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 语法、声调、发音
1.基本语法结构
日文的语法和中文语法的组成结构上不太一样。
中文的语序是“主、谓、宾”
日文的语序是“主、宾、谓”
这种语序上的不同,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这一点和古代中文非常的相似。
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中文:我 吃 饭。
主语 谓语 宾语
日文: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す。
红色部分是主语
蓝色部分是谓语
紫色部分是宾语
在日文的那个句子中,除了这3个成分之外,还在每个句子成分的后面又多添加了一些词。那么这些是什么呢?
绿色部分是助词
橙色部分是词尾
添加的这些助词分别都有不同的作用
「は」为主格助词,提示主语
「を」为宾格助词,提示宾语
「ます」为终结词尾,提示一个句子的结束
日文中在每一个句子成分的后面添加助词或词尾的现象,叫做“粘着语”
另外,日文的语序是比较随便的,也就是说主语或其他成分的位置可以放到不同位置去。但中文就不行了。
示例:
私はご飯を食べます。=ご飯を食べます。私は ○
我吃饭。= 吃饭我。×
2.声调和语调
(1)、日语在一个音节内没有高低变化,是通过音节之间的高低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含义。发音分为高、低两种。 (2)、日语普通话的声调有两个主要规则:单词的第一个音节和第二个音节的音高一定不同。第一个音节低,则第二个就高。反之亦然。 一个单词的声调中,或没有下降,或只有一处下降。为此,日本人一听到声调下降,就会感到一个单词说完了。 (3)、名词声调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平板型(第一个音节低,后面都高) 头高型(第一个音节高,后面都低) 中高型(第一个音节低,第二个以后的某个音节降下来) 尾高型(第一个音节低,然后一直高到最后,在后续助词的地方降下来) (详见教材P14)
1)重音
在本书中每一课后面都会给出该课出现的生词,这些词在假名上都加注了一个「━┓」这样的符号,这就是重音符号。
该重音符号出现在哪一个假名上,那一个假名就要读重音。但需要注意,重音并不是汉语拼音里说的“四声”!
重音的读音规律:
看重音的位置有没有长音或拨音,有的话读汉语拼音里的“四声”;没有的话读汉语拼音里的“一声”。
重音的位置前如果还有假名的话,第一个假名读“三声”,其他到重音前的假名都读“一声”;
重音的位置后如果还有假名的话,都读“轻声”。
(如果重音符号写作「━━━」这样平的话,就代表无重音,读法是第一个假名读“三声”,后面的读“一声”)
(2)音读、训读
有的时候我们看一些日文的词,同样一个字或词可能会有好几种不同的发音,为什么呢?这是根据词汇的发音产生的原因不同而不同。
日文中的词汇,从发音上来看还可以分为音读和训读。
音读:从中国的各地方言(包括朝鲜语)中传到日本后,发生一些变化后所产生的发音
训读:日本人自己创造的发音(中文中不存在类似的读法)
(3)浊音化、重音化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之前的浊音表里讲过的特殊浊音「じ」和「ぢ」、「ず」和「づ」的发音完全一样吗?
当时我说如果遇到「ji」和「zu」的发音,我们大部分都用「じ」和「ず」
下一行出现的「ぢ」和「づ」很少出现于词里,它们大部分是因为音变而变出来的。
这种音变我们把它叫做“浊音化”
浊音化:当两个名词合成为一个新的名词时,通常会在第二个名词的第一个假名上发生“浊音化”,同时发生“重音化”
有时也会遇到第二个名词的第一个假名本身已经是浊音的情况,那这个时候就跳过第一步浊音化,直接进行“重音化”
重音化:当两个名词合成为一个新的名词时(5个字以内),通常会在第二个名词的第一个假名上发生“重音化”。
特别声明:本部分内容源自NIC老师的原创贴,谢绝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卡斯拉亚 于 2008-9-26 22:1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