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日两国筷子的不同看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摘要
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历史,随着饮食烹调方法改进,其饮食器具也随之不断发展。筷子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了匕匙。当历史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的智慧有了一定的发展,生活条件也有所改善,单以匕匙进食已不能适应烹饪的进化,箸也就顺乎潮流而出现。无论是作为人们日常饮食所使用的工具,还是作为历史潮流的产物,筷子所扮演的角色可谓举足轻重。本论文从分析两大使用筷子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对筷子这一概念的区别的角度入手,进而体会一衣带水的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
引言
从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筷子, 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竹棍儿,活动于手指之间,让我引发深思,为何许多国家使用它?为何我们离不开它?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亚洲人基本上都使用筷子进食,其中中日两国是使用筷子尤为突出的。虽然都使用筷子,但是,两国的筷子从外形上就有很大的区别,总的来说,中国的筷子比日本的筷子长。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因为在中国吃饭的时候,大家围着大圆桌子吃,桌子上往往有很多菜,如果用长筷子的话,远处的菜也可以轻松地夹到,而且还可以帮自己旁边的人夹菜,表示礼貌和好客。日本料理就不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菜,夹菜毫无困难,也用不着帮别人夹菜。所以中国的筷子长,日本的筷子短。
1筷子的由来
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为了解决直接用手抓取热烫食物的困难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说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物是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
2. 中国筷子文化
2.1中国筷子的历史
在汉代开始普遍使用“筷子”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称为“箸”,隋唐时期又称为“筯”,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它最早是以竹子为材料的,所以以“竹”字为头。我国明清时,民间的渔民和行船者,因“箸”、“筯”皆与“住”谐音,听感上有“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族心理,故反其意改“住”为“快”,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又在“快”字上加个“竹”字头。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筷子虽小,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发明。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精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一位外国学者从研究筷子的力学结构中发现,人们使用筷子,至少可牵动30多个关节和50多条肌肉运动,还能激发大脑,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也就是说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发挥。科学家们认为,长期使用筷子,可以使手指灵活,脑子聪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由此可见中国的筷子在世界餐具中独树一帜。
2.2中国筷子的外观
形状大多为近似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头圆尾方(暗合“天圆地方”),只在头部与尾部比较略细, “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2.3 中国使用筷子的禁忌和礼节
中国是礼仪大国,所以使用筷子理应有很多的禁忌和习惯,筷子禁忌的动因固然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出自对神灵的敬畏,如禁供筷、抬筷、落筷等;有的是缘于对主人的尊重,如禁迷筷、吸筷、响筷等;有的是从卫生的角度去考虑,如禁翻筷、洗筷等;有的则是从加强自身修养的目的来要求的,如禁剔筷、指筷、敲筷等〕但它作为一种习惯行为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格守着,成为影响社会文明的一个因子。随着文明的演变,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已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众多合理、科学的禁忌还将继续沿用。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一双小小的筷子的用法,就能让人们看到它深厚的文化沉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筷子的时候用右手握住筷子,大拇指和食指握在筷子的上方,其他的手指自然而然靠在筷子上的作法是正确的。而且,筷子的两端必须是一致的,吃饭之前,筷子放在饭碗的右边,吃完饭以后,必须放在饭碗的正中,这就是礼节。
筷子在我国婚俗、礼俗、丧俗中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筷子因为成双成对的形制而成为婚姻中的吉祥物,而其“筷”字的谐音更是蕴含着“快快乐乐”、“快生贵子”美好祝愿。因此筷子在中华各民族的婚俗中都有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有的民族婚俗中,筷子更是不可缺少的物件,从定亲到陪嫁物品,或是婚礼中的祝福用具,可谓无筷不欢。
2.4中国筷子文化及影响
筷子是两根形状、规格、材质完全一致的小棍,具有正直、坚韧、诚朴的特性,而且两只筷子之间无任何机械联系,而通过手指的操作,默契和谐,协同动作,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物化形象。
中国十三亿的人口及许多海外华侨,从三岁儿童始均会使用筷子,它的普及性是任何一个生活用具无法相比的。而且箸的形态也多种多样,有竹、木材、兽骨(角)、象牙、美石(玉石、水晶、翡翠、寿山石)、金属(金、银、铜、铁、锡、铝、铅、合金、不锈钢等),稀有珍贵材料(虬角、犀角、玳瑁、绿?孔雀骨)和其他类(鱼骨、珊瑚、塑胶等)共200多种。箸的雕饰从古代刻划短线纹,涡纹,刀题诗刻联,从绘画、烙画到镶嵌、雕镂,多彩多色。筷子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无论到何时何地,中国人进食用具都很难离开筷子。并且还用筷子作为礼俗、馈赠、寄情、歌咏、收藏的特殊工艺品和礼品。目前据统计,全世界至少18亿以上的人口使用筷子。筷子文化具有世界意义,它已成为许多亚洲国家在内的“中华食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特征。日本有“筷子节”,法国设“金筷奖”,西方许多人流行“为了您的健康,拿起筷子来”的时潮。
3.日本筷子文化
3.1日本筷子的历史
日本也是使用筷子的民族。据史料记载,日本有筷子的记述最早出现在《古事记》中,此后筷子常在日本的各种神话传说及一些重大的宗教礼仪活动中出现。将筷子赋予佛教文化色彩的是日本的高僧空海。空海到中国留学,回国后开创了真言宗,并按中国习惯要求信徒们每天都用筷子进餐。这时筷子在日本佛教中是作为祭物被供奉起来的。实用的筷子最早是在朝廷宴会上出现,使用者是圣德太子。据说推古天皇十五年(607年),小野妹子受朝廷派遣作为特使来到中国,欢迎仪式上皇帝请来使用餐,使用的餐具之一就是筷子。当时筷子不过是中国人的常用餐具,但在仍保持着用手抓取食物的特使眼里,用筷子竟成了最高礼遇。第二年小野妹子一行12人带着中国先进的用餐方法回到日本,此后日本朝廷很快掀起一股热潮,纷纷效仿中国用筷子进展,并把使用筷子进餐作为最高礼仪招待宾客。历时近百年,筷子于奈良时代开始进入日本百姓的生活。
3.2日本筷子的外观
日本人是崇拜中国筷子的国家,日本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筷子古称“箸”。善于改良发展是日本人的一种特质,筷箸传到日本后逐渐变短,原来的平头箸不知何年何月渐渐变成尖头。据说这是日本人爱吃生鱼片,为便于戳鱼片而改进的。还有一种说法,将筷子头削尖,使它既有筷的功能又有叉的功能,岂不是一举两得吗?事实上筷头削尖后,“撮”的功能大大降低,尖头筷,两筷拼不拢,缝隙大,措起来的菜肴半路上就漏光了。
3.3日本筷子使用的禁忌和礼节
日本人特别注意餐桌上用筷的礼节,其中有用筷十忌:一曰半途筷,就是把挟住的菜肴又放下,再挟另一种。二日游动筷,就是举筷不定,东挑西拣。三曰窥筷,即手持筷子,东张西望。四曰碎筷,用嘴或手撕筷头上的菜肴。五曰刺筷,以筷代叉,插菜进食。六曰签筷,用筷子当牙签,挑剔牙缝。七曰泪筷,挟菜途中,筷头上的汤汁,像泪水一样滴个不停。八曰吮筷,用嘴吮舔筷头上的汤汁。九曰敲筷,用筷子敲打碗盆或桌面。十曰点筷,就是用筷子指点主人、客人或厨师。看来不文明用筷,在日本是不受欢迎的。
不仅筷子的用料依场合不同而变化,日本人用筷子时还有八条忌讳,有人称为“忌八筷”: 一是舔筷:用舌头舔筷子。二是迷筷:即手拿筷子,犹豫不定到底吃哪盘菜,在餐桌上四处游寻。三是扭筷:扭转筷子,用舌头舔粘在筷子上的饭粒。四是移筷:夹了一个菜后,不接着吃饭,而又去夹另一个菜。五是插筷:即插着吃菜。六是掏筷:用筷子从菜的当中扒弄着吃,而不从一边排着吃。七是跨筷:停吃的时候,把筷子跨放在碗或碟子上面。八是剔筷:用筷子代替牙签剔牙。
3.4日本筷子文化及影响
日本人对筷子有特别感情,关于筷子的语言也很多,日本人将筷子当成神一样看待,而且日本人觉得筷子与生命相关,认为“做菜的方法始于筷子,终于筷子,日本人的一生也是从筷子开始,到筷子结束。”
日本人认为筷子是日本文化之源,故十分重视。例如古时在每年的农历6月底要举行「新箸祝」用新麦做面条,用蒿杆做筷子祭神。1974年,日本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得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足见,日本对隐含在筷子中的文化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