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3|回复: 2

[转载|南方都市报-地球周刊] 三城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4 00: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南方都市报-地球周刊] 三城记

2008-02-03 14:05:30


纽约、伦敦和香港一样,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典范,同时也是对一体化的最佳解释。


一辆保时捷开过伦敦的Belgravia区,这里的房价两年就几乎翻倍。


因为分享共同的经济文化,地处3个大洲的3个城市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典范,也是对一体化的最佳解释,它们就是纽约、伦敦和香港。这3个城市在过去30年全球经济发展中获益最大,它们各自有成功秘诀,却合作撰写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经济传奇。但是盛衰轮回,在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自二战以来最大衰退的警告声中,三城该如何应对呢?   每年,全球最有权力和影响力的银行家、商人、政治家和学者都聚集到瑞士小镇达沃斯(Davos)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通常所有人都有乐观的展望,他们的眼光比小镇上众多山峰都要高远,今年情况却不同。今年的年会从1月23日开始,专家们的心情都处在谷底而不是峰顶。去年此时次级贷款这个名词从未登上晚间新闻,普通美国人也认为大量贷款就像吃早餐一样随便。人们现在的认识要清醒得多,尤其是去年12月美国政府公布失业率大幅上升5%,是两年来的最高,布什政府、国会、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开始寻求刺激经济的政治手段。美国经济陷入萧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几十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巨大的火车头终于到了气喘吁吁的时候。
  美元已经开始稳定下跌,因为房市崩溃消费者的信心也开始下跌,但是后果会否更严重,还有什么东西会出错吗?当然,从辩证的角度说,达沃斯的显要们也不会全然悲观,长远看来全球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辉煌时刻,无论今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有多少,从1979年美联储开始控制通胀以来,美国经济已经历了长时间兴旺,在这30年的时间中,美国经济就算有一些转折和停顿,从历史角度看都是短暂而轻微的。美国之外的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样令人赞叹,根据《全球经济预测报告》的数据,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是3.9%,2007年稍微下降仍达到了3.6%,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是7.4%,这是第6年以超过5%的速度连续增长。这样惊人的发展并不完全由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带来,非洲的经济也进入历史上最优发展时期。
  世界经济如何达到如此成就,有很多原因值得列举:20年来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都比较理性成功;市场经济取得巨大胜利,最大的计划经济体系崩溃;例如互联网的新科技在全球传播并改变了旧的经济运作工具,商贸系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这所有的因素联合起来构成了我们经常提到的经济全球化,在一体化的过程中,纽约、伦敦和香港因为分享共同的经济文化成为受益最大的3个城市,也成为全球化的最佳注脚。这3个城市在经济一体化来到之前都各自建立了非常完善的金融系统,当然这不是任何人刻意安排的结果,另外3城也分布在地球上恰到好处的地方,随着远程运输机和光纤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其金融优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缓解了中国进入世界自由经济网络的阵痛,成为21世纪最巨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因此只有了解这3城的网络联系,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时代的经济特征。
  30年前,没有人会相信这3城中的任何一个有能力将世界变得更好,1982年,香港股市失去1/4市值,原因是撒切尔夫人愚蠢地暗示英国可以保留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权,这激怒了中国官方和人民。纽约和伦敦当时都处在“都市腐朽”时期,伦敦经历着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城市暴动,城市由极左的政治精英领导,他们相信资本主义就是马克思理论中那样。纽约在1975年几乎破产,城市道路全是坑洼、犯罪和危险,每年的自杀个案在2000桩以上,而去年,该市的自杀数字只有494起,是自1963年有系统记录以来最低的一年。
  但即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3城均有一股隐藏的巨大能量最终成为救赎根源。3城的居民都有最惊人的适应力、都是或者曾是全球最优秀的港口,都曾经是制造中心,都有在工业迁徙后将经济重点转移到金融服务业的眼光和能力―――纽约的工厂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东区转移,伦敦的制造业也移出了皇家公园一带,香港九龙数以千计的小型加工厂转移到了广东珠三角地区。今天,只有香港还保存着海港优势,纽约和伦敦都藏起一度发达的航运肌肉,但是“栖水”这个概念是3城成功的关键,这让人产生了“商贸开放”的感觉,也的确让它们在新的商业时代向全球开放,而这个时代中,旧的商业秩序完全被重组。
  港口背景也让人们对这3城产生了“文化开放”的好感。纽约自古就是移民的城市,从最早的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到后来的多米尼加人,再到现在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少数族裔,组成了奇异的多元文化。伦敦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元化,根据英国劳工部2006年的统计,31%的城市居民出生在英国之外,同年纽约的相关统计是34%.香港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150年却一直是移民中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例如世代定居在加拿大、美国、英国、东南亚的华人前来定居。从1996年到2006年期间,在香港居住的东南亚人数量激增了43%.
  这种全球人际流动塑造了这3个城市的关键工业。如果说19世纪是帝国的时代,20世纪是战争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就是金融的时代,正是那些银行、投资物业、互惠基金和基金管理人将客人们的现金分散投资到世界各地,成就了今天的经济一体化。在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当时这个城市的确在财政上支持世界各地的公司,包括支持内战之后的美国经济。但是很快,一个城市难以继续完成这样巨大的任务。现在纽约、伦敦和香港这3个紧密联系的城市一起为全球贸易的车轮润滑。这里产生了巨大的银行:花旗银行、恒生银行、高盛集团、摩根集团,这些银行的总部和关键地区办公室都在以上城市。今天香港的股票市值是1996年的4倍,它极大方便了中国内地数以万计需要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的公司,香港的银行家和经纪在不断重复着古老的故事。在驱动全球经济的同时,每周往来纽约和伦敦之间的航班不少于187次,从香港开往纽约的飞机也有28次,这3个城市的金融大亨和金钱管理者搭乘他们最喜欢的航班,住宿他们最喜欢的酒店,在他们习惯的餐厅就餐,他们是意大利塔斯卡纳借贷者(Tuscana最初的高利贷者)的后裔,继承了700年前的资本原动力。
  伟大的城市自然拥有更多金钱,这里也凝聚着格外多的天才和文化精英,尽管香港在文化地位上难以和纽约以及伦敦相比,但这是个年轻有活力的城市。3城吸引着那些自由的,愿意在任何地方居住的资本管理者,租金自然非常昂贵。根据统计,去年香港的高档公寓在全球的租金是最高的,纽约排名第3,伦敦第6.当然3城高昂的生活成本是它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在之后的3个故事里我们能领会到。在纽约,房地产价格过高使得那些原本住在纽约的普通居民必须离开,他们可能是小学老师,也可能是公交车司机,收入已经无法负担住房,可是恰恰是这群人使纽约成为真正活泼、适宜居住而有趣的城市。因为成为金融期货交易中心同时税务政策异常慷慨,伦敦聚集着世界上最有钱的富豪,国内的和国外的,将这个城市的房价推到天上,本地伦敦人有一天会对这个城市感到陌生,他们不再认识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香港在中国内地的支持下变得更加富有,但这是个仅有690万人口的城市,中国内地的大城市人口相比多得多,例如上海有1800万人口,北京和广州的人口都在1500万以上,还有更多的新兴大城市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香港的位置。香港只有不断为发展中的中国内地提供足够“猎物”,才能保证现在的经济地位。
  显然,3城都是最明白如何应对挑战的角色,历史上它们无数次战胜过挑战。30年前,这些几乎要被忽略的城市现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一起努力将世界变成一块没有接缝的纺织品,频繁交换着金融数据和集装箱,成为今天全球经济的一种现象,也因此改变了众多人的生活质量。
  

[ 本帖最后由 KAIDO 于 2008-2-4 00:1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00: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纽约  文化俱乐部
  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但是驱动纽约的不仅仅是金融。艺术和创新性经济逐渐改变人们对纽约的定义。
  纽约的税收高,交通像噩梦,一年四季都有停车危机,可是人们为何选择住在这里?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在1月一个普通的7天时间里过这样的生活:首先去现代艺术博物馆看后印象画家乔治・修拉的作品展,第二天带着孩子们去看马丁・泼耶的雕塑展,第三天去纽约大都会剧院欣赏《女舞神》的首映式,第四天去奥托・普雷明格的电影作品节上欣赏几部老电影,然后花一天时间买到哈罗德・品特最新在百老汇上映的戏剧《回家》的门票,第二天前往欣赏,第7天全家休息。
  很多纽约人的生活就是在连续的文化消费中度过的,对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说,文化艺术和天气情况、教育水平一样是选择适宜居住地的重要指标,而这一群人可以说是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人群。不过人们经常忽略的是,艺术与文化不仅是纽约吸引大量优秀定居者的原因,它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创造惊人价值。就好像软件业在硅谷,葡萄园在波尔多的地位一样,文化产业成为纽约最大的雇佣行业之一,对于纽约人来说,它即便不是经济中最大的发动机,也是最有动能的发动机。
  如果把纽约放在全球经济中,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华尔街,但这显然不是全部。2005年,城市未来发展中心―――一个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的智库,对纽约的文化产业进行统计,这个机构将文化艺术定义为艺术、设计、音乐、歌剧、舞蹈、电视及电影制作、建筑、出版、时装和广告。所有这些领域的总和在纽约形成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共雇用309000人,占纽约市劳动力的8%以上。
  诚然金融业在纽约雇佣了劳动力的20%,但是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更能体现城市形象,无论是他们本身还是对外部世界的辐射。是什么吸引千万人每年来到纽约,就是这些创造性产业带来奇幻和沸腾。当然也有很多人来到纽约居住是谋求为某个基金工作甚至开始自己的基金,但是这些人永远不可能在摇滚音乐剧《吉屋出租》的第二幕中上演属于自己的芭蕾。
  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知道利用文化艺术作为城市发展引擎,达拉斯已经快建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区,阿联酋首都迪拜的艺术区规划更加宏伟,但是纽约是第一个利用艺术机构复兴城市的,远远在比尔堡效应之前(上个世纪90年代比尔堡是西班牙一个产业衰退、失业率高、有巴斯克分离主义恐怖活动以及充满污染的城市,一座艺术博物馆的建成复兴了这座城市)。上个世纪40和50年代,在曼哈顿附近都是贫民区,街道充斥着黑帮和犯罪,但是到了60年代的时候,林肯中心的各个组成部分相继建成,这些建筑是纽约第一组艺术建筑群,用来展览现代艺术。随后建成的是纽约交响乐大厅、大都会剧院和纽约国立剧院,这些建筑完全改变了街道面貌。
  纽约的艺术工业还刺激了另一个巨大产业,旅游业。2006年,该市历史性地迎来4400万游客,这些人带来的旅游收入是240亿美元。根据一项2005年做出的调查,每年有750万人因为艺术理由来到纽约,该市最受欢迎的旅游点是现代艺术博物馆就能说明。博物馆每年迎来的参观者接近500万人,不久前馆长退休,消息荣登《纽约时报》,报纸处理的方式仿如老国王退位般隆重。
  纽约能孕育巨大的文化产业和当年底特律能成就宏伟的汽车业一样,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基础设施,有文化供应商的密集网络,有大量专家和被点燃的热情。电视台的专业摄影师能在数不清的摄影设备店里找到他想要的任何器材,时装设计师能在第七大道上找到他们梦想中任何布料样品,这条大街上汇集了世界所有纺织工业的零售商。当地的文化生态结构和慈善机构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很多商业上风险巨大的制作仍有机会和观众见面,著名演员白天可能在百老汇义演,晚上又回到黄金电视剧的拍摄现场。还有一个必须提到的因素那就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繁荣: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时装理工大学、帕森设计学院、茱利亚音乐学院和美国芭蕾舞学院都在不断输出世界级艺术专才。
  但是纽约文化辉煌的根基并不稳固,因为该市房地产价格已经高得难以支撑。去年当大部分美国城市的房价下跌甚至暴跌的时候,纽约曼哈顿公寓的平均价格达到历史性的140万美元,比上一年上涨17.6%.就算是东岸的布鲁克林区,公寓的平均价格也由一年前的61.3万美元上涨到66.1万美元。房价这样高使得纽约变得越来越像一座皇城,只有那些收入最高的金融专家和艺术家能生活其中,但是在文艺领域,很遗憾,除了最顶尖的少数,大多数普通工作者的收入根本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艺术学生毕业后来到纽约寻找机会,这个城市的生存条件对他们来说并不友好。房价过高不仅使大众艺术家们无法找到居住的地方,更不要说找到一处合适的工作室。调查显示,在纽约的创造性劳动力中有1/3是自雇,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工作室、销售厅或者创作车间。如今,很多小型剧院和舞蹈团难以找到排练的地方,新兴的艺术中间商难以找到画廊,时装设计师同样找不到展示厅。相比之下,在柏林墙倒塌之后,柏林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艺术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租金低廉。
  如果难以在城市中心立足,艺术家们就会搬迁,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这么做,从曼哈顿搬到布鲁克林、东区、长岛甚至是郊外更远的地方。但是最近几年来就算这些地区的房价也应声上涨,将艺术家们赶到更偏远的地方。然而进行艺术创作的人非常需要生活在靠近的一个圈子里,它们需要定期聚会,要有固定的评论场合,这些元素的丧失对纽约的文艺发展会产生不致命、但是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之间,纽约培养出美国第一代抽象表现艺术家,例如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Pollock)、威廉姆・德・昆宁(WillemDeKooning)、弗朗兹・克林(FranzKline)和阿喀留斯・高尔基(ArshileGorky),当时他们住得都很近,就在曼哈顿西区,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频繁往来,一次有力的文化运动诞生了。物以类聚同样有经济上的优势,文化创造者对社交生活的依赖度高于其他任何人,通过社交活动,他们推进事业,转换工作、为自己的创作找到市场价值。
  纽约政府对艺术产业非常重视,其文化事业部每年都有惊人预算,2006年的数字是1.31亿美元,甚至比美国政府对艺术领域的全年捐助还要多。政府非常担心房地产价格过高对艺术产业的伤害,去年市长布隆博格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帮助非营利艺术组织找到合适的场地和商业合同。全市地产经纪联盟也成立了1亿美元专款,帮助年轻艺术家寻找生活和工作之地。当然这只是很小的举措,一些社会学者认为市政府应该直接资助艺术创作者、设计师和音乐人。“城市未来发展中心”则希望纽约能模仿伦敦,后者在3年前成立了“创意伦敦”,一个公私合作的组织,专门支持城市艺术创作,提供政策以及财政帮助。
  归根结底,任何城市的发展都很难抗拒地产商带来的惊人GDP,但是在未来如何平衡房地产市场以及艺术发展的关系,将决定纽约是否仍是能在一周内能浏览乔治・修拉、马丁・泼耶和奥托・普雷明格作品的城市,还是城市里唯一的音乐是数硬币的声音。
  ●伦敦
  超豪华生意
  大量的外国富人拥进伦敦的高档区,当地人正在担心这个城市会失去原本的英国口音。
  在伦敦高档的京士顿区矗立着一幢维多利亚风格豪宅,这座房子有王者风范,尽管住在里面的人并不是皇亲贵族。房子有8间卧室,6个卫生间,共6层,有单独的电梯和花园。据地产经纪介绍,这房子为一个瑞士家庭拥有,房主从事投资行业。因为厌倦了长期找人照顾一幢几乎不使用的空房子,房主现在将物业投入市场,叫价1850万美元。经纪说:“我觉得买家将不会来自英国本土。”
  他的预言很有根据,因为附近居住的人很多来自外国,他们支付的房款是一般人5辈子都赚不到的钱,这幢房子的隔壁被一个阿拉伯家庭拥有,车道下面还有地下游泳池,购价是2050万美元。几步之遥是印度钢铁大亨、英国最富有的人克希米・米塔尔(LakshmiMittal)的豪宅,最新的评估价值是1.12亿美元。
  英国一直是世界巨富和工业大亨喜欢的居住地,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位于欧洲和美国之间,对外商的税务政策也很优惠,但是在过去10年中,流入伦敦的富豪急速增加。伦敦因为具有金融中心的优势,同时英镑在过去十几年来持续升值,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少数优良消费场所。以前,伦敦是富有的西欧人和中东人的大本营,现在俄罗斯富豪,中国富豪、印度富豪和东欧富豪也开始加入,随着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如今本特利跑车和奔驰轿车呼啸在街头,两边是高档奢侈品专卖店,城中遍地是昂贵的餐厅和俱乐部,伺候暴富新贵。这些新加入的富豪对伦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知名的哈罗德百货商店设有专人购物服务,有钱人购买一个售价几十万英镑的衣柜只要一个电话就送货上门,如果想购买游艇,只要发一个电子邮件,24小时之内就办妥。
  极品典范赛弗里奇百货公司推出一个名叫“失乐园”的一站式奢侈品购物品牌,汇集了所有经典中的经典,好比夏奈尔的腕表、Tiffany的银饰、Hermes的丝巾,还有更多难以想象的奢侈品,例如纯金的盘子,嵌有钻石的电话,上面装饰着粉红色的蛇皮,一台电话的价格是37万英镑,可以在伦敦南区购买一套一房一厅的公寓。城市中最好的肉铺现在也为穆斯林富人提供不沾染猪肉的清洁服务,最好的酒吧和饭店原来是传统英国贵族的社交地,现在充斥着来自各国的语言。
  研究显示外国富豪每年为伦敦贡献300亿美元,相对这群人的数量,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在英国,收入最高的0.1%的人控制着这个国家4%的财富,而这些人中一半是来自英国之外。《福布斯》最新的富豪榜列举出在英国的41位亿万富豪中,17人来自外国,他们主要被英国的税务政策吸引,英国政府不向外国人征收海外收入税,这个税率在一般的发达国家通常是40%左右,没有任何国家像英国这样对海外富豪如此慷慨。英国财政部发现,2005年到2006年的税务年度中,申请海外收入免税的人数是114000人,比上个会计年度翻一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00: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伦敦和富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当然不仅仅因为可以省一些税,摩纳哥的税务政策也很优惠,而且天气更好。“天蝎合作”是一个专门为富人提供资产管理意见的公司,该公司在问客人们为何选择在伦敦居住,而非纽约、巴黎、苏黎世时,发现伦敦的优势还有良好的教育系统、国家政治的稳定性、越来越强的金融服务能力(逐渐可以和纽约竞争)以及属于不列颠的悠久历史传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法性,这对那些来自俄罗斯的富豪尤其重要,尽管俄罗斯的税率更低,但是富人们担心俄罗斯经济和政治会往不妙的方向发展,某一天政府可能宣布他们的财产全部非法。英国为他们提供了最需要的安全感―――财产合法性的安全感。  无论来自俄罗斯、中国、印度还是美国,富豪们仅聚居在伦敦有限的地方,例如Belgravia,这是俄罗斯首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居住的地方,还有“骑士桥”,这是哈罗德家族居住的地方。尽管去年伦敦的房价走势疲软,但是从2006年到2007年,类似的富豪庄园的房价上涨了40%.根据统计,去年所有售价在1600万美元以上的地产中,25%卖给了俄罗斯人,16%卖给了中东人。一个地产经纪说:“如果有钱人希望住在Belgravia,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套房子可供选择,因此他们愿意出任何价钱得到,所以去年一年间这些地段的房子有的已经翻倍,还有的房子售价比要价多出50%.”
  财富驱动的通货膨胀也影响到其他类型的资产。在去年的伦敦国际名酒交易会上,因为富豪们的需求,顶级名酒的价格在两年时间里悄然翻倍。所有新生富豪都渴望一切富人们的玩具,除了私人飞机、游艇、豪华跑车之外,还包括一个体面的酒窖。12瓶一箱的2000年拉菲(ChateauLafite-Rothschild)在2005年的售价是8800美元,去年的价格已经超过2万美元。12瓶一箱的2000年柏翠(ChateauPetrus)在2005年的售价是23000美元,如今已经上涨到47000美元。一些外国富豪购买名酒是用于投资,另外一些则没有这样长远的打算。一次一个酒商收到紧急电话,要订购价值2000美元的半瓶1982年拉菲,并且要在半个小时之内送上一个俄罗斯大亨的私人飞机,之所以只订购半瓶是因为这刚刚够他在前往莫斯科的旅途中喝完。
  伦敦的富有商人在外国富豪拥入期间受益,但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却给一般的工薪阶层带来烦恼。虽然富人的消费力好似是无限的,但是他们消费的商品有限,无非是豪华地产、贵族学校、奢侈品、顶级酒吧和饭店罢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富豪消费了1000万美元,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渗透到中产阶级。另外,和美国的富豪不同,因为对英国的归属感不强,他们不会像美国富豪那样慷慨地向英国机构、大学、穷人捐款。英国报章天天都在哀号“肥猫变得更肥”,但是在见证贫富分化日趋严重的同时,很多人认为现金并不是富豪带给英国的最大财富,一位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分析说:富人集中是一个国家无价的软力量,他们为英国作广告证明这里是地球上最好、最明亮的地方。对于其他国家正在考虑建立自己的事业或者扩展发展中事业的富人来说,他们看到同类在伦敦安全无忧地生活、投资,自己也会动心。这些最富有的人带来了他们的后代,无论年轻一代之后继续留在英国还是回到祖国发展,他们都是这种软力量的延续。看看现在的香港,最有钱家族的后代中有超过一半是在英国完成教育的。现在伦敦的贵族学校里超过10%的学生来自外国,这些孩子今后也会参与世界投资市场,将给英国带来很多生意。
  可是人们难免担心,富人们随钱而来,也会随钱而去。去年10月,有议员提议在外国人定居伦敦的第8年起,每年征收6万美元的年费。这些人其实只是暂时居住在这里,和英国并没有深刻联系和情感,一旦这里的政治气候和金融气候改变,他们随时可能举家离开,伦敦能否承受失去这些富豪的伤痛?
  ●香港
  北京的中间商
  长久以来作为中国通向西方世界的大门,香港现在成为连通成长中的中国投资和世界经济的桥梁。
  谢清海是一个从乞丐到豪富的传奇,他出生在马来西亚,儿时在父亲死后必须在街头卖菠萝维生,数年之后,它放弃了记者生涯,成立自己的互惠投资公司,这是香港目前最成功的独立基金投资公司,管理72亿美元资金。以往谢清海的公司主要是帮助外国人投资中国内陆的公司,但是如今情况相反,中国内陆公司也渴望投资国际资本。去年11月互惠投资公司在香港上市,中国保险巨头平安保险立刻收购了38%的股份,希望能从互惠投资学习到专业的资本运作知识。谢清海说:“中国内陆花了很长时间才从饥饿心理转变过来,以前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贫穷的国家,需要从外国吸引资本,现在他们意识到应该向外输出资本,在全球重要性上这也是非常瞩目的180度转变。”中国目前正努力替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它望向边界之外寻找存放财富的地方,香港拥有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水平和繁荣的股票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的华尔街。香港具有天然的地理上和文化上的优势,它属于中国,文化上能相互理解,语言上没有障碍,中国的投资人愿意将自己的财产交给说一种语言的投资经理,没有人愿意搭乘14小时的飞机去看谁能帮他们管理财富。
  就算在英属殖民地时期,香港从中国大陆获得的好处也是惊人的,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城市因为替珠三角的出口加工企业运输货物而大赚;随着珠三角的繁荣扩展到整个中国,大陆资本开始寻找海外投资机会,香港马上成为积极并合格的中间人。这种转变体现在香港股票市场的结构上。2003年,中国内陆公司占香港股票市场市值的29%,去年9月,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50%,中国内陆公司使香港股票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股市之一,去年,香港股市因为内陆公司的积极上市筹资超过400亿美元,仅次于伦敦股票交易所成为世界第二。
  尽管中国内陆也积极培育上海和深圳的股票交易所,但是北京始终视香港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它是通向西方的大门。香港现在是特别行政区,一些中国人有机会将财富投资到外国,当然必须通过香港,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北京政府去年提出一项名为“港股直通车”的政策,允许中国内陆居民直接购买香港股票,一旦执行这将是历史首次。香港是中国人向海外投资的天然平台,一方面它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是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在未来50个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城市中,香港排名第5,超越东京在亚洲城市中居首。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在银行业方面,新加坡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即便是韩国首都首尔也正酝酿着成为金融中心的野心。面对这些长期的竞争对手,香港政府的策略是和中国内陆建立更紧密联系,一个和当地领导人关系亲近的智库最近提出应该让香港经济和深圳经济深层融合的建议。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到今天,人口和纽约差不多,具备大量廉价劳动力、强大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中心,所有这些优势都是香港可以利用的。该智库还提出应该在鼓励移民和简化海关手续方面采取措施,在空中和铁路交通上深入合作,简化财务制度,让资金能更自由地在香港和内陆之间流动。融合香港和深圳的建议意欲建成一个超级都市,这个都市将在2020年的时候超越伦敦和芝加哥,成为国际经济巨人―――这是针对一个典型资本主义城市的典型资本解决办法,想要战胜竞争者就选择一个强大的合作者。香港对深圳的召唤在去年年底达到高潮,12月双方政府领导达成会议共识,将成立机场合作及边境区的专责委员会,进一步研究机场合作及发展河套区土地,还将研究能否以铁路接驳两地机场。去年7月连接深圳与香港的深圳湾大桥正式贯通,成为两个城市之间第4条陆路通道,大桥通车后,日可通关车辆5.86万辆次,车辆来往两地仅需10到15分钟。
  中国人喜欢“大就是好,多就是好”的概念,合并永远比分离更受欢迎。但是深圳和香港的融合也会遇到文化冲击上的难题。香港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之一,这里的税率很低,法律体系成熟,在财务公开和规范方面具有国际标准。深圳尽管发展飞速,但是存在腐败和长期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影响。尽管北京正在采取逐步的、缓慢的步骤开放金融市场,但是障碍仍旧很多。人民币的流通程度还很差,资本难以以人民币的形式在香港和内陆之间自由流通,另外中国内陆的官员也担心,人民币突然流进会扰乱香港资本市场,每年,中国政府都严厉打击深圳的地下钱庄,这些机构秘密将港币和人民币在两地兑换。担心过多投机行为会影响香港的政治稳定,中国政府也无限期推迟了“港股直通车”计划的推出。
  在维持自己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同时,香港政府正不断调整和中央政府的关系,香港人必须随时改进,否则难保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这恰恰是发展最需要的激励。编译: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7-21 22: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