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4 2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简答题
1. (简答)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杜会主义服务。
2. (简答)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3. (简答)简述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4)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 (简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
(3)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6、[简答]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⑴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⑵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性的经济基础。⑶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7、[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⑵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⑶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8、[简答]简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在富裕的道路上存在先富与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是有其经济根据的。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并不矛盾,一部分人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示范作用,二是帮助作用,三是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论述题
1. (论述)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2. [论述]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 [论述]为什么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实现收人分配的公平;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4. [论述]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5. [论述]如何正确理解“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富和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多种分配方式。生产要素也以其对生产的贡献参与分配。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示范作用。二是帮助作用。三是带动作用。
6. [论述]如何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人差距过大的问题?
(1)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要着眼于发展。
(2)要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3)要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第一,保护合法收人。第二,调节过高收人。取缔非法收入
7、[论述]试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
⑴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供各种帮助,让那些即使遭遇困难的社会成员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使劳动力的再生产成为可能。社会保障体系也打破了家庭保障或企业保障的局限,使劳动者在变换工作和流动时没有后顾之忧,因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再分配功能,它可以将较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适当转移给另一部分收入较低特别是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别,维护了社会稳定。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当经济过热、增长速度过快、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会自动减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需求的膨胀和物价的过快上涨;而当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社会保障的支出会增多,从而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⑶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8、[论述]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供求变化导致的价格的涨落,引导着生产者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甚至改变生产经营方向,从而使稀缺资源在不同的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并最终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⑵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在生产和消费活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会排斥市场竞争,造成效率的下降,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实际上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能,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