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咖啡日语论坛 返回首页

的个人空间 http://coffeejp.com/bbs/?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摇摆巴哈

已有 1062 次阅读2007-6-14 16:17

为纪念这位永垂不朽的作曲家逝世250周年,国际知名的古典及爵士音乐家齐聚在德国的莱比锡市场广场全力参加《24小时巴哈》之《摇摆巴哈》纪念演唱会。其中包括以人声担任乐器伴奏及演唱闻名的黑人歌手--鲍比麦菲林(bobbymcferrin)、当红新生代小提琴家--夏汉与阿德列。安东尼夫妇(adele anthony and gil shaham)、风靡欧洲擅长改编巴哈曲目的贾克路西那三重奏(the jacques loussier trio)、红遍欧美的绝世美声团体--国王歌者(the king's singers)、德国有名的管乐队--德国铜管(german brass)、第五元素萨克斯风五重奏团、龟岛弦乐四重奏、杰瑞.史帝文民乐会社、世界级管弦乐团德国的莱比锡布商大夏管弦乐团(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等联合演出,以古典、爵士乐、摇摆乐的形式,诠释巴哈的经典名曲诸如:d大调协奏曲、c大调一号管弦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等。推荐给爱乐的朋友!
   巴哈做夢也想不到的人聲奇蹟

本片中一大焦點,就是環繞在鮑比麥菲林了!他可說是人聲奇蹟的創造者,他成功的運用真假音低吟的唱法,在整個音樂會中慣穿了巴哈的音樂主軸,而鮑比麥菲林除了表演擅長的人聲伴奏之外,也與賈克路西耶三重奏有場精彩的古典爵士吟唱,他以巴哈的音樂為主題,把巴哈的音樂改編,呈現另一種風格,整場曲目都環繞在爵士與巴哈的音樂中,很難想像這兩種完全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可以混合在一起,有人斷言:就連巴哈自己本人做夢也想不到幾百年後的今天,會有人用另一種風格去演奏他的音樂,打破多年來的窠臼成規!

"Die Katze last das Mausen nicht", from the "Coffee Cantata", BWV 211
「貓不放過老鼠」,選自《咖啡清唱劇》,作品211  
  Madlaine Voigt, Matthias Schubotz, Holger Krause, Musicians of the Gewandhaus Orchestra / in Leipzig, Germany 佛伊格,舒柏茲,克勞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樂手∕於萊比錫,德國
  選自:巴哈繞著地球跑 (#07)  
  
巴哈最有名的清唱劇-「咖啡清唱劇」是一齣音樂喜劇,劇情描寫一對父女為了咖啡爭吵的故事。女兒追求時尚熱愛咖啡,可是守舊的爸爸卻設法喚醒女兒的迷戀;女兒無法改掉喝咖啡的習慣,因為咖啡的味道實在太棒了。

  劇中的父親不斷地勸女兒,但女兒什麼都不要,只要咖啡。最後父親想出的方法是:不讓女兒結婚,女兒先是答應父親改掉喝咖啡的壞習慣,但是更高明的她卻讓未來的老公答應她可以自由地喝咖啡。到了樂曲最後,老奶奶和母親都喝了咖啡,結果就跟女兒一樣,永遠也離不開咖啡。
寫過無數嚴肅的宗教清唱劇的巴哈,在這部作品裡展露了他輕鬆的一面。這部作品在咖啡館表演的時候,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成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



   Orchestra Suite No.3 in D-major, BWV 1068, Air
D大調第三號管絃樂組曲,作品1068,G弦之歌  
  Bobby McFerrin, GHO Leipzig
鮑比麥菲林,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選自:巴哈繞著地球跑 (#08)
  
1830年,當時立志將巴哈音樂重新發揚光大的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 1809-1847),曾為德國大詩人歌德在鋼琴上演奏了第三號組曲的序曲,歌德聽後讚嘆道:「樂曲的開頭部份實在太壯麗了,就好像有一大群富麗堂皇的人們正沿著寬大的臺階莊嚴地邁步而下」。
  
    
百餘年後,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 1845-1908)改編了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將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曲調由D大調改為C大調,樂器上以小提琴獨奏為主,輔以大鍵琴伴奏,同時又將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為「G弦之歌」。此曲一經上演便廣受大眾歡迎,成為流傳廣泛的不朽經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原是巴哈的傑作。百餘年來,這首「G弦之歌」以純樸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愛好者們鍾愛的曲目。有意思的是,聽過「G弦之歌」的聽眾遠要比知道「巴哈第三號管絃樂組曲」的人多。如今大多數的唱片封面上,「G弦之歌」的作者欄上都是巴哈,卻從未掛上威廉密(August Wilhelmj)的大名。
    
    
      
   『Deconstructing Johann』
解構巴哈  
  The King'singers 國王歌手
  選自:搖擺巴哈 (#12)
  
來自英國最有名的人聲團體-國王歌手所演唱,本曲由橫跨古典與爵士的低音提琴手戴爾.朗斯維克(Daryl Runswick)所創作,1946年出生於倫敦,1960年開始低音提琴手生涯的朗斯維克,在人聲的部分曾擔任男高音及作曲家,因此對人聲與樂器之間的和聲極富有巧思創意,他除了出過五張個人專輯,並為國王歌手、
  
    
  爵士女歌手-克里歐蘭妮…等多張唱片的擔任製作及編曲,這首解構巴哈就是朗斯維克為國王歌手專輯所寫的,以主聲道為男低音當作主軸,高音及中音二種音色的長短和聲來演唱,輔以輕鬆有趣的對白,描述巴哈的趣事,為國王歌手巡迴各地表演極受歡迎的歌曲。
  
      
 Toccata in D minor, BWV 565
D小調
觸技曲,作品565
Ton Koopman / in the St. Marien Cathedral of Freiberg, Germany
庫普曼∕於佛來堡聖馬林大教堂,德國
選自:巴哈繞著地球跑 (#03)

在路德教派的宗教儀式中,管風琴必須擔負起彌撒前後的背景音樂、演奏讚美詩與聖歌,甚至伴隨清唱劇共同演出。為此,能夠坐上管風琴前演奏的樂匠,就得身兼演奏者、作曲家等雙重身分。以管風琴演奏聞名的巴哈,為宮廷創作出數量驚人的管風琴曲,簡單者可引發虔誠心靈之冥想,宏偉如高聳建築者
  
    
  ,更將音樂力量延伸至無限。編號BWV 565的D小調
觸技曲
與賦格創作於巴哈年少時期,堪稱所有管風琴曲中最具知名度。儘管某些音樂學者認為,這部龐大作品的原始意念是針對小提琴而做(已有唱片錄音問世),但站在如此浩瀚、直指人心的感人作品跟前,所有聆聽者皆須以一顆謙卑的心,感受音樂力量的浩然洗禮。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 1048, Allegro
第三號G大調布蘭登堡協奏曲BWV 1048中庸的快板  
  Freiburg Baroque Orchestra
佛來堡巴洛克室內樂團
  選自:巴哈 - 布蘭登堡協奏曲 (#08)

  
第三號布蘭登堡協奏曲與第五號協奏曲,同為最受喜愛的作品。樂器只使用弦樂,原作中將弦樂群分
  
為三組,第一組3把小提琴,第二組3把中提琴,第三組3把大提琴,另外使用一支大提琴及一架大鍵琴來作底層的支撐。由於沒有使用管樂器,並且未循合奏協奏曲形式,並無獨奏群與合奏群之分,因此,整體上顯示出室內樂的氣氛。全曲僅分為兩個樂章,缺少應有的徐緩樂章(第二樂章),也是其特色之一。這裡演奏的是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開頭奏出節奏性的八小節主題,後來由各樂器將其動機分割,而展開為樂章全體。開頭的八小節主題,可以說凝聚了展開樂章全體的能量。躍動明快的節奏,流暢生動的旋律,極具巴洛克風格,是所有布蘭登堡協奏曲中,甚為出色的一個樂章。
    
    
      
   Improvisation
即興  
  Bobby McFerrin 鮑比麥菲林
  選自:搖擺巴哈 (#19)

  
鮑比麥菲林在此以特殊的人聲即興唱出布蘭登堡第5號協奏曲及巴哈名曲:「聖母頌」,這是以巴哈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第一號前奏曲的分解和弦作為伴奏,由法國作曲家古諾配上旋律的宗教性歌曲,歌頌聖母瑪利亞的清新讚歌,鮑比麥菲林與觀眾的互動,展露此曲神聖的意境,他並以支撐配樂的中低音來和觀眾唱和,彷如天籟般的聲音迴盪在萊比錫廣場讓人感動萬分。
  
      
        
   Concerto for 2 violins in D minor, BWV 1043, Vivace
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作品BWV1043生氣勃勃的活板  
  Gil Shaham, Adele Anthony, GHO Leipzig, Christian Gansch
夏漢,阿德列.安東尼,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克利斯帝安.甘夫指揮
  選自:搖擺巴哈 (#04)

  
傳聞巴哈總共為小提琴創作了5首協奏曲,現今保留下來的僅有三首,包括「a小調」、「E大調」協奏曲以及1718年左右創作的這首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目前全部收在「巴哈全集」第四卷中,置放於柏
  
  林國立圖書館。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堪稱目前最受歡迎、知名度也最高的雙小提琴曲目,曾經被作曲者改編給雙大鍵琴演出。全曲共分為快-慢-快的三樂章形式,此為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 d小調,2/2拍子,以卡農風格的對位法進行,由弦樂總奏開始,以整齊的對位法製造二把小提琴的互動,弦樂群幾乎不做主題式的發展,僅負責和聲與背景的支撐。整個樂章以莊重堂皇的姿態走完全場,即便樂曲形式如此拘謹,流洩出的旋律在今日聽來依然饒富生趣。二把獨奏樂器的對話、呼應、交織,呼吸節奏的掌握,以強有力的合奏結束第一樂章。
  
        
    Improvisation on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沉睡者醒來”主題即興變奏  
  Bobby McFerrin, Jaques Loussier Trio
鮑比.麥菲林,賈克路西耶三重奏
  選自:搖擺巴哈 (#13)
  
雖然「沉睡者醒來」不如巴哈 b 小調彌撒或是受難曲那麼有名,但這齣作品中崇高的精神層次以及堅定的信心,足以作為當時路德教會時期之象徵。這
  
    
  首曲子寫作於巴哈最後一次,同時也是最長一次任職於萊比錫聖湯瑪斯教堂唱師班期間,時間是1731年聖誕節前一個月,也11月25日正式發表。巴哈以許多英語系基督教徒所熟知的英文讚美歌詩集中第12首「醒來,哦醒來,佳音到」作為本曲不斷重複的主題。總共有七個樂節,以降E大調為主調。原曲在編制上使用了三個聲樂獨唱(女高音、男高音及男低音)、混聲合唱及編制有二支雙簧管及一支法國號的管弦樂團。在這裡,樂曲改編成賈克路西耶三重奏與鮑比.麥菲林的形式來演出,由鮑比.麥菲林的人聲拉出主旋律,聽來別有盎然趣味。
  
      
   "Gloria" from Mass in B minor, BWV 232
榮耀經  
  選自:巴哈 - B小調彌撒(#05)  
  
巴哈在最晚年的1748年8月,開始想到要寫作一闋包含所有彌撒普通文的「完全彌撒曲」。在他大規模的教堂音樂中,《B小調彌撒》既是精心製作又是篇幅巨大的一篇傑作。在這長達2小時的傑作裡,涵蓋了獨唱、重唱、合唱以及管絃樂所寫成的聲樂曲之各種可能性,更展現了變化萬千的音樂風格,因此被愛樂者視為巴哈音樂的集大成者。

  
相同的「普通文」,以及依照各個節日制定而內容不同的「固有文」等兩個要素組合而成。文藝復興時代以來,大多數作曲家依據垂憐經(Kyrie)、榮耀頌(Gloria)、信經(Credo)、聖哉經(Sanctus)與羔羊經(Agnus Del)等五部分「普通文」組成的復調性樂曲,通常就被稱「彌撒曲」。
  

    
   J.S. Bach: Suite for Violoncello No.1 in G Major, BWV 1007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G大調第一號,作品1007
選自:巴哈 - 大提琴組曲與賦格的藝術(#01)

「無伴奏」是這六闋組曲最大的特徵。從巴哈的時代來看,因為當時大提琴主要負責的是數字低音的工作,擔綱獨奏演出的情況實在不多,加上那時古大提琴的音色黯淡、樸素、共鳴度不佳,因此如果以它來演奏著重架構、強調主題發展的長時間樂曲,過於嚴肅的主題加上沈悶的琴音,恐怕聽者會感到煩悶而睡著。因此巴哈選擇情緒
    
  輕快多樣的古代組曲為形式,為大提琴譜寫了六首組曲,就是此曲冠上「無伴奏」的由來。

「巴哈為無伴奏小提琴及大提琴而寫的奏鳴曲與組曲,是從他的時代直接跳到現代的藝術作品。在巴哈的作品中,恐怕再無如此被長期忽視而受到冷落的作品了。直到最近,當人們熱烈追求新的價值與失落的價值時,才極驚訝地發現此一稀有的獨創性作品,而重新給予注目的眼神」。這些話正是描述這六首傑作的最佳話語。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握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小黑屋|手机版|咖啡日语

GMT+8, 2024-5-12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