但是人家听说有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人了,就跟曾母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母笑笑我的儿子不会杀人的。第二个人又来说,你的儿子杀人了,曾母还不相信。到第三个人说他杀人了,曾母布也不织了,就跳墙逃走了。“肤受之诉”,他立刻就可以感受到伤害到他自己了。“诉”也是进谗言。要明白这一点,柔里头是至刚,弱里头是至强。
    我们给底下断断句,“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就是用水的柔弱,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代替它。更不用说水之德了,在山上可以浇农田,流到底下可以走船,我们一天没有它都不成。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我们一天不喝水就完了。所以水的功用、水的能力没有东西可以代替。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胜刚强,比刚强好,但是天下莫不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在历史上我们中国人很多时候都是被外族野蛮人欺侮。我们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我们一样,有五千年的历史,绵延不断。我们要生存下去的话,深深体会到老子的这种说法,绝不来硬的,来软的。
    但是“莫能行”,从老子一直到我们世俗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以柔克刚的道理。但是我们常常骂人家,骂人家懦夫,说“你要有大丈夫气概”, “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么样”,“不可以这样,太懦弱了”等等。对于一个柔弱的人我们很轻视,有时候为争一口气,就肆意逞强。比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这就是柔弱。我有大事情在后头,我为什么跟你流氓拼死,你让我从你胯下爬出去我就爬出去。能够这样的话,就是了解了我们不为物欲所引诱、不为刺激所激动的道理,这样才可以由柔弱慢慢的转为刚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我们私欲太重,什么东西都想据为己有,当你想这么做的时候,就需要逞刚强了。无论用公的、私的、明的、暗的,巧取豪夺,到了这个地步。“是以古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古时候的圣人他说所有国家的罪恶污垢都是自己承担,所有国家的不祥都是我来承担。所以古时候的君主自己称什么称孤,称寡,我是寡德之人,孤陋之人,不是生产之人。只要一有天灾,天子就下诏罪己,“万方有罪,罪在朕躬”,都是这样。所以圣人说国家的灾垢都由我来受,这才叫做“社稷主”。 “受国不祥誓为天下王”,国家有任何灾难事情出来,都是我的事情,这就是天子。
     我们看看目前的政治人物们,无论天灾也好,人祸也好,从来都是推啊推啊,都是怪底下的人不好。所以我最反对崇祯皇帝临死的时候,“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你骂你的臣,谁用你的臣的,是你用的。他不说自己是受垢,自己是不祥,却怪是别人不好。这一比起来,差得多远。
    “正言若反”,“社稷主天下王”是一个国家里头至尊之贵的,但是国家的污垢他一个人接受,国家的不祥都是因为他一个人的罪恶。所以古时候有时候别看它怎么样混乱落后,君主至少有个责任感。我既然担当了这个重任,做了这件事情,就得负一切责任。所以会做领袖的,作为出了事情自己负责任,自己承认自己的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九章


    上一章讲弱如何胜强,柔如何克刚,这一章是说圣人给了人家不忘回报,于是他们不要求人家跟自己在一起,自然有人会和他们在一起。否则即使你用尽了力气,想让人家来和你,勉强和了也会有裂痕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
    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
    “和大怨,必有余怨”。我们看底下的注解,“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你不明白这个理把它契合了,必定是有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当大怨已经来了的时候,就算你想尽办法拿德来愈合他,结果伤痕还在,很难恢复如初。
    所以我们知道言语不攻人心病,我们杀人一刀,砍人一下,伤了人家的皮肤,伤了人家的身体,就留个疤痕,这个是可以愈合的。拿言语伤人,这是伤到人家心里头去,心里的伤很难愈合,所以我们言语要非常谨慎。
    所以我们说一个大怨怎么来的,这个怨一定有原因。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放在心里头,问题不解决,恨他,讨厌他,自己就每一天被这种怨恨折磨,伤人害己。
大怨虽然表面和了,可是里头有伤痕,所以必定有“余怨”。怨恨之心很难消灭的,所以能够不结怨最好了。怎么不结怨?嘴上饶人,不逞一时之快。因为很多怨恨都是因为想占人便宜来的,尤其是嘴上的便宜。做事情宁可自己损伤一点,让一点,吃一点亏,不要占人便宜。我们之所以出大毛病,就是言语伤人,嘴上逞一时之快。这种余怨最终很难消除。

安可以为善﹖
    怎么可以称之为善呢。当然最好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要结怨,假设结了怨,记得冤家宜解不宜结,自己先解,从心里解。这样才可以称为“善”。只要我们心里头有一点点仇隙,一点点怨恨,即使只有一点点,只有一小丝一小毫,在我们心里头跟一座大山都没什么分别。所以说根本就不要跟人结怨。
我跟诸位说过一个事情。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年我们平常不是太常见面。一天他突然跑来了,提着礼物,说“我来给你道歉”。我很纳闷,问为什么,他说你没有觉得我这一年都对你很冷淡么?我说“没有啊,怎么啦?”他说,“我很生气啊,我恨了你一年。”我说:“我没觉得,我还以为你家里头有事情或者怎么样呢。”他说,“我今天来就是给你赔礼道歉的,因为我受到人家挑拨了。”原来事情牵涉到演艺人员跟中国政府的事情,我们那时候在国外要演一出戏,中国官员去谈,我就推荐他的女儿。后来有人反跟他挑拨,说我两面三刀,当着面夸他女儿,背后却贬得一钱不值。他就生气得不得了,所以一年都不理我。结果今天有一个人来了,就谈起这件事情。那个人说的情况正好相反,那人当时正好在场,说那一天我其实是在大力的夸他的女儿。他说他真是难为情极了,因为冤枉了我,十分愧疚,就赶紧跑过来赔礼。我说我一点都不生气,一点都不在乎,因为我不知道。所以心里要真正问心无愧的话,谣言是非随它满天飞,我自身正不怕影子斜。而散播谣言的,为谣言所困的,心怀怨恨的,这是你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和痛苦。因此我常说不要生气,生气是你把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不要怀恨,怀恨是你把别人的错误拿来虐待你自己,都是很愚笨的行为,能够丢开就丢开。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注: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左契是什么呢?古时候我们要定契约,把一个竹子刨成两半,然后在两半中间刻一个东西。契约你拿一半我拿一半。左是下,右才是上。我们常常把降职叫左迁,左居下。把钱借出去的人居下方,执左契;借钱进来的人反而拿上方的。
   注解说,“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执左契就是谦让,即使是在帮忙也还是谦让。不以自己的功为功,不以自己的劳为劳,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觉得自己在做善事,不去要求别人怎么样,这就叫“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后责于人也。彻,司人之过也。
“有德的人司契”,就是想着这个契,不要让怨生出来。“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后责于人也”,不要因为这个东西人怨生出来,大家吵了,然后你去责备别人。
    我们知道“道”是在内不在外,修行是在自己不是在别人。我们要常常反躬自省。“无德司彻”,没有德的人就专门整天想别人的过错。对人,对朋友,对一些东西,我们要记着“人之好善,谁不如我”?不是就我一个好人,人人都想做好人。这样我们凡事往最好的想,绝不把人心想得坏。假如说无意间得罪人了,那么先自责先反省,我到底错在哪里,把这个想明白的话,有误会,能解释就解释,没法解释就算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是非常不自私的,天道无亲,没有谁是它最亲的人。“常与善人”,可是它帮谁呢,帮善人。天是至公无私的,它不会亲某一个人来疏某一个人,也不会给某一些人常常赐福。但是它常常赐福给善人,为什么?因为善人和天道。
    外国有句话“天助自助者”,我们做事情不能靠天,靠运气,靠命。天真正助助那个自助的人,自助的人有德行,你自己原谅人,你自己厚待人,你自己不自私不自利,这是你自己助自己,天一定也降福给你。
    《道德经》很快就讲完了,有很多人没有听过《道德经》,还有很多人大概今天是头一次听。
    《道德经》原来就叫《老子》,它是诸子百家中间的一子。他怎么会成为《道德经》呢?这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皇帝原本是胡人,他自己没有本家的,就得找一个老家。他们看到书上有人说老子姓李名耳——其实老子就姓老——于是他就把老子当成了本家,就是李家,老子就姓了李了。老子是周朝的图书馆长,或者是专门管文史的。到了后来,周的天下乱得一塌糊涂。老子就离开了,跑到外国去了。他跑到哪里去了?就是秦,函谷关以外。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人早上看到有一股紫气从东边来,知道有圣人来,就在那里等着。然后就看到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就来了,就把他强留下来,让他把他的学问写出来。这样逼着老子写书,老子就写《老子》,一共五千多字。虽然总共就那么点字,但从古至今,一共有2700多学者注解它。平均起来,《老子》里的一个字约用了一万个字来注解。
    我们说中国三大文化主流:道家、儒家、佛家。为什么称它为道家呢?因为到唐朝的时候,既然皇帝都认他为本家了,他的书也应该是经。——儒家有十三经,道家不能没有经,所以把《老子》称为《道德经》,《庄子》则称《南华经》。
这样就把老庄捧起来了。《老子》被奉为经典以后,这里头的东西不但我们中国人重视,在国外也倍受推崇。其被翻译的次数,和《圣经》可以相媲美。
    老子出了函谷关以后,没有再回来,就死在秦国。那时候秦国还不是特别强盛的国家。但据说老子死的时候,有一百多岁。人家去哭他,老的像哭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就像哭爸爸一样的,那么伤心。
    在此以后,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都是从《老子》这里演绎出来的。道家跟道教不同。老子谈的是谈养生之术,后来道家出了很多不得了的人,他们把老子的东西融会贯通,然后告诉大家修行之道,所以道家也有道藏。
    道教就不同了,它利用很多佛教的方法,融合了佛道释的东西,就成立一个道教。它又跟佛教不同,可以娶妻生子。
     道家、儒家、佛家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纠缠不清的地方。就是佛家来到中国以后,没有老子没有道家的话,佛家大乘也不能一下子被我们所接受。佛家里有很多名词就是从道家出来的。
    《老子》一共八十一章,最要紧的就是第一章,是总纲。为什么称它为《道德经》呢?因为它半部谈本体,“道可道非常道”。然后底下谈启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下连在一起,成为《道德经》。
    我从二十岁看到它,到我七十岁的时候我把整本都背下来了,每一天背一章,受用无穷。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给你很多学问,给你待人处世之道,同时也告诉你许多修行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八十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章是老子在要结束之前,他是怀想古时候社会的组织,来发表他对于理想的社会。这就跟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的。事实上我们社会、国家形成也是慢慢变来的。你只有顺着世间的事情和人情,好比说工业革命以后,整个的社会改变。所以这样的话,一切都是要渐渐变的,顺着它变来改革。好比说现在欧洲要整个成为一个集团,它要有共同的货币,一切都可以共同的。但是在这里面又有小的城镇,所以这一些东西倒是应该大还是应该小,是联合起来分散,说法不同。不过,像瑞士跟欧洲的其他小国,这一些非常近似第八十章老子所希望有的这个东西。他说“小国寡民”,国家要小,人民不要多,我们把它断句“国既小,民有寡,尚可使反古”,王弼说国家小,人民又少,你还可以让它反古。“况国大民众乎?”一个大国家人民多得很,你怎么可能呢。“故举小国而言也”。所以他先举个小国来说,一个大国国家大得不得了,人口多得不得了,你怎么可能,不大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小国寡民。
    所以“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底下说“言使民虽有什伯之器而无所用,何患不足也”。什么是什伯呢?古时候军队五个人叫做伍,我们说你是行伍出身,指的你是军人。所以这个伍就是古时候军人五个人叫伍。两个伍就是十,二十五个就叫做卒,我们下象棋都是一边是兵一边是卒。四个卒就成佰。所以说十佰之器,十、佰、伍都是指军队的人数说的,什伯之器就是军队里头所用的器物。这个所用的器物是用防卫的,不是用来攻击人家的。你为的是设防而不实用,也不是为炫耀武力,否则军火过多,谁都要用。一个国家军人太多,武器太多,非打不可,要不然干什么,这么多军火拿来干什么,这么多军人怎么生啊,只有打仗才能用到。但是世界上一个国家最贵最贵的东西是军火,你们看看每一个国家的预算军费占最大多数。所以他说“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因为你消费最多的国家就穷,假设你消费的少,物质就多了。物质多,国家也富了,人民也富了。所以真正的小国是把浪费的东西省掉,然后把繁杂的东西去掉。“叠床架屋”一个国家的组织真是“叠床架屋”。你看现在中共一裁裁多少不得了,你们看报了,大改革。朱镕基能不能做到,这不得了,他们这叫下岗。为什么?所有一个政府这一个架一个,哪一个架一个,公文就履行。所以我们假设把浪费费用减少,把繁杂的事情弄简单,这样的话“使民众死而不远徙”。大家不轻死,老百姓说我反正也活不下去了,要死就死嘛。所以老百姓对于活不大看得重,于是就铤而走险。于是你能够这样,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物资就充裕了,费用减少了,同时人民也阔了,国家仓库也丰富了。所以管仲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知礼仪”。我们有衣服穿,有吃的吃“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大家知道这事做不得,这是很可耻的事情,光荣的跟羞辱的事情我们就很注意了。当你国家的仓廪食了,古时候粮食最要紧了。“仓廪实”了你才能谈礼仪,肚子都吃不饱,你谈什么礼。所以老子理想的国家是小小的一个国家,不太多的军火,不太多的军队,不太多的浪费,这样的话使民众死不远徙。老百姓都怕死,对于死看得很重,所以要好好的活下去。怎么样?不远徙不会到处去跑。
    现在不是太容易做到了,我们现在已经是地球村了。真正一个名君,一个圣明之君他治国家,他不是自私的,也不是为自利的,同时他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意见,也不自夸,也不自己表功。假设有这么一个国家的话,有这么一个领袖的话,他不会扩充领土的。所谓十、佰之物没有用处,只可备没有用。好比瑞士这个小国家,在欧洲瑞士这小国家两次大战它没受一点损伤。可是瑞士的军队很好,不多,非常的强。训练非常之好,但是它能够幸免,就是它没有竞争的心,没有侵略别人的心,它就跟波兰比起来幸运不幸运差了很多了。但是瑞士这国家不仅风景美丽,它的钟表,它的民风一切一切。因为它不争,所以它善能运动。法国、德国这些国家像拿坡仑恨不得把真个世界统一,结果才有那种羞辱,最后死在孤岛上。希特勒也自杀了,这一些人就是自私、自见、自矜、自伐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们能够像瑞士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你知道怎么样能够在这一个好像我们叫台风眼,台风眼里没有风的。所以我们能够把小国家变成一个台风眼,周围都是大风,我们在台风眼里稳在那不动,这是会治国家的,真正了不起的领袖。所以它能够自保,外交懂得怎么样做,自己怎么样能够使自己一个最小的,一个最不重要的地方,而能够成为缓冲的地带。冲突可以让它在那就缓下来了。所以瑞士就在两次大战中毫发无伤。我们能够这样做,老百姓对于活着,不是活得不耐烦,他很看中死亡,他也不会到处乱跑,因为老百姓民狭其所居。他不会觉得我住得太小了,我的国家太少了,我所以要到别的地方去。他也不厌其所生,觉得活着没意思,都是些烦恼,活也活不了。假如人民他不认为他住的地方太差,我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我们回到家里虽然是破家,我们都觉得很安逸。假如人民真是能够这样的话,他不会冒险泛滥的,危险的事情他不做的。所以只是想安居乐业。所以很多人我们说有许多男人是工作狂,他恨不得在办公室里,不回家最好。人家说为什么,谁不想回家。说家有恶妻,男人都变成工作狂,因为回家很麻烦,与其去看太太的麻烦事,还不如宁可看老板的,我多做点事吧,就赖在办公室不肯回去了。
    假如我们对于这一个地方我们觉得很好的话,你不会远走他方。所以很多老人家儿女非常孝顺,把父母请来,住不了几天,老人家吵着要回去。为什么?在这又聋又哑又瞎,然后还是个呆子,走也走不动。所以即使国家这么美,环境这么好,他宁可回到台湾去。所以一个国家不要逼着人家往外走,真正的一个国家好的话,大家重乡土,都不愿意跑远路的。问题说不能够安居乐业了,或者是真正有道之士像孔子一样,道不行,乘浮浮于海。我的道行不通,我们坐船到海外去吧。你们知道美国人有很多人没坐过飞机,我们现在坐飞机觉得普遍极了,很多美国人没坐过飞机。为什么?重死而不远徙,他就弄他的小花园,弄他的房子,他不要走,他跑那去。有些人跑了半天,尤其是加州的人他说我们到东部去就不行,因为加州的交通太好了。真是跑到东部去的话,开车你有时候会生气,到转弯的时候你才看见牌子,所以他们说在加州多好啊。所以我们人能够重死你就不会跑远路了,谁愿意到国外住啊。
    从前到国外移民的哪的人,福建人、广东人。客家人为什么叫客家人,中原乱了,往南走,又往南走,所以他变成客家,永远在那做客,不停的在那迁徙,他愿意吗?不愿意,不得已。所以下面“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你使老百姓不要用这些兵器,“惟身是宝”我活下去这就是最要紧的。老百姓革命很不容易,让老百姓革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人家挑,或者活不下去了,再有这些知识分子一煽动,老百姓闹革命了造反了。所以你真正不用这些什伯之器,这些军火都不用,我们每一个人活得好好的。“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你关听做官的人,你自己不贪,你没法行贿,没法贿赂,老百姓就各安其居。你要什么东西都要用钱,没钱走不了路,做不了事,那么善良的人就被剥削,有技巧的人就钻漏洞,强悍的人就抢、偷、绑票都来了。所以能够这样,大家各安其居,然后“重死”对于死看得非常之重,而不远徙不愿意走。
    尤其是古时候,古时候不得了,古时候走一段路多难啊。所以我们在说,说走江湖。我们只有到了九江再到了湖南,你看看当初佛教里头禅宗两个大德,一个是石头,石头在衡山,马祖在九江。马祖后来到江西,石头在湖南,所以求道的人到了湖南不气,去吧你去找马祖吧。到了马祖那不气,你去找石头吧。所以人走江湖,你们看看从九江走到湖南不得了,多远。从前跋涉非常的艰难,你真正了解这个以后,人民重死不愿意走远路。小家过得很好嘛,所以能够这样都不愿意走。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有船有车不坐。“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船我不必去坐,这东西太累人了。虽然有甲兵我没地方去锻兵,我给谁看,我们没事就要演习一翻。为什么演习,告诉你我兵这么盛,我演习给你看,要不然就打起来了。所以这才是演习。这样的话“无所陈之”不是没有舟舆但是没有地方想去,也不是没有甲兵,但是没有侵略的野心,不必展示来夸耀。所以不必来演习。这些为什么,都是因为我们无暇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假如我们见异思迁,我们在老家住不住了,当然都想走。这样的话“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古时候是结绳没有文字,一个大事就打个大结,一个小事就打个小结,当然他们打结大概有许多技巧了。所以古人是结绳来做记录,做事情的记载。等到仓颉造字的时候,鬼神夜哭。所以仓颉把字一造,鬼神半夜都哭,为什么?有了文字事情就出麻烦了。从此天下就多事了。我们现在有多少的问题,多少的争论,都是争论什么?争论意见。你这个意见,我那个意见,意见哪里来的,用什么表示?文字。你倒是统一好,还是独立好,所以争来争去,整天就争统、独,于是就永远没完。所以当我们有文字之后,人民的智慧多了,欺诈作伪都有了。这样的话,所以古人说文字一有了,鬼神都哭。老子就希望我们还恢复到古时候那样,不要文字。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让老百姓吃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粗饭,觉得甜得不得了,就是一件粗布衣服觉得很美很美,对于他住的地方觉得好舒服,对于这里的风俗觉得非常的快乐。结果“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你们这知道,我们说老死不相往来出于何处了,就是出于《道德经》。那么当你真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们之所以不安,不安分,为什么?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我们对于生活觉得没有保障,对于现有的衣食居,甚至于文化都觉得不值得留恋。我们怎么样?我们自然远走他乡。所以我说广东人、福建人移民最多,因为靠海。当政治不清明或者乱起来的话,于是大家就移民海外了。假设我们对我们住的地方,虽然很小很小,我们觉得非常的平安,很舒服,对于风俗我们觉得很有意思,我们都不愿意走的,不愿意离开的。这样的话,邻国相望,你跟邻国隔壁的国家,你可以看得到。“鸡犬之声相闻”,那边鸡叫狗叫我都能听到,但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死都不相往来。
    好比说我们南边的鹅卵鼻跟菲律宾的最北边,在鹅卵鼻你可以听到菲律宾最北边的声音。不过这个国家你知道,所以一个国家变可以变得非常快的。在民国1954 年在菲律宾的时候,那时候菲律宾专门抓中国的过期游客。到1995年了,我们抓菲律宾的过期游客。怎么差这么多。所以我们从菲律宾回大台湾的时候,孩子们找说是大街在哪里,我们就走遍了台北市找不到大街,因为没有霓红灯,他们看霓红灯看惯了。现在菲律宾不停的所谓菲佣女工都外输,不停的要抓,送回去。二十年的变化一个国家可以从那么极盛变到极衰,这是我们的镜子。所以我们可以体会为什么有这么多偷渡客,有这么多预期的游客,就是他没有法生活下去了,所以宁可跑到外头去。我们怎么能够使人民老死不相往来,只有让人民对他所住的地方,他不觉得太破烂了,只要认为他自己的生命可以安全、保全,他不会冒险富兰无论泛滥的,于是他只是自足自乐,他才能够自信自重。否则的话,我们厌其所生我们只有远走他乡。
    这一章虽然说的是政治,但是我们可以用来修行从这里体会。尤其是中年以上靠近老年的人修行,我们总觉得自己的体力、精力都已经好像慢慢的耗散了,。但是知道这只是形体身体的所谓神跟气,道家很起来就是三个精气神。这只是形体的精气,但是真正的精气不会坏的,不会损伤的,所以只有一样东西你就是置心一处。我们为什么打坐,就是在你做的时候你心里头不妄想,至少在那一刹那中间你自己把自己达到专一的道。
    我们这六根不向外走,然后忧虑胡思乱想都取消了。能够这样的话,真正这样做下去的话,早晚有一天所谓虚室生白,这是我今天抄《庄子》的时候。唯有空你才真正的静空才能生出智慧来。所以年轻的人千万不要仗着自己年轻,我以后有的是时候了,慢慢来吧,或者是我现在精力饱满拼命的浪费。有的时候帐到老年来算的话,是负利息。所以老年的人自己不要气馁,年轻的人自己不要自满。我们所以说为什么要小国寡民来说这件事情,欲望越少越好,外事越简单越好,使生活能够简化,使自己的私利能够减少,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治国家能够小国寡民,好治。自己修行也是一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八十一章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非常不赞成多言,话越少说越好,言多必失,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言的地方。他是不得已为了要把“道”说明,才写了五千多一点的文字。全书开头一章是“道可道,非常道”,以言语开头;到最后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还是拿言语来做终结。
    什么叫信?信是实实在在,一点所谓花言巧语都没有。说得漂漂亮亮的话,常常就没有实质。像老子五千字,后来的人要用一万个字来注解他一个字。二千几百家注老子,就注这五千字。可见每一个字的内涵多么丰富。言之能够实用的能够用的都不是废话,这就叫“信”。
    真正的信言,每一句都是踏踏实实的。有些人说其话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听得时候觉得天花乱坠妙不可言。但回头想想,这里头哪一句话值得注意?讲得舌灿莲花,听的人却受用不了,这样的话是不能叫“信”的。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美言是用非常好的技巧、非常美丽的词句说出来,一个常常说这样和悦讨好的话的人,是不太有仁心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和天理又顺人情的,这个就叫善。所以真正的善言不辩论,没有什么可辩论的,一句话说出来就是这句话。这句话没有辩的必要。假设说必须要强迫让人家依着你的话,一定得用很多不必要的话。
     我们说佛法,佛法绝不敲锣打鼓地让你来听。你们愿意听就来,不愿意听你们就走,不强人所难。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用心思考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他也是强调少说。假设我们只是会辩论,以辩才无碍来自居的话,这也不是真正说法之道。所以当公都子问:“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的时候,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走到哪都跟人辩论,为什么?不辩不明。他不是以辩来说服人,也不是用语言来胜人。是别人太胡缠了,所以他就要辩。但是不是以辩来说服人,也不是用语言来胜人。
    又好比说谣言是非这些东西,不要分辨,因为许多事情是越描越黑。所以“无辩止谤”,你不辩论诽谤就停止了,争论也就没有了。辩是争之端。所以真正的善者不辩,凡是辩者就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注:极在一也。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们一定要博,为的是怎么?这个也涉猎一点,那个也涉猎一点,炫耀自己的知识多丰富。真知“道”,一以贯之。老子说我不出户,我也不从窗户往外看,完全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这一个。孟子也说“夫道一而已矣”。佛家也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明白这些,就明白“极在一也”的意思是“最要紧的、最高明的就在这个一”。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物所尊也。物所归也。  动常生成之也。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圣人不积”。注解说,“无私自有”,圣人没有私心,不把它据为己有。“唯善是与”,凡是应该做的、好的。才去做。“与”是“参与”的意思。“任物而已”,心跟镜子一样,你来就来。所以说圣人就抱着这一个“一”。你喜欢好听的话,非常好辩论,又好博,为的什么?为的是炫耀,炫耀我知道得多。以为这样,就比人高一层,其实这对于自己没有益处。
    所以子贡问孔子,请你拿一个字送给我终身受用。孔子说是这“恕”。就是要将人心比己心。所以能够这样的话,这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
    你们知道佛的堂弟阿南吧,他在佛经上是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是博闻强记第一。他跟佛是师兄弟,释伽牟尼老老实实在那修,而阿南是这也问问,那也问问,什么都要问,什么都想知道。所以他能博文强记,而释迦牟尼却能得道。结果阿南侍候佛侍候了二十五年。阿南就想多闻,这也是我们的毛病。我们就想多知道,知道得越多越好,做不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件事情。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为的只不过是炫耀,表示我知道的多,我有学问,我聪明。
    其实博闻强记对于修行并没有多大益处,不过我们现在是在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是精华。所以能够把这五千字能够体会了,融会贯通了,然后用在自己的身上,用在待人处世上,将受用无穷。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我们越是为别人,我们自己越有;我们人家越多,自己就越多。比如同情心、学问、知识、爱都是这样的。你越给人家,你自己拥有就越多。凡是真正最聪明的人是最帮助别人的人,这些大圣先贤都不自私,自私自利的人最后自己吃亏。
    比如“教学相长”就是这样的道理。我给大家在这里讲课,虽然要准备要讲授,比较忙碌辛苦,可是我自己受益非常之多。因为我讲课的话,首先自己要深入地学习。学习的过程就会不断有新发现。真的可以称得上受益匪浅。所以说 “既以为人己愈有”,你给别人,你自己反而拥有更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注解说“动常生成之也”。天之德,生生不已,所以天之大德曰生。天的最大的德就是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完全默默的在那做,“天何言哉”,天说过一句话吗?一句话都没说过。但是“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但是春夏秋冬就在那轮回,然后万物生起来了。所谓“天有好生之德”,没有存利万物之心,却一切都是为了有利于万物。到秋天冬天,树木都凋零了,动物冬眠,好像杀气很重,其实这是除旧布新。只有新陈代谢,有旧的死去,才能够生生不已。
    圣人虽然不能像天一样可以养我们,生我们,育我们,但是他们参天地之造化,虽然做了很多的事情,却“为而不争”,如同天一样。为功而不居、不言。老子在全书结尾的时候,再次勉励大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能够这么样的话,为道不在多言,儒家、佛家、道家没有一个让我们多说话的。
整个的五千字从“道可道”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把它连起来,一篇文章,前后呼应的。你看有一个废字吗?没有,每一个字都是有益的。而为人处事、治国修行道理都包含进去了,所以它实在是我们国家的至宝,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粹。
    把《道德经》读了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平常说的一些话的由来,而且更多地了解了我们的民族性。其中不但谈了道的体,还谈了道之用。道之用就是德,你能够用它才能够显出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5-7 17: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