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11 22: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所以,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方法,都是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有两种:绝大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大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绝大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主要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具体地说,工作日的最低界限是不能低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否则,资本家将无利可图。工作日的最高界限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生理的界限。工人在一天24小时内,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吃饭、休息等,以恢复劳动力。二是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内总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一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下,工作日的实际长短取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延长工作日不受生产技术条件的制约,因而绝大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早期所采用的主要生产方法。此外,资本家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通过这种方法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相对剩余价值。
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就在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我们知道,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因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在生活资料的价值中包括生产资料转移来的价值,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可见,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因此,个别资本家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不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也不能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那么,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什么呢?其目的在于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所谓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某个资本家率先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商品是按社会价值出卖的,由此,这个资本家便可以单独获得一个更大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竞争的普遍性,所以,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随着竞争的加剧、劳动生产率差距的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但是,由此所导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会为各个资本家带来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与区别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1)物质技术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2)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而在机器大生产出现后,逐渐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主。
(二)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因此,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按其规模来看,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一部分用于积累,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例如,资本家预付资本是10000,其中不变资本是8000,可变资本是2000。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就会生产出2000的剩余价值。再假定不变资本的价值全部都转移到产品中去了,这样,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就是:
8000c+2000v+2000m=12000
如果资本家不把2000m都作为消费基金消费掉,而是拿出一半用于个人消费,另一半转化为资本。这样,下一个生产过程的资本规模就是11000,其中包括8800c和2200v。假定剩余价值率依然是100%,那么就会再生产出2200m,所生产的产品总价值就增加到13200。这就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通过对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追加资本一开始就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形成的。而用追加资本购买的雇佣工人,不仅要再生产出他的工资的等价物,而且还必须为资本家创造新的剩余价值。这充分表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而剩余价值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可见,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规律决定了资本家必须将资本积累作为保存自己、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三)剩余价值的分割
由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所决定,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就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而他们瓜分剩余价值依据的就是平均利润率规律。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应该说,商品价值的这三部分都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其中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转移过来的价值,它代表了物化劳动的耗费,(v+m)是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代表了活劳动的耗费。然而,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消耗的物化劳动表现为他的不变资本的耗费,消耗的活劳动表现为他的可变资本的耗费。这样,资本家在计算生产商品的费用时,只计算他所耗费的资本数量,即不变资本加可变资本。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就叫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这样商品的价值构成就由原来的W=c+v+m变成了W=K+m。
成本价格抹煞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它使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的产物变成了成本价格的增加额,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资本家并不满足于将剩余价值看作他的全部所费资本的增加额,而是视为他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列入成本价格,但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生产过程,因而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当资本家把剩余价值不再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因此,利润是指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可见,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区别在于把剩余价值看成是谁的产物。把它看成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把它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因此,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
资本家既然将剩余价值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他在比较企业盈利大小时,便不是以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而是用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这样,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了。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Pˊ=m/c+v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我们知道,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是资本家投资的唯一动机和目的。然而,由于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也会获得不等量的利润。这样,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因此,平均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可见,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而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下面,我们用例子来具体分析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假定有三个部门,情况如下:
生产部门预付资本mˊPˊ剩余价值(利润)产品价值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70c+30v
80c+20v
90c+10v100
100
10030
20
1030
20
10130
120
110
在表中所列情况下,如果产品都按其价值出卖,那么,三个部门的利润率就会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部门之间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便不可避免,利润率低的机械工业部门,必然将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食品工业部门转移。于是,食品工业部门资本会不断增加,产量日益增长,形成供过于求,从而导致食品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机械工业部门资本会不断减少,产量则日益下降,供不应求,从而导致机械产品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这个资本转移过程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产品供求变化、价格变化、利润率变化会一直持续到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为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资本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这个过程可用下表来说明:
生产部门资本构成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100
100
10030
20
1020
20
2020%
20%
20%120
120
120
如表中所示,三个部门的总资本量为300,剩余价值总额为60,平均利润率为20%,即每100资本可获得20平均利润。在这里,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所得的结果。可见,由于部门之间竞争的充分展开,就使得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如同一个大股份公司,而所有的资本家则像是这个股份公司的大小股东,他们根据“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按各自资本量的大小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工人不仅受本部门、本企业资本家剥削,而是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所以,无产阶级为了改变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状况,必须整个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