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好意思,有点长,能帮翻译多少就帮翻译多少,(真的不好意思,日语水平太差了,但我会努力的。),很急,以下为正文:
一、中国临床心理学的现状
我国的临床心理学在改革开放后至目前已有一定发展,在进行心理测量和评估方面已经修订了许多国内需要的测量表,同时也编制了不少适合中国国情的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在对不同心理特征的测量、心理障碍的评估,企业和军队人事选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方面,有关的专业人员也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在非典时期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科普宣传,对住院病人、医护人员进行了心理干预,利用热线形式为广大民众克服恐慌、战胜非典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但是,临床心理学又是目前我国亟待发展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日益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当前社会对心理治疗人员的需求急剧增长,现在心理门诊在各大学、医院均为热门门诊,许多医院出现病人预约过多而无法接受就诊的情况,有些病人需要等待数月才能开始治疗;另一方面,我国尚缺乏能够真正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目前医院和学校提供的相关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得到保证,无法对具有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来访人员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而公司企业等领域的临床心理学工作尚待开发。
因此,做好此方面的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有助于保障我国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提升人口素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国现在存在以下的心理问题
1、青少年:网络成瘾
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上网人群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交友、网恋,极有可能导致上网者因思想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中,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会导致上网者在网上和现实中产生人格分裂。 而长期上黄色网站,会进一步加剧青少年对性的渴望,要么使其性压抑而导致心理问题;要么可能导致青少年积极寻找性发泄的途径,有的因此而犯罪。现代人一旦染上网瘾(西方发达国家将每天上网4小时称为染上网瘾),其后果更加严重,正如美国心理学博士金伯力在《上网综合征》一书中所说“网瘾就如鸦片瘾、烟瘾一样,其危害性极大,一旦染上是难以根治的。”由此可见染上网瘾不但对人的心理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的身体也是危害极大的。
2、大学生自杀率在增加
目前,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自杀率在增加,这类人,经过严峻的高考后,进入了令人羡慕的高等学府,受过良好的教育,等待他们的将是一片光明的前景,可是,令人不得其解得是,他们却选择了自杀这种方式来结束自己得生命。
3、都市白领:工作紧张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尤其是以都市白领为主体的人群,其工作压力大、紧张度高、生活节奏快。这类人群因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下,而又得不到应有的调适,会使其身心过度疲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症、精神障碍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从生理角度讲,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也会使其内分泌功能失调,人体免疫力下降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产生,甚至会导致过劳死,其后果不堪设想。
4、离婚人士:心灵创伤
现代人离婚率越来越高,而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不起离婚的打击,造成身心的极大伤害。心理负荷过重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病灶,如得不到及时调适,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因种种原因心理压力过大的约占70%,这类人需要寻找倾诉对象并应得到心理帮助。
5、贫困家庭:生活压力
因为生活的贫困造成心理压力过大而诱发心理疾病的人群,主要为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由于下岗,尤其是夫妻双双下岗,对他们来讲,其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一些下岗职工思想观念一时难以转换,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更加剧了下岗职工的心理压力。一边是生活一天天贫困下去,一边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双重的压力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贫困生一直是高校敏感的话题,对于贫困生而言,一方面是经济的压力;一方面是因贫困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贫困生得不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关怀,诱发心理疾病的概率是极高的。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贫困生约占15%—20%,而这其中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又占65%。
6、商界精英:事业受挫
在生意场上,现代人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往往是拼命地工作,自我不断加压,尽管超过了自身能力所及,仍是苛求自己,从而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自我满足,导致心理失衡。
经常失败或事业上大起大伏者,其心理因失败的打击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状态中,又不能自我调适,极有可能诱发精神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7、独生子女:适应障碍
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也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而这种习性则成为诱发孩子心理疾病的病灶,导致孩子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性格孤僻,受挫力差,易患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和疾病。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病灶是潜在的危机,是一颗定时炸弹,到一定时期就会爆炸,引发心理疾病和更严重的后果。
8、投资人士:心理失衡
从事投机如买彩、炒股的人群,如果长期投资下去而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报,或资本受损,必然会产生挫折感和心理不平衡。这些投资人士心理长期焦虑不安,波动起伏不定或处于失衡状态中,极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9、弱势群体:失去信心
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有许多人因种种原因而产生不适应感,如对社会上的不公现象看不惯,对一些改变了的生活习惯不能适应,信仰的泯灭而产生的无归属感等,这些往往导致现代人心理失衡和对生活的无望感。
10、中老年人:缺少关爱
随着我国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剧,对老年人晚年的精神关爱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以满足,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实际上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尤重于物质帮助。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于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而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的,如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空巢现象”。由此可见,老年人的晚年失爱已成为诱发老年人心理疾病的一大病因,社会和子女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
三、日本临床心理学现状
四、研究方向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信息爆炸、新媒体传播形式等给传统的教育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价值观念、成就动机、甚至认知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日本也曾经历过这么一个阶段,日本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好得的经验,建立了相关的测量工具,对不同心理特征的测量、心理障碍进行过评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此行的目的。通过对比日中同一状况下的青少年心理状况,学习日本已有的先进心理学测量工具,对我国具有抑郁、自杀、网络成瘾、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等现象的青少年进行科学的调研与监测,客观、准确地描述少年的整体状况。帮助具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并对灾难和危机中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