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rikokushin

[好书连载] 叶曼居士讲《老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七章讲的是一个真正执政的,做领袖的,要无事无为,来治天下。这一章怎么无事无为,应该怎么样呢?所以这一章专门讲无事无为的道。老子最不愿意,他认为说是完全用智慧、技巧,他很反对。所以,他认为你假设过于,你要逞你的聪明,认为你自己多么能干,认为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他说这样的话民不聊生了,所以他上一章说,当你多忌讳的话,民就越来越穷了。所以,这一章,他就是表示,好比说第57章,他提出来,他说你要治国是以正,用兵才用奇。所以一个执政的人,你要以身正来正化百姓。假设说你不正的话,你用技巧,就跟打仗一样,你把政坛变成了战场,你用奇了,这样的话祸福是无常的,天底下祸福不是天给你的,市我们自找来的。
    所以,这一章他就提出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这个政治的政就是正反的正。这个政他用这个“政”字,主要就是说你自己先要正身,你自己身正了,你才能够正人,你自己都没有正,所谓你身子根本就不直的话你影子是斜的。一样的,你上面的人自己很正派的,行的也正,走的也正,说话也正,自然你才可以来正人。
    “闷闷”有点糊里糊涂,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用智巧,好像无知一样的,事实上老子认为,大智若愚,真正最聪明的人有点笨笨的,好像有点傻的。所以,像郑板桥,这么聪明多才的人,他写了一个东西叫“难得糊涂”。我们表示聪明很容易,你能够糊涂好难好难,所以他说难得糊涂。真正一个会做领袖的人,尤其是一个国家的领袖,政治的领袖,就是所谓善于治国的,善于治民的,你要治老百姓无形,无名,无事,你说多少人肯这么做?我们常常说十分能够做一分就不错了。然后嚷嚷,嚷嚷,打知名度,你怎么能让它无形?但是最会当领袖的人无形。老百姓没觉得你做什么事,但是老百姓安居乐业。好像你这个人有点糊涂,但是不昏聩,糊涂是好的,可是不能昏聩,昏乱不可以的。所以,你能够这样的话,你连名都没有。好像你什么事都没做,无事。
    你绝不可以自己拿聪明指挥来显示。假设你整天要炫耀自己学问多么的好,多么聪明,多么为老百姓做事,你不这么做的话,人民怎么样呢?人民也就不会争执了,因为你要好名,大家认为名这个东西真好。我显得我的政绩有多好,我做了多少好事,于是大家都要跟你学,学你的样子,于是大家就竞争起来了。我们争什么东西,争谁会最有钱,谁会最有名,然后是谁会最有权势。名、权、利,这三样东西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所以,这种贪得无厌,从来没有一个人说我贪的,我已经觉得很满足了,很少很少,这样的话,于是老百姓就拼命地争名、争利、争权。要这样的话,假如说你自己在上,你不把这个事情做在无形中间把它完成,而不打知名度,我们常常认为,从前认为一个天子(皇帝),真是做之君,做之亲,还要做之施,古时候的天子说,我是老百姓的君子,领袖,老百姓跟我的儿女一样,做之亲,然后我还要之施,好像只要一上高位了,他就无所不知了,他就全能了,他什么事情都了不起,你要是这么做的话就非常糟糕,所以你能够在上的人,你对于老百姓无求,决不要让他们报恩,也不让他们觉得受了多大的恩惠,你对于老百姓,不但不求他们在金钱方面,在税收方面要还报,甚至于连他们有感激的心都没有。老百姓在这种情形之下,他也不会拿欺诈、玩花样来对付你,所以老百姓非常的淳厚,非常的朴实。
    当在上面的以无为而治的话,下面也无为而化,无形中就化了。所以,我们看一些国家,一个小的国家,治理得很好,或者说一个大国家治理很好,社会治安都很好,这些东西完全看领导人物如何。
    它底下说,言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好像他没做什么事似的。可是闷闷然,有点很闷的。好像有点糊里糊涂的,“卒至于大治”,但是结果都是大治,这不是小治,不是老百姓吃的好了,穿得好了,这些全都不在乎,但是国家平平安安,非常的舒服。假如你曰其政闷闷也,其名无所争竞,于是就宽大淳淳,老百姓的心胸非常宽,非常的大,同时淳厚、朴实得很。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注解:立刑名,你立了很多刑名,我们普通叫“刑名施也”,就是说很多法律,来治理怎么样处罚,多少条东西,明赏罚,于是把赏罚弄得非常分明,“以检奸伪”,这样可以查出来,检举出来坏的、做假的,这叫察察也,察最细的事情。于是“出类分析”,你这样的话,你跟老百姓说这是最好的,好比说今年我们选十大最好的人,明年又选十大最孝顺的人,或者是十大杰出的人,你选了以后老百姓就要竞争。争什么呢?争起来,他自己把人分了类了,好人一类,坏人一类,聪明人一类,笨人一类,这样一分析,明怀争竞,谁愿意做坏人,谁愿意做穷的,谁愿意做无名的呢?于是人民就在这里面开始竞争,故曰其民缺缺, “缺”字从前是破瓦罐子,“缺缺”就是罐子破了。这样下来,我们常常说“察察以为名”也是出于此,有许多人都要表示,我自己细节都知道,全都了解,你们都躲不过我,瞒不过我,这叫“察察”以为名,于是你自己把什么东西都分析得很清楚,然后表示你自己聪明得不得了,什么都辨别得很清楚,同时你说我要用最聪明的人,最能干的人,结果这样的话,于是善恶分出来,同时赏罚也分得很清楚,人民整天忧心,他比我好,他做得比我多,你看,于是他就有赏,于是大家拼命地打知名度,然后夸富,夸能,很多老百姓,老忧虑自己不够。当他这么忧虑的时候,他所有的举止都不是安安静静的,而是非常的惊慌,整天我怎么能够更有名,整天想着我怎么能够更有钱,整天想着我怎么能够往上爬,整天心里就想这三件事,争就争这三件事情。于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人都会以自私之智,求能够脱颖而出。同时,犯了法,用最高的智巧,我能够倒法网,而我不被网住,要非常聪明地才做到,整天脑筋就中日晃晃,永远在那儿想,永远在绕弯子,打主意。你一个人假设心里头专门想计策,计划怎么样能够这样,你心里塞满的都是这些东西,于是你不可能安静下来,你也不可能真正在这安定中间得到智慧。所以,才叫它“缺缺”。这个“缺缺”就跟一个东西打破了一样。所以,它就不能够再回复像它原来那样朴实。所以,凡是上面好苛求的,下面一定用技巧。我们一个人抵不过多少人,无论你自己的智慧,你的才能多么超越人,但是一人难抵万首。而且你一个人的智慧绝对不能够跟大家的智慧相同。所以,当你自己察察以为名,这些在下面的人,他就拿小智慧来投机取巧,拿小智慧来自谨自夸,于是上面好名,下面比你好得更厉害,上面好利下面比你好得更厉害。所以孔子说,“上下交争利,而国伪矣”。所以它底下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举无可正,举无可刑名,你没有东西可以说我这件事情做得很好,证实众人的事情,这一个众人的事情举不出来,不知道他有什么东西可以举出来,当然你也没有坏事举出来才对。唯无可正举,无可形名,也找不着有寻迹可寻,闷闷然,而天下大化,结果天下怎么样?大化,反而大化,是其极也,这就是知其极,党政的人,执政的人,做领袖的人,必须要知道这个。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我们也常常讲的。所以,我们应知道,祸福是无门的,唯人自招,不是从这个门进去我们就有福报,没有,它没有门,没有径,完全是在于我们自己要什么东西。可是,世上的人以为我只要聪明,我机灵,我会巧办事,就是外面装得很机巧,很能干的样子,你这样的话就可以求得福报,就可以免祸。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祸跟福都互相藏着的,所以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那么这是个非常无常的。我们算命、占卦,你问他这些东西,你不如问自己,因为非常无常,只有无常是一个最常的事情。人有祸,我们心里头就恐惧起来了,那么你心里一害怕,怎么样呢?于是你行为,这个祸要出来了,我可得赶紧注意点,于是你想赶紧怎么样能够免祸,你这样的话,你自己行为一端正,那么你的祸害就远了,于是你就可以不会糟杀身之祸。同时,当你自己行为检点了,思虑成熟了,而且你得到事理之所当然,你就不会有第二个祸来了。当我们得到了事理了,我们一定成功。我们活得也长一点,病痛也少一点,事业也很成功,这叫福。可是福气一来,人就开始骄傲,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我多能干,或者自以为我自己的命多好,你们都不如我,结果祸就藏在里面了。所以我们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为什么福不双至,因为福气一来,我们一得意、一忘形第二个福就不来了。但是祸不单行,我们从来不在祸来了之后自己反省反省错在哪里,知道错了就改,责备自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们常说自责真是很难。可是我们真的能自责,这个祸一出来,我们不要怨天,也不要忧人,我们能够自省,能够这样的话第二个祸就不来了,真正能够反省,真正能够这样,自己更警惕,然后你走得更正,同时你慢慢地明白这个理,毛病出在什么,不犯第二个过,就没有第二个祸。可是祸一出来,你不是怨天就是忧人,而且我们迁怒多少人,自己这口气没出来,怪这个,怪那个,就叫迁怒。所以说一个真正好人,有学问的人,不迁怒,不二过。不迁怒,我这件事情出来了,这个祸害出来了,我自己的一股怒气,决不找一个无辜的人来发,惹我的是哪个人,或者我自己做错了事情,结果我不是怨家里人,就是怨朋友,要不然怨命,甚至于怨天,你怨了半天,第二个祸跟着就来了。所以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只要我们了解,当一个祸来了的时候,我们立刻想想这是我们自己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一定自己有问题,然后你自己这么一想起来,你自己就不会再去犯第二个错了。
    古时候大禹,人家一说他的过错,他就给人家拜,谢谢。严回,文过则喜,哎呀,我又知道我犯什么错了。他真正喜呢?这样的话我下回不犯第二个错了。可是我们常常责备人家非常的严,责备自己非常的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只要一有福气,我们的毛病是得意就忘形,骄慢的心就生出来了,骄慢的心一生出来,你自己的行为就不大走正经路了,也不敢端正了。当你走斜路,放逸傲奢,一切都来的时候,所有的事情就会不成功的,而且有时候也会丧身失命,这些都是大祸,有时候大祸来我们多要注意,有时候常常是“皮肤无罪,怀碧其祸”,他没犯什么错,他有好东西,这个碧代表财富,你越阔你丢的越多。所以强盗要绑票要绑什么人,他绑就要饭的,要饭人一个,命一条,要杀就杀吧,他必须绑最有钱的人,他要偷就偷最好的东西,他没有的东西。所以了解这个东西以后,我们这才知道,塞上老翁,他无论福来了,他祸来了,他老是说一句话,焉知非福,然后市焉知非祸。人家给他道喜,他说焉知非福,人家去安慰他,他说真是可怜,他说焉知非福,就是他深深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了解这个东西。因为天底下的事情,当你到了极点,好比说八八六十四卦,到了“博”到极点了,到“辟”,底下就是“辟泰来”,所以我们可以这么安慰人家,但是我们自己要知道,“乐极生悲,多藏后亡”,“孰知其机,其无正”,所以圣人都可以把这个看得很清楚,所以塞上老翁真可以称为圣人。世人怎么会知道呢?这个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所以王弼注,他说谁知善至之极乎?只有唯无可正举,无可形名,闷闷然,于是天下就大化了,这就是叫做极,就是你在上的不要多事,无事不要生事,能够这么做,正是定,常也。所以其无正,就是说它无常,不定,不要自己以为自己,哎呀,我的福气真好,我的学问真好,我的运气真好,人无千人好,花无百日红,没有一个花可以开一百天的,一个人不可能说三年都连着走顺路,不可能。所以,了解这个以后,这才知道,祸福如此的不定,其无正就是不定,其无正、不常。这样不定又无常,是谁给给我们祸福呢?全在人为,自己造的。所以我们有一句俗话,天作蘖有可活,自作蘖不可活。天做蘖,我们还可以对于自然的灾害想想办法,人作孽不可活,所以我们讲佛这么大的神通,这么了不起,但是它有三不能,“定页”不能办,连他自己的家属都不能办,所以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要记得“正复为奇”,我们是以正治国,这是对的,复以奇用兵也。故曰正复为奇,当你正返过来就是奇,善复为妖,你做的是好事,但是做过了头一下就变之为妖。你这个立善以和万物,这变之复有妖使复也,一旦复转过来,回过头来,我们常常说物极必反。当你到了极点,它一定返回头来,所以正负为其,善负为妖。
    一些东西,好比说我们学佛,所有天下的宗教,都是改我们为善,但是你假设说做过头了,“复之”,反回头来了,到了极点了,你就变成欺诈,变成伪善。我们都知道刚开始的时候耶稣上十字架,那时候的弟子们,一直到回来圣彼得在罗马被倒十字架钉死,这些弟子们,那种想要把基督的精神弘扬的,那不得了,这一帮人都跟菩萨一样的,可是等到他们到了中世纪的时候,当他们拿到权利以后,你们看看那个教皇,教皇是无恶不作,杀盗淫全来,跟原来耶稣上十字架的情景完全相反的。所以“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久已”,我们正是常的,奇是非常的,正是方正的,奇是诡异的,专门耍手腕的。我们应该以正治国,是以奇来用兵,而我们应该知道祸福是无常的,现在反正为奇,反善为妖,都是矫枉过正,同时还有一个过犹不及,我们不到,固然不好,但是你超过了,也一样得不好,过跟不及完全一样的,这些东西,我们人迷惑在这个里面已经很久很久了。
    那么怎么会正的变成奇的?本来应该是正正当当的,怎么会变成投机取巧,本来是一个好事,最后会变成坏的,因为世上上的人不知道造化变迁的这个终极是什么?这一个变迁,这一个造化不是有一个上天在给我们造化,我们群生自造自化,我们常说这是你的造化,事实上,没有造化宫,是群生自造化。我们自造自化。所以你不知道祸福无常之理,天底下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也没有一个永远坏的,所以当一个人悲哀的时候,或者是失恋的时候痛不欲生,我说你等三个月好不好,如果你等不了三个月,你等一年,人有一个很好的健忘,这个这个健忘虽然我们认为短处,事实也是我们一个很幸福的东西,就是我们多么悲哀的事情,你不钻牛角尖慢慢也就忘了。你多少得以的事情,我们净说当年勇,当年怎么了不起,事实上慢慢慢慢人也忘记了。
    那么就是因为善忘,所以我们忘记了怎么得祸,怎么得福。假设我们真正了解这个东西的话,我们知道祸福无常,于是我们所要的那个可欲,那个欲望我们知道知所止不贪求,就到这了,挺好了,我永远在感激,永远自己在庆幸,你能够这样的话,于是就可以不迷惑。问题是假设三个人一块走,一个人迷了路了,其他两个人还知道怎么走,甚或这两个人都迷路,中间只要有一个人知道这条路怎么走,你还不会迷路,麻烦是三个人同时都不知道路,假如你全国都不知道路的话,“人之迷,其日固久”,假设全都不知道路的话,这问题就太大太大了。
    所以这底下“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责”,他说你何必再责备人家呢?因为大家已经糊涂了太久太久了,于是这个世界才会这么乱,大家都不能够安居不能够乐业,所以他说真正的圣人要“方而不割”,我一个人我走路做事方方正正,但是要记得一个方的有四个角,这四个角,会伤人的。所有四方的东西你碰了它的角就会伤人的,你看这个桌子都弄得圆圆的,为什么弄圆,就是你碰到它你不会受伤,而它自己也不会受伤,当它伤了你的时候它自己也会受伤,我们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人太方了,方到有棱有角,这个棱角非常容易伤人,但是你的棱角早晚也被人磨伤。所以“圣人方而不割,以方导物,舍去其邪”,把这个邪的去掉,但是你千万不要“以方割物”,割物就是划破人家,那么“所谓大方无隅”,这也是老子的话,大智若愚,大方无隅,真正一个大的方,你上哪去找它犄角,隅是角。所以无隅就不伤害人,那么这样的话,我们自己也不受伤害,所以你千万不要以一人的智慧,一人的能力来断定一切事情,来制定一切事情,而且不要坚持行事,必定要这样,当我们说必定要这样的话,常常不是为事情,而是为形势,而且要“廉而不刿”,廉是很好的,指俭,所以老子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廉是好的,但是你廉到刿的时候,刿就是伤,你看这拿刀子砍,这边是个岁字,那边是个刀子。你一廉的话,你就会有一点棱了。我很清廉,我什么都不要,你这个东西不必替自己太表示,当你故意的表示自己多清廉的时候,棱角就出来了,当棱角一出来的话,一定刿是会伤到人的,也会身到你自己。
    所以我们是“廉以自处”,是我的我可以用它,不是我的,都有所属,所以虽益好但莫取,这是真廉,但是千万不要拿这个去伤害到别人,这个就是不要自己炫耀自己的廉,不要自己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不是自以为是,当我们觉得我自己多清廉,你说你自己多清廉,换句话说就是别人多贪污,你清廉就清廉吧,我自己心有这个想法,自己做做的是这样,不要炫耀。当你真正廉的话,廉到伤人的话,这就不是真廉了。
    “直而不肆”,我坦直但是不放肆,世上有多少人说是非道人家长短,而说我是直心,我是个直筒子,山中有直树,世上无世人,山上的树直,世上的人没有直的,很少人。因为我们拿言语伤人的话,自以为自己秉持公道,自己以为自己非常直,这不过是假借直之名,来放肆,逞口舌之欲,攻击别人,你自己心里多直,我是坦白的,我有这个话我就这么说出来,不绕弯子,但是千万不要放肆。只有圣人他是公正的,他不会偏着一面,也不会结党营私。佛家说直心做道场,真正的圣人是以正直来待人接物不绕弯子,不绕小道,不用僻静,不用邪方法,但是你不是用直来哗众取宠。以直的名来行放肆的事实。所以真正直是好的,但是不可以肆,不可以放肆,放肆就是攻击到别人。“廉,清廉也;刿,伤也。以清廉清民,令去其邪,我自己的清廉,跟老百姓什么都不要,这样的话,老百姓他自己也就会清了,令去其邪,这样的话挟持都不来了,令去其污,于是把它的污水都去掉,但是千万别用清廉来伤物。我们都读过《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说青莲而不妖。我们读过几天书,了解做人的道理,我们可以出污泥不染,但是要记得,底下一句话更重要,着青莲而不妖,青莲就是你方,你廉、你直、你光,就是许多花水一洒就夭夭翘翘的,它是亭亭玉立,它也不摇曳液曳的,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圣人他很直,他很方,他很廉,的确有光辉,但是他不自以为了不起,而不自己是真正最了不起的,所以它直而不视,“以直倒路,取其辟”,辟是小路,“而不以直计废也”,废就像浇人家热汤似的,不是拿这个,你看我多直,这个东西不好,直言不讳,这个不是的。所谓大直若诎也,当我们要劝一个人,我们要绕一个弯,真正的大直,你常常这么走的话,常常不能达到目的,有时候要绕一个小弯,它倒可以达到目的了。所以,在座的都听过我说过“东方朔”这件故事,汉武帝前头一个不能说弄臣了,是一个专门说笑话的东方朔,汉武帝的乳母,把汉武帝奶大的乳母,这个奶妈的儿子犯了罪,要判死刑。这个奶妈就要求汉武帝,当他要立他的儿子,他立太子,要先把立太子的妈妈杀掉,所以这个人非常厉害的,这是在历史上非常果断的一个人,他就没法办。她就求东方朔,说明天怎么办呢?明天就要判我儿子死刑了。他说皇帝前面我不能说,怎么说呢?东方朔明天你上了殿你就求皇帝,赦你儿子的罪,皇帝一定不理,你就不要再死求,你就走出去,走出去你就几次回头看,以后的事情就交给我了。所以第二天乳母就按照他的话去见汉武帝,说我的儿子实在怎么样,但是请皇帝发恩,不要怪他,能不能免他的死罪,汉武帝当然不肯,于是她就走出殿,一直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就说,你回头干什么,现在皇上已经不再吃你的奶了,汉武帝说好吧,大直若诎。你要直接跟他说绝对没法办。
    像历史上还有一个人,这个人最爱他的小儿子,从前都是把公子(国君的孩子)拿来质押到另外一国去,这就跟我们典当似的。结果是太后专政,她最爱她的小儿子,于是把小儿子拿去一个国家,因为那个国家指名要她的小儿子做质,太后怎么也不肯,巡诚就劝说,说这个国家既然要,就把你的小公子送去吧,太后说谁要再敢说让我的小儿子去做质我就杀他,你说怎么办?这是国家大事。于是一个老臣拄着拐杖跟皇后说,说太后我有话要跟你说,说我有一个小儿子,现在成年了,我要请太后给他赏一个官,太后说男人也爱小儿子?他说不,男人比女人还厉害,最爱自己的小儿子。她说是啊,我也很爱我的小儿子,这些群臣不懂事,专门来挖我的心头人。他说太后啊,我觉得你并不爱小儿子,你真正爱的是长公主,她说哪里,我最爱的是小儿子。他说长公主出嫁的时候,你给她梳头,拿着她的手哭着说,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回来。为什么?我们上次讲“三规”,假设女人被她的夫家(离婚),把她除了,这叫“大规”,要不然的话嫁出去的女儿永远不准回来的。所以太后看着长公主这么舍得不,但是说我希望你永远不要回来,他说你看你爱多她,现在你爱你的儿子,太后你健康的时候小儿子都没有问题,但是万一你千秋之后,人家想想你小儿子对国家尽过什么责任?到那时候吃亏的是他呀,所以我觉得你爱长公主远过于小儿子,太后说好吧好吧,让他去做让质。所以这都是大直若诎。能够知道这个的话,我们自己光而不要,“光见其所以弥,不以光照其求隐匿也”,我们说出来这些事情,只是一条路,你这条路走错了,但是不要谈人家隐私的事情。你不可以做相愿,所以孔子说“勿襄垣之圣人也”,孔夫子认为这个不对的他就直接说出来,但是襄垣做好好先生,什么都不说,你要做坏了,活该,是你的事情,但是从孔子就说“勿襄垣之圣人也”,所以我们给人家的光,为了给人家照明白,让他不要迷,但是不是拿我们的光把人家的隐私都照出来,锁钥明道若昧也,大智若愚,这一个道是给你照道的,但是他明不显,这个道已经有亮光了,知道怎么走了,所谓明道若昧,“从间以息末,不功自复也”,我们都守着这个根本,把这个末节不要太所谓攻,攻就是拼命的一定要怎么样,方就是一定要怎么着,结果你的方会割人。清廉好,你觉得自己比什么人都清廉,而且炫耀,还要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刿,也伤害人。你一直的说,直心是道场,不弯弯曲曲地说话,但是你直而不肆,不要放肆,不要攻击人家的心病,所以你这才真是光明磊落,可是自个不炫耀,为什么?因为我们能“同光和尘”。所以,以上的圆、廉、直、方啊,方就是假设我们说要修行的话,说到佛法,方就是证件,最要紧的证件就是去我直,我们最难去的就是我直,直以为我。廉就是简,真正的就是把事情无事不可生事,“真是唯道至损,损至又损,无至于无为”,许多事情来了没有办法,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多事,能够少一事就节省一番精力。凡是一进事情不值得我们用生命换取的可有可无,所以这叫廉。直的话,直心是道场。光就是明,这个真正光明,你真正自己有光明的话,你绝不会得少为卒,你也不会为德言德,多少修行的人,自己以为自己礼上懂得了一点,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我已经悟了道了,这叫做为德言德,为正言正,因为是德少为主。我们对于物质永远不知足,但是对于学问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多,比别人强,以为自己比别人知道的多,而且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比别人善良,所以在这两方面,精神方面、学问方面,我们永远自己满足得不得了,对于物质方面我们永远不满足。所以,这也是修行的要道。
    在修行的时候,千万要记着,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才逢正道。最要紧的就是以无为本,气动了,气急了,热气起来了,不要管它。当你一若有为,什么都完了,什么都会出问题了。所以我们知道着魔是你有为,而且存心有为,什么都看得见,我想要看光就看得见光,我想要摇就摇了,我想要动就动了,所以一切任随自然,这样的话才真正方、廉、直、光,而不能不割、不贵、不肆、不耀,修行也要看这个。做人是靠这个,治国更要靠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五十九章
第五十九章

    前面第五十八章讲,说一个真正做政治领袖的人要无为而治,第五十九章就来深说无为的政,所谓五为之政治是什么呢?你必须先具有所谓无为之德,无为之德最要紧以啬为主,他提出一个啬的啬来,那么以佩服降服,来作为他的服,辅佐然后你必须日积月累成为功,这样的事就是告诉一个人你怎么能够立本穷源,最要紧的我们这个本和源比什么都要紧,他这个“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个啬字的意思就是说你有而你不用,俭省。比如老子他说“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这个俭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俭省的俭,那么为什么他要提倡俭呢?他说俭故能广你能够俭省的话,你就能够广,这个俭省不只是钱财,包括钱财,包括精神,包括你的能力包括一切,不要浪费。因为你能俭,比如说我们的精神是有限的,我们不把精神浪费在所有的事情上头,我们觉得这一个人的精神体力是有限的不值得花这么多精神的话,不要用在上面,所以啬是有而不用的意思,农夫说架啬只艰难,我们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看看他的注解,莫若,犹莫过也。这个治人事天没有一个比啬更好的方法,更有治理之道的,像农夫、农人之治田,他们耕田务“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他一定怎么样不能够说让田地里头杂草很多,你要让只有你种的小麦,你种的稻子就是这一个东西,头一样要去其特类,不同的东西,你这里面良幼不齐的话,结果那坏的草,坏的东西就把这个好的应该种得的东西的养料有都吸走了,所以“物去其殊类,归于齐一也”。为的是什么大家齐齐的就是这一个东西,所以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一切东西完全让他自然的长,你不必要他着急他怎么荒芜了,会长病了,除其所以荒病,你要让他没有灾荒,农作物不生毛病,最要紧的是怎么办呢?“上承天命,下绥百姓,莫过于此”。你上面要承天命,农夫要耕种,最要紧的是春天在耕种是不是,冬天不必做,下绥与百姓,这个是指治国的人说的,你顺其自然,然后“绥”是安抚,下面让百姓都安定,能够丰衣足食,这样子莫过于此。没有再比这一个啬更重要的了。
    说一说治人的道,也就是事天之道,因为人天是一气相通的。所谓天道在哪里?天道就在人间。所以了解了这一个意思以后,你还没有治别人的时候先修自己的身,你修身也是以啬为主,我们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精神,不是说没有精神没有时间,而是说你有你不浪费,我们能够不浪费啬是爱惜的意思,啬也是俭约了意思,我们能够俭,能够把不必要的事情化繁为俭,简单一点,不要把事情弄得铺张的很多,结果根本自己没有办法能够做到。比如说多少个大企业后来为什么失败,扩充扩充扩充,结果当你一个组织只是为扩充而存在,只是为维持这个组织而存在,没有其他的意义的话一定会垮台,所以你要了解治人就是治理人事,治理人事也就是人为的一些事情,事天就是顺应天然,顺应自然,老百姓喜欢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这个就是顺它自然,老子说天事自由明事,天听自自有明听,天看谁的?天看老百姓看谁,老百姓喜欢谁,天听谁的?天听老百姓说的话。我们之所谓天就是天然自然,我们最自然最天然莫过于婴儿了,老子一再的提我们能够不能够和婴儿一样呢?顺其天然,那么柔弱,这个就是说人最主要的是以啬来修身,然后你做一国家的领袖,拿这个来治理国家,啬就是不要多费、俭省,我们知道小富由俭,大富由天,一个人一个国家我们小有钱,由哪里来的?俭省来的,今天这个俭省一点,那个俭省一点,你就可以积少成多,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的台湾说实在的,没有可耕植地,可耕种地很少,中间一个大山,我们怎么能够像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俭来的,俭省来的,刻勤刻俭才有今天的台湾。我们能以那么一个小岛有这么多的外汇的存底,这个是大家又勤又俭,而能够有今天的,所谓啬是要少不要浪费,同时你能够不浪费根本从什么做起呢?欲望少,寡欲,欲望要少,我们欲望多了,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当你欲望多了你就不可能不浪费。
    比如我们女人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爱买衣服,本来已经一衣橱的衣服了,可是走到外头一看忍不住又买了,有时衣服买了根本都没穿,有时一年只穿一次,也就是了解这个不但我们不浪费,欲望减少,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塞其兑,闭其门”,开口神气散,语多必失,话一多了一定有失言的。同时道家说少说话,说话伤神、劳身,所以他说,“勿摇而精,勿劳而神,行勿使汝思虑盈盈”,我们这个有吧,你不要把你这个精,精华的精老在那摇晃、摇动它,务劳而行不要让你自己累的不得了,我们现在人人都很忙,人人都说我很忙我好忙,自己很忙是表示自己的重要,事实上我们做了很多不必要做的事情,让自己身体非常的劳累,假如了解这个的话,我们知道不但你的精神不要浪费,你的身体也不要让他过劳,你能够这样,根本要勿使汝思虑盈盈,不要整天东想西想,我又要这么做,又要做那个,这就是你的私欲盈盈,永远不停的在那自己找麻烦,这样的话使你的精神不泄掉,不费掉,不伤掉,那么自然你就精满了。你的精满了以后,你的神也就足了,当你精满神足的话,体的气也就盈了,精气神的根本最要紧最要紧我们表现在外头的,是我们身体非常强健。我们谁都愿意长寿,可是你要长寿必须健康,你要健康必须你的精气神都得满,你要精气神能够充足,能够满足对要紧的就是不要浪费,不浪费就是一个字啬,我们普通人说别人这个人好吝啬,有钱舍不得花,这个人啬的话。假如他不是占别人的便宜,那么不是专门只进不出,这样的人叫吝啬,我们叫小气,但是假如他自己能够很俭省不浪费这个啬是值得鼓励的。
    所以我们能够把这种东西自己精气神都能够充足,都能够盈满了于是自然身体可以健也可以延年益寿,拿这个来治国的话,你必须把这个先用在自己身上,假设我整天忙忙乱乱的,事情没有做好自己忙的焦头烂额,这样的话你怎么样能够帮助别人呢?所以你必须先在自己能够把这几事件都做到,然后你才能够治人。假设你能够把人事尽到了,自然也就可以事天,因为这就合天理自然之理,春天该耕种了,夏天该成长了,秋天收成,冬天收成,所以春耕、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的道,我们人也应该这样,所以我们常常虐待自己不知道怎么保养自己的精气神,因此身体多病、因此短寿。我们治国家也是这样,你自己先把自己治好了,你不浪费,老百姓自然也跟着你学,你不要弄那么多的法令,那么多的规则然后你治理简单了,现在是法令如毛,立的法多的不得了,但是执行起来都不好好执行,人家没法适从,好人不知怎么走,坏人就在钻空隙投机取巧。所以说夫为啬,是谓早服;他的注解是早服,常也。只有你能够不浪费啬,这就是预先能够行使,什么东西预则利,你一切都先准备好,可如说我们每一件事情我们先在心理都计算好,计划好了,有了计划,于是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你好象什么事都没做,事实上你早都计划好了,每一个人一点事情,于是大家不觉得累,大家也不觉得偏劳,而这个事情做成了,很简单就做成了,否则的话你不知道。不知道早服,我们这个服有很多的讲法,一个各家的注解不同,各家注解都对,他说是一个预先你把他计划好这叫早服,还有一个服是服从,于是你把这一些都计划好了以后,你老百姓就会很早的服从你,一切都做好了老百姓觉得不累,很容易做到,这些老百姓就早服了,那么另外一个就是说老百姓对于你安排的这么好,觉得你计划的非常完美他们也容易服从,于是他真是心悦诚服,他佩服你佩服的不得了,于是他就依着你的做,所以这是服从的服,当老百姓真是心悦诚服的话真是佩服你佩服的不得了,你放心他不会明着依着你,暗地里根本背着你,他会一刻都不离开的知道你是为他好,于是他就永远的真正可以非常提前的更容易让他们服从
    或者这个“服”作降服的讲,这个降也说得通,就是说你能够啬你才能够去除妄心,这只我们个人的修身、修心了,你能够啬,你妄念就减少了,当你妄念减少的话,杂念少了,对于物质的欲望可以降服,这样的话你就没有太多的非分之想,我们这个可以不必要,能省就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致虚极,守静笃。这是老子最常提倡的,能够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富气养生,否则的话我们怎么能够养我们自己?没有办法的。所以能够这样,他这个说能够“早服谓之重积德”,一个人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治理,必须人民服从你的法律,佩服你的治法,那么这样的话,你也可以积这个德,这个德不要当德行讲,当得失讲,你这个所得的,就可以加重,可以积攒起来,同时假如能够早服的话,能够早早的降服我们的欲望,这样的话,我们的心不向外奔驰,我们的不衰,精力充满,你的所得就一天比一天多,而且你的每得要不积的话,就不重的,你能够积的越早,于是你才能重重的得到东西。
    所以我们看王弼的注解“唯重积德不欲锐速”,你要是加重积德的话,不要快,不要太尖锐,不要太快,你知道“其进锐也,其退速”,冲上前只能冲这一步,所以我们常常说骑者不立,跨者不行,你踮着脚着,你这时候高个两寸,你能永远站着吗?所以骑着踮着脚的人不能够永远着,你大踏步走,我比你走的快,大踏步走,跨者不行,大跨步走,走不远的,所以他这个提出来,你提高或者走快。所以才能够使它“早服其常”。我们千里之行,始于头一步,你飞高也是从低起,所以你大也是从一点土积起来的,一切的东西,你人让它成为常,我们走路我们说快跑快跑,你跑不了多久的,你缓步慢慢的走,你可以走的很长,走的可以长成的这么多,我们把它习以为常的话,于是就说这个叫做早服,这个是王弼的说法。“故曰早服谓之重积德也”,这样的话的你所得的才可以积蓄出来,而且非常厚重的积起来。所以能够我们自己修行,假设我们把我们的欲念减到最低,把我们的妄念减到最少,然后这样的话,你对于道非常的服从,你起居都不离开它,自然你这慢慢慢慢的越养越深,我们有工夫就定下来,不要心里慌里慌张的,整天想这个,想那个,只要有机会就把心静下来,不是说打坐的时候才打坐,平常的时候,只要不是待人的时候,甚至有时待人的时候,有的人说不停,你可以听着他,你可以自己入定,这是很好的方法,这样的话你又不得罪人,同时你也不用说对于对方不礼貌,有时候老太太们,妈妈们唠里唠叨,你还很烦,你听着她,你还点头,好像都听得懂,然后你自己入定好了,你还可以睁着眼睛,你可以在说话时候心里都不动,能够这样的话最好,我们抓着空就坐一下,你能够这样的话,你自然养的就深,积的才厚,你养的不深,你积的不会厚,天底下的事情不会一就而成,说是我踏一步就成功了。没有的事情,你多聪明的人不可能很快就成功的,都是要积下来的。所以你这个东西了解的话,我们知道因为物欲还没有开头之先,你就用简约啬落养它。
    我想要出去走走大街,去shoping,想一想还不如借着这个机会养养精神,要不然又花钱,又费神,在你物欲之先,因为我们还没有到那个见了可欲而心不乱时候,所以我们内容把这个可欲的东西,说见见它,先养养这一个,所以能够在这个物欲还没有开始之先,我们先拿这个简约来养它,时时把这个存在心里头,搁在心里头,我们说依附,服从我都一直的保存它,这个不是一天的养,尤其是我们修行,绝不是一天的事,一个人的修养,我们怎么叫修养?是你又要修,又要养,我们养一个孩子,因一棵树,我们说十年树树,百年树人,你十年才把一棵树种好,你一百年才把人能够治好,这一个都是要养,所以我们说连我们自己的修养也不是一天的,当我们的欲念挤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欲念来的,赶紧自己说我要保养我的精气神,我要保养我的钱财,我要保养我的身体,不要浪费。能够这样的话,你才可以治人,才可以示天,所以能够养的深,才能积的厚,然后重重的累计起来,这就叫重积德,你能够重积德,自然物富民丰,这一个家业,一个财产,都是慢慢积蓄下来的。假设我们银行里存的款,我们不停的开支票,最后开的一定是空头支票,假如说我们往里头积的多,由小富慢慢积成的富,同样的,我们的德行如此,我们的修身养性也是如此。
    你能够这样的话,“重积德则无不克”,当你真正能够重积德,你的德行积攒的这么多,这么厚重,则无不克,没有一个不克服的,没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当你能够这样的话,于是你的道行就一天比一天增加,你的德行就一天比一天的显著,于是没有一件事情不可以克服,能够我知德行,我德修养能够和于万事,任何人我都能够帮忙,任何人用着都合适,这样的话,你几乎可以和天地的德配在一起,所以我们常说,在这个宇宙之间,天地人是三才,人所以能万物之灵,是因为我们会积蓄,会储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章
第六十章
    第五十九章是说你必须是圣德,而且这个德还要积的很厚。于是,可以治人,可以视天,同时还可以长生久视。上一次因为讲到后来长生久视没有好好讲,什么叫长生久视呢?好比说打坐有好多种方法,像观自在菩萨,他就是观,这是佛家的久视。道家的久视就是你注意你的返照,好比说他们要丹鼎炉火这些东西,你就注意到这个东西不变也不离开,能够这样于是你的心跟气就可以守在一起了。道家最讲究的是气,所以你能够心跟气相守,我们管这个叫抱原守一,抱着原来的,这个原来的很要紧的精、气、神这三样东西,你能够守这个一,就是修行的最要紧的用色。因为你不往旁边管这些事情,你只是守着这一样。那么你在佛家也是,你听声音也成,密宗里面观名典,这些东西都是抱原守一。我们修行打坐就跟农夫一样,所以他提出生根固袛,很要紧的,你这个根一定要砸稳,根砸稳了杆才能坚固,要根广底坚固的话,你就必须记厚,你能够记厚了于是你不但可以治国,你也可以视天。老子,把这个天看的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说的天,而这个天就是自然之道,所以你能够这样做,你必须要德行积的高,积的厚,才可以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就说你怎么能够以道治天下,你要以道治天下,最要紧的是拿静为根本,这一章老子实在是很有意思,好像他也很会烧菜一样的。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很妙。我们会做一点菜都知道,小鲜是什么呢?小鱼。这个小鱼你也不能刮鳞,你也不能去肠子,同时你烹的时候不可以翻来覆去,你假如说整天再搅和它,最后全烂了,所以他说治大国要跟煮小鱼一样的。小国容易治,国越小越好治,国越大人民多,国越富强同时人民也很骄傲,又很奢侈,所以很难治。你要治大国,就要跟烹小鱼一样,所以你不可以拿铲子不停地铲它,不可以动它,否则的话,这小鱼全烂掉了,鱼就不成为鱼了,所以治大国也是这样,最要紧不扰乱他,不麻烦他,最要紧的就是静。这个静字的用就是说可以无为,你让一切安踏的自然,你不提倡太多的理想、理念这些东西,弄一些刑法都不要,尤其是不可以变法。好比说美国的《宪法》,从立宪以后,美国不是说每年改改《宪法》啊,没有这样的事情。《宪法》不可以常改的,当你立《宪法》的话,你必须知道根本,《宪法》是长的,这个东西不能偏,你知道了这是个《宪法》,你定下来以后不可以常改。你假设说连《宪法》每年都改一改,好比说我们中共三反五反大跃进,然后又是文化大革命,现在改来改去的,所以中国真正浪费了四十年,很可惜的。台湾我们好像十年之内改了三次宪法,越改越不像样,这样的话就是说你不懂得烹调之法,你也不懂得治国之法。你这么样搅乱人民,人民不知道怎么样,所以他觉得很麻烦,认为这个非常痛苦,于是问题就出来了。问题一出来的话,国家就会乱了;国家一乱,治安就坏了。因为一乱善良的人只好忍,不肯安分守己的人就忍不住了,于是开始不是偷就是抢,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所以乱就来了。我们知道,静是急躁的君,所以说静微躁君,君就是领袖的意思,你真正能够静下来,一个人脾气急躁的不得了,你怎么对付他,你跟他一样急躁打起来了,所以当他急躁的时候,你最好的办法不要理他,你静下来,他急躁你也急躁,这一下不得了了。急躁非常容易出毛病,我们知道天底下多少不幸的事情发生,杀人啊、放火啊做这些事情,都是因为急躁而起,所以你真正能够静下来,不只是外表静下来,而你心也能静下来。你心静下来的话才可以看到真实是什么东西,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告诉我们治一个大国就要跟烹小鲜一样的,不要多搅动他,让他全绮贞,就是小鱼你煮了烹了,完了以后一看还是小鱼整整齐齐的,假设你自己乱动的话,那个小鱼就烂的一塌糊涂了,根本什么都看不到了。我们治大国之道最要紧的也就是修行之道,所谓修行之道也就是这样,不要时时用我们的意念去干扰他,自己说我是不是气动了,我是不是会要见光啊,你用意念来干扰他,你永远静不下来。道家说你要用小火慢慢煮,这是道家的修行,正跟他这个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你这个小鱼让它熟,急着一炒鱼还没熟呢,你要是翻搅它,它烂了,所以我们修行也要慢火,要忍耐,自己不要用意念去干扰他。好比说我们只要一想,人人都气动了,我怎么气不动啊,你的妄念静不下来。人家都见光了,我怎么没见光啊,气会动,光也会来,都不是真的,真正的东西是在你非常、非常空而又静的时候,没有妄念的时候才见到,自然而然见的东西,所以道家讲修行也是要讲微火慢煮,底下我们断断句,什么若烹小鲜呢?他说是不要扰它,躁则多害,静而全真,你一烦燥害处非常之多,你只要静的话,你就可以把真的都能够全,所以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国家越大,做领袖的越得安静,这样的话然后乃能广得众心。你要乱动它,结果是越治越乱,所以我们说理一堆乱丝,你把乱丝找着头,你在中间乱拨没用的,你把头找到了自然就抽出来了,所以理乱丝主要就是找这个头,所谓理也就是理啊,我们治理什么东西的理,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这样讲于是普通的也跟我一样,我们按照合理的事情做,真正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我们人很爱鬼鬼神神的事情,也爱谈鬼鬼神神的事情,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子不与怪立乱神,孔子从不谈这些事情。为什么呢?我们看注解,你治大国就像烹小鱼似的,你一旦拿道来立天下,莅是临,我们可以说请你光临,请你立止,就是你拿道来治理天下的话,结果鬼也都不会闹了,其鬼不神。为什么?你外头没有麻烦你的老百姓,你也没有麻烦自己,你里头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外头没有烦扰,里头没有什么可怕的,你只是拿这个道来对付事情的话,怎么样呢?来治理它,这鬼钻不到缝子,所以不能够为莅,鬼来作祟,鬼不做莅鬼不为祟,我们只要敬而远之,因为你请神容易送神难,千万不要沾惹这些,沾惹了以后赶不走的,那时候倒霉的是你,所以我们了解这个的话,所以你喜欢怪莅乱神,都是因为什么时候喜欢呢?都是因为你不安,或者你不满意。你心里不安,你对于人觉得人事政治现环境,你感觉没法使你安心,你对于目前这种生活非常不满意,于是我们在人间找不到了,于是我们才好鬼神。所以这些东西好比说我们看历代的历史,这些什么这个道出来了,这是个活神仙那个什么,都是在乱世出来的。因为是乱世,于是大家想要有所依归,想要找一个可靠的,人既然不可靠,只好找鬼找神,于是这些人就装神闹鬼,所以台湾出了这么多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心里不安。我们修行记得千万不要我一打坐就想求神通,就想见光,就想气动。真正这些东西你想要的话,独影意思会给你现出来的,只有在你真正一念放下、放松,常常你想不到你所得到的东西。像昨天楚先生头一次打坐,外头一响动,我昨天跟他说,我说你大概是在昏沉状态,他说有一点。就是在他半昏沉状态的时候,一声响,结果把他的昏沉切断,同时这一声响的时候,他第六意识没起来,在那一刹那中间真空,平常我们得到真空不容易,就说我空无一念不大容易,所以他突然间光一闪,而且觉得整个身体气一下往下沉,他说从来没有过这经验。了解这个了以后,我们千万不要求神通,求这个,求那个,你只要有所求,于是魔就会找到了,这个魔哪里来的,是你心里自己找来的。所以在经里五十种阴魔境界,甚至于二乘出地菩萨都会在五音里头琢磨,这是很要注意的事情。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鬼没有了神莅,因为这个神不再伤人了。为什么伤人呢?因为圣人以道治天下民心安了,衣食足了,生活美满了,于是老百姓怎么样呢?自感淡薄。觉得这么过日子太好了,所以当他能够淡薄来处理他生活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多的欲念,也没有什么恐惧。假设我们整天穷的怕明天没饭吃,阔的怕绑票,你这个人永远是在不安恐惧中间,那么你在不安恐惧中间,于是所有的心里头一乱的话就要想要找个依归。假如你心里不乱,你对一切都满足,心魔就不会生出来,我们知道四个魔三个都是自己找的。天魔在天上,我们说在天上的魔王只有两种情形才出来,一种情形就是说你自己愿意琢磨他就来了,你一叫他,他就来了;另外一种是当你有大成就的时候,他的魔功振动他自己不安了,他说天下有人要成就了,成就了以后我就少了一个魔民了,我得把他收回来,于是就下凡了。下凡了拿各种里试你,最好试的就是色、权、利这些东西,所以你看有成就的人像耶稣在旷野里头魔鬼来试验他,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的时候天魔也在试他,以色引诱他,以权位引诱他,以财富引诱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最爱的就是这三样。你能够没有欲念同时你不害怕,你这样的话心魔不生了,不是说鬼变成圣人了,是你不招鬼,鬼就不来了。你知道鬼在我们旁边很多、很多,而且他很爱凑热闹,但是他很怕我们,他只想怎么能够出点花样,他要弄花样的时候,是你心虚的时候,你有欲望的时候,你想要找他们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就来了。鬼不是不要捉弄我们,而是他没有路可以来捉弄我们;他没有路里捉弄我们,所以他就不伤人了,非其鬼不神啊,因为其神不伤人,不能伤害我们。他之所以不能伤害我们,是我们不给他机会,所以神不害自然也,为什么呢?因为你只要万物都守其自然,则神无所家,你完全守着自然,我一切任期自然,那么神无所家则不知神知为神也,他没法加在你身上,没有东西加在你身上,你就根本不知道有神这东西,所以不是这个鬼不神,而是说你不招惹他,他就没有办法了。我们常说心中若无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啊,我们怕鬼,为什么?你心里有亏心事。武则天在临死以前,他也是觉得很多冤魂来找她,好比说像王皇后都来找她,因为把她害得太惨了。像李世民唐太宗也是,等到天下平定了以后,他老是不能睡,老是鬼来找他,所以没有办法于是就让两位大将军守门,两位大将军一守门,这种武人有一种非常强的阳刚之气,所以鬼就不能作乱,后来不能让两个大将军老守门,于是就有门神。我们古时候画的门神,门神的画像就是当年的那两位大将军,是帮着李世民打天下的。我们真正心里没亏心事,我们没有害过人,我们没有欠人的钱沾人家的便宜不还,这时候半夜真有鬼来叫门,你心是不会乱也不会怕的,那么当你有欲念就出问题了。我给你们讲过一个问题,外国有一个小说,说有老夫妇两个只有一个儿子,有个朋友来访问他,他该说我得了一件非常奇怪的宝贝是个猴的爪子,这个猴的爪子据说灵极了,你可以请求三件事都会答应你,但是答应你的方法非常悲惨,所以我要扔掉。二老说,不要,我也有事情要求,可以不可以借我用呢?他说:你顶好不用。老夫妻说,我这个房子需要修理了,我就差40磅,这么一说猴瓜跟他的手一抓,当天晚上儿子的工厂来报,你的儿子被机器碾死了,工厂赔你40磅,他们好后悔啊,还有两个愿望这个妈妈伤心的不得了,他说我还有第二个愿意,我愿意我的儿子赶紧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章是讲治国之道,第六十一章就讨论国与国相处之道。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对此,老子提出一个“下”字,这个“下”就是要谦虚,谦下。国家跟国家出最要紧的是“谦虚、谦下”;大国不骄慢不骄傲,小国又不傲尚,那么天下就无事,大国小国都各盟其利。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注: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
   “大国者下流”,这个下流是自居下流、住在下头的意思。只有肯居下才能够容纳,才能成其大。能下就能够柔,柔能克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永远处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能缺的了水吗?我们可以几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水,这水利良田、利航行。而水自身却永远处下。
    底下的注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大国居大而处下,则天下流之,故曰,大国下流也。”江海只有处下,不择细流,才能够成其为大。所以说“江海居大而处下,则百川流之”。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那江海肯容纳,才能成就自己的广大。
    “天下之交”。“交”是交汇的意思。一个大国只有自己非常谦虚,天下才会都去归附它。好比唐朝,万国来归.它并不是用强力把人家灭掉,而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兼容的态度吸引小国来归附,仅此而已。
     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天下之牝”,注释说“静而不求,物自归之也”。牝是安安静静的无所求。牝就是阴,是母。“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中国长期以来是男人的天下,可中国最多的笑话是什么?怕老婆。因为柔能克刚,所以当你静而不求的时候,物就完全归你来了。释佛两家都不太尊重女性,而道家则非常尊重女人,说大悲以为父,智慧以为母。牝常以静胜牡。因为“下”是高之基,下是建高的基础,静是天下之本。能够“下”就是能够谦虚,谦虚永远有好处。能够下然后再能够静,以静治动。动从哪里出来的?动从静中出来的,所以静为躁君,静是躁的领袖。我们的太极拳就非常静,可是能四两拨千斤,你别看它柔和,使出力道来却厉害得不得了;就跟水一样,你看水天底下没有一样东西水不能克制的,使木头烂的是水,使土崩溃的是水,使火消灭的也是水,水滴石穿,这一滴下来一个大石头能被穿个洞,所以老子对于“静”非常注意。
    老子说“以静为下”,什么叫“下”啊?他先提出“大国者下流”,跟着就提出“牝”,为什么提出“牝”?因为“牝”能“静”,所以他说“静”才能够“下”。人家骂我们,毁谤我们,对他最好的办法是不还嘴、不还手。所以英国的绅士受到侮辱的时候,他们只是瞪着眼看你,一动都不动。结果骂人的反倒觉得非常难为情。因为骂人的最希望看到被骂的暴跳如雷,若是对方不回嘴,他们就觉得没意思,骂不下去了。这就叫以静治动。
    注:以其静故能为下也,牝,雌也。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以其静复能为下,故物归之也。
    “以其静故能为下也”。我们常常说雌伏雄飞,雄永远在外头飞,雌是趴下来的。但是雄躁动贪欲,脾气很暴,因为贪欲而动个不停,雌常以以静来治雄。因为他静,所以它能下。
    我们知道怎么发动,往往不知道怎么停止。能动而不能静。打仗用兵也是,打胜仗不难,你能够全师而退才叫难。假设诺拿坡仑知所止,希特勒知所止,今天的历史不是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知道如何发动,但是不知道如何停止,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东方圣人,西方圣人都谈出这个东西来。所以老子说要“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比如汉高祖,他是“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要下马才能够治天下。
    因为静才能受,受才会有益处,有了益处才能够得。所以有人说老子非常现实,他的学说完全是厚黑学。不是的,老子谈的都是事实,是真理。
他说,只有真正最聪明的人都是利他,只有笨人小人才自利。因为你利他,别人都得其利,大家就能拥护你。你自下则人必上之,自后则人必先之,我们越谦虚人家越把我们推上来,我们越骄傲人家越不爱理你。所以可以说,圣贤是最能够自利的人,也可以说是最自私的人,他把算盘都打得非常精。我们宁可做君子,做个聪明人,不要做小人,短视,只看到眼前的利害。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注:大国以下,犹云以大国下小国。小国则附之。大国纳之也。言唯修卑下,然后乃各得其所。
   “故大国以下小国”,“大国以下”就是说大国你能够谦虚来对付小国。“则取小国”,注解说是“小国则附之”,小国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你。我们从古以来反对霸道,而提倡王道,王道就是以德服人,霸道是以力服人。当你能够以德服人的话,别人都能近悦远来。离你近的非常高兴都舍不得走,远方的人都跑过来归附你。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下边的注解是“大国纳之也”。小国能够谦下,就取得大国的保护和帮助,取得大国的容纳。大国能下,小国就服从你了。所以不管你是大国也好,小国也好,你能下都能受益匪浅。小对大能谦下,就可以取得彼此相安,这是外交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就是说你服从我就最好了,大国不过就是要把天下的人都兼收并畜而已。“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的目的则是要免于灭亡,不要有战乱,只求自保,我没有求别的。“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于是各得其所,为什么不做呢?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只有聪明人才能做到,笨人是不识时务的。
    春秋战国就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所谓合纵连横,所说的就是这套东西。大国不过欲兼畜人,这是仁;小国不过为保存自己而以小事大,这是聪明,这是智慧。
    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以下而取,或下而取,两个各得其所欲,大国也满足了他的欲望,小国也满足了他的欲望。“小国修下自全而已”,小国谦虚为的是自己保全,“不能令天下归之”,不可以说我一个小国,让别国都到我这儿来,不可能的。国与国之间,没有道义可讲,只有利害可讲。你自己能够知道利之所在,然后因势利导,才能够自己自全。 “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你大国能够谦下那天下都归你了。“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你大国要非常谦下谦虚,这样的话不必出兵,老出兵跟人家打是很不好的事情。就是战胜国自己也不好,更不用说战败国了,所以“大者宜为下也”。大国能够谦下地对小国,你看哪个小国不愿意跟你做朋友,哪个不愿意听你的。美国现在到处碰壁,为什么?太骄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者万物之奥。
    这一章是讲天下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道,再也没有比道更宝贵的了。所以最贵重的东西不是身外之物,是我们身内的东西,而身内的东西最要紧的就是你了解道是什么东西,所以他提出天下的金银财宝多么名贵的东西,比不上道,所以说道者万物之奥。
    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注解说“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意思是外头马马虎虎都遮起来了,等于把东西遮在里面了。道是什么东西?道就是非常深奥。《论语》里说,“与其媚于奥”。这个“奥”是在房子的西南。中国人都以北边的房子为上,在北边房子的西南边那是真正最隐秘的地方,所以我们拿这个来供神。古人认为奥神比灶神要尊贵。“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意思是说,与其去巴结王,还不如巴结我呢,我们去巴结克林顿,我们还不如巴结我们的区长;我们与其去跟美国的军队说请你保护我,我们还不如让我们当地的警察保护我们更好。所以用“奥”来指称万物中最深奥最神秘的东西。这东西我们百姓日用而不知,愚夫愚妇都知道怎么用,但就是最了不起最聪明的圣人都摸不着它的根底。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这个“奥”后来引申成为奥妙、奥秘,就是表示非常深,这个道是万物之主都是从他出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宝贵他。只有善人能够明白深奥的天道,不但明白,而且非常清楚深奥的道的启用。看这个道认为是至宝,比天下的金银宝贝都贵重,时时刻刻都本着道来运用。因为我们大家都靠右边走,于是车子不会出事,你偏偏要行左道,你看你不撞车才怪?这是善人之宝,你能够以道为运用的话,于是你知道,这个东西有多宝贵。“不善人之所保”,这个善表示又是能干、又是善良。不善人不是说不好的人,他不能干又不聪明,这种人是可以得以保全的。他们虽然不明白这个大道,可也知道有这个东西,就是按照这个东西走就是了。他也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然后春耕夏长,秋收东藏。他不知道原因,他就知道只要按照这个走就有好处,所以不善人虽然没有得到深奥的大道,但是他也依赖道保护他自己,能够维持生命,这就是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注: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
     我们看低下王弼的注,“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于此也。”他说这个道没有一个不是在先的,都是先有道,物没有再比这个更贵的了,“虽然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宝玉宝马,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跟它媲美。“美言之则可以得众货之贾”,假如你说话都中听的话,就可以把所有的买卖都可以抢过来。“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所以说话说的好听,你就可以做买卖了,两三句话说的很好就成交了。“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于人也”,你行为非常尊重,千里以外都能够响应你,于是就可以把你加于人也。另外一个古本就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个意思就是美好的言词可以换取尊敬,你美好的行为就可以使你的身份增高,同时也可以使别人“见贤思齐”,受你影响。这一个本子我觉得也对。但是王弼是没有用这个本子。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注: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假设一个人要不聪明,也不能干,又不是太好,你不要扔掉他,觉得这个人没有什么用处。“不善当保道,以免放”,你一个不善的人,又不聪明又不能干,安分守己保这个道好了,以免被人家放弃。事实上,天底下无可弃之人,每一个人都有用。因为所有人的人性都一样的,只要以美言诱导之,以美行来示范给他,他们也就跟着学了。人性是善的,看见好人了,就觉得自己很惭愧,就也要学做好人。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芦草东倒西歪的,他要是生在麻的中间,麻都是一根一根直的,你不必扶他,他自己就直了。影响人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美言,一个是美行。我们的美行可以示范,可以使人听起来受用,慢慢引人上了正道。所以美言美行都是善人最宝贵的,可以使不善之人得到保护,维持生活,使他们不成为可弃之人。“何弃之有?”没有什么可弃的。常常赞美一个人,最容易让人家改过错。一个人有毛病,你老是责备他,听也听烦了,反而变本加厉;你赞美他,他就感觉到别人了解我认识我,于是更要做好。一个真正会做领袖的人,赞美要施加之于公堂,责备要用之于密室。夸一个人在大众前夸他;我们批评一个人,责备一个人,劝一个人要在私室,背着大家,这样才能人人都向善。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注:言以尊行道也。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于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
    我们立天子,这是一国最高的领袖,最高的领袖我们立了,然后他就要安置三公,三公是国家最高的官位。天子三公是人间的至贵。
   “拱璧”,古时候非常大的一种璧。那个璧很大,所以拿手要两个手拱着、捧着它,表示这个璧又大又尊贵。“驷马”,古时候四匹马拉的车只有大贵的人才能坐。所以这拱璧驷马代表人间的大富贵。
    人间之至贵,又加上人间的至富,大富大贵都全了,但是怎么样?“不如坐进此道”,你也不必要拱璧,也不必要驷马,你就干脆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干什么呢?就是按照日常生活,使这个道不停地精进。你能够这样的话,才能够表示恭谨。古时候礼貌很多,说“坐进此道”,也表示说我非常恭敬,对于这个道非常恭谨。
    “此道,上之所云也”,所谓“此道”就是上面所说的“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不宝,不善人之所保”。“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因为这些天子、三公都是善人,他们是最有才能的、最聪明的、最好的人,我们才立他,安置他。
“物无有贵于此者”,所有的东西没有比这个更贵的了。与其有拱璧和驷马,还不如恭恭敬敬的来精进这个道。天子虽然大富大贵,只有行正道,你的朝廷就正了,国家就正了,天下就正了。所以治国平天下必须从本身来做起,不管你怎么样尊贵,唯一不可以丢掉的是你的德行,你的德行越施展受益的越多,人家越恭敬你。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老子解释说,为什么道比人间的一切珍宝、一切位置更尊贵?他自问自答,“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不是说吗,你只要求你就可以得到,你假设有了错,你的这个错就免了罪,“故为天下贵”。为什么说求以得?孔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仁远吗?仁不远,你只要要它,它就来了。这也是求以得。
    道之所贵,比其他的珍宝更贵是因为有求必得。普通的珍宝要花钱的,道不用买,问你要不要而已。你要以求,你就有得,有罪则可以免。
     注解说,“求以免则免”,你一求就得到,不善人的罪也可以免掉,“无所而不施”,善人我想要求也可以,你不善之人想求免罪也可以。“施”就是可以起作用。“故为天下贵也”,所以我们说这是天下最尊重的事情。
    《老子》虽然说的都是政治,治国、处事、待人,但也可以用到修行修道。我们不要自己以为自己年纪老了,气力衰了,这辈子算了,。或者认为自己我不够聪明,我学佛刚刚学这么两天,我根基又浅,智慧又不够,都不要,因为这个道永远现成,永远不变,佛菩萨、老子、庄子、苏格拉底这些大智慧人有的我们都有,问题是只问我们求不求,所以说求则得,只要你肯求就可以得到,就跟我们口渴了,我们得去找水,没有水来找我们的。道也是如此,天下的道都得我们去求,道就在那儿,而且求要坐进此道,恭恭敬敬地学什么东西。只要活着一天,每一天都精进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第六十二章说道至贵,比世间所谓拱璧驷马都尊贵。这一章就谈到道启用,道真正启用了以后,于是才真正无为而无不为。对此,他提出三样: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三样东西就是指示人怎么入道。
    我们先看王弼的注解,“以无为为居”,拿什么为居住点呢?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不说话,我只是身体力行做示范给你看,说多了反而不好。“以恬淡为味”,恬,平平常常的;淡,不浓厚的,拿这个来作为味。“治之极也”,这才是真是治的极点啊,最要紧的了。
    道德经曾经说,“乐与饵,过客止”,我们一听见音乐,一看见好东西,本来是旅行的客都停下来了。但是天下最没有味道的是什么呢?是道,道无味。你听之不足闻,见之不足视,你尝它淡而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功夫就在这三样事情。有为有事有味都是人为的,都加了人工。比如我们的味道都是人工加味道,加得最厉害的就是味精,结果吃完了以后嘴苦。凡是人做出来的有所为的,离不开智巧,有图谋,有一个目的在那儿。这样只要加人为就有欲望掺杂在里面,有了欲望都违反本来的真和自然。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并不是说让我们不为不事也不加味道。如果这样人就心如槁木,心同死灰了。那要“为”什么呢?为之以礼,为之以中道,过和不及都不对。这个“无为”是不加上强迫权利智巧有目的有图谋的那个“为”。要做的话,硬挨是顺应自然、顺应人情地做。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也不是为逞个人的私欲。天理跟人情都是自然的,我们要这样的,别人也要这样的,能够这样子的话,你无为就能自然成就一切的事情,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事无事”,不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做。千万不要做那个拔苗助长的傻事情。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很笨,但是我们有多少事情都在那儿做拔苗助长。所以“事无事”,不是说让我们懒懒的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说无事不可以生事。真正无事不要生事,真正有事了不可以怕事、躲事、推事。一个政府一个领导人,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要没事就搅乱它,今天立一个法,明天立一个法,立了法又不能实行,等到闯祸了,事情生出来了,就这个推那个。无事生了事,有了事怕事躲事推事,结果反而把事情越弄越坏。假设专门做一点事情,而做这个事情本来可以不必做,为了装面子一定要做,结果是无事忙。真正“事无事”,就是你静静地在那儿,绝不是乱七八糟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所以事情来了,你立刻可以应付,可以处理,这才叫做“事无事”。
    “味无味”,老子在第三章就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说的都是实话,我们天天到外头去吃酒席吃到后来怎么样?没味道了,没了味觉。所以真正的味在什么?最要紧的真味就是清跟淡。为什么家常菜永远吃不腻,因为清淡。所以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招待她吃饭一个茄子,她就问这个茄子怎么烧成这个味道?这是什么东西?说这是茄子,我们乡下的茄子不是这个味道,然后凤姐就解释这个茄子这么烧那么烧,她说难道我都吃不到茄子的味道了。天底下有多少事情,就是说我们加入的人工太多,结果反而真正味无味了。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注: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句“大小多少”解释有千千百百,各人的解释都不同。像姚鼐就说,大小多少底下有字脱落了,所以不能够勉强解答。高亨解释说是,把大的当做小的,把多的当做少的,所以才能够报怨以德。朱谦之就说,难从易做出来的,大是从细做出来的,所以大是由于小而成,多是由于少而成。苏辙是说庄子的,他说其大小易多少,这是庄子的说法。他说庄子的《齐物论》里说没有东西是可以分出来的,大小多少都是齐一的,根据这个他说这些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是大小多少都不要了,也没有分别心你才可以德报怨。所以各种说法都不同。这里头我认为像姚鼐所说的底下有脱字的有道理。
    我们看看王弼的注解,他说 “小怨则不足以报”,小小的怨不必报了,这种小芝麻绿豆的事情何必这么报呢。比如说像郭子仪,这个真是大富贵,他把安史之乱平了以后,不得了,七个儿子八个女婿,他的妾侍室非常之多,他的儿子娶了公主,大富贵啊。结果有一个人来看他,平常他要见客这些姬妾都坐在旁边一块儿说说笑笑。这个人来了,却让所有的女人都退下去。人家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个小人,长得又难看。自己的姨太不懂事,一定会取笑他。他说这一笑将来我的子孙全都会完了。所以郭子仪能够处乱世。
   “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是个大怨天下人都要杀他,这样的话你“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就成了。报怨以德,孔子并不这么认为。别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乎?”孔子说:“何以报德?”你拿德来报怨的话,请问你拿什么来报德?那么孔子对于怨怎么办呢?“以直报怨”。我们很不喜欢这个人,可是我们还勉强跟他做朋友,跟他敷衍,这就是虚伪,所以你拿德来报怨的话,请问何以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的所有难事情开始一定是很容易的,不过后来就难了。难事之所以形成本来是很容易控制的,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儿火星,天气干燥的时候,就可以燃起大火来,烧掉多少树林子。“祸患常积于忽微”,你忽略的微细的地方慢慢会变成祸患。人常因为是小事情,反而轻乎它,结果反而变成难事情了。好比跟一个人结怨,人跟人真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吗?没有,都是小小的东西积攒出来的,许多小过结而成了大怨。所以我们常常说防微杜渐,一定要防备那个细的,把那个渐渐快要成的堵住。因为天下的真正的难事情开始是容易的,天下的大事开始的时候是很细小的。不要开口就夸大,现在的人很喜欢这样,事实上不切实际。你目前的事情能不能处理好,这么这么接近的人你都不能交好,你谈什么大的?要知道功夫不怕深,一切都要循序渐进。凡是速成的东西都没有好的东西,都是粗制滥造的。急功近利,不能够长久。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见到小的就知道大的,从他最微细处来处理事情,他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前已经完全了解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叫洞见机先。他有先见之明,为事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不让这个事情弄到太难太大才去处理。所以圣人都是在事情容易的时候就控制住了,小的时候就制止了。绝不会说等到事情变大了,变难了,一种手忙脚乱。诸葛亮一生最了不起的就是一生很谨慎,能够洞察机先。
    真正有智慧的人,好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事实上最小的事情已经看到了,所以他不好大,也不喜功,不好高,也不骛远,所以反而能成其大。圣人最聪明的人,常常都走死后的运。他们的功夫、道德、学问非常深,非常厚,只有深厚才能够久。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注: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夫轻诺必寡信”,凡是我们随便答应人的,一定不能守信用,古时候人教我们,激喜的时候不要轻许人,激怒的时候不要急着写信。当你最高兴的时候,容易什么都答应人,说完后准得后悔。当你气急的时候千万不要跟人家写信,因为这时候非常容易激动,非常容易出问题。“轻诺必寡信”,“信”是“人言”也,你说话一句话失信了,失信了以后恢复信用非常难。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
    “多易必多难”,一切的灾难都是由积小而成的,我们常轻易马虎地对待,最后养成了日后的大难。“多易必多难”,你把这些容易的事情都看得太容易的话,以后难的事情都跟着来了。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忽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连圣人对于细的容易的有时候都发现不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圣人之才。我们还要这么马虎,怎么可以呢?由于圣人看细微的容易的事情,都拿难事大事来对付,因此从头到尾就没有难事发生了。
    对于难的事情,“图难于其易”,在他还容易的时候立刻抓住。“为大于其细”,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控制,所以不要让容易的事情变成难办的事情,不要让一个小的事情变成一个大事情。拿这个来解释“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勉强可以。对于人有恩有怨,但是要记得大怨多怨都是由微细积累而成的,圣人对于这些事情怎么样?都事先处理了。于是就没有怨可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注: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谋之无功之势,故曰易也。虽失无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兴大功,故易也。此四者,皆说慎终也,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无而弗持,则生有焉,微而不散,则生大焉,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
    我们看底下的注,“安不忘危”,我们常常让人家说居安思危,现在都很平安,你要记着有危险的时候。所以古人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你常常在有的时候想着没有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把没有的时候当做有的时候,多少败家就是这么败的。
   “其安易持”,平安的时候非常容易把持。安定安定,安而后能定,不安定不住,所以这安定的状况之下非常容易把持。我们常常不知安的可贵,也从来没体会平安就是最大的福分。等到事情发生了,知道自己有病了,才说假如没有多好。我们是没有病的时候多,还是健康的时候多?是有危机的时候闯祸的时候多,还是无事也没有危险的时候多呢?因为我们喜欢新鲜东西,常常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
    “其未兆易谋”,这个“兆”是兆头,事情刚刚开始还没成形就叫做兆。这时最容易想办法。“谋”是图谋,这件事还小,容易想办法。“其脆易泮”,我们都知道新鲜的、饼干或者其他什么东西很脆,你一咬就咬断了。即使薄薄的一个东西要受到潮气了,你看你咬吧撕吧很难的。就是说任何事情刚发生的时候要赶紧解决。
    “其微易散”,小的东西很容易散掉。当你积少成多的时候,积小成大了以后,什么事情多你就很难处理了,因为一多一大势力就成了,势力成了你来散就不容易了。
    再看注解。“虽失无入有”,虽然你把无已经丢掉了,天下没事情就是无,现在你已经发现刚刚把这个无丢掉,刚刚进入一点有;“以其微脆之故”,因为它又很小又很脆的缘故;“未足以兴大功”,你不必费大事,“故易也”,所以非常容易。
   “此四者”是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以泮,其微易散”。这四样东西说什么呢?注意要慎重。我们开始的时候都很谨慎,能够全始全终太不容易了。“不可以无之,故而不持。”你不能够说这个东西还没有发现,所以你不必来注意。
    “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你不能说这小小的东西没有关系,就留在那儿算什么。但是,“无而弗持,则生有焉”,还没有兆头的时候,你不知道这个还平安的时候,就要保持这个平安。没有时你不保持,有就生出来了。“微而不散,则生大焉”,这个小的东西你不赶紧散开,大的就出来了。“故虑终之患,如始之祸,则无败事。”你能够考虑到末了会有什么结果,把这个忧患能够考虑到的话,你怎么考虑呢?考虑刚开始的时候,一样的那么考虑这个事情就不会败了。
    为之于未有
    注:谓其安未兆也。
    治之于未乱。
    注:谓微脆也。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你在没有的时候就去做,你在没有大乱的时候去治理。还没有乱的时候,就是又小又脆的时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这是“为之于未有”;所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是“治之于未乱”的时候。“未兆”是还没有显出来,因为脆,因为微,都是形还没成。
    能够做普通人还没有见到的事情,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有一次有位小姐看见人把香蕉皮扔到地上,就过去捡起来。捡个香蕉皮多简单,等到你摔了一跤了,进了医院骨头也折了,还得上石膏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好,这个多麻烦。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个“为”是等于无为,这个人看来什么都没做,事实上你们大家都没看到的时候我已经做了,所以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注: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败失也。
   “合抱”,一个人手臂合着抱才能抱过来,可见这个树有多大。但是这个树的芽刚发出来的时候,就跟毫毛一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个九层的高台怎么打起来的,一筐土一筐土搭起来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走一千里路,是脚下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天底下没有不开始的,所谓的早缝一针,少缝十针。做针线都知道,裂一个小口真麻烦,你这一针不早缝,呆会儿要缝十针。能够早预备,就事半功倍。等到乱成了,事发了,再去做,就事多而功少,事倍而功半。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很能干,看到乱来了,才去把它理好了,其实这并不能干。
    “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你应该谨慎终了,慎微就可除乱了。“而以施为治之,形名执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假设说我一定要有所为,这个就叫无事而要生事。“形名执之”,这个东西我必须怎么做,一定要有形的,还要加一个名堂。结果怎么样?反而生出事端来了。当这些事情发生了以后,所有的巧、邪门的事情都出来了。等到乱生出来了以后,你这时候一定会失败的,“故败失也”。
上面所说的是,如果能够在事情小、微、近的时候谋之、泮之、散之、为之、治之,都很容易做到,这是一种解释。
    另外一种解释,圣人知道“难事成于易,大事成于细”,我们不是要成大事吗?先从容易着手。要从根本做起,从毫末、累土、足下做起。老子说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踮着脚的不能站太久,大跨步往前的话走不了多远,你更不能从空中建起楼阁,你必须脚踏实地,这都是告诉我们从根本做起。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注:不慎终也。
     所以他说圣人无为,我不做,没做就没有成,也就没有失败。圣人不为,你别以为他什么都没为啊,他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是我们普通人都还没注意,没有看到,已经出了乱子我们才注意到。而圣人是还没有闯出大祸时,已经先治之、为之。这时候的“为之”只是个小动作,“治之”也不费力气,所以好像完全“无为”。因为你没见他为,所以他没有失败。
    “无执故无失”。你执着固执己见,就先存了私欲。如果没私欲,多听别人意见,把这些意见取其长,补己短,能够知道这样的话,天下就无事了。所以有成有得,就必须有坏有失,凡是说这个事我做成的,就一定会有做完的一天。有得到的,就会有失掉的,这是非常自然的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般人做事情,都是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为什么?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当你走了九十里时,还只是走了一半。因为最后的十里非常难,这个时候我们最容易疏忽。做事也一样,开始的时候都是兢兢业业,非常谨慎、热心,但是慢慢天长日久,就没那么大的劲头了。不要急功近利,更何况是学问,它是一天一天增长的。这就像拔苗助长、跨步快行一样,
    “不慎终也”,只知道慎始,不知道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你能够在终结以前跟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我们学任何一个东西,开始的时候都是很热烈,然后就慢慢生出怠惰来了,就丢下了。所以跟我那时候学佛的人,现在掰着指头算,算不出三个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好欲虽微,争尚为之,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一个圣人知道欲不欲,知道要什么东西、不要什么东西。
    昨天楚先生就说,老师说“无欲则刚”来,可是我在那儿打坐的时候也有欲啊,我要学佛啊,这怎么办啊?我说让你无欲是无世间名利权情之欲,但是你学佛的欲不能没有。
    圣人不跟我们世人一样的,我们世人所要的是难得的东西,是平常人要的名利权情,人人都要,数量又少,才称为“难得”。圣人所欲的东西是“道”,这个道自己受用,你得了道别人偷也偷不走,抢也抢不去。他对天子三公珠宝拱璧驷马根本没放眼里,所要的就是“道”,你拿这个来换都不要。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注解是“好欲虽微,争尚为之。”你只要好这个欲,就会争先恐后地想要爬上去。“兴难得之货虽细,贪盗为之起也”,你难得的货虽然很少,但贪盗还是来了,谁惹的麻烦?你自己。“复众人之所过”,都是过分用什么?过分用聪明、过分用技巧和计谋,这就是人的欲。修道的人不这样,       “为学是日益,为道日损”,为道要日损,所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就叫做“学不学”。所以圣人就是告诉人以“学不学”来恢复人的本来。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知道世人已经远离正道了,但是圣人并不是说把人愣扭回来,北方人说驴不喝水强按头,它不喝的,必须要顺其自然来辅佐他。所以我们佛家要用四摄法,引诱他,让他返璞归真,回到本原。不要强加作为,否则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


    今天讲第六十五章,这一章是专门讨论以道来治国的好处。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注: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
     道是天下的至贵,比什么金银珠宝财富都宝贵,因为道没有人能抢走。一个治国的领袖,不是要让老百姓都变得聪明,而是让他们变得愚蠢,这一章是自古以来就被讨论得非常多,大家觉得老子谈的是愚民政策,其实并非如此。
    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着天的,顺着自然的道理,而不是强加人为进去。因为你强加人为常常会掺杂你的私意。老子不是提倡愚民政策,古时候真正会治国家的人,不是让老百姓变得聪明,而是让他们不要太聪明,
我们看小注,不要让老百姓那么聪明,因为一个人聪明了以后,机巧欺诈都来了,反而把原来的朴实本色遮盖了
    “愚谓无知守真”,愚就是你有点无知无识,于是你才真正守着这个真。”顺自然也”,守真的话你就顺着自然了,不强违自然。“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把原来的朴实都遮蔽了。所以我们古时候“日出而做,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我早上起来了就赶紧去做工,晚上太阳下去了我就赶紧休息,饿了种田,渴了挖个井,政治对我有什么好处,我都是自己在那儿弄,这是非常朴实的。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注:多智巧诈,故难治也。智,犹治也,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当务塞兑闭门,令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既动,复以巧术防民之伪,民知其术,防随而避之,思惟密巧,奸伪益滋,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
   老子之所谓愚,是为的让人民不要太多的智慧。王弼解说,在上主政的人,专门拿巧诈计谋来治理人民,老百姓怎么对付你啊?老百姓也用巧诈智慧来对付你。而且当政的就这几个人,没有老百姓聪明。你法令如毛,老百姓就想尽了办法可以钻空隙。老百姓绝不会安分守己,一定要行险徼幸,这是儒家的说法。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我们常常说我们图个徼幸,也许可能的,来冒个险。在上头的花言巧语,这样当政的人一旦被老百姓识破,老百姓就会比你更狡猾,智巧比你更多。
    智慧是什么?分别心。当亚当夏娃一吃了这个智慧果以后,有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天下就大乱。当你有了分别心,就有了是非心,有了是非心就有了爱憎心,于是我们就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就在取舍爱憎中间造孽,所有的是非烦恼就是在这儿出来的,纷乱就起来了。所以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聪明很容易,糊涂好难啊,装糊涂就更难了。
    当你用智巧来治老百姓的话,老百姓比你还会智,所以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智慧太多了。
    注解说“多智巧诈,故难治也”,因为聪明人都不安分的,一定想了很多欺诈的方法,所以很难治。所以以智治国,巧智以多太聪明的,欺诈就多了,欺诈多了以后,上下没有一个人完全坦诚相见。
    人家问孔子,他说立国最要紧的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个最要紧的条件,给老百姓吃饱,给老百姓安全,让老百姓信服你,有这三样国家就治好了。不得已必须去一样,去兵;再不得已再去一样,去食;老百姓没东西吃都没关系,但是民无信不利,老百姓不相信你的话,国家就完了。
    这样,在位者不能够以诚相见,发布多少命令老百姓都不会不理你,专门投机取巧,阳奉阴违。上下无所不用其极。“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你要拿智巧来治理国家,你就是害国家,跟贼一样。
   “智,犹治也”,这个智慧的智就是等于治理的治,以智而治国,“所以谓之贼者,故谓之智也”,你拿智慧来治国,就是害这个国家,“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也”,人民难治因为太多智慧了。
   “当务塞兑闭门”,这是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少说话,凡是向外流的东西尽量不要,我们的心也是不停地向外奔驰,把这个门关上。道家认为说话非常伤气。“令无知无欲”,让他不知道这个,然后他就没有欲念。人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就跟我们太太小姐们一样的,我们满厨子的衣服,只要在外头的铺子一走心就动了为什么让他无知无欲呢?你见到可欲你就心动了,心一动就乱了。让老百姓无知无欲,“而以智术动民邪心”,你千万不要用智慧,这样做的话把民的邪心激发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你上头只要喜好这样东西,老百姓更有过之无不及。
“复以巧术防民之伪”,在上的人不要以智跟术来对付老百姓的邪心,老百姓心里已经动了,你再用巧妙的方法来防老百姓做假;“民知其术”,老百姓知道你用什么技巧;“防随而避之”,于是他也知道你怎么防备,你出什么招,你有什么点子,他就有什么招回你,都把你定的法令全都躲避了;于是“思惟密巧”,当政的人想出更多的方法把这个法令更秘,定的条例更巧;“奸伪益滋”,作奸犯科做假的越来越多。你方法越多,他们做的坏事就更厉害;“故曰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你拿智慧来治国,就跟贼一样的,你把国家完全弄坏了。
    你要拿智慧来治人民,老百姓也会拿智慧来应付你,于是上下也用智慧,在上者用智慧是为了要怎么克制老百姓,老百姓反过来就是用智慧得到好处,上下互相的伤害。
    这个智是妄做聪明,自以为是,这是虚伪的,假的,不实的,私智。这样,所有的法律纪律伦常都没有人遵守了。所以孔子说,我们可以没有国防,甚至于没有吃的,但是不可以政府没有信用。真正治民的头一个就是要立信,立信用比什么都要紧。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你不拿智慧来治国,这是国家的福气啊。不以智治国,完全是公平的,是正当的,老百姓就安其所有了。在上面的人做表率,非常朴素、俭省、爱惜武力、爱惜人力,老百姓的狡猾的技巧的都没有了。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注:稽,同也。古今之所同则而不可费,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知此两者,亦稽式”,这个稽字有些地方写成“楷”字,稽的意思就是相同,也许是古时候这两个字很相象。
    以智治国是国家之贼,不以智治国是国家之福。你知道这两个东西,弊病跟利益都明白了,明白的话就是治国的楷模,治国的法则,也是治国的标准。
    孔子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走一定有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是好人,就跟着学,这个是坏人,因为看着他,我心里头照了镜子,很讨厌他,就会学做坏人。结果好人和坏人都变成老师了,所以说“知此两者,亦楷式”,你只要知道这两个,以智治国有多么大的毛病,不以智治国有多么大的福气,这两个知道的话就跟孔子择师似的,用智跟不用智两个都成了我的楷模了。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这是说你知道了以后,这个玄妙到不可以言说的德行,只能够意会,没办法言传,说不出来。玄德只有真正最大的智慧最聪明的人才能体会到。
   “玄德深矣,远矣”,这个玄德很深很远,“与物反矣”,这个玄德这么深这么远,不是浅薄的人、急功近利的人所能够了之的,能够这么做反而跟世俗相反了。我们现在干什么都急功近利,恨不得一步就登天。而玄德深矣远矣,必须从前头一步一步慢慢走。
    “稽,同也”,就是相同的,你要知道这两个都是相同的,都可以做你的模范。“古今之所同则而不可费”,老子、孔子、释伽牟尼为什么经历了两千六百年,现在还在说,因为他们说的是原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这个理变不了。古时候是如此,现在也是这样。“则不可费”,不能够废掉的。
    “与物反矣”,跟世间的世俗完全相反。因为跟世俗相反,才很少人能了解多多深厚多远多大。知道了这个以后,自然返璞归真。“然后乃至大顺”,知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顺自然的,这样的顺自然就叫做大顺。“乃至于大顺”,是能够达至无所不顺的地步,什么都顺,这就叫做大顺。
    世间上读老子的都看了头一句,没有看末句,以为老子是愚民政策,为了什么?为了帮帝王的忙,让老百姓都笨一点,于是帝王就可以治理了,不是的。主要是对于最末一句没有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六章


    上一次讲到六十五章,这一章是说所谓愚民政策。人家批评老子批评得很厉害就是因为“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其实,不只是老子说,连孔子也说老百姓知道太多了就出问题。治国是如此,我们修行也是这样,即修道也要用愚的办法。为什么呢?老子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好比说我们在打坐,打到无我,无人,无物,随着连“忘”都要忘掉。当你们打坐打到很好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存在,也也不知道外头的存在,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就叫“致虚极”。所以修行也是要愚的。假设太聪明的话,就做不到这一点。
    六十六章也是跟六十五章一样的,还是说怎么治民。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一个大政治家能把众人的事、老百姓的前途都安排的很好,自己不掺杂一点私心。而真正的政治家要把人民治理好,首先要“言下”,说话要客气,不可以吹牛皮的。你若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的话,就只能汇合那么点水。江海不择细流,什么小水臭水脏水都接受,才能成其大。在此可以说只有两个国家可以吹这个牛皮,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美国如果不能接纳外国移民,那能成为现在的泱泱大国?中国之所以大,就是因为能够融合各种民族。尽管历史上曾经被野蛮民族征服,最后还是它们被我们所同化。譬如犹太族,他们是最难同化的,但是在河南也都跟中国人同化了,没有犹太村,也没有犹太教。“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就是因为能其“善下之”,这个“善”字在道德经里都表示“能”的意思。因为它“大”,方能容;也是因为它“居下”,才能容;反之,因为他“能容”,才能大。老子常常说,“上善若水”,最了不起的、最高者的应该跟水一样。江海居下,自下,能下,这就是“善下”。因为能“下”,所以百川都归到它那大江大海里去了。这样才可以称之为“百谷王”。王是什么?王是首领、领袖,这个概念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中国很反对霸道,都提倡王道。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圣人绝不自己夸自己,也不自尊,也不自大;最要紧不自私,一切为公;自奉非常之俭,待人非常之厚。“王”的意思就是以德服人,于是天下的人近悦远来,与你近的人愿意跟你接近,远的人都来依附,这才真正是“王道”。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有人又说老子这个权术用的太大了,他要做领袖,要在人民之上,采用说话谦虚的策略。古时候我们中国人读书,有“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说。为什么要做良相?你真要做这么大的官吗?不是的,因为你的位子越高,人家看你看得越清楚,然后你的言行可以做大家的表率。良相是治国;而假若你不能治民,就宁可做一个好的大夫。不能把老百姓的日子治得很好,那么至少老百姓生病的时候,你能给他治治病。真正古时候的读书人,是以天下为已任的。而你要成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出言谦下,你谦虚怎么表示,先用言语表示。所以看古时候的人,皇帝自己称什么?称孤道寡,孤家寡人,我是孤,孤鄙。寡人,寡德之人。现在大家都在谈民主,事实上最早提倡民主的是中国人。无论是儒家,无论是道家,可以说这个民主的思想已经很了不起了。
    真正的做领袖的人,如果处处争先,大家并不会欣赏他。只有退后,不自以为贵,不自以为有学问、能干、聪明,虚心接受一切人的建议,以人废言,不以言废人,能够这么做,才是善下,才能把众人的智慧和能力合在一起,集思广益。这样天下的智慧天下的能干,都可以为你所用了。这个所用不是自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为了集合这么多人的能力和智慧来更好地治天下。这样的力量就非常强大了,于是“天下莫能与之争”。谁会跟你争呢?
要上民,必以言下之,你要先民,必以身后之,以身作则,我绝不争先恐后,绝不争出风头,绝不争着要表现自己。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所以圣人处上,老百姓高高在上,老百姓不觉得这个负担很沉重。
    “处前而民不害”,他站在我们的前头做我们的领袖,老百姓不感到受伤害。领子袖子是最要紧的,我们能把衣服提起来关键的就是抓住领子和袖子。这不是说领子袖子最高,因为真正要紧的是衣服本身,而老百姓就是衣服本身。领子不是最尊贵的,但它一定居于衣服最关键的部位,正如领导的人一定位居人前。领导虽居人前,但要记得必须要身在人后。很多人批评老子,说老子善用权术。其实他的本意并非如此。老子非常懂得心理学,他处上而人民不觉其重,因为圣人没有私欲。饮食居士车马这些东西,他都不大在乎,他位居人前并非为了自己要盖个大房子或是为自己做什么事。这样的领袖给人民加的税也不多,他对于物质不重视,不会把自己的私欲加在大家人的身上,这样老百姓就觉得负担一点儿都不重。
    于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你在上的人喜欢这样,在下面的老百姓比你还要过分,为的是投其所好。如果领袖自己不重物质,让天下人觉得负担太重,那么老百姓也会以此为风尚了;如果领袖欲望很重,底下人就会效法,他们的欲望不能满足,只好偷、抢、绑票,无所不为无恶不作,这样老百姓就会受不了。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鱼不要老搅合它,搅合以后就变成一堆烂泥了,什么都没有了,最要紧不要扰民,不要法令如毛。你法令定了多,老百姓就在毛缝里头钻,这样是引导老百姓虚伪造假投机取巧。比如刘邦,他比项羽先进咸阳,本来楚王已经说了,先入咸阳者就做王。刘邦入关以后,就约法三章,只有三条,“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十分简单。而秦始皇则法令如毛,以为自己的皇位能传千秋万代呢,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刘邦的对手项羽也是文武都了不起,刘邦只是个大混混,结果汉朝的天下维持了四百年,项羽最后乌江自刎,他说是天亡我也,哪是天亡他?是他自己做了扰民伤民的事。老百姓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吃饱穿暖,能够安居乐业。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领袖在上,老百姓不觉得你做的让他们觉得负担太重;领袖处前,老百姓没有觉得你把他们的钱花得太多,。人民如果觉得你没有给他什么害处,全天下都会愿意推你坐在上头。不想纣王一样,老百姓个个盼着他快些死。所谓“千夫所指”,一千个人拿手指指着就盼着你早点死,为什么?因为你给老百姓太大的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所以后人说,“自下则人必上之,自后则人必先之,”你自己在下,人家一定把你推上去,你自己退后,人家一定要把你推上前去。争先恐后的话,跟你争的人很多,你不一定能取得胜利;反而不争上,也不争先,就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争夺得有对象,得有比较才叫争。如果我什么都不争,既不求知名度,也不要多赚钱,既不要什么权威,也不稀罕什么珍稀物品,就没什么可争的,也没有人能跟我争什么了。好比孙中山先生,当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定要做总统,那时候孙中山就让位给他。袁世凯做了大总统以后,觉得不过瘾,又想做终身大总统,还不过瘾,终于要做皇帝,可怜只做了81天皇帝,就不得不在民怨沸腾中宣布退位,退位没多少天,就一气而亡。而孙中山呢,虽没做几天临时大总统,可到现在每个大城市都有中山路,中山陵。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你不要忧虑没有权位,你真正当位的话能够站得住吗?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你不要说人家不知道我,关键是你有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人家知道。所谓实至名归,就是你真正有东西的话,名声就自然来了。
    后来的道家修行也是从这里悟出东西来的。我们打坐的时候如果说头非常胀,这说明不对。应该往下,真正发热是从丹田发热,真正命根子在哪里?在海底,都是下面,犹如万川都归于大江大海,我们周身的力量周身的根本都在下面。也就是根据这个,道家的修行就注意到真正发动一切所有的气也跟江海一样要居下,这才是真的。道家所谓的真正的“大周天”,说的就是完全从脚板心出来的气才是真正的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七章


    我曾经在慈济讲过三大三宝,一提三宝我们就会想起佛法僧来了,其实并不相同。儒家有三宝智仁勇,老子的三宝慈俭谦。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这个 “肖”是“相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说我提出这个道太大了,大到人家赶不上,人家够不到,认为太高了,似乎我跟世间有形状的有形象的万物都不相像。”事实上我们知道,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结果老子把孔子骂了一顿。老子说:“提倡你问的那些东西的人的骨头都朽烂了,你还问他干什么?你把你的矫情,把你的自以为是,都去掉就好了。”大家看看,孔子带着一堆弟子去向人家恭恭敬敬地请教,然后被人家骂成这样。孔子出来以后说, “鱼能够游,我可以拿网网它;鸟它飞,我可以拿箭射它;兽能走,我可以拿陷阱逮它。只有一个,——龙,我没有办法。”我们的《易经》里头有所谓“潜龙勿用”,它在底下的时候你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当飞龙在天的时候就不得了,所以中国把龙看得极其尊贵。所以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把老子比做龙。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老子自己说,“夫唯大,故似不肖”。意思是,“就是因为他大,所以什么都不像。”假设他是张三的话,他就不是李四了,他是花他就不是树了,他是鸟,他就不是走兽了,但是他什么都是,他什么又都不是,就是因为大,实在太大了,大到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抓也抓不着。孔子说“君子不器”,你假设是这个杯子的话,你就不是麦克风了。但是杯子也是它,麦克风也是它,所以人家问庄子,道是什么呀?庄子说“道在瓦砾”,在破砖头烂土里面。人家就说:“我不是问这个,请你再高一点。” 庄子说,“道在尿屎”。他说:“怎么越说越坏呢?你说高一点。”道在大便小便里头,为什么?道,无所不在,但是又没有一个是它,什么都是它。这是一个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驳之不得的一个东西,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你不能够拘泥它是某一个东西,它是某一个像。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一个像跟他相像,这就是所谓“故似不肖”。因为它太大了,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来描写它;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包含一切一切,不能够用什么名词来指称。老子说他是“强名曰道”,勉强给它一个名字叫“道”。其实不是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你只要说这个才是道,可以把这个当做道的话,就不是我所说的经常永恒不变的那个道了。我们没有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之所以勉强叫它“道”,因为总得要说它称呼它。但是老子也说了,“名可名,非常名”,你给它这个名字很糟糕,它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名字了。所以不得已,你不能够指称它,也没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形容。为什么?就因为它太大了!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假如道真像某一个东西,那就很小、很小了。你说它像什么?你说它像太阳系?比起整个大千世界来,太阳系还是很小。所以说“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假设真像的话,要像任何一个东西,早已经成为最小最小的固定的一件事情、一个东西了,这样的东西你就不能称它为大了。真正的道大就是因为它大,“夫为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最后那句我们断一下断句,“久矣其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其细久矣”,老早就变得很小、很小了,你怎么能说大道呢?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其实我的“道”之所以能够大,因为我有三件宝贝,这三件宝贝我“持而保之”,拿着它,保护它,所以才能大。我这个“持”是谨谨慎慎的持着它,而且是守着它。真正的持守是我们反求诸己,不要问人家,不要向外头找,像我们打坐一样的。真正的打坐,都不是在外头找,都是反照自己。
“慈故能勇。”当你真正有大慈的话,你非常勇敢。老子所谓的“慈”不是妇人之慈,“勇”不是匹夫之勇。我觉得《汉书》对项羽的批评很对,“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当然对于我们女人很不公平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女人常常容易姑息别人的错误。“匹夫之勇”是血气之勇,一冲动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老子所说的“勇”不是这样的。这个勇要真正的勇敢,好比说韩信,我们都知道韩信年轻的时候永远带着个剑,城里头的不良少年看他带着剑,认为他非常懦弱。于是少年就把腿一跨,对韩信说:“要么你从我腿底下爬过去,要么你就杀了我。”韩信如果冲动的话,一剑就把他杀了。但他没这么做,而是老老实实地从他胯下爬过去。你说他是勇还是懦?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体非常重要,大器一定要大用,绝不跟这样一个人来斗生死。所以真正的勇不是世俗的匹夫之勇,用儒家孟子的话来说是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我把天下众生这一切的东西视为已任,这才真正浩然。真正能够这样的话,你才真正能够勇。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节俭爱费,天下不匮,故能广也。”你能够节,能够俭,能够爱费,凡是消费的东西都非常宝爱它,不乱花它,天下就不会缺乏东西了,此即所谓“故能广”。老子上次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提出了一个 “啬”,现在又提出一个“俭”。“啬”就是爱惜物,爱惜自己的精神,对一切都加以爱惜。我们爱惜一张纸,不是惜财,这叫惜福。能够这样,不是小气,是我们能够惜物不浪费。俭省的话就可以有富裕了。有了富裕你就可以用到更广的地方。我们真正能够爱惜这些东西,才能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钱财、物品,才能够博施济众。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假设要领导老百姓的话,你自己必须言下身后,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你能够俭省又谦虚善下,你就能够领导人民,在人民之上而人民不觉得你沉重,你越下人民凡越推崇你;你越靠后,人民越推先你。能够做到这些,我们才可以成为器长。“器长”就是领袖,也就是万物之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今舍慈且勇”,且,犹取也。你现在没有慈,你可是非常勇敢。“舍俭且广”,你不是节俭,可是你要扩充。“舍后且先”,你没有说我自己要退居于后,而我是要拼命争先,所以死路一条,说的非常简单。因为慈你才真勇,这是大勇。因为俭才能够广,这是真正的广。我们节用而爱民,这才是真正能够广。在老子那个时代,他之所以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就是因为周氏的子弟们互相争夺杀伐,他实在看不过去,就跑到函谷关外那个刚刚兴起来的还没有文化的国家秦国,老死在那里。老子死的时候,在秦国他隐居了好多年,老人哭他就跟哭儿子一样,年轻人哭他就跟哭爸爸一样。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慈是人的天性,所以孟子认为人性善,他说“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见齐宣王时,说起他听到的一件事情:齐宣王看到有人牵牛而过,看见牛怕得打抖,宣王就说用羊来换牛吧。孟子说,别人都说你特小气,因为你把羊换了牛。齐宣王说:不会的,我们国家虽然小,哪儿会在乎一条牛啊。孟子说,这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这是人的天性。所以孟子的主张是“人性善”。凡是有慈心的人,你对于人非常慈,别人都知恩报恩的,对你心服口服,因此我们才说“仁者无敌”。真正一个人有仁心仁爱的人,是没有人能抵抗的。凭这个来打仗的话,一定稳操胜券。
    因为大家同心协力,所以“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天将要救助这个圣人,就会给他一个仁慈的心,仁慈的性,然后使他能够自助、自卫。天助自助者,你自己都不能够帮助自己,你怎么能够别人?所以在三宝中间,慈是最重要的,只有慈才能够法天之德。天地人三财,天在上,地在下,我们人在中间,要学天学地,才知道天地最大的德是生生不已。我们慈才能使人生,也可以说,天地的大德就是慈。我们能够以慈治国,能够以慈来处理事情,一定能够很勇敢,非常广大,天下都归顺你,领袖就做成了。我们能够这样的话就无往而不利,同时拿这个来修行的话,你就可以慈爱自身。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个就是谈到兵法了。我刚讲老子的时候说,因为老子后来的诸子百家,像《孙子兵法》等等一切都源于老子,这里面接连三篇都是谈用兵之术。用兵之道也是要用“慈俭”,那么做人处事更应该注意,不可以轻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七章的“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就已经谈到兵法了,这里接着讲。我刚讲老子的时候说,实际上老子后来的诸子百家,像《孙子兵法》等等一切都源于老子。这里面接连三章都是谈怎么用兵之术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注: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
    他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为士者是不耀武扬威的。这个士是武士,是能够将帅的。
    汉高祖曾经问韩信,你可以带多少人?他说:我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汉高祖就问,“那我可以带多少人?”他说你可以带百把人。汉高祖当然很生气了,他说你多多益善,我只能带百把?韩信说我自己是将卒,你是将将。他这个答复很好,刘邦也很满意。韩信就是“卒之帅”。而真正了不起的人如刘邦,能够将将,能够做领袖上的领袖。之所以刘邦能够成为成为开国之君,而不是项羽,关键就是会用人,会用士,用“卒之帅”。
    真正士者是武士,这个武士能够将帅的。“武,尚先陵人也”,他是要强盛过别人的。
    我们看这个“武”字,“止戈为武”,底下一个止字,上面一个戈字,不要用兵器,不要动粗的,这才叫武。所以真正的武——孙子说能够不战而胜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不打仗,不跟人家动刀动枪的,却能把人打胜了,这才了不起;否则就算你自己胜了,你也受伤害了,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就是这个意思。
    “善战者不怒”。王弼说“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要看人家先怎么出招,你绝不要先发动。不要先发脾气,真正善战者会打仗的人,心平气和,非常镇静,绝不发脾气,你只要一怒,就变成意气之争了,这个意气一用,就容易鲁莽从事,遭到失败的结局。个人都不可以意气用事,更何况你是一个国家的领袖。比如项羽斗不过刘邦了,于是把他的父亲、家里人都绑起来。对他说,“你不降我就把你的爸爸烹了,煮了。”刘邦说,“在楚怀王的时候,我们约为兄弟,那么我的爸爸就是你的爸爸,你要把你的爸爸煮了的话,请你分我一碗汤喝喝。”项羽一点办法都没有。
    诸葛亮跟司马懿斗也是一样。刘备死了以后,那时候诸葛亮急着要用兵,想让司马懿出兵迎战。司马懿想你远道而来,我以逸待劳,,绝不出战,跟你耗。于是诸葛亮就派了个人,做女人的装束,笑司马懿跟女人一样。司马懿若是发脾气的话,一出战就中了诸葛亮的计了。司马懿偏不理会,你笑我跟女人一样很懦弱,我就懦弱,结果诸葛亮也没办法。
    任何敌人要想激怒你,最好的办法就是“善战者不怒”,能够这么对付敌人的话,就永远是深沉的、安静的,能够静以治动。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注:不与争也。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
   “善胜敌者不与”,不与是不与争,真正可以打胜敌人,你不要跟他争。比如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是十几个人近不得身的,它完全是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每一个招数都是你来了,再把你的力量借来,用你的力量制你。真正懂武术的,都不会在别人出招前出手,你一动手,虚实人家都知道了,所以不轻易显示给人家,才能制服别人。
     打仗也是一样。孙子的兵法就说真正善胜敌者是妙算,这个妙算就是你在朝廷之内先一步一步都算好了,敌人要怎么用,我就怎么对付,这样就可以打胜仗了。当刘邦得了天下以后,论功行赏,第一赏就赏萧何。这些将士们都不平,说他什么仗都没打过,我们受了这么多伤跟人家这么拼命打,怎么第一个你赏萧何呢?刘邦说:因为萧何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帷幄是帘子了,古时候大厅很大,为了保暖就一层一层地张起帷幄。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先在家里头算清楚,然后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尚用人者为之下”,我们要知道老子《道德经》连押韵都是非常注意。这个“下”念“hǔ”(音同虎)。古时候这个下字都读虎,要不然完全不押韵。假设是按古音读的话就都押韵了。
“善用人者为之下”,我们真正会用人,不能有我在你上的意思。谁都不愿意居人之下,假设你自高自大,觉得自己比谁都聪明,我比谁都能干,真正聪明能干的人就不来了。假设你能够为人之下,人家就都愿意归顺你,这就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的意思。
    “是谓不争之德”,你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这都是不争。你不拿武来争,你的涵养就深了。你不拿怒气来争,进退就可以深沉了。跟人家不以与争,于是你的方法战略都很精密了,你不以自高自上来争的话,有智慧的人能干的人就都来归附了。用它打仗,用它治国,用它领导人民,无往而不利。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三字经里面很要紧的六个字。你谦虚得好处的是你,你要自满自得自高自傲的话,受伤害的也是你。好些人批评老子,说老的最会用权术,实际不是,老子最通达人性,他把人性都摸得十分准确。
    “是谓用人之力。”王弼注解说 “用人而不为之下,则力不为用也。”你用人不能够把他抬的高高的,于是所有的力就不能为你用了。天下不善用人的人,自高自上自满自大,觉得他比谁都有学问,比谁都聪明,比谁都能干,结果就得不到可用之人。而你一个人的聪明绝对抵不上大家的聪明,你一个人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大家的能力,真正会用人的人四两拨千斤,借人的力来使力,来取胜。我们常说上等的人用老师,中等的人用朋友,下等的领导人只能用奴隶,围绕他周围的都是他奴隶,听他的话,整天歌功颂德他听着就高兴,于是这种人所用的都是奴才,不是人才,真正的人才都离他而去了。
    “是谓配天古之极”,你能够这样的话,是配天的自然之道,天是什么?天就是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有所自,而有所然,这叫自然,不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佛家所说的,无主宰非自然。这个自然是有自而有所然,有所自是因,而有所然是果。老子所说的自然真正就是说因果,你能够这样就可以说配了天之道,配了自然的道,你无为有所自是因,有所然是果,老子所说的自然其实就是说因果。你能够这样,可以说配了天之道,配了自然的道,无为而无不为了。  
    道德经这本书不只是告诉我们怎么治天下,怎么修道,也告诉我们怎么说话,甚至于告诉我们怎么打仗,所以后来的孙子兵法都是从老子这儿出来的。三教九流或者三教十家这里头多少家都是从老子里面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六十九章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注:彼遂不止。
    第六十九章又是谈用兵,这一个“用兵有言”,参照另外的本子,应该加几个字就比较说得通了,——“古之用兵者有言”,意思是“古时候用兵的人有这么一句话”。“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前面有“古之善为士者”,“古之善为道者”,连着几个,所以这里说“古之善用兵者”。
    古之用兵者有言,说什么呢?“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发动攻击,启发战争。开始打仗的人,为主;不得以而战的,为客。因为打仗这个事情是凶事,战争所到的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年轻人没有经过战争,觉得生活太平淡了,打仗很好玩。像我们经过战争的人,从民国初年就生活在战争中,才知道战争的可怕。因为兵是凶事,不是吉事,逼不得已我们才来打仗,或者是为自卫,或者是为除暴——太暴虐了,你非得把它除掉不可,那都是为了自救,又是为了救人。好比说美国参加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大战美国是不得以而参加,第二次大战为什么美国原本早知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为什么还要跟日本谈和,因为美国没有办法先打仗,他必须要为客,你打了我才打你。所以等到日本珍珠港一攻击,举国节哀,哀兵必胜。真正会打仗的人,绝不首先攻击。日本人那时候看不起我们中国人,他说三个月就可以把支那事件解决了,绝没有想到我们抵抗了七年,为什么?因为哀兵必胜。所以美国也深深了解这个事情,等着挨揍,等着你来偷袭,他早知道了,因为没有珍珠港事变,美国没有办法参战。
    “不敢进寸而退尺”,战争本身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必须要谨慎,不可以轻易冒险。轻敌就一定会遭致失败的。你虽然是进寸,只进一寸,也要非常谨慎地来做这件事情,宁可退让一尺。好比这个剑锋来了,没有哪个傻瓜反到迎剑而上,你总是要躲开。真正善于用兵的人,只是以静待动。美国波斯湾的战争为什么打得那么漂亮,它用的就是孙子兵法。你们都知道这句话吧,用孙子兵法,拿坡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巴黎被重重包围的时候,这个五尺一寸的小矮子,把所有的敌人都打败了。在他行军的袋子里头永远有一本《孙子兵法》,当然是法文的了。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注: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五敌,执无兵”,按理说应该先是“执无兵”,然后才是“扔无敌”。大家把这个“执无兵”搁在“扔无敌”之上,因为这样句子才显得顺,同时也押韵。“行,谓行陈也”,打仗需要用阵势。比如大家就很称道诸葛亮的八阵图。我第一次经过长江的时候,到三峡就问导游,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我们看得见他在那儿布的八阵图吗?他说不成,江水完全落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看见诸葛亮布的阵,江水涨的时候就看不见。打仗的人都得要知道,你用兵是一字长蛇阵,还是做前锋冲他的前左边还是右边,古时候用兵都要讲这些东西。
    各家的注解对这四句话都根据老子的仁慈来解,皆因为谦虚忍耐处下的缘故,所以不得以而用兵,不敢为主,不敢进寸,这实在非常迂。我们都知道老子主张“以政治国,以奇用兵”,你治国要用正道,打仗完全要出奇制胜,哪有说打仗还要讲道理的,打仗讲的都是权术。正所谓“兵不厌诈”。上一章已经列出来用兵的道是什么了:要不武,不怒,不与,这些东西不能用仁慈;也不是说自后自下来谦虚,都不是的。
    行不行都是能,都是告诉你怎么能,你不能要表示能,像淝水之战,东晋根本是不能,但是他之所以最终打得这么漂亮,就是不能而使之能。美国在波斯湾一战,海军列了队,伊拉克都以为是海军来进攻了,但是陆军却从旁边攻进去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以奇以诈。如果说要规规矩矩的,要守信用,这个仗就没法打了。
“扔无敌”,扔就是“就”。你绝不要轻易地去就敌人那个风,他正冲过来了,你别去迎他,这就叫扔无敌。
    我们看注:“行,谓行陈也,言以谦退哀慈,不敢为物先。”不是这样的,怎么打仗还用仁慈呢,不会的。“用战犹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也,言无有与之抗也”,王弼这个解释有点迂,不是这样的,真正打仗不要讲这些。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注: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宝,三宝也,故曰,几亡吾宝。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真正打仗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你既不自知,又不知敌,这就是轻敌。日本为什么败?日本几天就把香港打下来,偷袭珍珠港又伤了美国那么多的船,在其他国家也都是如此,它很快把整个的亚洲全都占领。于是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结果怎样?祸莫过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这个宝是“吾有三宝”的“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你能够勇是因为慈,你轻敌的话就是舍慈且勇,一定会打败仗。慈是为了除暴才能够勇;俭是善用军备所以才能广,才能够知道怎么样部署好,才能够真正不浪费人力兵力;不敢为先,就是为客,不做主动者。假设舍了慈而勇敢,舍了俭弄的跟广,舍了后且先,就殆矣,就是自取灭亡。这正是每一个兵败如山倒的人的真是写照。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人家来打你,你来抗争,是不得以而战。这种情况都是属于“抗兵相加”,是你来侵略我来抵抗,所以才说哀兵必胜。为什么我们抗战七年丢了那么多地方,死了千千万万的人,还能取得胜利?这正是举国皆哀,哀者胜矣,你只有哀才能胜。我们把王弼注解里面的句子断一断,“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因为你有这几样,天下才没有人能打得过你,能抵抗得了你。因为你是哀兵,因为你慈,不忍心;因为你谦下,知道怎么样不敢为先而为客,不是要争强取胜,无敌于天下;是不得已而战,才终于到了没有人能够抵抗你的地方。“斯乃吾之所以为大祸也”,你认为天底下没有人打得过你了,这才是大祸患。祸莫大于轻敌,你这一轻敌,三宝就没有了,宝,就是三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抗是举,我举起兵来,为什么?我要来抗议。加,当也,来抵挡这些东西。当我们举国敌忾同仇的时候,我们大家真是跟一家人一样,不会趋利避害,这样对抗敌人的话,“故必胜”,一定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章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注:可不出户窥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于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于荣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东西非常容易知道,也非常容易做到。好比前面所说的,你不必出大门口,也不必从窗户往外看,就知道天下的事情。我们过去常说,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你要怎么做呢?很简单,“不为”,就是不掺加你的私欲你的私利,只是顺应自然。现在美国、台湾都是向右边走,到了香港、欧洲都到左边走,你只要知道就成了。你知道我到这儿的话开车靠右边走,到了欧洲、香港要靠左边走,很简单,就是这样的道。这些事情是完全合理的,没有一件事情没有理。一件事情发生,一个物件的形成都有它的理,就是因果。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这一个事情成了,之所以做成,一定是先有理,才有事成。假设这个理不能够成事的话,这个理根本不会存在。我们心里头想了,这是心里头想的理,然后去做就成了事。同时,老子说没有一个事情不是“道”,所以知道它不是非常困难事。因此最高的最普通的都在这儿,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他说我的话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但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们把底下的王弼注断个句。“可不出户”,你不必出大门;“窥牗”,不必从窗户往外看;“而知”,你不出户,不窥牗,门户你都不必出去,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故曰甚易知也,无为而成”。你只要加一点私欲这就是“有为”,孔子也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个“毋”,是说不要把自己的私欲掺杂进来,为自己打算的,这一有打算的话就不是原来的本体了。“无为而成”,就是不必加个人的东西,只是顺其自然。“故曰甚易行也”,所以很容易做到。“惑于躁欲”,我们迷惑在什么地方?“躁”,我们想要快。然后“欲”,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永远不会满足的。惑于躁,惑于欲是指又急躁,又贪多。“故曰,莫之能知也”,所以不知道老子说些什么东西。“迷于荣利”,利是实在的利,荣是虚荣。“故曰,莫之能行也。”我们一到这个关头,就因为害怕没有好处或不能出名而放弃,结果什么也做不到。要知道,不是道远人,不是道离我们很远,非常高,是我们人远道。孔子也说,“仁远乎哉?”孔子最爱谈仁了,仁远吗?不会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我只要要仁,仁就来了。这个道远人吗?不是的,是我们远道。我们迷什么呢?迷于利,迷于欲,所以道跟我们所要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天下的人都说,老子你说的东西太深了,什么东西都不像。
    老子把人分成三等,最高明的人,最聪明的人和最勤快的人。“中士闻道,若存若亡”,闲的时候就修修,忙的时候就丢丢,所以或存或亡。“下士文道大笑之”,老子最后加了一个结语写的很妙,“不笑不足以为道”,假设没有人来笑的话,这就不能成为道了。那种根基不好的人,或者是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他一定会笑,他们会认为讲这些东西,跟实用有什么关系,所以说“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样,天下这样一个平坦的易知的东西,反而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注:宗,万物之宗也。君,万物之主也。    他说“言有宗,事有君”。王弼的注是,“宗,万物之宗也”,我们常说祖宗,就是宗的根本。说一句话出来都有宗,宗旨就是你主要的根本的意思。所以说“言有宗”,找出根本来,知道本愿是什么,这样的话才言之有物。儒家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不要多说话,一说出话来就该切题,这就必须言有宗才成。“事有君”,君是主,主是什么呢?就是根据,主张。我们做这件事情都有根据,所以非常容易做。这个宗跟这个君都指的是道。

    夫唯无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
    注: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王弼注为,“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有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因为一句话说出来都有它的根据,一件事做出来都有它的主张,真正有知的人不得不知之,而大家不知道,是因为无知。因为无知所以你们不能够知道,就是老子的这些东西让大家觉得深得不得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一看见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一听好听的音乐我们也都喜欢,我们的感觉知觉全围着六根的欲望转。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很容易知道,也很容易做到。其实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争的就是名跟利。我们整日追逐的是名跟利,不知道道是完全依照自然的理,所以不知道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前头也说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跟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一样的,所谓大道开始也是有个母亲,我们先知道母亲,然后了解她的儿子。我们都天天在吃饭,天天在睡眠,天天在走路,其实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们走路会想,我们先迈右脚还是左脚,我们是迈出左脚是先摆左手还是先摆右手?不必啊,自然而然就做了,我们从来也没觉得,这就是“道”。为什么我们迈左脚的时候一定右边向前,身体自然平衡,许多的事情我们都可以知道。为什么要头发?因为头颅非常娇气。为什么有眉毛?流的汗可以从两便淌而不必落到眼睛里,就这么简单。
    所以老子的东西是曲高和寡的。举一个楚国宋玉的故事,他跟屈原差不多同时,也是楚国人。有人毁谤他,楚王就把他叫来了,说人家都批评你好色、骄傲。宋玉就说,我东边的街坊有这么一个处子,美得不能再美了,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短,擦粉就太白,擦胭脂就太红。他说她就趴在墙上看我看了三年了,我都没动心。那个人找了一个破破烂烂很丑的女人就当做宝贝似的,还说我好色,我才不好色呢!楚王就问:那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你呢?宋玉说曲高和寡啊!他说下里巴人这种流行歌曲一唱,国里头和的人有几千,等到一唱阳春白雪,“和者不过数人而已”,能够跟他唱和的只有几个人,为什么?曲调越高,和的人越少。我们常说的“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注: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无匹,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也。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怀玉而不渝,故难知而为贵也。
    对于“道”,假设他不笑倒不算“道”了。他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底下的注解说“唯深故知者希也”,因为他深,所以知道他的就少了。“知我益希,我亦无匹”,知道我的人越少,越没有人能够跟我相比。“故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也”,所以才说知道我的人少,则是效法,依照我做的,贵也是稀少,少才能贵。所以上士非常少,下士非常之多。“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圣人被褐,褐不是好的衣服,然而虽然外头穿的衣服普普通通,里头却怀着宝玉。这个玉是最宝贵的,就是老子的三宝,“吾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怀有三宝,慈俭谦,就凭这三样东西能够勇,能够广,能够为器长,所以可以妙用无穷。你只要有这三样东西,你做领袖,你做属员,无往而不利。
    虽然他这样的三宝都有,但他跟一般人说我怀了一个玉,却不一定会被相信。连城璧的故事就是这样。有个叫卞和的人找到一块没有雕琢的玉,于是就献给王。可是玉匠检查了说不是块玉,是块石头。王说你欺骗君上就把他的左腿砍掉。第二个王即位了,卞和又说这是块了不起的玉,玉匠一看,还说这是块普通的石头,王把他的右腿又砍掉。第三个王即位,他爬着去了,把这个献给王,他说请你看看,我两条腿都被前两个君主砍掉了,但是它确实是块好玉。这个王就让玉匠打开一看不得了,果然是块宝玉。这块玉我们后来就叫和氏璧。
     玉是很了不起的东西,孔子虽然有了这么好的宝贝,但还是“和其光,同其尘”,仍然谦虚自处,绝不自夸,就跟平常穿着粗布衣服的人一样。世上“则我者很贵”,效法我的人很少,因为大家以为他跟普通人一样,不知道他身里头有这样的宝贝,所以仿效他的也就很少。于是,大道难行,很难施行.唯有把我知道的好东西藏起来,跟普通人一样,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来表示我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的。
     我们再看看注解,“被褐者,同其尘,怀玉者,宝其真也”。为什么人家不知道他是圣人?老子那时候只是周朝管档案的,就是等于管资料的,看见周朝的自己骨肉相残杀,他就离开周走了。到他要出函谷关时,把关的人一看,就看到“紫气东来”,——这个人是会看气的。他一看气,他说不得了,有一股紫气从东边来了,一定有了不起的人来。于是看见老子骑着青牛慢慢过来了,他把老子留下来,对他说:不成,你不能就这么走。你得把你所知道的写下来,就这样写了五千多字,就是这本《道德经》。写完了这本书后就放老子出了关。
    老子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五千字从古到现在有几千家注解,甚至其中的一个字用一万字来解释。在国外,除了圣经以外,老子的《道德经》是翻译最多的一个。
    “圣人之所以难知,以其同尘而不殊”,跟一般人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就这么个老子,穿得普普通通的,也没有耀武扬威,也没有自我宣传,也不打知名度,谁知道他是圣人呢?
    “怀玉而不渝”,渝什么意思呢?就是满出来了。一个人假设觉得自己学问非常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就会容易炫耀。但是老子怎么样呢?他怀玉而不渝,一点都不自满。“故难知而为贵也”,所以这才叫稀少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七十章跟七十一章都是在重点谈“知”字。我们不必学你就可以知道的,好比说小孩子,生下来他不必学就找奶头。你可以不学就能够的事情,这叫良能。怎么可以容易行又容易知呢?所以在七十章谈这个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下面我们接着讲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有点麻烦,要改一改这话。我们把这句话改成,“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把这一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搁在最后一句的前头。“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样就顺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有一个“是以不病”太多了,删掉。
    你们知道为什么出这个错呢?古时候我们都是用简,后来才在一个汉王的墓里头发现了卷子写的道德经,居然没有坏。而老子的这些篇章,我们从来都是用竹子刻写的。而用竹子你得刻,刻了以后一片竹简没有多少字,要是断了的话都乱了,章法也乱了。我们说孔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不停地翻,拴竹简的那个皮带都断了三次,你们想想他看了多久了。
    又或者原来这句话就是很乱,所以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上一章着重是在讲怎么容易知“道”,老子说他的“道”非常容易知道,非常容易做到,而众人不知道,也不能做到。你要真正知道的话,你就能行,但是世上的人无知,而且强不知以为知,所以出毛病了,故“病”矣。
    “知不知上”,你知道你不知,这是了不起了。你知你自己无知,你这是很高明的了。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实在有限。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命活一百岁,是非常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边际的。比如说像大藏经,一本经我们一辈子皓首穷经也都弄不通它,你拿有涯的生命去追逐无涯的知识,那不是自不量力吗?我们真正知道我们无知,这样的话我们才算是高明的人。你不知道你自己无知,你就出毛病了,生病了。假充已经知道,这是自欺欺人,就是大病,有这个病就永远没有见 “道”的日子。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我知道太多了,事实上,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为什么不病?没有毛病,因为他知道病在什么地方,因为他病病,所以他就没有生病了。我们之所以生病,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病,没准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病还讳疾忌医呢,——这个病不要说了,我没病,我都很好的,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假设我们以病为病,知道这个是病,这个病就可以治好了。我们知道自己无知,于是我们就要求知。因为知道毛病所在就会忧虑,原来我这么无知啊?
    圣人不病,是因为他“病病”,头一个“病”是“忧虑”的意思,下头一个“病”是“出了毛病”的意思。他忧虑他的病,他就没有毛病了。
    我们世人怎么样呢?我们不知道自己有毛病,就算知道自己有毛病也不肯承认自己有毛病,我们护短。我们自己无知,我们强不知以为知,这都是笨人自己欺骗自己的把戏,还以为这样可以欺骗别人,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所以他自己觉得骄慢得不得了。而一骄傲,就没有进步了,这个病会一天比一天厉害,一直到病大发而死。我常说你们看见那些自称悟了道的人,其实这个人在说大假话。真正悟了道的人,绝不说自己悟了道了。这都不过是笨人自己欺骗自己,还以为可以欺骗别人,他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病,所以他自大得不得了。这样他的修行就无法进步,这个病会一天比一天厉害,最终病入膏肓。真正了不起的人,知道自己无知,这才是最高明的;如果你不知自己无知,这就出大毛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6 1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注: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净,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我们先讲讲本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凡事最可怕的是什么东西?最可怕的就是威。古时候县官要上堂,怎么样?两旁的衙役先大嚷一声,已经把你吓破胆子了。儒家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凡是可以怕的都叫做威,国家最大的惩罚是什么?死刑,无期徒刑。天最可怕的是什么?天的肃杀。你看到春天生长万物的时候,那真是欣欣向荣。当他秋天要肃杀的时候,那个可怕。他地震的时候,大水的时候,大火的时候,大风的时候,都叫天威天杀,这都是“大威”。好的人给你好福报,坏的人给你降殃祸,这些东西如所谓影之随行,如响之随声。所谓龙生九种,没有一种龙是相同的,名字都不相同,长的样子也不同。原因就是所有的祸福都是自己来的。我们若怕天之大威只有自己好好修身,你自己修身了以后,自然就不会遭受这种大的威刑。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狎”换成“狭窄”的“狭”也可以讲得通。本来这个“狎”就是“不注意”的意思,那个“狭”是“窄”。孔子说得很好,“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可以求得,给人家拿鞭子我都做,但是“不以其道得之”,我不要。我们不说矫情的话,说  “我不要富贵,我就喜欢贫贱”,没有这样的。实际上我们都要富贵,但富贵必须以其道得之。
    另外一个“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个小窝,即使小一点,我们走到外头去,怎么走还不如回到家里,即使很小也觉得家里很温暖。假如说我们不当作是非常狭窄,而是觉得很不错了,永远存感激的心,这样的话你不会觉得你住的地方非常窄小了。同时,真正一个修道人,他对于修行不是仗聪明,也不是仗博学,靠的是认真。我们能够敬业,自然我们会乐群,我们不敬业的话,天底下人都是我们的冤家。
   “狎”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你应该使你的心不只是专门注意名利,不把心搁在眼前的功利这么狭隘的东西上,不自私自利,对于一切的事情非常认真,能够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而是你想到不但我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人跟人之间都有关系,不但如此,跟人跟物之间跟环境都息息相关。明白这一点的话,你就不会马马虎虎的对待一切东西,不会随意糟蹋,这样就把心怀扩大了。
    “无厌其所生”,我们人都愿意生,没有愿意死的。于是我们吃很多维他命、补养品,想方设法把自己身体弄得更好。其实有时候养生太过的话反而伤生。事实上,名啊利啊食啊色啊这些东西都是伤害我们的,所以我们说财色名食睡五欲念,这个欲念都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老子就说过“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现在发现这话的确有道理。我们常常买东西,到铺子里特别是买布料或者买衣服,你进去一看,真是五色令人目盲,我们说叫眼花了,不知道怎么办。“五音令人耳聋”,现在说是在重听,连耳鸣这老人家的毛病,现在年轻人都有了。为什么?你看年轻人永远戴着个耳机,对听力伤害特别大。“五味令人口爽”,比如我们吃酒席的时候,常常是吃到一半已经没胃口了,吃不下了,不会尝味道了。开车,十个车祸九个快,都是开快车开出了毛病,所以老子就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我们越开越快,尤其是有人跟我们比的话,就绝不肯让人赛过自己,这口气不能输,结果就出了车祸。
    人总是对于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不满意,这也是人生的八苦之一。我们对于有的,从来不满意,从来不感激,却永远追求那个我还没有的,天天为求不得所苦,于是就向外追求。我们不是都希望长生吗?在座的有会说上海话的人吧?我们多少人说:我怎么能杀时间?一个人就活一百岁吧,你一天禁得住几杀啊?
下面再看看底下的注解,这个注的很好,“清静无为谓之居”,你能够清静,无事不可生事,这个叫做居。你能够“谦后不盈谓之生”。孔子入太庙,跟他们的学生说到一个器皿,你们拿水来,把水灌上,一半的时候这个东西稳稳当当在那儿,你们继续加上,水一加满就倾倒了。所以孔子就教学生,满了就要倒了,满则倾,所以说话不要说满,事情不要做绝,人跟人的交往不要做得太过分。因为话说得太满,态度太满这些东西都不好,所以老子说“谦后不盈”,不要满,这样的话就能得生。
    “离其清净”,你把清静离开。“行其躁欲”,非常急躁,而且是欲望无穷。“弃其谦后,任其威权”,我能够所以我应该,这样做就糟糕了,这就是霸。我应该,所以我能够,这就是谦虚。我们了解这个了以后,千万不要用威权,威权有很多,好比说政治的威权,做老师的威权,或者说你仗着自己有学问、有见解、有地位,这都是仗着威权,威权滥用的话,则 “物扰而民僻”,天下大乱,而人民就走邪路了。因为他们要生存下去,只有找邪门,找捷径,这样你“威不能复制民”,你要抢,你要绑票,我就是死刑,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请问你的威上哪儿去用?
    “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你用这样的严刑峻法,严刑峻法有时候并不能够使老百姓不作恶,你再严刑峻法,老百姓不能堪其威,于是“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上面也烂了,底下也烂了,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天诛是什么?地震、大风、大火、大水。
    “故曰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假设一般人连人的刑法天的处罚都不怕,最后那个大威来的话就,到那个地步就不可收拾了。
    所以说“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对于物人欲的东西,不要太轻忽,觉得马马虎虎了。也不要认为时间多得很,我们平常的时候平平安安,不知道是福。了解这个的话,这才知道“言威力不可任也”,这是嘱咐当政的人不可以用威力,为什么?用威力太厉害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你拿死吓他,他不会在乎。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注:不自厌也。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自贵则物狎厌居生。
    这一句话有本子这么做,“夫为不狎,是以不厌”,你就用这个“夫唯不厌”也讲得通,用这个“狎”也讲得通,因为真正用那个“狭窄”的“狭”或者是用这个 “狎”,比原文“夫唯不厌”更通顺,更容易讲。勉强解释可以说,你不厌其生,自己很保爱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生命非常认真,绝不浪费,绝不糟蹋,那么人家也不会糟蹋你。另外你也可以用“不贪不欲”的话,你不为恶,所以别人也不会厌恶你。你用“狭窄”的“狭”也是,你因为自己不以狭窄自居,别人自然尊重你,他尊重你就不会厌恶你。你用那个原文的“狎”也可以,因为你自己什么事情都马马虎虎,不负责任,轻诺,而你自己厌生的话,人家也讨厌你。我们只有自尊自重,人家才会尊重我们,人家之所以不尊重我们,是因为我们自轻自贱。不厌你就自己不弃,这样人家也就不会弃厌你了,所以说“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自厌,天下莫之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这一个知,一个见,很有道理。圣人自己知道我知道多少。“不自见”,这个自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现,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固执己见,我们只知道这么一点,而对任何人的意见我们都不接受,就固执认为自己就是对的。之所以自知是因你畏威,于是你就顺天理合人情。你不把自己弄的非常狭窄,不会贪,欲望不会太重。你无厌,对于一些事情自己不厌弃的话,对于物质来说我们就自重,能够非常自爱自视,不做人家讨厌的事情。人人都讨厌你的话,就要自己想想,我的毛病出在什么地方,这个就叫自知。但是他绝不固执己见,绝不是知道那一点完全显露出来,把它都露在外面炫耀,你看我懂得多少,也不是把自己的知强加于别人。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王弼解释说“不自见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不是说你看我的见解多好,我的知识多丰富,我的学问多了不起,我自己多聪明;圣人不这样的,他绝不自夸,不是拿固执己见来耀光行为,然后施行自己的威严,这样的话是自取灭亡。
    “自爱不自贵,自贵则物狎厌居生”,你假设自贵,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话,你的欲念就会非常之重。我们要自爱,不要做物质、名誉的奴隶,不要做别人的奴隶,要使你的心扩大,心胸放开。真正自爱是我把我的心放宽,对于目前所有的人事物质环境永远欢喜赞叹,而且感激,想要怎么报答。不要自己认为自己贵重的不得了。事实上我要死了的话,这个世界还得再转,大家都照旧活着,连一国之尊死了,国家照旧进行。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贵重的不得了,没有我就完了,不会的。自己不自贵,你就不会轻忽慢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了。
    “故去彼取此”,彼是什么?欲望。取此是什么?理。这个彼是什么?就是你自见自贵,自以为了不起。所以儒家是这么说,道家是这么说,佛家是那么说,大家说的都是一件事情。你不要看他们用的名词不同,语句不同,但是实质并无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5-8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