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9|回复: 0

王志浩专栏:日本启示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9 23: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志浩专栏:日本启示录
作者:王志浩 发布时间:2007-7-5 23:27:57 出处:2007年7月上 总第136期  
文字 〖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美日解决双边贸易问题的经验对缓解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不无助益
假设有那么一天,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中美的经贸关系日趋紧张。我们估计,中国2007年的贸易顺差将达到3700亿美元,与2006年相比增长70%,而且2008年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这里我们先不解释为什么持这样的观点,而是考察对于中美贸易关系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来调节这种紧张关系。
美国政府对此多有评论,但绝不仅限于口头指责,他们也在考虑通过立法解决问题。目前还不必过于忧虑,即将发布的针对中国的立法案也许并不具备实质性。一旦其年内通过,将帮助美国财政部确定所谓的“汇率失调货币”。在新法律下,美国财政部将可能将人民币确认为“汇率失调货币”(这比眼下将人民币确定为“被操纵货币”容易),而采取一定的措施。目前还并不清楚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哪些,毕竟美国财政部已经和中国政府就人民币问题和其他一些问题通过战略经济对话进行了谈判。中国将因为人民币等问题面对批评,其中一些批评是有道理的,例如对知识产权缺乏保护,消除贸易补贴的速度还比较慢。这一法案现在看起来已经箭在弦上。
如果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即贸易顺差再创新高,中国出口前所未有地威胁到美国的高附加值行业,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极端的选择将是美国出台相关的法案,将人民币定性为自我补贴货币,或者针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在WTO的框架下这两种措施都可能被判定为不合法。但是,至少要争论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促使WTO的相关判决出台,在这期间,中国的出口商,当然也包括美国的消费者,可能早已苦不堪言。我们打赌,在一系列尝试之前,这样的极端手段和法案不会出台。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美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有关如何应对紧张局面的模板。美国经常针对日本使用的一种机制是自愿出口限制协议(VERA),目前也已经针对中国使用。早在1957年,美国就采取高压手段迫使日本签署了协议,自愿限制其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在200611月,中国也和美国达成协议,在2008年之前将34个类别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关税每年调增10%-17%。在2005年,欧盟已经对中国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我们希望在2008年之后,这些协议可以进一步扩展而不是就此终结。
但是在日本,VERA并不仅仅是针对纺织品和服装的。日本在1968年对钢铁,在20世纪80年代对半导体、汽车和其他产业也同样采用了VERA
对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首先,VERA有助于解决贸易关系的紧张,其次,也可以针对未来的投资和贸易流动建立一个稳定的预期,因此,VERA是颇具吸引力的。通过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贸易进行明显的限制,一组VERA可以避免出现更广泛的贸易对峙的局面。不过经济学家们不是很喜欢VERA,因为他们总是由此联想到不可预见的和相反的结果。例如,尽管美国的汽车工业认为VERA将会帮助他们和日本的日产和丰田进行竞争,但是现实状况恰恰相反:该项措施的结果是鼓励日本公司重新在美国部署生产能力,而且更加专注于高附加值的产品(在配额制度下,出口大量的廉价汽车并不划算),此外进一步损害了福特等美国汽车公司的利益。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学家们认为类似的措施容易滋生腐败和降低效率,例如出口的权利必须向官方机构申请,或者从官方机构购买,这样一些国有公司经常会获得一些特殊的照顾。
中国是否也会像日本一样,在纺织品和服装VERA之后经过十年之后才迫于压力在其他部门采用VERA呢?不,对于钢铁、汽车和更多高科技产品的VERA,用不了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呈现跳跃性特征,那些曾经羁绊日本的障碍中国都轻松而过。我们可以想象美国的那些精英们,包括那些想使用VERA来提高门槛,进而保护中美贸易中的大多数的议员,他们已经开始把VERA当作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
当然,相关行业中的出口商们可能因此遭受损失,他们不会感到高兴。但是,乌云之中还有一丝光亮。日产和丰田在VERA的限制之下同样实现了高速发展。一些具有弹性的,具有前瞻性和雄心壮志的中国公司也会取得同样成就。
(作者为渣打银行驻上海的资深经济学家,反馈:stephen.green@cn.standardardchartered.com

本刊系列专栏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来源: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7-21 16: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