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mh0916 于 2015-8-28 05:10 编辑
(七)芥川龍之介
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
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成为第3次和第4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1915年发表《罗生门》,并未引起文坛重视。1916年,大学毕业之前,在第 4次复刊的《新思潮》上发表《鼻子》(1916),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
《芋粥》(1916)和《手绢》(1916)接连问世,从而奠定了作为新进作家的地位。
大学毕业后,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1919年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游览,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等。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罗生门》和《鼻子》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
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
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
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
他的每一篇小说,题材内容和艺术构思都各有特点,这是他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了纪念芥川在文学上的成就,从1935年起设立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它一直是日本奖励优秀青年作家的最高文学奖。
(八)夏目漱石
幼年时曾送给他人做养子,度过一些不幸岁月。后辗转归家复姓。少时喜读汉诗文、涉猎大量汉文学著作。1888年考入第一高等中学。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并受其影响创作了许多汉诗文,收在《木屑集》里,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1890年,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科,1893年毕业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主教英文。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
1900年,由文部省选送英国伦敦留学。他阅读了大量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学作品、理论著述,体验了西方近代文学创作的新视角、新技巧,为其后文学评论和创作奠定了基础。1903年返回日本,任第一高等学校英语教授和东京大学英国文学讲师,并常给《杜鹃》杂志撰写俳句、杂文类稿子。1905年发表了《我是猫》第一章。反响强烈。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门》付梓不久,赶上大逆事件冲击文化界,他的创作由批判客观现实转向披露主观世界。代表性作品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是自传体小说《道草》和未完成的《明暗》。
本名は夏目金之助。庆応3年1月5日(新暦2月9日)江戸牛込马场下横町に
生まれる。帝国大学文科(东京大学文学部)を卒业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松山中学
、第五高等学校などの教师生活を経て、1900年イギリスに留学する。帰国後、第一高
等学校で教鞭をとりながら、1905年処女作『吾辈は猫である』を発表。1906年『坊っ
ちゃん』『草枕』を発表。1907年教职を辞し、朝日新闻社に入社。そして『虞美人草
』『三四郎』などを発表するが、胃病に苦しむようになる。1916年12月9日、『明暗』
の连载途中に胃溃疡で永眠。享年50歳であった。
主要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1907年
三四郎——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1910年
过了春分时节——1912年
行人——1912年
心(こころ)——1914年
道草——1915年
明暗——1916年,遗作
(九)島崎藤村
诗人、小说家,日本近代诗的奠基者。本名春树。1872 年3月25日生于长野县,卒于1943年8月22日。1887 年进明治学院,并与北村透谷等人共同创办《文学界》,投身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1896年前往仙台任教,创作诗集《嫩菜集》,获得了新体诗人的名声。其后相继发表 《一叶舟》、《夏草》和《落梅集》等诗集,以洗练的雅语和流畅的诗体歌咏青春的悲欢,为日本近代诗开拓了道路。
随后,他的兴趣转向散文,并于190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破戒》。这部作品以贱民出身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为主人公,尖锐地揭露了封建身分制度的罪恶,获得社会好评。藤村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地位由此确立。回忆《文学界》时代的《春》和描写世家没落史的《家》,开辟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新领域。1913~1916年间,为摆脱恋爱苦恼而流亡法国,归来后决心以小说形式进行忏悔并求得新生,其结果是《新生》的发表。
藤村最后一部杰作是1929~1935年间发表的宏大历史小说《黎明之前》。该书以主人公青山半藏为中心,表现明治维新前后人们的苦恼,饱含着作者的理想、憧憬、痛恨和怀疑。岛崎藤村是一位既勇于剖析自己,又敢于揭露社会的作家。
他是日本笔会第一任会长,1943年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十)森鴎外
日本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本名林太郎,号鸥外。1862年7月9日生于日本石见(今岛根县)鹿足郡一藩主侍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国学、汉学和兰学(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由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方学术)教育。1882年毕业于东京第一大学医科学校,曾任陆军军医。1884年赴德国留学,广泛涉猎欧洲古今名著,深受叔本华、哈特曼的唯心主义影响,哈特曼的美学思想成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的理论依据。1888年回国,历任军医学校教官、校长、陆军军医总监、陆军省医务局长等职。晚年担任过帝室博物馆馆长、帝国美术院院长职务。1922年 1月19日逝世。
森鸥外留学归来,以启蒙家的姿态开始文学活动。他翻译西方著名作家歌德、莱辛、易卜生等人的作品,同时创办《栅草纸》等文学刊物,介绍西方美学理论,开展文艺批评,并致力于戏剧改良、诗歌革新活动,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890年发表的处女作《舞女》,连同他的《泡沫记》和《信使》被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舞女》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德国的日本青年官吏,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纯洁的爱情,他曾爱上一个德国穷舞女,但在日本专制官僚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压力下,终于遗弃了她,酿成爱情悲剧。作品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最终却与现实妥协。一般认为它是日本近代文学初期的代表作品。
1910年前后,森鸥外写了《青年》、《雁》等取材于现代生活的小说。
1910年日本政府制造了所谓“大逆事件”,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界的专制统治,森鸥外开始转向历史小说的创作。他把自己的历史小说分为“遵照历史”和“脱离历史”两类。前者完全依据史料写作,后者则借助历史事件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和信念。
第一篇历史小说《兴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赞美武士殉死行为。但紧接着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短篇小说《阿部一家》,却客观地抨击了这一封建道德行为。阿部一家由于未被允许为藩主殉死而受到歧视,终致满门被杀戮,揭示了封建殉死制度的虚伪、腐朽和惨无人道的实质。这两篇倾向不同的作品反映了作者世界观上的矛盾。
作者晚年埋头于史料的考证,也写过几部人物传记,如《涩江抽斋》等。所传人物多为专心学术、不问世事的学者,表现作者晚年企图摆脱世俗的心境。
作品风格:侧重于体现他的伦理道德观,反映了明治时期上层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矛盾。早期作品文笔优美,抒情气氛浓郁。后期大多数作品,特别是历史小说,往往采取冷峻客观的笔调。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