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3-6 19: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沦为“高价圈钱”之地
在对国际板的各种异议中,最普遍、影响最大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境内外市场的估值差异,国际板会导致外国公司在国内市场上高价“圈钱”。但许多专业人士表示,国际板高价“圈钱”论,并不是一种严谨的学术观点。
目前A股的整体市盈率较国际市场并没有明显偏高。特别是如果以大型蓝筹企业为主体的大盘股板块作为比较对象,A股的估值与国际市场并没有明显差异。何况中国经济在全球一枝独秀,多年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中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相对更好,因此A股较海外市场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是合理的。
上交所国际板的目标主要是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大型优质蓝筹企业以及符合条件的红筹股公司。据中金公司的研究,以2010年的动态市盈率来看,以上证50指数为代表的大型蓝筹企业为14.7倍,以沪深300为代表的沪深优质上市公司为16.3倍,以美国标普500指数为代表的美国优质上市公司为14.2倍,以恒生指数为代表的香港优质上市公司为13.2倍。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国内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并不比国外市场更高。
对此,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和总经理张育军都曾表示,未来在上交所国际板上市的企业,都是已经在海外市场上市的大型蓝筹公司,在海外成熟市场上已经有一个较合理的定价。在A股国际板上市实际上相当于再融资行为,按惯例要在原来定价的基础上打一个折扣,因此不会存在高价“圈钱”的问题,国际板不会成为所谓“提款机”。
招商证券的研究员认为,在国际板上市的企业大多是国际上规模较大的知名企业,经营稳定,治理规范。而且这些企业大多来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在本国已经受到相对健全和完善的法规监管,而我国在建设国际板过程中,也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水平、信息披露质量和盈利能力提出较高的标准。这样,事实上形成了双重的监管体系,无疑降低了上市企业违规的风险。
与高价“圈钱”相关的另一种反对意见,是认为国际板将会对A股现有的估值体系产生冲击。这同样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一方面如上所述,A股和境外发达市场在估值方法和定价机制上是基本一致的。另一方面,A股相当时期来常见的整体市盈率较高特别是小盘股溢价较高的现象从长远来看是不合理的。如果国际板给A股市场带来了更成熟理性的投资理念和更合理的估值标准,那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吗?
对国际板的另一种疑虑,是担心海外大型企业前来上市,将会与国内企业争夺资金,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上市融资造成“挤出”效应。对此,专家认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中国已成为流动性充沛的资本大国,一方面庞大的存量财富引发旺盛的理财投资需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投资渠道不畅、投资选择不多的障碍。国际板的推出可以满足国内机构资产配置与居民理财的需求,为部分存量与增量资本找到一个新的投资渠道。另外,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国际板将会设立较高的门槛,其发展将与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以及中国投资者的适应程度相匹配,相信在可见的将来,国际板的规模都不可能很大。
专家同时指出,国际板中的融资主体是国外大型优质的跨国公司和红筹公司,吸引的也是打算长期分享这些大型企业稳定增长的投资者,这和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性质、风险偏好大不相同,不具有可替代性。
参考QDII化解外汇管理障碍
有个别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的限制,因此国际板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这是一种过于拘泥刻板的看法。
银河证券研究人员认为,国际板设立后,发行股份所募集资金到底是留在境内还是汇出境外,目前还没有定论。如果是前者,则不存在兑换的问题,也不涉及到资金跨境流动的问题。即使是后者,与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也不存在矛盾。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是“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外管局负责人曾多次表示,“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
也曾有人以此质疑推出QDII存在不可克服的障碍。但实际上QDII早已成功推出并运作至今。银河证券研究员表示,在这方面国际板可以参考国家外汇管理局对QDII的管理模式。在国际板开设初期,境外企业登陆我国证券市场,应当同国内公司一样实行审批制,因此外汇管理局可以每年设定额度,监管机构根据这一额度来控制国际板的发行速度,即便境外企业募集的资金需要流出国内市场,也是在有控制、有节奏的情况下完成。这完全符合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
国际板与香港市场错位竞争
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认为上交所建设国际板将形成与香港交易所的竞争,影响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事实上,香港交易所的战略目标与上交所建设国际板的目标没有交集,不存在冲突,两者是处于错位竞争的状态。
从上市公司资源来看,香港交易所长期以来是以成为内地企业上市及股票买卖的国际平台为主要发展战略的,可以说,香港交易所致力于建设一个“内地板块”。截至2009年底,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共有524家,市值达到10.4万亿港元,占香港总市值58%。2009年,内地企业股票成交金额达到8.4万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72%。2009年香港市场IPO融资规模全球排名第一,其中民生银行、中国太保与中国中冶这三家内地公司的H股IPO融资额就占了30%。
据国泰君安研究员的分析,截至2008年末,在港交所上市的1087家上市公司中,真正的外国公司仅有10家。在吸引外国公司上市方面,香港交易所的成果非常有限,也表明其市场发展战略重点并不在外国公司,因此,上交所开设国际板吸引外国公司上市,根本不会影响到香港的上市资源。
张育军曾经表示,首先,上海和香港市场都不缺乏上市资源。大陆股份公司数量达13万多家,其中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有1.3万多家,沪港每年都有大量企业等待上市。其次,上交所国际板上市资源与香港市场截然不同,可能到国际板来上市的企业主要看重中国大陆巨大的市场潜力、消费者基础和对应的投资者基础,其海外上市地选择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明确的目的地,即使不到上海上市,也难以到港上市。其中部分企业已在港上市,到沪上市也只是增加一个上市地而已,不会影响香港市场的发展。最后,上交所国际板的发展,在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协同效应,出现对香港金融服务的更多需求,持续支撑香港金融机构业务量的增长,从而产生内地、香港双赢的结果。
A股市场仍需“强身健体”
虽然从各方面来说,上交所建设国际板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我们仍然要强调,作为一个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市场,境内证券市场仍然存在各种不足和缺陷,需要进一步进行制度改革,特别是推进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的水平和监管力度,进一步提升投资理念的成熟程度。
另一方面,国际板本身也将有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国际板将为国内外上市公司之间的交流创造有效的平台,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改善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国际板将促进境内外证券服务机构之间交流,从而提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的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境外优质企业的上市有助于改善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投资标的。从监管的角度看,开设国际板有助于监管机构积累监管经验,尤其是跨境监管、离岸监管的经验,为未来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做好准备。
而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国际板引入的必须是真正优质的、负责任的企业。国际板对上市公司应该有所选择。监管部门有责任在标准制定、制度安排上,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这一目的。这是国际板取得成功、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
相关研究人员相信,从根本上来说,国际板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性变革——从新兴加转轨市场向成熟资本市场迈进。从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还有必要通过国际板实现法律制度上的变革和进步,而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意义可能更为深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