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95|回复: 25

莫小米文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1 12: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话两端
●莫小米
他在电话的一端,她在电话的另一端。 他从早晨开始就准备给她打电话,因为在梦里他已经把这个号码拨过无数遍。 但他想,星期天,她一定还没起床。 好不容易捱到太阳升高,他拎起话筒,但又想,这时她一定在做面膜,不好打搅她。 心不在焉地翻过几页书,看一看表已是中午,毫无疑问,她已经在用餐了。 用完餐她或许会午睡,即使她不睡,她的母亲肯定要睡的,铃声大作会把大家都吵醒。 下午可一定要打电话了,再不打可就晚了。可忽然想起她曾说过,午睡后喜欢静静地坐那么一会儿……第二天在厂门口,他遇见了她。她告诉他:昨天,整整一天我都在等你的电话。

缔结平衡
●莫小米
  在认识她之前,他失去了一条腿,他的世界失去了平衡。  在认识他之前,她失去了一条臂,她的世界也失去了平衡。  有一天他和她相遇相识,几乎是同时地,两人都产生奇异的遐想:假如我们在一起……  他们果然生活在一起了。她是他的腿,他是她的臂;他找回了失去的腿,她找回了失去的臂。他俩远离城市,去承包大片的荒山,栽培出一片又一片的绿,筑造出属于他俩的世外桃源。他俩在一起快乐无比,了无缺憾。  我们绝大多数夫妇要比他们幸运得多,我们没有缺胳膊少腿,我们的世界健全而完备。但我们希图缔结平衡而美满的姻缘却要比他们困难得多。也许不平衡与不平衡相加正好是平衡,而原来平衡着的两个世界合而为一时,一不小心便失去了平衡。

黑白颠倒
●莫小米
  有位朋友早年热爱写作,诗文小说什麽都作,却总是难以发表.苦着脸象编辑讨教:怎样才够发表水平呢?编辑说:要创新,哪怕是一点点创新也好.   终是不能创新,便改为作画,国画西画漫画,什麽都画,却仍是难以发表.再苦着脸问编辑,编辑仍是那句话:要创新,哪怕是一点点创新也好.  如今他的画终于发表了,而且一发不可收.大报小报杂志,斗争相要他的画.他的画触目皆是,铺天盖地.  其实他的画什麽都没变,立意构图线条都是从前的,所不同的是,他将黑的地方统统画成白的,白的地方统统画成黑的,乍一看象照片的底片,但用在报刊杂志时上,黑白反差分明,效果极佳,很是创新.  原来黑白颠倒也是创新.  最近听说,这位朋友将重新尝试写作,如今他对”创新”心中有数,充满自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感染
●莫小米
  曾听说--一位工人野外作业时被电击而心脏停止跳动,做人工呼吸无效。在旁的一位医生身边只有一把水果刀,情急之中用这把小刀切开他的胸腔,以手折断肋骨数根,将手探入胸腔捏动心脏使之恢复跳动。工人“死”而复生。   所有的人,尤其是医界人士闻后都惊叹,惊叹之后又很疑惑地说:这个人也许不太懂医,他这么做,难道不怕病人感染吗?  应该说,在那种情况下,那个医生绝对伟大,他作出最佳选择,让病人被感染。因为只有生命存在才可能被感染。而生命是不惧怕感染的。可以被感染,也可以抵御感染,无论是被感染还是抵御感染都使生命更具活力。  永不受感染,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生命已不复存在。

时光列车
●莫小米
  他是个守口如瓶的男人,她大学毕业来到这家公司,坐在他对面整整三年。她对他一无所知。   领导派他俩出差,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要坐好几天的火车。火车上的位置,又是面对面。  这趟车的始发站是上海。当列车缓缓出站,他盯着楼房街景出神。驶出市区,他忽然说:我的前妻,就住在这城市。她一声不吭地看着他。他叙说那场失败的婚姻的来龙去脉,怎样地幸福,怎样地苦恼,怎样地无力回天……  列车向西,第二天到达一个内陆名城。他下车,在月台呆立,要不是她喊他,差点误了上车。坐定后他喃喃说:那年我们就是在这儿分的手。问和谁分手。他说:一个女文工团员。  他说那时两人是多么年轻,纯洁,在舞台上手拉手肩靠肩地表演,在台下却怎么也不敢碰一碰她。最后在月台告别一幕,是怎样地心碎,怎样地绝望,怎样地泪水涟涟……  列车向西,绿色渐稀。她对这景色陌生,对他却开始熟悉。  又有故事?她笑问。还真有。他笑答:前方将到站的小城里,留着我愚蠢的自尊心。那个女孩子太优秀了,天天在一起高考复习,女孩成了小城的高考状元,我却没上重点分数线,女孩远走高飞,而我莫名地拒绝了普通高校,从此也远离了她。好高骛远的少年是怎样地被刺痛,怎样地心灰意冷……  列车向西,沿途景象越来越单调,旅人的色彩却越来越浓重。好久好久列车才停靠一站,他向她描述了一个维吾尔小姑娘:我转学到这儿,就和她是同桌,最初几天我根本听不进去课,我看她都看呆了。面对一个在家乡从未见过的如此美丽的女孩,小男孩怎样地心跳,怎样地慌乱,怎样无法形容的初恋感觉啊……  当列车到达终点时,时光列车回到了起点。  时光列车将一个城府深深的中年男人,载回纯而又纯的少年时代。  在这趟公差的一年半载之后,她成了他的新娘。  她曾怀疑过时光列车上追忆的那些情感往事,是不是为了清除她的旅途乏味,他特意编造出来的。即便是这样她也打心眼里感激他,但一个人怎么可能生活过如此多的城市,又碰巧都在一条铁路线上呢?他说:为什么不可能---我父亲是修铁路的。

死于“温情”
●莫小米
  大毒枭埃斯科瓦尔死了,发自圣菲波哥大的消息通过全世界所有的新闻媒介霎时间传遍了地球的每一角落,人们无不轻松欢悦,为这世界少了一个坏人,多了一份安宁。   据说在下葬这个大毒枭时军警们都不敢正眼看他,他的可怕不仅在于作恶多端,而且功夫了得,在他被击毙前的一年多时间里,由2600人组成的搜捕队共对其进行了13600次搜查,而他逃脱了13599次。  那一次怎么了?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同他的妻子、儿子通了5分钟的电话,暴露了住处。对于一个被如此侦查围捕着的人来说,5分钟、300秒,实在是太长了。  这5分钟里也许他一再想切断电话而不能,不能切断电话便切断了逃生的希望。难以想象,一个如此残酷残忍的人,竟是死于温情。  也许他只能是这样的死法--死于温情--否则不会死。  文明世界以种种的道德与法规来教人弃恶从善,但善与恶仍然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顽固的并存,当一极无限的膨胀着时,尽管另一极无限的萎缩,却绝不会消失。正如一个大毒枭可能死于温情那样,一个终身从善者,亦难免毁于某次不可饶恕的杀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搜索的眼睛
●莫小米
  雪地行军是桩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致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若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剌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搜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 想起另一个关于搜索的故事。有个年轻人被判终身监禁,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他回想了活在这世上的二十多个年头,家人、亲戚、同学、老师、邻居,有谁曾对自己说过一句赞许的、鼓励的、温暖的话吗?居然一句也想不起来。他飞快地在过去岁月的角角落落里来回搜索,这时他想,只要能搜索到一句,我就不死,我就要为了这一句话而活下去。最后他终于想出了半句,那是中学里一个美术老师说的。当他将一幅恶作剧的涂鸦作品交上去时,老师说:“你在画些什么呀,嗯,色彩倒还漂亮。”这半句赞美的话成了年轻人搜索过去世界的一个落点,有了这个落点,他的心灵才没有“失明”,他活了下来,并成为一个作家。  所有的眼睛都在搜索世界,搜索世界的眼睛不怕光怪陆离,却怕空空一片。一个人如果搜索不到友谊的落点,他很可能对所有的人充满敌意;如果搜索不到真诚的落点,他很可能会怀疑整个世界。  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驱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便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搜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  假如心迷失在冷寂无边的雪野,让我们率先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

迷的答案
●莫小米
  报角披露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那男主角是有权有势有声有望的大人物,那女主角是无名无份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却爱的缠绵悱恻惊天动地死去活来。最令人心酸的是故事的结局--男主角已经许愿要带女主角远走高飞,就在那个幸福将至的前夜,女主角却不明不白的猝死,留给后人一道千古之谜。   办公室里男同事女同事七嘴八舌。  一个男同事说:她肯定是被暗杀的。  另一个男同事说:说不定就是那男主角派的杀手。  不会不会!女同事们一迭声地叫起来:他杀她,怎么可能?他们爱的那么深!  对于爱情之谜,男人和女人作出的答案总是截然不同。女人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去猜,男人是放在冷酷的现实中猜。女人认为他爱她至深就不会杀她,男人却认为他杀她正是爱她至深的结果。

能否不问
●莫小米
  常常看现场采访的电视节目。   常常看到因种种原因与父母离散了的孩子被采访。  常常感到采访人的残忍--  那次是在儿童福利院,采访者将话筒对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想不想爸爸妈妈?”  “我爸爸死了。”女孩显然是不愿提及妈妈。  “那你想妈妈吗?”  “我妈妈不要我了。”  两次都不作正面回答,那意思已表达得相当清楚,而且看得出孩子已经非常难过,该放过它了吧,可采访者仍穷追不舍:“那你想不想妈妈呢?”  女孩的泪水终于直落,她无法出声,只点了点头。  也许采访者就要这样的“剧情”,以达到他制做节目的效果,可他实在太自私也太无理了。试想如若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亲友遭遇不幸,他是否会这样紧紧追问?也许因为被采访对象只是个孩子,他忽略了人与人相处起码的尊重原则。  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生活中,那些喋喋不休类似关怀的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时是极其令人生厌的,尤其在触及他人隐痛时,每个人都应该提醒自己--能否不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的准备
●莫小米
  问一位朋友,身边常备多少钱。他说五千。我说,这是随时可以作一趟国内旅游的准备。他说对。   又问一位朋友,身边常备多少钱。他说一千。我说,这是随时可以请朋友下一次馆子的准备。他说对。  再问一位朋友,身边常备多少钱。他说一百。我说,这是随时请朋友喝一次茶的准备。他说对。  还问一位朋友,身边常备多少钱。他说常常身无分文。我说:这只能是随时回家吃饭的准备。他说不对,这是随时可以浪迹天涯的准备,这个准备,与钱无关。

可以不可以
●莫小米
  从他俩十分年轻的时候起,每次她上商店买衣服,他都陪着她。   她是个美人儿,秀气又窈窕。她试穿上一件衣服,就问他:好看不好看?他说好看,她就买下。他基本上总说好看,因为她老了。他仍然陪她买衣服,她仍然问他好不好看。直到有一天她试穿了好几件都未买成,因为他总说不好看,因为他从未打算对她说违心的话。这时他暗下了决心,下一件,无论她穿什么,我定说“好看”。  而当试穿下一件的时候,她问他的却是--可以不可以?  他获赦似的连说;可以可以!  他是如此感激她,她聪明的成全了他,使他终于无需违心的对她。

独缺表情
●莫小米
  大都市流动着成千上万的女人,她们的容颜大致可归为四类:   第一类是妆化的很好,同时表情也很生动很灿烂的,这一类的容颜自然漂亮;  第二类并不化妆,天然模样表情活泼明朗,这一类的容颜也漂亮,有几个甚至比第一类还漂亮;  第三类也不化妆,神情疲惫漠然,有时还带几分沮丧,这一类不太漂亮得起来了,但不失其和谐统一,能让人同情与了解,低调么,生活中总也难免;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第四类,妆化的美不胜收,腮粉唇红,眉飞色舞,黑眼线,长睫毛,什么都不缺,独缺一份与之配套的好表情。在公共场合,冷漠有之,焦灼有之,气恼有之,恶俗有之,这类女人的美丽的妆看去就好像一个面具,在大街上冷不丁撞着她,你的感觉就像撞着了“鬼”。

相貌问题
●莫小米
公司新来一位女大学生,就坐在他的对面。 女大学生年轻又漂亮,每天上班,都让他赏心悦目。 一日公司开大会。会议室是长方形的,围成圈坐,女大学生恰好又坐在他的对面,只是他与她坐在长方形的两端,距离倏然拉远。 会议冗长而沉闷,她与他都作聆听、沉思、冥想状。此外,他不由自主一眼一眼去打量她。 他忽然发现她不如平日所见的漂亮,而且,口鼻歪斜。揉眼再看,仍歪斜。 他吃惊地想,与她面对面坐了将近一年,怎么从未察觉? 想平日,她要么低头工作,要么抬头说笑,抬头说笑时很生动,低头工作时很恬静,总之,都挺美。脸对脸的发呆,倒是从未有过。 惴惴一夜。翌日上班,偷窥一眼,发现她美丽端正如前,心中石头方落地。 后来他娶她为妻。再后来的某一天,他忽然发现她口鼻歪斜。再看,仍歪斜。他心中苦笑,知道婚姻进入了冗长而沉闷的阶段。 美不美,原非相貌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
●莫小米
把过年很当回事儿的人,多半是有老家的。 有老家的人过年可以有一个大动作——预订车票机票,购买各式礼品,将手头的一切事情暂告一段落——回老家。 回老家的意义要等踏上了老家的土地才能真切体味,它是一次检阅与被检阅。 首先你要接受老家所有的亲人及乡亲们的检阅,你学习成绩优异,你赚回了很多钱,你带回去俊俏媳妇,你升了一官半职……你是乡亲们的荣耀,你不能有负他们的期望。同时你也要看看老家的变化,村里新修了水泥路,村办企业产品出了口,三代文盲的那一家出了个中专生……你也检阅老家。 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憋气多么窝囊,回老家总有一点“荣归故里”的感觉。 稍稍混得像个人样,老家的地方志肯定就把你收编了进去。即使真到了头破血流走投无路,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时,老家还是唯一能接纳你的地方。 这两天给朋友打电话,发现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或准备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没老家,生于这个城市,长于这个城市,而且,我童年住过的那个街角,也恰恰就在上一年被拆除,变为立体交叉桥的一个犄角了。心里不由地羡慕人家有老家。 正在此时,一位昔日好友的母亲来电,说好友昨晚刚从南方飞回。我立即给她去电话。她的令人羡慕的职业早已使她练就一口极标准流畅的国语,而当我在电话里很自然地用国语与她交谈时(我们在两地挂长途向来如此),她却毫不犹豫地对我说起方言来。我立即改口,我明白我犯了个错误,此刻她最渴望听到的是乡音。 我又明白,对于她,我也是“老家”。 我和她曾共同居住过的城市,如今是她的老家而不是我的老家。 她离开了老家,这才有了老家;我没有老家,是因为我没有离开老家。 我们需要老家,因为老家是一个离开之后方才拥有的地方。老家让我们感觉自己正远走高飞,却不必害怕风筝断了线。老家让我们感觉树高千丈,又随时可以叶落归根。老家是最初的摇篮,又是最终的归宿。是一种挣脱又是一种牵扯,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绪,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对于老家,我们总是既爱它又嫌它,既依恋它又不满意它,没回时远远地牵挂它,回了没几天便忍无可忍急急地离开它——急急地去续那暂时中断的一切。 借用普鲁斯特伤感的说法: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于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 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老家。每一次渴望回老家的念头的实现,只不过是匆匆地一回首罢了。我们可以勇往直前,那样,便无暇回首,也无需回首。

墓地的爱情
●莫小米
  为给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寻找一处合适的灵魂栖息地,近半年来我踏勘了许多墓地,在天空下面,在青山怀里,我看到最多的,除了死亡,就是爱情。  一块红色墓碑上镌刻着一个年轻女人的名字,她死时才30岁,是自己结束生命的,没有照片,为什么我想象中的她总是很美?也许是因为名字美,也许是因为墓碑背面带省略号的诗句,以及墓前长年不断的鲜花。陵园的工作人员知道每一个墓的故事,告诉我这女子生前得到了两个男人的爱,要命的是两个男人都非常好,她确实在不愿意愧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选择了死亡,这对那两个男人是公平了,对自己却不公平,两个男人都常来祭奠爱情,很默契地,从来也不会照面。  比较多的是夫妻合葬墓,是“一起慢慢变老”的,最后永远地依偎在了这儿,让人感觉很温馨。但也有例外,一位老太太,照片上笑笑的,很安详很富态,儿女成群,却是独葬。听说老先生是个孝子,一定要回到遥远老家的家族墓地去,而老太太却不肯背井离乡,漫长一生的厮守,都下不了“生活在别处”的决心,最终却葬在了别处。  合葬墓中有一些正处于等待状态,有男人等女人,也有女人等男人。一个在里头等,一个在外头等,好似恋爱时节,忠贞不二地,总是在老时间老地点约会,等待的年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但无论长短他们总有一天要再度聚首,并且永不再分开。居然也有例外,那对老人的子女分处城乡两地,老母早年死于乡下,老父接来城里养老。老父过世后,在城里的陵园做好合葬墓,再将老母迁来,这本是早就商定了的,谁知乡下的儿女到时死活不肯迁,说是这几年收成好有升官的有发财的有考上大学的,合家的好运气是祖宗带来的,绝不能动祖坟一根草,所以直到现在,老人还守着身边空空的穴位望穿秋水,这真是一个悲剧,爱情被生生拆散通常是因为愚昧,死死拆散,也是。  有一组墓的格局比较独特,一对夫妇,身边是他们的女儿,女儿去世也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却不是妻子,不是母亲,仍然是一个女儿,这使我想起一位学问高深但性情怪癖的老人,既无法与人相处又缺少生活自理能力,夫人先他而去,能照料他的惟有女儿,那如花的女儿就这样耽搁了青春,一生都没有遭逢爱情。当然这是早年的事了,眼前这个女儿,有没有过爱情呢?有,或没有,都已被深深埋在了心底与地下,永不为人知。另一个同样不是妻子不是母亲的女人,却向天下告示了她曾有的幸福与爱情,她的墓碑上分明刻着:未婚夫某某。  墓地所记录的爱情只是人世间的爱情的一部分。  如果说人世间有善变的爱情也有永恒的爱情,那么墓地记录了永恒的一部分,将善变的那部分,留给了文学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存长信
●莫小米
  这封长信非同一般,这封长信生死攸关。它是一个冤死的人在最后的日子里写就。  信写好了,现在的难题是,将它藏在哪里?  所有保险的地点都是不保险的,所有秘密的地点都是有可能泄密的。火烧、水淹、虫蛀、霉变,更严重的是,提前被人发现。真要是这样,不仅洗冤的希望破灭,活着的亲友也可能遭灭顶之灾。  深夜里,他凝望着不久前刚刚做了母亲的年轻的妻子,他摇醒她,将严酷的局势和盘托出。他让她读信,并尽快默记下来。当她可以一字不拉地将此信背诵出来时,这封后来改写了历史的无比重要的信,在火中化作了灰烬。  第二天他便被逮捕了,一去不返,一年后被定罪处死。  而在由年轻到老迈的漫长岁月里,每天每天,他的妻子都要反复默诵那封信,以至于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有几次于无人处她不由自主地默写出来,随即又惊恐地将它撕得粉碎。  其间她也与一位理解和同情她的男人相爱、结合并生下一儿一女,但无论什么都不会影响那封长信在她心中的妥善保存。  到了今天我们后人都能知晓这封秘密长信的内容时,故事的结尾其实已可想而知。当申诉的时机终于到来,她持信四处奔走。她成功了,当然,他也成功了。在离他冤死半个世纪以后,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报道了这条消息: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作出决议,撤销1938年3月13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庭对布哈林等人的判决,确认他们无罪而终止对该案的审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位令人尊敬的女人是前苏联《真理报》的主编、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布哈林的妻子拉林娜。  这个故事的关键在于对一封信的妥善保存,真的,哪里还有更好的地方呢?它是保存在一个人的记忆里,保存在心中,保存在爱中,保存在生命中。  同时这封信也在拉林娜的生命中注入了坚强,可以说它支撑了她的一生。
 
新新人类
●莫小米
  他是一个大家族里的长子,风流倜傥,而且,那时他家里很有钱。  可身为长子的他,不想读书,也不想做官。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龄,他不成家,也不立业。他拿家里的钱,开了家照相馆。父母以为这个忤子终于想做点正事,白白高兴了一阵子。谁知忤子开照相馆的目的,并不是正经做生意,他只想通过照相来寻找女朋友。他认为,光顾照相馆的都是最美的女子,天下最美的女子,都会自动走进他的照相馆里来,他只要守株待兔就行了。  他果然是邂逅了许多的美女,也有美女爱他,爱到几乎要嫁给他。问题就出在从他眼皮底下走过的美女太多,延绵不绝,多到他永远也无法辨清最美的那一个。许多的光阴,就这样蹉跎而去。  后来他的照相馆被收归国家所有,他仍然留在照相馆里做摄影师,他技术好啊。可不久人家就发现他的思想意识不对。他只是给漂亮女子摄影特别用心,给相貌平常的人拍照就敷衍潦草,显然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这一来他的摄影师资格也被剥夺了。  做不成事,成个家过一份平常日子吧,又不。也不是不想,只是仍然坚持非美女不娶。那年头,他出身不好,做的又是暗房的活,薪水低,美女谁嫁给他呀。故终生未娶。  我是在采访一家老年公寓时认识他的。管理人员对我说:我们这儿有位80岁的老人,正在热恋中呢。  见到他,是在老奶奶的病榻边。老奶奶一只手挂着输液瓶,另一只手被老人紧紧地抓住。一双枯枝样的手不停地抚摩着一只枯枝样的手,他目不转睛地深情地看着她的眼睛。  等老奶奶睡熟后,他才抽空与我聊了几句。他无限伤感地说,她快死啦,可我真正爱上她才三天哪。他又无限欣慰地说,我一辈子都在寻找爱人,现在,终于把下辈子的找好啦。  从老年公寓出来,忽然联想起新新人类这个名词。我不知道这个名词该如何定义,问同事,说是——自我、另类、反传统、有个性等等。我觉得这个八旬老人倒蛮像所说的新新人类的。不知我是否搞错。
 
手中的芹菜
●莫小米
  早晨去农贸市场的路上,一个年轻姑娘迎面走来,手里举着一把芹菜,那一大蓬细细碎碎的叶子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在风的抚弄下簌簌落落地摇晃,姑娘的手中犹如擎着一束花。  再往前走,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妇人迎面走来,手里也有一把芹菜,她拿芹菜的手却是下垂的,一大蓬叶子倒拽着几乎及地,老妇的手中犹如捏着一个扫把。  是16岁和60岁的区别吧。16岁的姑娘,可以把所有的东西,花、芹菜、欢乐、痛苦,都擎在手里,擎成一束引人注目的花;60岁的老妇,可以把所有的东西,痛苦、欢乐、芹菜、花,都倒捏在手里,捏成一柄不使人注意的扫把。  然而她们的姿势都极自在,16岁是骄矜美丽的自在,60岁是轻松随意的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允许反悔
    莫小米 
 一个年轻人、一个有才华的人将要死去,是我们大家都会感到惋惜、感到难过的吧。  如果死亡的预告出现变卦、他的生命奇迹般地得以延续(哪怕极短暂),是我们大家都会感到欣慰、都会为之鼓掌的吧。  可对于当初曾拒绝治疗、以写作《死亡日记》而广为人知的陆幼青来说,却仿佛是个例外。当他的《生命的留言》终于完成并出版,当几乎是中国的所有媒体,包括顶尖的《东方之子》和《实话实说》都关注了他的“死亡”之后,一些人顺理成章地就只是在等他的死讯了。前些天我所在报社新闻部的记者到专刊部串门,一提起谁谁死了,没听清楚的人不约而同的反应是:谁?你讲的谁?是那个陆幼青吗?  不料最近有媒体披露:“一家美国公司通过媒体了解陆的情况后,寄来了价值近两万元的抗癌特效中药……病情严重恶化的陆终于放弃拒绝治疗的念头,近日在服用抗癌特效药后,病情有了好转……”  更不料,这条本应让人松口气的消息,竟引起了“连记者都始料不及”的反响,有人指责“死亡日记是一次商业炒作”,更有人说那是“矫情”甚至是“欺骗”……言下之意,既已将“死亡”公开叫卖了,你怎可以反悔、怎可以不如约“死”去呢?这不是卖的假冒伪劣又是什么?  刹那间,关注变成了围观,关怀变成了诅咒。商品社会的人,说翻脸就翻脸。  我敢保证至少是这次,媒体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高尚的,可是这高尚的举动却险些把陆幼青逼到绝路上去了。  好在陆幼青没有落入圈套,他真是个很明白的人,也许正因为对死亡的认真思考才让他变得格外地明白了。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焉知生?  生死无法反悔。允许反悔,趁还来得及。

幸福的过程
●莫小米
  在很久很久以前……  故事总是这样子开头,这样的开头决定了长寿的人才有故事。  3个人,如今都已八十高龄,其中一对是夫妇,另一位是他们共同的朋友。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还是虎狼当道,还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他们三人是那样年轻。那个身为丈夫的被关押在监狱中,生死不明。他的妻子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忍不住给丈夫写信。那封信写了整整一夜,流下的眼泪将炭火都快浇熄了。她将这篇书信体的文章投寄给了外省一家报纸的副刊。文章见报了,身陷囹圄的丈夫当然没法读到,颠沛流离之中的作者亦全然不知。倒是他,他俩共同的朋友,在随手翻阅报纸时读到了这段刻骨的相思文字,虽然署的是笔名,文中对爱人的称呼也只是个代号,这位友人却读懂了,并将报纸收藏了起来。  这就是故事的开头。  结尾已是半个多世纪以后。当初那对夫妇走过漫长的岁月来到今天,在所居住的城市举行的金婚老人评选活动中,他俩榜上有名,大幅照片登上了晚报生活版头条,发向四面八方。与此同时,居住在另一城市的一位老人,仍像多年以前一样保持着每日读报的良好习惯。那天傍晚他一眼就看见了那幅金婚照,戴着老花镜细细辨认,果真是那两位已多年杳无音信的朋友。  他翻出珍藏了多年的旧报纸。于是,那个幸福的男人终于老泪纵横地读到了半个世纪以前他年轻的妻子写给他的信。这一刻,爱情之花如此灿烂。故事的结局如此圆满。  但圆满的结局真是来之不易,试想,3人中若少了任何一个,这结局就没有了。  从开头到结尾,需要多么长的时间埃  一个圆满的故事,总是需要穿过坎坷,穿过平淡,从开头到结尾,是一个幸福的过程。
 
提问
●莫小米
  一个14岁的少年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了不起的事是这样的:他被三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少年绑架,他们要向他父母勒索,还声称如搞不到一定数额的钱便要弄死他。三人中有两个比较凶残,某晚那两个外出“活动”,让另一个看守他。他趁机对较为善良的那一个展开心理攻势,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说了一大堆,终于将那一个说动,哭着弃他而去。他也趁机逃脱,并报了警。  这恐怕是当时他可能争取到的最好的结局了,他在保住了自己生命的同时中止了那三个少年的罪恶,事实上他拯救了四个未成年人。但这里我想说的是他受到媒体关注之后的事。  当地电视台想通过这一事例做一档有关素质教育的节目,组织了大大小小一批学生来和他对话。  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说:你真勇敢,但那时你害怕吗?  他立即回答:怕呀,我怕自己这么小就要死了,我怕自己再也见不到父母同学了。因为很害怕所以要想个办法逃出去呀。  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问:老师平时对你的教育在那时起到作用吗?  他想一想说:没有。  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学生问:经过宣传你也许将成为小英雄,你将怎样面对角色的变化?  他想了好久说:不知道。  该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事后备感困惑。他说为什么,年龄越小提出的问题反而越接近事情的本质?他说为什么,年龄越长受教育越多,所想的反倒离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拯救母亲
●莫小米
  前提是,医生说,亲属肾移植手术后存活率高,对捐肾者的身体亦无大的影响,是一种越来越被国际医学界倡导的治疗尿毒症的好方法。  所以,先是一个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肾给了女儿,紧接着又一个母亲义无反顾地把肾给了儿子,几乎与此同时,我们听说了第三个相似而又完全不似的故事————这回是独生子要捐肾给母亲。  年龄差不多,均为二十多岁的子女与人到中年的母亲,不同的是,母亲捐给儿女,都是在手术完成后才报道的,报道的目的是,讴歌伟大的母爱,宣传手术的成功;而独生子捐肾给母亲的事情,却公开披露在手术之前,披露的起因是母亲不愿接受独生子的肾,披露的目的是让众人来讨论:这肾,该捐不该捐?  这场讨论似乎显得很激烈很无私很高尚,因为所有的独生子都站在独生子一边,说要是自己也会捐,会像“母亲爱我一样地爱母亲”;而所有的母亲都站在生命垂危的母亲一边,说不能接受儿子的肾,说“儿子考上大学不容易”、“年纪轻路还长”、“儿子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万一有什么后果会内疚终生”等等。讨论的结果,一是,原本最感两难的这一家的男主人终于不再为难,选择了支持妻子保全儿子;二是,儿子也不再坚持要为母亲捐肾了,母亲的固执使他无可奈何;三是,真情感动了众人,有捐肾者,医生认为不可行,有捐钱者,治病的钱总算是有了。  这场大讨论看起来很感人,细想来却很冷酷很荒唐,因为讨论的结果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法被否决了,连带着被否决的是它的人道精神与科学精神。  事情本来并不是太难,儿子已长成大人了,而且受着高等教育,他的决定是对的,为什么不坚持?为什么不争取父亲的同意(医生表示,只要父亲签字,也就可以手术了),而要寄希望于社会讨论?  讨论也并非不可以,但讨论的目的不是将一位生命垂危的母亲送上爱的祭坛。那位母亲还不到五十岁,她和每个人一样有生的欲望,她一定很想看到儿子的辉煌前程,她也一定想将来抱一抱小孙孙,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可能性现在是很大的,只要她肯接受儿子的肾移植彻底治好了病。医生不是说了吗,“手术有风险但发生率很小”,也许只要有一个母亲鼓励她说,你应该接受儿子的肾,你可以接受儿子的肾,她的决心就会发生些许动摇。可惜没有一个母亲对她这样说。  当然我们无法责怪那位不幸的母亲,她也许没有很高的文化,她只是一个做三班倒的棉纺厂的普通工人,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她的爱是质朴而狭义的,这很好理解。问题出在所有健康状况良好的母亲都众口一词地赞同这种爱,而没有一个人告诉她:接受儿子的爱吧,那也是爱。  那爱也许是更广义更博大的爱,是爱儿子的品格和勇气,是对他的奉献精神的接纳和嘉许。真正令人震撼的母爱应该是这样的:在儿子选择奉献而这种奉献确有必要的时候,鼓励他,支持他,让儿子明白,不仅可以捐给自己的母亲,还可以捐给别人的母亲,甚至是陌生人。  当众人都这样想的时候,我们的血库、骨髓库便不会像现在这样地频频告急,母亲们和儿子们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儿子救母亲,才会像母亲救儿子一样地习以为常,用不着讨论;在母亲得到拯救的同时,我们所有关于爱的讨论也得到了拯救。

假设幸福
●莫小米
  在采访某间心理诊所时,曾听到一位年轻人的叙述———医生,世上最不幸的事发生在我身上:女友结婚了,新郎不是我。  我和她是大学同学,大三时开始相恋,校园的每一角落都是我们心心相印的见证。毕业后我选择了她家所在的城市工作,我决心带给她一生的幸福。可是她的父母却不喜欢我,我作了许多努力也不奏效。不久他们按自己的标准为女儿物色了对象。我见过那人,他长得比我帅,口才比我好,学历也是本科。平心而论,单从条件讲,他哪方面也不比我差,但我自信世上不会有人比我更爱她。  让我意外的是,在我与他之间徘徊了一段时日后,我的女友日渐离我远去,也就是说,我输给了他。  当她最后一次单独与我见面,说“往后就做个普通朋友”时,她流了泪。我想她还是爱我的,她也许只是迫于父母的压力才这样选择的。于是我故作潇洒地祝福她。  没想到她真就与他结婚了。  我参加了她的婚礼。那天新娘美得让人心疼,她甜甜地笑着,喝了点酒,有些醉了,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有泪。  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她,至今已有三个月了,我没有得到她的任何消息,我想她一定不幸福,因为她最终没能嫁给最爱她的人,她现在可能已经在后悔自己轻率的选择。  医生,我想不明白的是,现在我应不应该去找她。她一定在思念我,她见了我肯定会快乐的。可我又怕见了她只会给她带去更大的痛苦。或许我应耐心等待,等待她先来找我。但作为一个男人,一味等待又未免缺乏责任感。  医生,你知道我不是一个守旧的人,要是她现在愿意离婚再嫁给我,我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只是不知道这样做是否会又给她增添新的痛苦。医生,请帮助我……  年轻人叙述到此,与心理医生有了如下的对话———  听起来你非常爱她?是的,医生。/你因她的痛苦而痛苦、因她的幸福而幸福是吗?是的。/你说她现在不幸福,是听她自己说的,还是她父母说的?都不是,那是我假设的,我相信是这样。/听着年轻人,你所有的烦恼都因假设她不幸福而起。既然只是假设,你还可以有另一种假设,假设她是幸福的。年轻人想了想,站起来向医生道谢。  我在采访笔记上写下感想:原来世上所谓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爱情故事,都是从假设不幸福开始的,以此给自己给他人平添无数的烦恼。若假设幸福,就可能什么事也没有———假设就是祈祷。

鞋匠的婚事
●莫小米
  住宅小区的小鞋匠已经和居民们混得很熟。当年他被老鞋匠从乡下带出来时才十六七岁,现在十多年过去,都到了要讨老婆的年龄了。  小鞋匠人厚道,技术又好,不仅修鞋,还会做鞋。小区居民有特殊脚型的,都到他那儿定做鞋穿。别的鞋摊从城南摆到城北,哪儿有利可图就到哪儿,也免不了做些缺德生意。只有小鞋匠始终坐在铁栅栏后面的小花坛边,就像用一枚鞋钉钉在那儿似的。  不过讨老婆仍然困难,毕竟只是个鞋匠。附近馄饨铺的打工妹最后也没有嫁给他。  有一次我去修鞋,发现鞋摊上坐了一个文静的女子,以为她也是来修鞋的。后来经常见她坐着,还看见小鞋匠用自行车带着她来来去去,想大概是他的女朋友了。那女子看上去与小鞋匠蛮般配,便希望这婚事能成。  有个休息日北风刮得紧,我买菜回来路过,见铁栅栏上挂了一面淡蓝色的尼龙布,遮住了大半个鞋摊。心想这可会影响小鞋匠的生意啊。绕进去,才发现淡蓝色的尼龙布后面坐着红衣服的女子。原来他是用它来为她挡风的,原来她在如此刮风天还来陪他。看来这婚事是成了。  其实那时候已经成了,我不知道而已。一个鞋匠的婚事,谁会来对我讲。到夏天我才惊讶地发现,鞋匠的老婆,是没有脚的。  心里莫名地感伤。鞋匠的老婆可以缺这少那,怎么可以没有脚?本来么,他做得最好的那双鞋,应该是为他的爱人的。本来么,她跟了他,过不上多么舒服的日子,穿一双舒服的鞋是没有问题的,可是……  可是鞋匠应该能给他老婆一双舒服的鞋子吧———都说婚姻也是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及他人
●莫小米
  时下的综艺节目中往往穿插一些要现场嘉宾回答问题的节目,时下的嘉宾往往非常机灵,那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形怪状的东西,只要导游小姐一声“这是干什么用的呢?”他们都能凭着丰富的想象,争先恐后地说出种种答案来,而且,总能猜它个八九不离十。然而却有一次例外。  那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东西——电梯,问题是:电梯里总有一面大镜子,那大镜子是干什么用的呢?  回答踊跃如常:  ——用来对镜检查一下自己的仪表仪容。  ——用来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  ——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舒适感透气感的。  一再启发之后,主持人终于说出了非常简单的正确答案:肢残人摇着轮椅进来时,不必费心转身即可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灯。  原来是这样!  原本活泼靓丽机智风趣的嘉宾们多少有些尴尬,其中一位颇有些抱屈地说:那我们怎能想到呢?  是啊,怎能想到呢?时至今日,我们的确越来越聪明,我们的知识面的确越来越宽广,我们想一个问题常可以想到海阔天空,但不幸的是,思路无论扩展到多远,它往往只是从自己出发的。  而若不能想及他人,再辽远再辉煌的思路都是狭窄的。

荒谬之旅
●莫小米
  单位组织职工游名山,把一行人包给了旅行社。  出发前旅行社发给每人一顶红帽子,一个红背包,这主意真是不错,想想看,在那郁郁葱葱的山林里撒落鲜艳的红点点,每个人都成了风景,同时还便于管理。  遗憾的是背包的质量太次。出发的路上,还没到目的地呢,就有人的背包带子断了,打翻了包里他老婆专门根据他的口味调制的一瓶辣酱,辣酱又把包里的换洗内衣弄脏了。这一来惹得大家都忧心忡忡,纷纷检查自己的包,发现所有的背包带子都岌岌可危。  各人都采取了补救措施——  有位男士当即将背包里分量重的东西取出,另用塑料袋拎在手里,他想这样带子大概就不会断了;有位女士晚上在宾馆里,用针线把背包带子及底部,凡有可能出问题处均密密实实地缝了一遍,她想这样带子大概就不会断了;还有位女士干脆在上山前重新买了个背包,也是红色的,她想这样带子就肯定不会断了;还有位男士从肩上取下背包,夹在胳肢窝下,他想这样带子就肯定不会断了;……  所以在此次旅途上,可以看见这样的风景——有人背包带子倒是没断,但两只手拎得酸死了,那背包空空如也只是做做样子;有人背包带子倒是没断,但每天晚上都要察看险情,忙着用针线加固背包,麻烦死了;有人新买的背包,带子倒是没断,但不幸褪色,登山时出了点汗,衣服都染成红色的了,尤其两条清清楚楚的背包带印子,格外醒目;最保险的当然是将背包夹在胳肢窝下的那位,一边夹累了,换另一边,背包带子绝对不会断。可是天啊,这样子还叫玩吗?  荒谬吗?看起来每个人的动作、姿态和遭遇都有些荒谬,但我不想说他们荒谬,我以为造成这种种荒谬的旅行社才真是荒谬——小的荒谬都是大的荒谬造成的。
 
回家的路
●莫小米
  “家住哪里?”一个简单而常见的问题。  可此时,问答双方不像你所想的,是老师和学生、老板和应聘者,或是户籍警与所辖居民、交通警与迷路小孩,现在是在国徽高悬的法庭上,现在的问答双方,是威严的审判长与作恶多端、杀人如麻的死囚。  因而这样一个简单而常见的问题,却让死囚一时呆住了。  “家住哪里?”  他想说:某某城市某某花园别墅某某号。  不对,这个有保安有狼狗护卫的豪宅,只是他与美貌女人寻欢作乐的地方,是他藏匿犯罪事实的地方,也是他最后一起杀人劫金库案事发后他被拘捕的地方。这不是家。  记忆的页面往前翻,他想说:某某城市某某街区某幢某单元某号。  不对,这个寒冷的北方小城的单元房,只是他相好的女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他杀了那女人的丈夫、霸占了他的财产、他的老婆、他的一切,最后又杀了女人,匆匆逃离的地方。这不是家。  记忆的页面又往前翻,他想说:某某县某某镇某某街某号。  不对,这个江南湿漉漉的水乡小镇,是他犯了案临时藏身的地方,也是他杀了好心收留他的小店店主及其全家人,劫财后神不知鬼不觉离去的地方。这不是家。  再往前,他想说:某某市某某工厂集体宿舍。  不对,这个南方沿海地区闷热的牢笼般的住处,只是他在干完一天苦力活后蜷缩的地方,是他跟上铺兄弟一起参与斗殴误杀了人、从此开始了犯罪生涯的地方。这不是家。  再往前,他想说:某某县立中学学生宿舍。  不对,这个曾让他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校园,只是他因交不了学费蒙受羞辱的地方,是他因家境贫寒遭受心爱女孩拒绝的地方,是他伤心失望与老师、同学、家人以及故乡不辞而别的地方。这不是家。  “家住哪里?”恍然中,他听到审判长再次发问。  他终于回答:某某省某某县某某乡某某村。  是的,这是他的家,有温暖的、有亲人牵挂的家。  找回自己的家,死囚用了足足三分钟。  这是多年以来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家。

良好人生
●莫小米
  有一位同事美丽而又文静,说话语速总是慢慢的,音量总是小小的.但很能说到人的心底里去,你不知自已是什么时候被她看穿的。她的业绩说不上傲人,但也无可挑剔;她嫁了相爱的普通人,日于过得波澜不惊;她不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双休日一家三口就去游玩;她每天都要午睡、每天都做健美操,生活很有规律;她从不嫉妒荣誉加身的同事,也从不鄙薄偶尔犯错误的同事,只对势利小人冷眼旁观,却也不恼,她觉得他们不会有好的心态与好的结局;她心明如镜绝顶聪明,与周围一些拼尽全力却活得七上八下不尽如意的人相比,我总觉得她的人生本来还可以更为出彩,而她没有去做。  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两两相对.她说起她父亲的一句话奠定了她的人生。读初中时她体质非常弱,任何体育活动都没法参加,学习又非常争胜好强,偶尔有一门功课得不到第一就会难过就会自责。父亲说:以你的条件,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她很听父亲的话,比较轻松地将每门功课都保持了良好,同时她的体质也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高中毕业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压力不重反而发挥良好,她轻松地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业时她选择了中等城市的专业对口单位,她只求离父母些,可以相互照料。她娓娓地讲述着这些,就如她不急不躁地构筑她的良好人生。良好人生不被小说家与剧作家看好,因为良好人生不能构成他们的创作素材,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事业有成而家庭破裂,辉煌的阴影里藏匿着堕落,幸福来临却紧随着死神,有一项优秀就总有一项不及格。生活何尝不是同样地乖戾,倘芳某个人的某个单项特别优秀,他人生的另一重要项目,缺憾往往也特别大。或者是,正因无可弥补的缺憾,才发愤地去追求优秀。所以良好人生的境界实在已经至高。当一个人的事业、爱情、品行、心境乃至体格都能达到良好时,谁说那人生不够优秀?
另一种金婚
●莫小米
  他俩是公认般配的一对,不仅是郎才女貌,而且女也才,郎也貌。  然而当甜蜜浪漫的恋爱季节过渡到庸常务实的婚姻生活时,他们却过不下去了,他走了,远涉重洋。  他是个艺术家。受异国情调的熏染,得自然气息之濡润,忽然如有神明引领,他一跃而上了众人仰望的至高境界,他的艺术成就无疑将载入史册。  她是个实业家。聪慧让她具有充分的预见性,细心又保证了她决策的准确性。他离去后,她叱咤风云,成了众所周知的商界女能人,所拥有的财富令人瞩目。  他和她做的事情很不一样,他和她对待有一件事的态度却完全相同。  以他的成就,他的周围美女如云,高贵的、低俗的,妖艳的、清纯的,刻意诱惑他的,真心爱上他的……他却无法对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动心。一直保持单身这并不奇怪,年复一年,没有一个女人走进他的生活,却似乎令人不可思议。  以她的能耐,她的周围也不乏优秀男人,强悍的、温柔的、敦厚的、精明的,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悉心呵护她要给她以幸福的……她却无法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动心。一直保持单身这并不奇怪,年复一年,没有一个男人走进她的生活,也似乎令人不可思议。  是他俩有约在先的吗?不,绝对没有。只是不约而同地觉得,没有谁能比他、或她更好。当初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也许只是因为过于珍视,不忍心眼看婚姻对他、或她的消耗。  要是没有最终的结局,我这样说很可能就是主观臆测。  而结局是这样的———风烛残年的他,回到了风烛残年的她身边。他离开人世时,守候身旁的就她一人。手握着手,就像初恋时光。  算一算,已经整整五十年。  人们把相依相随,坚守了五十年忠诚的婚姻称为金婚。  劳燕分飞,并没有刻意坚守却也忠诚了五十年的婚姻,能不能说它是金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女强人聊官太太
●莫小米
  女强人们聊到了官太太,竟有惊人一致的鄙夷:那些依附于男人的女人算什么她们拥有自己的生活么她们在外头风光其实在家里是战战兢兢的,不好好伺候男人行么若好好伺候自己还会有长进么周围人的看重与恭维都是假的,还不是看在她男人的面上,若是她男人有朝一日倒台她会落得怎样下场若是她男人官运亨通就会越来越看不上她,她敢与如花似玉的小秘一争高下么……女强人们聊到官太太,你举一个例子我举一个例子,话越说越多,情绪越来越激昂,观点越来越一致。  此时在座有个男人说了一番话让她们全体静了下来。  他说:你们不是官太太,当然没有官太太的体会,你们知道能倚靠着一个优秀男人,那世界是多么明媚吗她们轻松而优雅地享受到的社会礼遇,与你们奋力拼搏得来的居然差不多,难道不是女人的莫大荣耀吗官太太的不幸被人传说,她们的幸福用得着说吗在座的女强人们静默许久,无言以对。  这正是她们鄙夷官太太的理由啊,要知道她们是忍了怎样的寂寞,耗了怎样的心力,咽了多少的泪水,葬了多少的柔情,才有了惹人注目的成功,才自以为终于有了朗声鄙夷官太太的资格

难回平常
●莫小米
  有一位女子,出身于一个平常的家庭,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嫁了一个平常的丈夫,有一个平常的家,总之,她十分平常。  忽然有一天,报纸大张旗鼓地招聘一名特型演员,演王妃。她的一位好心朋友替她寄去一张应聘照片,没想到,这个平常女子从此开始了她的“王妃”生涯。  太艰难了,她阅读了许多有关王妃的书,她细心揣摩王妃的每一缕心事,她一再重复王妃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  不像,不像,这不像,那也不像!导演、摄影师无比挑剔,一次又一次让她重来……  现在,这位平常女子已能驾轻就熟地扮演“王妃”了,进入角色已无需费多少时间。糟糕的是,现在她要想回复到那个平常的自己却非常困难,有时要整整折腾一个晚上。每天早晨醒来,她必须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谁”,以防止毫无由来地对人颐指气使;在与善良的丈夫和活泼的女儿相处时,她必须一再告诫自己“我是谁”,以避免莫名其妙地对他们喜怒无常。  平常女子深感痛苦地对人说:一个享受过优厚待遇和至高尊崇的人,回复平常实在是太难了!  说这话时,她仍然像个“王妃”。
 
返程邮票
●莫小米
  那年月他相当地落魄。  他走到绿色的邮筒边,将悉心创作的小说、诗寄出去,然后苦等回音,可总是等不到。  他看上一个姑娘,隔三岔五地发出求爱信,然后痴盼回音,哪怕是绝情的回音,可他没等到一个字。  那时他曾想,要是有返程邮票该多好,我只需要一个回音,哪怕是绝情的回音,也比心血与情感下落不明要好一些。  他将此设想写出来,到专利局去申请专利。对方说:可以,但要缴一笔钱作调查用。他一听那数目,相当于他半年的生活费用,只得作罢。  这年月情形整个儿倒了过来。  他成了知名作家。他每天收到的信函有一大摞,有出版社、杂志社的约稿信,有各种社团活动的邀请信,有文学青年的求教信,有女崇拜者的求爱信……  他极少回信。有的不看就随手扔了,有的看两行就扔了,有的看完之后扔了,有的在书桌一角放一放,过些时日还是扔了。现在他知道了他以前那些下落不明的信的下落。  并且他知道了返程邮票直到今天还没有问世的原因。

童年理想
●莫小米
  认识她,是在一个各路艺术家云集的场合。  那些画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书法家们成就不一,名气不一,一致的是都在不懈追求,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或曰更多的市场份额,意思差不多。  她很年轻,小巧而美丽,干的却是打杂的活,跑前跑后,心甘情愿的样子。起先猜想,她该是某个领导干部的考不上大学的女儿,开后门到文化单位混饭吃的吧。  偶尔得知,二十多岁的她竟然早已屡立大功并被授予少校军衔。5岁时她作为杂技苗子应召入伍,很快从百余苗子中脱颖而出。以后连年在国内国际大赛中获奖,出访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她身轻若燕而心静若水,所有的节目她总是处于最顶尖的位置,在不胜寒的高处自如而优雅地完成高难度动作,在掌声与鲜花中,在传媒的包围中走过了她的少女时代。  现在这样的平常,这样地默默劳碌,这样地被人差来遣去,她不感到委屈吗?  那天我看到瘦小的她双手高举着一面锦旗伺立一旁,准备在授旗仪式开始时即时递给领导人,而领导人的讲话偏偏是长而又长。她手举得酸了为什么不能放下来一会儿呢?后来她对我说放下来锦旗的流苏拖到地上不是会脏了吗?我终于发现,做最引人注目的事和做最不引人注目的事,她的认真程度完全是一样的。  听说她是自己要求转业到地方工作的,而且她现在的收入不抵原先的十分之一,但她满意现状。别人从小仰视着模范、英雄、明星,他们不免要追求出人头地;只有她,自小在高处俯瞰平凡众生,成人后,身处平常便成就了她的童年理想。
 
结婚证明
●莫小米
  一户人家失火,许多重要东西都付之一炬,包括结婚证。  当时并没觉得结婚证烧掉了有多么大的影响,夫妻照做,日子照过。如果他俩能太太平平地到老,那一纸证明也许真是可有可无的。  问题在于他们过不下去了,他们准备离婚。  孩子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等一干事情都已协商妥当,双双同去办离婚手续那一天,街道办事员向他们要结婚证明,他们拿不出。他们说:同事、邻居、亲戚、朋友,谁不知道我们是夫妻啊,要什么证明呢?办事员很坚持原则地说:一定要证明,总要先证明“是”,然后才可以证明“不是”,对吗?  两人于是着手来证明“是”。  先找到当初为他俩牵线的“红娘”。“红娘”为他们证明了当年认识、相爱并终于结为夫妻的事实。又找到两人共同的朋友、一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夫妇。那对夫妇证明了当年两对新婚小夫妻一同参加蜜月旅行团的事实。还找到从前的邻居。老邻居证明了那年他们的双胞胎出生、他和她分别当上了父亲和母亲的事实。  最后他们找到了各自所在单位。单位人事处为他们出具了婚姻状况证明.他们拿着这些证明走进了当初办理结婚登记的主管部门。该部门对以上证明进行了认真负责的审核,终于为他们补发了婚姻关系证明。为取得这一证明他们花去了好几个月时间,齐心协力——他们很长时间没有这么齐心协力过了——证明了他们“是”夫妻,现在要将彼此的关系改写成“不是”已经非常方便了。但忽然两人都犹豫起来,不是吗?有那么多的人证明他们是一对夫妻,他们自己何不也再来试着证明一下呢?

天生辽阔
●莫小米
  旅人自大西北归,摄回三大堆照片。  我拿起其中的一帧。古老的天地间,方方正正一座土砌的围墙。  “这是什么遗迹?”  “这是当地的民宅。”  民宅?只见围墙,房子在哪里?  旅人解释说,那围墙其实很高,只不过在蓝天底下看不出来。那房子很矮很小,只是从围墙一角的半高处斜出一片屋顶,垒起一截矮墙算数。从这个角度拍过去,房子正好被围墙遮没,严格讲那不是房子,那只是围墙的一部分。  他又特意让我看另一帧。男女老幼,均紫红脸膛,黑亮眼眸,围坐于一炕,那么紧,那么挤。他说,这就是那房子里面的景象了。  心下奇怪,又不是在繁华都市,为争取几个平方米的住房面积煞费苦心。天地那么大,他们为何不将居室弄得稍稍地宽敞一些?  旅人说,他们希罕什么宽敞!在走来走去都辽阔无边的地方,人和人紧挨在一起才是最好的,温暖、亲密、安全,不是吗?  看起来,我们是想用尽量大的空间来抵挡外面的拥挤,他们是想用尽量小的空间来隔绝外面的空旷。  只可惜,受尽逼仄的我们,把个人空间拓展得再大也还是不免逼仄,要不怎么常常需要宣泄,需要透气,需要放飞心情呢?  而天生辽阔的他们,又偏偏浪费了那辽阔。世世代代,他们只需要那么小一点点就足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岁的宏伟建筑
●莫小米
  朋友的儿子十七岁,去年获国际奥林匹克物理比赛金奖,被保送北京大学后,个人资料上了因特网,目前已有多所国外名牌大学愿提供奖学金,盛邀其前去学习。  周围望子成龙的母亲们前去讨教,倒让我回想起往事一桩。  那年她的儿子三周岁生日,我们几个特意买了些玩具礼品去凑热闹。敲门进屋,说笑问好,还急着要去逗她的宝贝儿子。朋友却把手往嘴唇上一搁:“嘘,轻点儿,正玩得起劲呢,别打断他。”我们立时放低了声音往里屋看,那小家伙正用多种积木在搞一个宏伟建筑,全神贯注,以至没发现有人到来。  当时就十分佩服这位母亲,现在更觉得男孩所获成绩绝对与此有关。正是全神贯注使这孩子变得优秀。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工作时不希望被人打断,但有几个大人打断孩子(特别是幼小的孩子)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当众多的父母埋怨自己的孩子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时,知道那原是自己的过错吗?  最近读到一则科普资料,说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它不像体力、智力那样可以做乘法,在特殊需要时可成倍增长;注意力只能做除法,如果同时分配给好几件事情,对每件事的注意力就会迅速下降,甚至丧失。  当我们自豪而兴奋地进入所谓的信息时代,却有许多人感叹终日忙碌却一事无成。是不是因为,可以打断我们的东西太多了呢?如果缺乏一点起码的自制力,无论对人、对事、对事业、对家庭,我们还能全神贯注吗?

英雄之恋
●莫小米
  许多年以前,他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时候,是个不打折扣的英雄。他以一等功臣的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即将保送军校学习的他,年轻、英武,前程似锦。  入学体检对他犹如睛天霹雳,在通过所有常规项目的检测后,医生随口问了句:可有别的不适?他也随口应道:身上总有些痒痒。于是他多了一纸化验单,最终他没去成军校而是去了麻风村。  当我见到这位昔日的英雄时,他已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幽深的山谷里生活了四十多个年头,他心目中的“小姑娘”,也一样走出麻风村的大门,沿着围墙走向修竹万竿的后山。由于病菌作怪,他的双眼几乎看不清墓碑上她发黄的相片了,但他残损的手指却仍能一寸一寸地抚摸她的高耸的坟头,并向她行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来这儿不久,她就来了,来时她才17岁,是从学校分配来的护士。当第一眼看见他和他们那个群体时,她那美丽的脸因恐惧而变形了。这给年轻的他多大的刺激啊,他知道自己这辈子将注定与美丽无缘。  麻风村后的竹林里有一个深潭,有一天他与她竟在那里相遇。本来他是想去结束自己的,既然活着已无任何意义可言。没想到在潭边遇见了她。当时她来麻风村正好一年,一起来的同学都通过各种关系陆续调离,她却因家庭成分不好只能继续留下来,男友亦因此与她断了往来,所以她也来了深潭。  他与她正好坐在潭的两边。他及时发现了她的企图。他倒也不惧怕他,一个打算死的人,还怕什么?隔着深潭他对她说:千万别……她说:我要……他说:你下去我会救你,我曾是军人,我水性很好的。她终于退缩了,她不怕死,但怕一个麻风病人救自己。就在这一天他发现自己活下来的意义。  接下来他明察秋毫地发现同院一位医生爱上了她,他明察秋毫地发现她在确定与医生的关系之前曾非常伤心。他能揣摩出她伤心的缘由,若嫁了医生,她便失去了调离麻风医院的最后的机会。  她终于结婚了,他有一点点高兴,他仍然每天可以看见她,但担心比高兴更多,他怕她工作中受委屈,他怕她婚姻不幸福,他怕她很快变老,而自己没有任何能力帮助她。  成为妇人的她对他非常亲切,就像对每一个麻风病人,他确信她会记得深潭,这属于她们两个人的秘密。  他的病情反复无常,好几次到了死亡边缘。每次都是她护理的,每当幻觉出现时,他总是与她在深潭边相向而坐,他咬紧牙关不让自己死去,因为那是惟一能为她做的。  她在50岁时得癌症死去,坟就筑在后山,他的担心也就此画了句号。他甚至觉得自己终于等到了什么。不是吗?直到现在,他才可以每天见到她,并且,触摸她。世间真有一种不计得失、无论生死的恋情吗?当我在她的坟前吸到了她的叙述,我相信在我的面前的老人仍是个不打折扣的英雄。只有英雄才会酿就如此的恋情——即使完全的落空,它仍是无私、执著、一往情深。
 
谁比谁更卑劣
●莫小米
  在西北回南方的长途列车上,几天几夜耳鬓厮磨的软卧车厢里,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向我倾诉了许多郁积在心里的故事。她的讲述是在知道了我的记者身份后开始的。  她是南方人,气质高贵,有本科文凭,十多年前辞职下海,从此为金钱而南征北战。年前她在内地某大城市卖掉了经营得正红火的一处娱乐产业。撤退吧,她说,这种钱赚来心里也不安。  在她刚刚撤出来的那座城市,她是个红人,她熟识当地所有的头面人物,曾作为该市的精神文明个体经营者而荣登主席台。  她说这种行业应该视为一个陷阱,表面上看不出来,涉足其间方才知道,不那样做就意味着你要赔钱,起初只是为了收回投资,打擦边球,以致逐渐堕落。后来没想到,钱赚得还真是容易。这番解释在我看来,是她为自己良心搭的一个台阶。前年夏天正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当地的某局长来找她,局长的公子那年高考,想考首都某重点高校。局长在当地叱咤风云对北京却鞭长莫及,知道这位女老板在北京有哥儿们。局长还真找对人了。  通过关系她很快将那高校派来招生的使者的底子摸清。待他抵达时,她亲自驱车前往机场接驾,不露声色地“尽地主之谊”,陪同旅游、逛街。其间对方稍有流露对某件物品的爱好,善于察言观色的她立即为他置办好,直到耗资数千,遂出示局长公子的准考证号码。  招生使者很讲义气,但也很守准则,拍胸脯说,只要该生考分上本校录取分数线,就没问题;若不上,那是要打官司的,他不干。  公子的考分果然上了分数线,然而上线的有八十余人,核定录取人数却只十名。更为棘手的是,公子考分排名第七十二,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了。  招生使者却真的很讲义气,说到做到。当招生办工作人员按考分高低调出档案,他粗粗一瞥便统统退档,再调一批,又发还,如是再三,久经沙场的招生办工作人员心中有数,遂出示所有上线档案。局长的公子就这样被录取了。  因事先有所允诺,事成后女老板示意局长以家长的身份略表酬谢。局长打算宴请,她认为不妥,太惹眼,并建议送一红包即可。谁知局长说,手头没有现钱。她方明白,宴请本是可以签字报销的。这不是明摆着还要自己破费吗?本来这也是小钱,但她觉得堂堂局长也实在太吝啬,想了想说:这样吧,你设法弄张三千元餐饮发票来,我替你找个地方报销。  局长果然照此办理。红包送了。公子入学了。从此女老板的经营亦高枕无忧了。吝啬于自己腰包的局长大人在公事上倒是特别慷慨。  话匣子打开,诸如此类的故事女老板对我说了整整一天一夜。说起那一个个被她“摆平”的对象,她的语气与神气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  她说几年中钱是赚了不少,但不多不少刚好赔进了股市里,这说明不干净的钱是不能赚的,来多少去多少,去了反倒心安。  她说现在回想起业已离开的那座城市以及那儿的人,就像是曾经做过的一个噩梦。  她早年离异,小孩归对方。这几年她最大的损失是折损了对人的信任,包括情感信任与人格信任。女人到了中年总希望心有归属,但她现在还能轻易地相信一个道貌岸然的人吗?天知道谁比谁更卑劣?她反复地自问。

海誓山盟
●莫小米
  一对非常相爱的人儿,出人意料地在将要举行婚礼之际分了手。而更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的分手原因。我讲出来,或许你仍会半信半疑。  曾经,那么多的不利因素都无法阻挠他们相互走近。大学校园里,追她的人无数,其中没有他;向他发起攻势的女孩也不少,其中也没有她。爱情定向后,双方的父母亲又都不怎么支持,觉得两人个性差异很大。工作了,他和她在各自的办公室都不乏倾慕者。接下去准备结婚,房子的问题,钱的问题……然而在他俩,这些全都没能成为问题。  成为问题的,竟是海誓山盟。  婚礼前没几天他认真地对她说:既然我选择了你,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会与你分手的。  这和外国教堂婚礼中新郎新娘相互的起誓——我将永远爱你,忠实于你——意思是差不多的吧。  这和中国古诗中说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也是差不多的吧。  这样的海誓山盟,应该是能令将要以身相许的姑娘感动得流泪的吧。  但我错了。小伙子这样说竟然是错的!  姑娘说:这真是太可怕了,未来的事情怎能提前料定呢?两个人的一辈子怎能就此锁定呢?  姑娘对这句话的反应同样让小伙子觉得太可怕了。他们分手了。  海誓山盟,已不再是牵手的前提,它居然是分手的起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共有名字
●莫小米
  谁都知道信是很私人化的东西,拆人信件是违法的。但在土耳其一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庄里,通信机密是如何也得不到保护的,原来该村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部取了同一个名字。因此从外地发往该村的信件,信封上看起来完全一模一样。为了准确送达,尽责的邮递员只好将全村人都召集到广场上,当众拆开封口,大声念信:  “亲爱的某某:您好!”“好”全村人齐声应答。  “好久不见了,很想念你们全家人。“哦。”又是一片响应。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大家都欢呼雀跃。  “太太分娩了,这回是个男孩。”有人喊:“别念了,别念了,是我的信。”  或者,“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大家都屏住了呼吸。  或者,信写得非常有趣。尽管已知收信人,大家还是要求:念下去,念下去,谁是信主还没一定呢。  共有名字给村人添了不少麻烦,但也多了共同的乐趣,还有彼此间的同情与关怀,因为一个人的事就像大家的事一样,一个人的喜事大家开心,一个人的不幸众人忧心。所以很多年来他们都不曾改变这一习惯。  有人奇怪,为什么当人出了国门,爱国心就变得格外地强烈了?大概也和共有名字有关吧。在自己国土上,各人有各人的名字,出了国门,就共有名字了。遇人介绍自己先说:我是中国人。  共有名字意味着共享一切,悲喜、哀乐、福患、荣辱、一切都共享了。

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莫小米
  一位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凡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亿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梵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这个意思。”  从他们这一类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造化有时会把它的宠儿放在下等人中间,让他们操着卑贱的职业,使他们远离金钱、权力和荣誉,可是在某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领域却让他们脱颖而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时甚至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接受苦难
●莫小米
  这家人家,要说苦真是苦。女人养下三个儿子就得病瘫痪在床,男子边服侍女人边拉扯大三个儿子,眼看儿子大了日子好过些了,男人又遭车祸丧失了生活能力。可是这家人家,说有福份也真有福份,三个儿子既孝顺又有出息不说,连三个儿媳都是一个比一个温柔贤良,因此这家人家的日子和美,倒教那些三天两头磕磕碰碰的邻人羡慕。其实三个儿子找对象时挫折重重,不知有多少姑娘看了这家境就被吓跑,当初二老因连累儿女难过得几乎想走绝路。当然,看过家境最后敢于并乐于留下来的,一定是勇敢而善良的好姑娘。缔结婚姻之初,人们无不是奔着幸福去的,这幸福包含着有形无形的、方方面面的良好条件,不希望它有一丝的缺憾。这一点也没错,可惜的是,许多在当初看来那么门当户对、花好月圆、几乎没有缺憾的好姻缘,到后来都变得薄脆易碎。倒是那三兄弟不幸而又幸运,多灾的家庭无意中使他们在选择爱人时多了一道苛刻的试题:接受苦难。一心直奔幸福的人,缺少承受苦难的准备;甘愿接受苦难的人,能亲手创造幸福。

导演未来
●莫小米
  青春可买这个故事因真实而残忍。  一个20多岁的姑娘嫁了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这老人先前已有过两个太太,11个孩子。这会儿却让姑娘坚信:他爱她。  过了不几年他死了,留下巨额遗产,却没留下清楚的遗嘱。她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不屈不挠地与那一大家子人打官司。  这起遗产官司太棘手了,一打打了10多年,将她从一个如花少妇打成一个皱纹丛生的中年妇人,还不见一点眉目。  但她毫无懈怠之意,她愿一直打下去,为了维护自己与孩子的合法权益。  要是再打上10多年,她要把自己打成一个老妪了。到那时,巨额遗产还到不了手怎么办?巨额遗产到手了又怎么样?哲人们曾朗朗地说:金钱买得了这,买得了那,却买不到青春。  未曾想到连青春都可以买到。耄耋老人临死的那一霎,与人间达成最后一笔交易,重金买走了少妻的青春。  贫富诀论”“早些年,我们大多很穷。如今我们中的一些人富起来了,另一些人依然很穷,便听说很多当初的患难之交而今诀别的故事,很多。  稍稍会写些文字的人将这些贫富绝交的故事写出来发表,或详尽描述,或一笑带过,或忿懑,或调侃。但有一点决无歧义:贫富绝交,准定是富起来那个人的不是,他钱多了,心黑了,人变了,嫌弃穷朋友了。而且,他虽富犹贫,因为他连朋友都没了。作者、编者、读者都这么想。  不用说,写文章的肯定是贫的那一方,否则他不会这样写。但他并不知致富其实不那么容易,除了眼力、实力、胆魄、运气之外,还需全力以赴,他绝无时间也无兴趣再像以前那样长聚清谈,这样很可能他就冷落了一些昔日友人,包括那位作者。此其一。  其二,面对富有,贫者往往自己的心态先失衡了,同样的社会环境差不离的人生经历,怎么人家富了我依然穷?我不比他笨,他凭什么?还不是歪门邪道?贫者决心穷得有志,不巴结人家,在假想的受冷落、受嫌弃之前先发制人,先冷落人家。这样,多少在心理天平上加个砝码。然而不平依然存在,否则他不会写文章。  曾经听过一位致富者的肺腑之言,他感慨从前的朋友纷纷离散,而主动来与他结交的,大多是为功利而来。他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而不可复得。这样,他也算得到了曾与他患难与共的穷朋友的报复,而且是致命的。  世上有为富不仁者,也有为贫不仁者。富者可以变得势利也可以变得宽厚。贫者可以变得清明也可以变得尖酸。所以贫富诀绝的故事,就如男女诀绝、父子诀绝等天下所有聚散离合的故事一样,究竟孰是孰非,真的很难说清。  导演未来她是一个名女人,一个聪明绝顶的女人。”“当年其夫病故,皇帝要灭其夫九族。她得知消息,携儿带孙星夜逃离京城,躲在自何方。于是这一族人得以生存、繁衍,子子孙孙至今共有200多户人家900多口人。她成功了。  她的成功不仅仅是这样将秘密藏住,要是仅仅是藏住,藏到地下藏到不为人知,这秘密的价值也就只等于零了。在三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她的子孙绝对遵从她的安排,将家族秘密既代代相守又代代相传,每代传至最可靠的几个人,无论朝代更替,无论兵荒马乱,家族的秘密不散,直到这一天的来临。  这一天本是在她的预算之中,这一天她的秘密昭之天下。1994年岁末,贵州省岑巩县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个名女人的墓葬,他们与她一齐大获成功——他们成功地破译了历史,她成功地导演了未来。  这女人就是清初名妓、吴三桂的爱姬陈圆圆,她将她们的寨子起名马家寨,马家寨的村民全姓吴。

寻找失踪者
●莫小米
  有个人失踪了,某个黄昏失踪在茫茫的沙漠里。  他是为了去寻找另一个失踪者而失踪的。到第二天清晨,另一个失踪者回来了,他却没有回来,至今没有回来。  回来的失踪者说:他曾遇沙暴,他很艰难,但他明了自己所在的位置,他的目标是营地,所以他终于回来了。  去寻找失踪者的人,他一定也遇了沙暴,他一定也十分艰难,但他失踪的主要原因却在于:他的目标是寻找失踪者,他在一心一意的寻找中启动了自己的位置,所以他真的失踪了。  他的致命的错误在于——他那既高尚又愚蠢的忘我精神。
 
捕捉闪电
●莫小米
  有位摄影师,他不摄别的,光摄闪电。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必须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别人都躲到屋里去的时候出门,背着高速相机,在昏天黑地中奔走于旷野,他必须忘却自身的危险,专注地寻找、等待、捕捉那惊心动魄的、壮丽夺目的瞬间。他的作品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惊叹:他的目光竟比闪电还快。  有个女人被他与他的闪电所吸引,她曾无畏地做他的助手,他们曾一同在龙卷风袭来之时死里逃生,他们曾彼此深深相爱。可是他们终因种种原因分了手,他们都为此而痛不欲生。  一个捕捉闪电的高手却没能捕捉住将要到手的幸福,他只能说——幸福在人身边逗留的时间,比闪电更短。  一个为了爱可以冒生命危险的女人终于没能把握住爱,她只能说——连闪电都可以定格,爱却不能。

找一处空旷
●莫小米
  想象一下,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在沙漠里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  其初衷当然是为了那些偶尔经过的人,可以使用它来接通城市,以满足物质的、心理的种种需求甚至援救。而决不会是相反的情形。有人打过来,打过来找谁呢?有谁会傻傻地在沙漠里等一个电话吗?  住得离这部公用电话最近的人名叫查理,他家离电话亭约10公里,有一天他经过这儿,听见电话铃在响... ...  那个人显然是拨错号了,但他与接听电话的查理聊了一会儿,聊得挺愉快。后来查理经过时,只要听到电话铃声在响,就去接听,他和每个打进电话来的人都聊得很愉快。但心里不免奇怪,自己与那些人素不相识,他们都是来找谁的呢?  有一段时间查理试着不去接那个电话,渐渐他发现,无论接与不接那电话铃总是在响,就像都市里的心理热线一样。  久居沙漠的查理当然不知道,对于城市人,这电话还真有点类似心理热线的作用。身居闹市的他们凭借一根电话线接通了一片空旷,如果正好查理来接,他们可以聆听那寂静无边的美妙声响,  如果没人接听,就正好证实了那里空无一人,只是想找一处空旷,一处可供心灵迷失片刻的地方。  查理更想不到的是,这个电话号吗如今已被张贴到互联网上,很多人都在拨打它。结果是,那头电话铃声整天响个不停,这头拨号时常遭遇忙音。为了找一处空旷,人们挣先恐后,拥挤如常。

为着理想
●莫小米
  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的故事。  故事开始的时候,母亲还是个女儿。一顶轿子把大小姐抬出了秀美的江南小镇,小镇上半条街的铺子都是大小姐家的,大小姐被送到城里的学堂读书,读着读着就剪短了头发,就上街举起了手臂,就走进一支队伍里去,就随着队伍开拔,北上,北上,西去,西去,为着理想她背叛了家庭,为着理想她选择了离家乡最远的地方---大西北,从此再没见过她的父母,再没回过家。  然而大西北也并非她的家,为着理想她可以四海为家。只是她在大西北留下一个女儿,她把女儿留在了那个遥远的地方。  本来女儿也是可以跟母亲走的,但她选择了留下。留下的原因是女儿也将要做母亲了。  遗憾的是独自留下的女儿最终没能保住与她的西北汉子的爱情,他们的性格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幸好她的儿子非常地善解人意,小小年纪懂得感情的接纳和给予,像她。  忽然女儿生出强烈的愿望要回老家看一看,当年母亲走了一个月的路,她只用几小时就飞回来了。秀美的江南小镇被文物部门保护得完好如旧。她走在小街,走进临街的老宅,有老人问她找谁,她报出外祖父的名字,人皆惊诧,走到街上指点,从十字路口到脚下,都是你外祖父的门面,一个小伙计挣到这么份家业,不容易呢。  女儿想自己有朝一日要回来,然而怎么才能回来?她只能寄希望于上中学的儿子,日后考上一所江南的大学。要是考不上,她暂时还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总之不能像母亲那样把孩子独自留在很远的地方。  女儿是佩服母亲的,因为母亲一生很辉煌。身为高官的母亲却始终不明白,自己的女儿为何活得如此的柔弱平庸,如此的缺少追求和理想,丝毫也不像娘。  母亲始终不能明白,自己为着理想所忽略所丢弃的一切,竟成了女儿一生的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2: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物
●莫小米
  到失物招领处去看看,定能让人大开眼界。有些东西,丢掉是理所当然的,比如说雨伞、衣服、手套、眼镜、书,它们一时用不着了,就容易丢,很有可能还是故意丢掉的;有些东西看起来很重要很珍贵,比如说钥匙、钱包、护照、结婚戒指、手提电脑,这些东西成为失物,说明人们对即使是很重要很珍贵的物品,有时仍会心不在焉,而使他瞬间分心的或许只是与他毫不相干的东西,比如地铁里陌生女孩的嫣然一笑;还有些东西成为失物就有些不可思议了,它们是假牙、假发、假肢,不过细想也很正常,真正属于自己的头发、牙齿和四肢会丢吗?所以反过来可以这样说:能够丢掉的东西归根结底都不是自己的。  在即买即开的彩票现场,满地丢弃的废彩票就像下过雪一样。然而某个中了百万大奖的女人,她那张幸运彩票却怎么也找不着了。她在附近堆得像山一样的垃圾场里找,还真找到了很多自己丢掉的东西,鞋袜衣物,甚至证件奖状,可是没找到彩票。这足以说明,那百万巨款本来就不是她的。  另一个女人丢的是亲生儿子。起初她是真想丢掉他的,他残疾。可丢掉不久她忽然良知复苏,发了疯样地寻找儿子。哪里还找得到?至今她已找了二十年,为找儿子,她先后丢了工作又丢了丈夫,本来想把自己也给丢掉算了,她想到过自杀,却终于下不了手。这个例子有点残酷,一个女人,连丈夫和儿子都可以成为失物,只能证明,他们本不属于她。  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想丢也丢不了,比如坏习惯、身上的赘肉,还有早已没了感觉的老婆。

爱的奢望
●莫小米
  与一位心思很相通的朋友见面时,他先问我是否很忙,是否可以多聊几句。我说怎么啦,以前从来不这样。他说他曾打给我好几次电话,他从电话里听出来我很忙。我心一沉,这么说我曾在电话里流露过不耐烦吗?  最近读到一个熟人的文章,他怀念以前那些文友清淡的日子,但也仅仅是怀念而已,今天如果有个人来坐坐,谈上几句就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对方亦有足够的聪明来察觉这一点,于是匆匆告辞。  是啊,我们大家的确都很忙,即使有一点点空,我们也宁愿独处,再不像多年以前,经常你找我、我找你地打牌、吃饭、聊天、游玩——消磨时光。那时的消磨时光与浪费时光几乎是同义词。  而今天消磨时光已变成了一种奢望。  各人不妨问问自己:你们现在是否还愿意为谁消磨时光?在这世界上,是否还有人愿为你消磨时光?  你和你的爱人当然都很忙,你们知道在这样的年代,各自都有长进,才能更好地拥有对方。买洗衣机,买速煮食品,请钟点工都是为了节约时光,好不容易节约下来的时光又岂容随便消磨掉?  爱的确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其中一种,而且很需要的一种就是消磨时光。以前常有,现在不常有的一种对爱的描述就是:两人在一起,时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爱消磨了时光。爱需要时间消磨。  忙是为了什么,时间节省下来又是为了什么?  请记得并且情愿与情人与你的爱人,亲人和友人一起消磨一些时光,要是你真爱他们的话。  这不是浪费时光而珍惜时光啊!
 
选择缺点
●莫小米
  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正好遇到了“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那个人,真是太幸运不过。可惜这种幸运并非人人拥有,于是就得在几个候选人中选择。有的选择,其实也是蛮幸运的。  选择总是选其优点。看看报纸上满眼的招工广告:“学历大专以上,年龄35岁以下,英语六级以上,懂计算机……”提的都是优点。  再看看满眼的征婚启事:“学历本科以上,身高1.75米以上,有事业心,有责任感,重感情……“提的也都是优点。  记得几年前有个人在报上登出征婚广告声称,要找的女子除了富有才情、楚楚动人之外,还有个条件必须是只有一条腿的。人家就认为他是有病的。  我的青春洋溢的侄女正在三个年轻人中选择。他们四个从少男少女时代开始就情谊相投,可现在她到了必须作出决定的年龄了。她带着甜蜜的痛苦对我说:这一个,事业心最强,将来可能最有前途,但他不太顾及别人的心情;那一个,与他一起最轻松快乐,可人有些懒散,做事计划不够周密;还有一个,他健美洒脱的风度够酷,让所有的女孩子喜欢,他什么都好,只是用情不专,缺乏安全感。她说:要是他们三个能合成一个,那该是多么理想的爱人啊。  我把一个女友很管用的经验告诉侄女。女友自身条件非常好,当终于明白找不来十全十美的男人时,她采取的方式是———选择缺点,“既然每个人都有缺点,我就选择一种最能接受的缺点。”果然她的婚姻美满而稳固。她真聪明。  招聘人才倒真是应该选择优点的,因为招聘人才可以招聘很多个,你可以取每个人的优点相加,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选择配偶则以选择缺点为明智,因为你只能选一个,一旦选定你又必得接受他的全部,包括缺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7 20: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莫小米的文章让人有春风轻轻吹过心灵的感觉

可是大家都不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2 17: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喜欢,真得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1-27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