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期外资PE试水中国的见证人、新桥进入深发展的最终促成者、中国首家本土PE渤海基金掌舵人……一个低调先行者的个人旅程 “你怎么对一家银行的股东及主管单位解释,一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价值呢?”
短暂停顿后,渤海产业基金总经理欧巍对《环球企业家》说:“这确实很难回答。”再度沉默之后,他说:“到今天,进入银行的私人股权投资还是只有一个成功案例。而新桥能够进入深发展,根本上还是因为它有银行业的成功经验。”
这是2007年11月20日。素少面对媒体的欧巍在天津接受专访后,即奔赴机场,“去西北,肯定不是去玩”。2天之后,他在成都宣布,渤海产业基金将收购成都市商业银行大约10%的股份。
新桥进入深发展,渤海投资成都商业银行,是欧巍所参与过的两次私人股权投资进入中国银行业案例,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商业史上仅有的两次由私人股权投资公司投资中资银行——这无疑让39岁的欧巍成为了一个符号性的人物。
12月初再度接受本刊专访时,提及在成都商业银行的竞购中的“国字号”优势,欧巍并不否认。但他随即以极快的语速反问说:“你认为我们进去就只是因为人家看着我们是国资的背景吗?你知道有多少国资的在抢吗?没错,进去就是胜利,但怎么进去的?单纯是因为你有钱肯定不行,单纯是因为你是国资肯定不行,肯定有别的原因。会不会因为他觉得你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呢?会不会是觉得你和老外合作过?会不会是看到你如何应对丰隆银行呢?”
一系列反问过后,他再次恢复笑容:“说不定是因为我长得英俊”。
正如这片刻之间的变换,欧巍或许是中国私人股权投资领域最难被认识的投资者。他并不高调,永远对自己不愿涉及的话题不予置评。外界对他的了解只取决于一点:他总能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点。
欧生于北京,8岁以后迁居香港,后赴加拿大读书。作为最早进入中国PE业的投资人士,他被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被评价为“非常聪明”。其人好读古书,自称从中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政治,但与多数严肃的投资者不同,他会补充说:“从古书到毛选到蜡笔小新,我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