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日语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2|回复: 0

《日语文学作品的读解与翻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1 18: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本有意思的书,我读着读进去了。把书的后记放在这里。日语同好们可瞄两眼  R- C9 _$ b' t9 Y8 \6 x
《日语文学作品的读解与翻译》赵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7 o4 S" ~5 z7 L
后记 8 @" I9 u, M1 D+ ]$ z0 W( k0 a. C
李玲 2 P( L, C8 ]. b+ n
  编撰这本集阅读、欣赏、理解为一体、文学作品与语学研究相结合的书,并非一时的冲动。早在赵平以“往事如烟”为题而创作的随笔.散文等在日本发表,并受到日本读者的好评时,我的脑子里就萌发了将这些文字编撰起来,从而能与中国读者分享的念头。而真正开始着手于这件事,则是在协助赵平编写《挑战日语口语》一书之后。
& a/ l) r; l( p# k7 u4 G: i+ L! E9 V  本书中所收集的赵平的文字,除了《A市的大见屋》一文以外,其余作品所描写的均为他从童年到青年所亲历的往事。文革后期,没上过中学的赵平,却凭着自学写作,发表了一些作品。然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都是些口号式的玩艺儿。”上大学学习日语以后,他开始转向搞翻译,也曾翻译出版过新星一、井伏鳟二、田中光二等作家的短篇。在留学日本攻读法学专业期间,他把精力全部放在论文写作上。他在日本发表的一些政论文如《晚年的毛泽东思想》(日本.天理时报出版社,1996年)等,在我看来,除了在日语表现方面驾御得娴熟之外,或许是由于受政论文文体的局限,这些作品无法使他丰富的思想内涵、厚实的文学功底及所擅长的细腻且优美的文字表现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
% \  {! b/ K: [; R* u& `8 d  完成法学博士课程以后,赵平又去攻读他所喜好的文学。此后他便如鱼得水,不断写出许多让人拍手称快的文学和语学方面的论文。日本关西有一家杂志看中他的文笔,约他用日语写一篇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他写了一篇送过去,结果大受好评。于是他突发奇想,亲自将那篇文章译成汉语,寄给在美国出版的文学刊物《今天》,不久就接到了录用通知。那篇文章,就是本书中所收辑的《四月八》。
3 T* u! O3 e% K3 g$ b$ o% B  自此以后,他又先后写过几篇随笔,均被日本一家叫《Hinabesi》的杂志社相中,其后,他便被该杂志社约为专栏随笔作者。再往后,戏剧杂志《幕》也邀请他投搞。几年过去,居然积累了不少文字。因他在日本所发表的作品均用日语写成,所以仅能供日本人欣赏,这不得不使我感到是个缺憾。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收集他的文章,以备日后将它们编辑成册并介绍给国内的朋友。
- d1 r6 I7 Y6 }- S  b7 g  后来,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赵平,而他却不以为然,强调说因这些文章都是用日语写就,难度较高,恐怕只有对日语感兴趣的人才会去读,“抽两三篇搞个注译读物还差不多。”他说。
* A9 }: K% i" @" v. T' a  他的话倒给了我一个启发:不如把他的文章抽出几篇来,经过注译再加上论文,编辑成一本文学欣赏、语学分析和学术讨论相结合的、具有独特风味的书籍。这样,既可以供一般读者阅读,又可以作为学术论著供学者们研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几个日本朋友,他们均认为这是一种创新,并积极地加入编写队伍。于是,在中日两国的大学教师、硕士.博士研究生们,以及赵平本人的积极参与下,这本独特的著作终于被呵护成形。注译.论文部分分别由中日两国的学者担任,风格不一,各具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书可谓中日两国学者友谊的结晶。
  Y  S8 o: _0 i- ^) B6 z  本书前半部分由中国学者们分担,论文主要用汉语写就。后半部分得到日本学者的参与,多采用新颖的对谈的形式,用日文写就。部分文章附有发表过的书评,保持原文风貌,不加翻译。此外,为了让读者了解到原文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我斗胆狗尾续貂,将自己草写的一篇随笔《“早上好”,我们的留学生活》付在后部。这篇文章在日本一家杂志发表以后,曾由赵平“翻译”成汉语,发表在日本最大的华人刊物《中文导报》上。 9 x3 t( C: {6 ]$ B0 v; y, a. T
  本书所选的文章,行文流畅,内涵深邃,用语丰富而诙谐。虽用日语写就,但因其描写的对象多为中国的人和事,所以对中国的读者来说,它其实是一本极易读解的书。我相信这本书即便只作为一种阅读材料,也能在读者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如果学习日语的同好们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些许助益,我将感到不胜荣幸。 : `+ Q$ M9 S- K0 ~
  中村宏教授和浦田义和教授的文字夙以优美见长。他们的序与书评,增添了这本书的阅读价值。中外学者们的小论文、文学评论和对谈,争奇斗艳,各显特色,更使得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多彩。此外,这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Hinabeshi》总编古川毅教授、孙中山纪念会馆事务局长橘雄三、日本友人富川房孝、森园良树、伊藤光子、中上彻也、津田大辅、以及淮海工学院外教前园忠一等的大力协助,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
1 A1 u3 m$ K. P" _
1 T- ]$ U1 N% H( ^: Z- ^$ o2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5-1-27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