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日语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 ' w9 ^$ z, D% `$ ^8 x3 h9 H" i+ w! s" N: I' ?! o/ N
 * g2 u1 C8 y3 N! W
 1 f3 q; ]! ]$ {1 N9 e$ A# S3 @/ u
 摘要
 ' K* W/ b1 U) q& {0 }" @5 n  u
 * I) O- Z+ [) }- p8 w0 Y9 m本文主要从因日语综合能力不足,而产生日语运用能力缺陷的例子入手,对目前的日语教育进行剖析,从而发现现行的日语教育在教育结构,教育模式,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力图摸索出一条可以培养具备日语综合能力人才的道路。+ @5 n0 ^9 ~. [( l5 a  s; K/ C. U
 - @- V  d5 a" p- t9 F# D, z- D
 关键词; b8 o9 ]& r0 j; I6 C
 " w& h+ `3 k1 r5 _
 日语教育,教育方法,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 Z8 M  L& Z4 @' X
 5 u7 v% d4 s7 b9 M3 i& k3 m/ f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全国各大专院校陆续开办了日语系或日语专业。至1993年,根据上海外国语学院王宏教授的调查,日语教育的在校学生就有328,600人,而当时上海的日语学习人数最多,为23,770人①。而到了2005年,光上海就发放了当年度的日语等级考试名额28,000人,且供不应求,许多考生不得不奔赴外地参加考试②。由此可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语教育已经当之无愧地紧跟英语之后,成为第二大外语语种。然而,日语教育的现有状况,却不容乐观。那就是现有日语教育忽视了日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L" @' i0 k2 |5 L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检讨这个问题。
 . i* u2 H+ I* O  m! w" j$ j$ C& k; R$ x/ v1 q
    一.日语能力运用中的缺陷
 & s/ ?+ r: c+ H7 _8 N- i* G6 U- f+ N) S, V; |
 1.近几年,在对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组织的日语能力一级考试的答卷抽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在“文字”,“读解和文法”,“听力”的三项考试中,“文字”,“读解和文法”,基本上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得分,但是“听力”却是薄弱环节。甚至某些考生虽然接了2 至3年的日语教育,却出现了听力得分只有30至40点的怪现象,也正是因为听力考试无法获得相应分数的缘故,而造成大量的考生,在日语一级考试中,无法合格。然而,日语能力一级考试明确规定,只要学习时间达到900小时以上,基本是可以通过考试的,作为已经接受2至3年日语教育的考生,从学习时间上看,应该说不存在不能通过的理由。但是,这些考生大面积的不通过率,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 n9 k: t$ Z% v2 |* v6 S9 D. e( Y8 v7 G1 M
 2.某大学4年级学生参加某个大型日本企业的就业面试。在面试的过程中,公司对学生的表现基本满意。在面试结束,学生对参加面试的公司日本籍人事职员行礼退出时,说了一句“さよなら”。这使日本人事职员大为惊讶,因为“さよなら”这个单词,只有在双方长时间不再见面或可能永远不再见面时,才使用的表达语言。最后,学生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被录取。公司的给出的理由是日语理解力不足。但是,众所周知,“さよなら”在日语单词中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单词了。, ~& @+ a6 ]' P" ]- G
 9 Q) N, Q/ D8 f5 r5 b* b& ~. }' j" ]) q
 3.在上海与日本四国地区经济贸易洽谈会现场。两名大学日语专业的4年级学生在担任现场翻译工作。笔者在一旁对学生所翻译的内容进行了仔细分析,以把握内容中心,大致传达发言人的意志为合格的判断标准。分析结果显示,日语翻译成中文的合格率大约在60%,不合格率为30%,令人担心的是,有10%左右的内容,居然翻译成了相反的意思,这是翻译工作的大忌!更令人吃惊的是,汉语翻译成日语的内容,合格率仅有30%左右,大部分翻译的内容多为词不达意。然而,根据会议的组织者介绍,这两名学生之所以被接纳为现场翻译工作者,是因为由学校推荐来的。据说是班级里日语成绩的佼佼者。成绩优良者尚且如此,其他学生的能力更可想而知了。
 : ]+ H  S0 Z: Y, A
 0 j& n* i9 t) v* |/ I$ ~以上之种种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对目前的日语教育方法展开反思。经过分析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而造成的。到目前为止,许多日语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先行研究。但是这些先行研究主要从学生主体,教育直观性,学习主动性,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笔者主要从教育结构,教育模式,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入手,试图找到全方位的解决方法。' g1 ?1 \; Y( ]; `# `( r9 w  n9 y/ m
 
 9 R4 M7 G" Y6 i0 F二.日语综合能力培养存在的几点问题- H/ a* e- R! V* `% K
 
 8 h6 \  f1 L# L5 @( o8 v, G1.       日语教育结构的问题) z7 i( M- E0 E' L# r
  
 1 @" Z) r; R! V+ P3 w9 c4 K3 v目前,日语普遍的教育主导思想,还是从书面语法入手,而忽视了综合日语能力的培养3 J$ p8 |2 U5 v& g  r* @
 工作。在许多学校的日语教学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学校的听力课和会话课基本是从2年级才开始安排的,并且至3年级为止(或者只在1,2年级开设听力和会话)听力和会话课基本还是只安排每周1次,到了4年级,基本就不再安排。然而,精读,语法等课程却牢牢占据了1至4年级课程的中心位置③。这种教育结构使我们禁不住想起了我国英语教育结构所走过的历程。
 # L% z+ ^! S/ K$ d1 o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现有的日语教育结构,基本和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中国传统英语教育的结构极为相似。这种教育结构之下,所产生的后果就是,由于注重书面语和语法,忽视口语及听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即使学习了八年英语(初,高中六年,大学两年),大部分学生还是只能勉强阅读英语文章,而不具备听,说能力,更谈不上写,也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英语教育开始放弃这种教育方法。在上海,从1992年首先从中小学开始基本采用英语90版教材,从原来的注重书面语和语法的教育方式,转向了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在2002年开始,采用了牛津英语教材,新教材在注重综合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以螺旋形教育法,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巩固原有的知识点,从而达到了语法,听力,口语,写作等各方面并重,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2 ]# a0 A; I$ p6 `然而,目前的日语教育,正是重蹈90年代之前传统英语教育的覆辙。
 ) o( \# Q3 t/ ?& I) f% _. J, P6 u6 d
 " v& n5 |8 {: _+ z; N' j0 p2.教育目的的问题) w. t# d- t3 H" G
 / }4 `- M2 [1 O& D4 t) ~. z7 L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日语教育工作,还是围绕着国家日语等级考试和日语能力考试的中
 ; I* s7 G) j1 [, p; B3 B心来进行安排,部分学校甚至喊出了不通过日语能力一级考试不能毕业的口号④。在这个前提之下,自然而然地就从比较容易的,通过强化训练就能得分的“文字”,“读解和文法”,等方面入手,而放弃了难度较高的,必须结合生活场景,社会实态,语言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听力”,“口语”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听力,会话练习时间的不足,使学生综合能力形成时间大为滞后,或还没形成就已经走向社会,其最终结果就是出现前文中所提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1 ~4 Z% N1 S) y  Q! J) v
 T9 z% p) Q9 V" o2 U& z    3.教育模式的分散
 & w; A# y" ^0 u. [
 8 F- V+ M+ M6 H9 ^$ o, }在日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大多学校采用的是各个学科,由不同教师担任教学的模式。
 2 j. O4 m9 J$ l5 p, r9 j+ L因此出现了教学分散性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因为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单一教材的习惯。从而,造成了以每位老师为单一个体,各自为战的状态。于是,在教学过程中,造成不是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学生去适应每位老师的现象。并且随着学生每年升上高一年级的变化,各门课程担当老师也经常地发生变化。这样,使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较为分散的状态下,穷于应付。很难树立起一个统一的,贯穿于4年日语教育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环境。' F' a# q, t+ r! G7 b8 z% }
 & C; Z. Z6 B1 U2 R1 o, o
    4.教育方法的问题
 ; }6 A3 k! d8 ~' V3 p1 r" B/ g" Z  a$ ~) i
 在教育方法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 ]# ^$ f& o$ h; N
 # V5 C, w+ V4 ]: I+ n(1)片面强调书面语法,而忽略口语, p  }  \* [+ P' Q* U
 
 , x5 ~: m' R: U, N- T2 [) g# f 在日语环境里,根据生活场景的不同,必须交替地使用书面语法和口语。这是日语表达所持有的自身特点,而且即使表达同一内容,书面语法也和口语差别很大。然而,我国目前的日语教育主要是以精读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较为注重书面文法,即使是教科书里的应用会话,接触到的,也不是很多。然而,在生活场景里的听力和口语,是要求以口语为主的表达方式,口语的学习不足,必然造成学生在这方面的缺陷。这不但使学生大部分的表达方式以书面语法为主,也使他们的日语表达令人感觉到生硬,更在日常生活的许多场面中,因为对口语文法极为生疏,所以,在接触到以这些口语组成的日常会话时,反应迟钝,而导致听力能力的低下。6 p& Q" Y2 w& j$ j8 {9 ?
 1 G( x6 Z; E. T  ~
   (2)单词的断裂性记忆
 ! W' E* E. A; q8 @* ^  t. F  C/ ?* f9 X$ v# Q3 F  \; b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记忆单词的过程,主要是围绕单篇文章或文法点为中心来进行记忆。然而,这种单词的记忆方式,却使单词与单词所使用的生活场面脱离。所以,往往在某个生活场面,学生明明记得学过这个单词,却无法及时地在脑海里浮现,而错过了即时的反应。或者弄错了该单词所合适使用的生活场面。比如,前文所提到的“さよなら”,学生只记住了“さよなら”是“再见”的意思,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理解这个词所应该使用的生活场面,而导致了面试的失败。
 # w! S, R( t* e" Q4 P- k3 ?" o$ Z, a
   (3)逻辑归纳能力的不足7 S8 H4 D3 c2 J' U4 ^3 z/ e
 
 ; k' a5 s7 N6 w# o3 f: j; ]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逻辑归纳能力的培养。在前文所提到的学生在担任现场翻译时的失败,就其原因而言,并不是学生不理解发言者所讲的含义。而是缺乏瞬间的逻辑归纳能力。所以,当学生在作为现场翻译工作者时,无法在保存发言人原意的同时,在短时间内进行取舍,从而造成断章取义,最终使自己所翻译的内容出现偏差。/ B: c- e. b& R+ \) q/ ]7 ^
 / s: b/ `. l" e: V
 以上,是目前我国日语教育在综合能力培养上的几点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善的方法。
 / T' V) }+ f! }+ o( ~三.问题的解决
 0 B; t! w2 k3 H; u6 K
 . _7 S1 j: v2 o9 J0 I' B4 D& k5 P2 B7 A1.       改变目前的教育结构
 - \1 q. d+ w5 X- o) N, A+ [0 a/ ^5 f; W
 必须效仿英语教育,对目前的日语教育结构积极地思变。改变现在的以精读课程为中心- z; X, {7 N$ ^
 的做法。可以考虑从听力,会话起步,然后在听,说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语法,同时采用英语的螺旋式教学法,让主要语法在听力和会话中不断重现,使学生融会贯通后,最终升华到高水平的写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目前的精读课所进行的语法教育,融入到口语,听力,泛读,写作等课程里,从而保证日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m8 ^4 s2 O6 Q4 t/ t
 5 j: Q4 T- Z9 v1 v& S9 o# u# ?
    2.提倡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a' K8 `; _5 x" c+ G% y: Y2 I' F
 : r1 P6 H( g* L2 K& v8 a
 放弃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转向以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为主的教育目的。在社会呼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下,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如果还是以传统的应付考试为实际教育目的,这只能说是自杀性的行为,最后,将会被社会所抛弃。
 , I# R8 p) s  L& ]& P2 t+ z5 E* P8 |$ _0 F' }# l$ I; R1 q) _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确立统一的教育模式9 k# I6 U, `# V
 ( b; a  }4 u5 n& M$ C. K8 n
 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对日语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传统固定的模式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工作,终将使自己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2 x6 \0 I) {1 }$ Z! N7 A
 确立统一的日语教育模式,更要求我们,在实施教学前,必须对各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等进行统一的安排。在整合的过程中,围绕培养日语综合能力这个目标,把握住各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 k1 E- f: [' O# X, A) ^8 _
 2 }7 L( q( a2 _) C, [! q) _
 8 ^- X1 t; j% I9 Z2 \3 x& E  }4.修正教育方法: y+ Z9 n0 ]7 a2 d* _( S
 
 6 W3 T5 P5 a. `   (1)书面语法与口语并重
 5 A* {+ C9 }2 J, w" L3 F. j4 Q
 我们在重视书面语及语法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口语的教学工作。可以,把一些口语表达形式进行整理(据统计,常用口语文型,大概有500个左右的文型)在应用会话中进行分析,讲授。在会话及听力的课堂上予以应用。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口语课和听力课,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理解,并熟练地掌握这些口语表达形式,这是听力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并且,学生掌握这些口语表达形式以后,会改变以往生硬的日语表达方式,而达到使用自然的日语进行表达的目的。
 " F, G/ b0 d" t- O; w* v7 o& `3 O* s9 j4 Y. ^
   (2)使用场景记忆法
 6 [- ~' R6 [; z$ }$ r& E/ f  b7 H8 O& k! Z5 |' r% `9 X
 抛弃与生活场景割裂的单词记忆法,而改之采用场景记忆法。所谓场景记忆法,就是把单词按照生活所必须的场景进行分类,整理,归类。(如超市,学校,交通,医院,家庭等等)。2 b. D  P. y1 ?
 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在日本生活的经历,所以,在记忆之前,首先由教师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分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这个场景的了解,必要时可出示图片或电视教材进行说明。例如,可以比较日本的电车,地铁站与中国地铁,轻轨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场面,可以从指示系统,站内和车内播音,站台,电车运行种类(普通,急行,特急)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 w' J+ y# }. W( [5 B0 A在介绍完场景之后,再进行单词记忆,进一步可以把这些单词按照各个题材,编排成文章,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记忆的目的。最后,配合以各个场景的听力问题,使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从而使学生把单词与使用场景紧紧相连。8 z: O. w! {4 s% M, q
 
 3 z; W0 o: Y# m4 h(3)逻辑归纳能力的培养9 L  u: |% D1 _, S% c2 O) T
 9 l+ L2 e# `4 h
 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听力练习的过程中,在听完一段对话后,让学生对对话的中心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其二,在进行文章的读解练习时,尽量让学生总结每一段文章的段落大意,以及概括整篇文章作者所反应的中心思想。这样,经常性地锻炼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使学生在倾听对话或阅读文章时,养成“倾听(阅读)→归纳→反应”的固定习惯。2 I' ^' g7 m: k1 C& {0 [$ Y
 
 + _4 q( y3 [+ D+ `" U    四.结语
 8 ?  T/ |1 j0 e" Q/ [# n, r0 s9 s+ [5 s0 e- F
 2005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上海与日本四国地区经济贸易洽谈会上,日本的企业家提出这样的担忧。目前为止,大多数到中国投资的80%左右的日本企业,主要是瞄准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也就是说是以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空间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近五年来工资几乎翻了一番。这种状况如果得以持续下去,再加上人民币汇率的上浮,在未来很短的时间里,因廉价劳动力而赚取的利润空间将消失殆尽。那么,届时将有许多日资企业将会撤出中国,留下为数不多的日资企业,将会造成目前日语人才比较乐观的的就业市场严峻起来的局势。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对日语人才的日语综合能力的要求将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不提前确定以提高日语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计划,那么,这几十年来,由众多日语教育工作者努力开创的日语教育这棵大树,将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轰然倒下。
 0 D1 O" l! N2 s( |) I( @2 p; ~5 |6 {# @; r* Q% W3 z. q* _% }
 [注   释]
 3 k- N' i* D1 ]& z
 3 [) |2 W; l5 e* H①王 宏。第二次全国日语教学情况调查。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95年第5期[J]第74页5 h' b/ l/ e* G5 @9 @7 b. x: C
 ②许可臻。考级应与学位和毕业脱钩。上海新闻晚报2005年8月3日[N]A2版
 & @( z" v! t2 ~③胡以南。中日日语教育考察。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J]第99页& c/ N8 K& F' B* u  d+ Y
 ④许可臻。考级应与学位和毕业脱钩。上海新闻晚报2005年8月3日[N]A2版
 ) ^) t; S: {/ u4 B0 h
 ; z2 G8 ]5 H: o* F[参考文献]$ r4 D" W: O9 a4 f3 ~5 E* e
 ! X2 x. V7 R- r1 d2 N4 J; c
 [1]王  宏。第二次全国日语教学情况调查。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J]0 L6 @9 K  P! H
 [2]许可臻。考级应与学位和毕业脱钩。上海新闻晚报2005年8月3日[N]
 " Y( a" u+ Q, H# j! @2 n[3]胡以南。中日日语教育考察。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J]7 A! M" w! S5 N% L/ `3 O+ |. [" o
 [4]江新兴。关于大学日语教学改革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J]. }5 I( }* G( Z7 ~8 X% j
 [5]黄晓娟。谈大学日语教学中学生运用能力培养。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年1月[J]. J7 d1 n: }( R6 U. p) `
 [1]唐丽燕。大学专业日语改革初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月[J]
 1 L2 J& l) j# e7 H7 f( H[1]日本语教学通信。第42号。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