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个客套话,曖昧な表現 何必这么在意。
你就是以第一次给日本公司打电话,他们也会说「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的。见面时也有这种客套话。
有些人接电话脱口而出 “毎度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鬼知道他有没有跟人家见
过面。
比如 前向き善処いたしいます。实际上什么也不做。
前向きに検討させて頂きます。你就等着把。看他什么时候能给你结果。
请参考以下文章
二、日语中模糊表达大行其道
1.外交上的模糊
模糊表达多用于外交,这不是日语的专利,各国都用。但是日本用得过于模糊,乃至影
响了交际。有例为证:
战后初期,美国驻军曾向当时的日本内阁提出一项提案,日本方面心中反对,但又碍于
面子,便答道:“最善を尽くします。”这句话在日本人听来,是“尽量做吧”的意思,但译
员按照美国人的方式来理解,译成了“没有问题”,而后来美军发现日本人并未实行,提出
质疑后,才意识到在翻译上出现了误差。(徐冰《日语口译学论稿》)
据说在外交上,日本由于爱用模糊表达,常常被误解。
2.政治上的模糊
日本的国会开会,执政党和在野党交锋,其表达多用模糊语言,诸如“前向きに善処し
ます”、“検討してみます”等等,日本人自己说“都是烟雾弹般的模糊表达。”据《读卖新
闻》的“日本語の現場”介绍说,有人对某市议会上常用的“検討します。”、“研究します。”
“検討議題と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做了调查统计,其实现程度如下:
前向きに検討=80%
今後検討=60%
今後研究=40%
検討課題=20%
研究課題=0%
最后结论是:“前向きに検討”は“できる可能性がきわめて高いので、市も全力を尽
くます”との回答らしく、“研究課題”の実現性は皆無。つまり、“市としては何もできま
せん”という意味になるようだ。所以对这样的模糊表达,有经验的议员多说:“あれはや
らないということなんだよ。”可见,对官场上的这些表达不能当真。
3.政治家的模糊
政客处于政治上的需要,经常用模糊表达。我们这里举一例。据日本时事社报道,在今
2
天下午举行的各党关于大选的公开讨论会上,有记者问桥本在出任首相期间是否不正式参拜
靖国神社,桥本回答说:“本来,这是我个人的心情问题。处在首相的位置上,为满足自己
的心情而采取的行动如果会使日本这个国家不利,那么,不慎重考虑就不行。”
不能不说这话说得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但日本舆论认为,桥本的上述回答是向日本和
全世界做出了不正式参拜靖国神社的承诺。(徐冰《日语口译学论稿》)
4.商业谈判中的模糊
日美两国是对庞大的贸易伙伴,贸易多,摩擦也就多。其中愿因很多,日本人的模糊表
达据说就是之一。美国商人和日本商人谈生意最头痛的是,谈了半天,还搞不青日本商人的
目的是什么。美国人喜欢直来直去,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而日本人则习惯于拐弯抹角或客气,
经常期待对方理解自己,很多情况下即使心中不高兴,也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害怕伤害了
对方的面子。
日本人视这种模糊为礼貌,是美德,殊不知欧美人却感到难以捉摸,甚至认为这是虚伪
和假客气。
5.科技文章中的模糊
日本是科技大国,其文献常被欧美翻译,但日语句子句末,常是“であろう”、“である
と思う”、“と思われる”等等,这种模糊的表达乃至令西方人怀疑这些研究的可靠性。可日
本人自己说,我们的研究、试验尽管很可靠,但为了使表达避免强加于人的感觉,我们还是
喜欢这种模糊的表达。
另外,据日本的一些计算机编程人员说:「日本語でプログラムを書く」というテーマ
は、過去に多くの先人達が挑戦してきたものである。しかしながら、現在に至るまで、一
般に普及することはなかった。普及していない理由はさまざま考えられようが、「多くの
技術者は日本語でプログラミングすることに不安」な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理由があると
思われる。特に、一般的に「日本語という言語は曖昧である」と思われていることが、「プ
ログラムを日本語で記述する」という行為を不安にさせ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慶應義
塾大学政策・メディア研究科 中鉢欣秀)
显而易见,到目前为止,日本的编程人员,认为日语多模糊表达,对用日语编程持怀疑
态度。
6.日常生活中的模糊
日本人之间自不待言,就是对外国人也大用特用模糊表达,结果造成了不少文化冲击的
笑话。据日本的一份中文报纸《留学生新闻》报道,留学生小周业余时间在一家工厂打工。
日本经济不景气,工厂订单不足,老板决定裁员,但又不肯之说,只是吞吞吐吐地对小周道:
“明天你可以不用来上班了。”
小周初来乍到,哪能听懂老板的潜台词是“炒你鱿鱼”,他还以为老板关心他,让他休
息一天呢。于是开开心心地玩了一天,第三日又高高兴兴地去上班。
老板看着他走进厂门,真是莫名其妙。他有点尴尬地问小周:“怎么叫你不用来了你还
来?”
小周还是懵然不知,答道:“对呀,你那天叫我‘明天不用来’,我今天不是该来了吗?”
老板听了哭笑不得,只好拐弯抹角地说了一大堆难处,又千恩万谢小周一番。小周这才
明白自己“失业”了,但始终听不见老板说“解雇”这个词。
再如,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日本人对与其交谈的留学生说“今度うちへ遊びに来
てください。”于是这位留学生两三天后给这位日本人打电话,“近所にいるんだけど、遊び
に行ってもいいですか。”对方非常为难。这是因为“今度うちへ遊びに来てください”这
类邀请常常是礼节上的寒暄,一般不具备实际上的意义,不是真心希望对方来作客。
7.文学上的模糊
3
日本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的“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的这句俳句,在日本脍炙
人口,儒幼皆知。日本人一般都认为,跳入古池的青蛙是单数,而且据说松尾芭蕉自己配的
插图也是画的一只青蛙,追求的是一种“寂静”的境界。可是这句俳句翻译成了英语,并且
选用进了美国的一部小学课本,译文如下:
An old silent pond...
A frog jumps into the pond,
Splash! Silence again.
据说很多美国人读了后都认为青蛙是复数,而且意境是一大群青蛙从冬眠中醒来一齐跳
入了古池中,出现的是一种“闹春图”。日本人所追求的意境完全变了,也就难怪日本人对
这句翻译颇有微辞。
又如,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获奖代表作《雪国》的开头一句: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对这句,日本人是“話し手は現場の外に身を置いて、(あるいは、身を置いているか
のようにして)事態を客観的に捉えて表現する(客観把握)”,可见是一种无主语的模糊
描写。可翻译成英语和汉语,则成了如下的表达:
The train came out of the long tunnel into the snow country. (translated by Edward
G. Seidensticker)
火车穿过了国境线上的长长隧道,便来到了雪国。(侍桁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不管是英语或是汉语,这里都增加了主语(“The train”“火车”),文脉的把握成
了“話し手が現場に身を置いて(あるいは、身を置いているかのようにして)事態を体験
的に捉えて表現する(主観把握)”。即文章的把握由客观变为了主观,由无主语的模糊描
写变为了有主语的明晰表达。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结构不同的问题,而是文化深层审美取
向的大相径庭。
以上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