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迈向“无药”时代(蔬菜,瓜果,稻米,水产无药化栽培和饲养)。
电脑普及农家并实行联网(每20户专业农家有一台电脑)。
千姿百态的农产品(乒乓球茄子,桃型番茄,小碗式南瓜)。
推行农业保护政策(财政补贴,金融扶植,价格支持,灾害保险,环境保护)。
日本是一个岛国,水利资源丰富,湖泊多,雨量充沛,气候属温带海洋性,具有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日本农业以生产大米为主,产量较高,是世界上高产国家之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六十年代,一直上升,到六十年代末,年产已达一千四百万吨。以后由于日本人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大米的消费量减少,出现大米“过剩”,进入七十年代后,日本政府采取限制大米产量的政策,因此,最近大米年产量停留在一千万吨左右。
战后以来,日本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化肥化,良种化和水利化。
日本已有拖拉机四百三十二万八千台,平均每个农户就有1.1台,使水稻插秧和收割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
战前日本惯用堆厩肥,战后成为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生产的化肥达五十多种,1988年每公顷耕地用化肥达415公斤。
五十年代日本以“生态育种”方法培养出许多优良品种,六十年代又应用辐射诱变方法培养出水稻,大豆,麦类优良品种。畜牧业也广泛采用优良品种。全日本有温室面积二万七千公顷,大部分是塑料棚,不受季节影响,现在蔬菜,瓜果的栽培技术已发展到只用溶化化肥的水(不用土)的程度。
水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日本的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田水利不仅实行机电排灌,而且田间排灌正向地下管道遥控自动装置方向发展,做到旱涝保收。
于1946至1951年在全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土地改革”。
由于政府采取3%左右的低息贷款,每年要花大量资金用于利息补贴,1977年利息补贴达三千亿日元。1979年用于农产品价格补贴达七千三百亿日元。
日本农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
1960年户均收入41.1万元。
1970年居均收入366万元
1974年户均年收入709.3万元
农业的矛盾:
首先是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导致自给率逐年下降,日本食品农产品的自给率由1960年的90%下降到1989年68%,造成农产品自给率这样低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政府采取大量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国家进口底价农产品和畜产品的政策所造成的。
耕地和农机利用率都比较低。
农村劳动力老化。
(2) 渔业
渔业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原因:渔业资源丰富(日本四周的海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又处于寒暖流交汇地区,日本海又是大陆架浅海地带,加上从陆地,内河流如的养分比较丰富,成为各种鱼类的集聚和回游地。因此,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捕鱼设备先进,经验丰富。
最大渔业基地:
最大的渔港:北海道的涵馆本州的下关
现在渔业产量:第一位 中国,第二位 秘鲁,第三位 日本
日本渔业分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沿海渔业。
战后,沿海渔业由于捕获过多和遭受严重污染,鱼量大量减少,渔业处于停滞状态,多数渔民是从事沿海渔业的,广大渔民只好另谋生计,转向发展“栽培渔业”即开展浅海面和河流,湖沼人工养殖。
内河水产养殖水域:琵琶湖,滨名湖,十和田湖等
如今机械撒网代替了以前人工撒网,采用鱼群探知机,集鱼灯等高效力的捕鱼设备。
(3) 林业
2/3国土被森林覆盖,58%私人所有,42%为国有,公有,人造林占森林总面积41%。
三大美林——长野县木曾的扁柏,奈良县吉野的杉木,青森县的丝柏
2. 第二产业
(1) 采矿业和能源
铁矿石100% 铝土100% 镍100% 铜 99.9% 原油 99.7% 煤 97.2% (依赖进口)
全国两大煤矿:北海道石狩煤矿和九州筑丰煤矿
石油产量甚微,只有新泻,秋田,山形县有少量石油。
铜矿大约一百八十万吨,主要分布在四国北部,九州北部和关东地方。
煤主要分布在九州和北海道,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低劣。
能源自给率只有18.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东北地方,中央高地等山地,进行电力开发。在六十年代以前,水力发电在全国电力供应中发挥主要作用,但六十年代后,水力发电的比重越来越低。
1998年32%靠原子能发电,水力为10%,火力58%。
(2) 钢铁工业
从废墟走向世界顶峰,1973年突破一亿吨,超过美国。
原因:设备现代化和采用国内外新技术。
特点:普遍使用大型高炉,采用氧气锅炉和高效率的带钢热札机作业,另外还采用计算机管理企业。
(3) 汽车工业(三大出口,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起步晚,发展快,1980年超过美国,优质高产居世界首位(小型,污染少,省油,外形美观)
日美经济摩擦,汽车矛盾加剧,日汽车厂迁至海外。
日汽车工业也带动了钢铁,玻璃,轮胎,涂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造船工业(造船王国)
1956年起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称王40年
巨型油轮问世,集装箱货轮的发展。
八十年代韩国造船业崛起,世界造船业进入大竞争时代。
(5) 电力工业
六十年代前主要是水力发电,六十年代后主要是火力发电。
1998年发电量:水力1025万千瓦(9.8%),火力6078万千瓦(58.1%),原子能3323万千瓦(31.8%),新能源35万千瓦(0.3%)
(6) 化学工业
新兴工业部门,创建于1955年,石油化工基地有18个,全部都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海地区。
石油化工——1967年至77年间,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增长15倍,聚乙烯为19.2倍,合成橡胶为3.5倍,感光摄影胶片为3.7倍。
1996年1月至10月,聚乙烯产量为588.6万吨,比1995年同期增长2.4%。
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化肥——复合肥料,硫酸铵,尿素等
(7) 电子工业
发展迅速,规模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电子新产品——挂壁式电视机,电视,电脑合成一机,语言翻译机,各种类型计算机,自动变焦小型照相机,数控机床等。
(8) 高新技术
集成电路,微电子,工业机器人,遗传工程,克隆技术,基因等。
(9) 纺织工业
“夕阳产业”,包括化纤,纺织加工,成衣制造三个组成部分,纺织业增长低于重化工业。
合成纤维产量增长快,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合成纤维产业国。
(10) 四大工业地带——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二战前)
新兴工业区域——濑户内和东海,还有关东内陆,京叶,鹿岛临海,北陆,北海道,常磐,大分临海等工业区域。
3. 第三产业
交通运输,通讯,商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服务业,公务员
第九讲 日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
1. 第三产业(商业,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房地产公务员,服务)
(1) 商业和对外贸易
九十年代日本对外贸易新特点:用“当地生产型”,“迂回生产,迂回出口”战略来取代“加工贸易”发展战略。
日本十家最大零售商:大荣,伊藤阳华堂,嘉斯科,西友百货店,三越,日井高岛屋,大丸,西武百货店和龙尼
(2) 交通运输
铁路:主要铁道干线;新干线(高速列车);地铁;环城电车
东海道新干线(东京——新大半)票价12000日币,
全程552.6公里(1992.3起,时速270公里)
山阳新干线(新大阪——博多)
全长623.9公里(1997.3起,时速300公里)
东北新干线(东京——盛冈)
全长535.3公里(1991.3起,时速275公里)
上越新干线(大宫——新泻)
全长303.6公里(1988.3起,时速240公里)
第一条新干线——1964年,东京——大阪,
为迎接东京奥运会而建设的。
日本最长的隧道——北陆隧道(北陆地区,长13872米)
地铁——现有36条地铁,运行在十个城市中,
总长426公里
环城电车——山手线,最低票价120日元。
公路——总长1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1万公里。
东京地铁占世界第4位。
日本第一条铁路——1872年,从东京——横滨
第一条地铁——1927年,从上野——浅草
日本汽车社会
公共汽车与出租车
海上运输——自古以来就比较发达
(岛国,资源进口国,加工贸易出口国)
商船队仅次于利比亚,希腊,居世界第三位。
外贸吞吐主要集中地:神户,横滨,神户港最大。
有30多条驶往世界各地的定期远洋航线。
(3) 通讯(平均两人一部电话,手机,传真机,电脑广泛使用)
三大报纸(读卖,朝日,每日)
主要通讯社(共同,时事,东京新闻)
(4) 娱乐性服务行业(观光,保龄球,旅游,宾馆,游乐园,餐饮等)
(5) 餐饮业
美国快餐业(“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家乡鸡,美国“红龙虾”海鲜餐厅)
“云雀”,“丹尼餐厅,”“皇家饭店”,三家有名西餐厅
“撒特”(日本料理连锁店) “吉野家”(牛肉盖浇饭连锁店)
“博樽”(寿司盒饭连锁店) “乐天利亚”(点心食品连锁店)
(6) 公务员(“全民的公仆”)
“官僚”不等于官僚主义
国家公务员(116.39万人)(特别职32万人,有任期,一般职84万人)
地方公务员(327万余人)
行情看好的就业岗位(雇佣状况稳定,福利条件好,男女同工同酬)
“下 ”制度的弊端。
[next]
第十讲 战后日本经济综述及其高速增长的原因
二战前,长期的侵略战争和经济军事化,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1)1934年—36年工业已超过农业(工:30.6%,农:20.1%)
(2)1934年重工业已超过轻工业(59.7%:40.3%)
(3)1937年日本工业生产水平居世界第五位
(4)1942年重化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上升到72.7%
二战中,日本经济高速成长(1951—1973年)
起步晚,发展快,经济现代化主要标志:
(1) GDP年均增长10.1%,1978年居世界第二位
(2) 1978年人均年收入8870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3) 1978年外汇储备为33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4) 1978年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三位
(5) 七十年代日本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造船,彩电,收音机,乙烯)汽车,电力,计算机,塑料,合成橡胶,水泥,造纸工业产品均占世界第二位。
(6) 科技水平也已进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行列。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1) 更新扩大设备,以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实行减免税措施,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和私人投资。
(2) 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引进中有选择,方式灵活多样,引进与吸收,消化,开发相结合,变技术引进为技术出口。
(3) 严格的科学管理,注意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和相关设备,重视企管人员的培训和选拔,结合本国特点,创造自身的管理方法。
(4) 重视振兴科技和“人才开发”投资,增加教育经费,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全民重视教育。
(5) 争取一个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内外安定环境。
战后日本经济的民主改革
(1) 农地改革——废除地主制,广大的佃耕农成为自耕农,取消了高达50—70%的地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义:为战后保守政权长期执政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
(2) 解散财阀——解散15个大财阀,分成许多小公司,取消垄断,激活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意义:在工业领域较彻底的改组了经济体制,成形了新的垄断体系。
(3) 劳动改革——建立工会组织,制定了劳动三法(工会法,劳动关系法,劳动基准法)工人地位大幅度改善。意义:消除战前有封建色彩的劳动条件,承认建立工会的自由与团体的斗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