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习资料 > 翻译习作 > 翻译探讨
【天声人语】04年9月11日 纪念康德
时间:2007-11-09 14:34:16  来源:本站原创|http://coffeejp.com/blog/index.php/27935/viewspace-3217  作者:华南虎

今年是德国哲学家康德逝世200周年。忌日那天在他墓前献花的德国外相说,“康德关于法、道德与和平的思想,在发生了伊拉克战争的今天看来仍不失其光辉”。

康德提倡,“为了永久的和平”要废除常备军制度。“非武装中立”的哥斯达黎加是通过宪法禁止设立常备军的,其最高法院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对政府作出了严厉的判决。认为政府支持美国的对伊先发攻击是违反宪法以及国际法精神的违宪行为。命令政府须向美方提出要求,从美国的“志愿联盟”名单中除名。

9.11同时多发恐怖事件以来,已经3年了。在令全世界惊怵的冲击之后,又接连爆发了两场战争。志愿、非志愿之间裂痕绽显。战争的正义性分崩离析,而战斗却无休无止,无辜的平民仍在横遭杀戮。

康德的祖国在20世纪曾以强大的常备军四出侵略。遭纳粹迫害而自杀的犹太裔德国作家本雅明录下了前人的语录。“人类的情感中最值得关注的特性之一,就是,尽管作为一个个的个人都有很多的私欲,而作为人类整体却在现在感觉不到对未来的向往”(《瓦尔特·本雅明著作集》晶文社)

就人类而言“现在”的分量是难以估量的。然而,最近也出现了这样的疑问。接连不断的战争和恐怖事件下悲惨的现在的累积,能唤起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吗?

仇恨和暴力的连锁反应已呈现出动摇人类整体的情感之势。

040911《天声人語》

 今年は、ドイツの哲学者カントの没後200年にあたる。「カントの法と道徳、平和に対する考えは、イラク戦争が起きた現在でも光を失うことはない」。命日(めいにち)に墓に献花したドイツ外相が述べた。

 カントは「永遠の平和のために」で、常備軍の廃止を提唱した。その常備軍を憲法で禁じた「非武装中立」のコスタリカの最高裁が、イラク戦争に絡んで政府に厳しい判決を下した。米国の先制攻撃を政府が支持したのは、憲法や国際法などの精神に反し違憲とした。米国の「有志連合」のリストからの削除を米側に求めよとも命じた。

 9・11の同時多発テロから3年がたつ。世界中が総立ちになるほどの衝撃の後、二つの戦争を重ねてきた。有志、非有志での亀裂も生じた。戦争の大義は崩れ続けたが、戦闘はやまず、民間人の殺傷も続く。

 カントの国は、20世紀には、強大な常備軍で周囲を侵略した。ナチスに追われて自殺したユダヤ系ドイツ人作家ベンヤミンが、先人の言葉を書き留めている。「人間の感情のもっとも注目すべき特質のひとつは、個々人としては多くの我欲(がよく)が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人間全体としては現在が未来に羨望をおぼえないことだ」(『ヴァルター・ベンヤミン著作集』晶文社)

 人間にとって「現在」の重みは計り知れない。しかし最近はこんな問いも浮かぶ。相次ぐ戦争やテロなどの悲惨な現在の累積が、未来への羨望(せんぼう)を呼び起こすことはないのだろうか、と。

 憎悪と暴力の連鎖は、人間全体の感情のありようまで大きく揺さぶっているように見える。

[next]

相关链接:

1)读不完的康德

——为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而作

2004-8-20

  今年是著名哲学家康德逝世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哲学家,国际性的纪念活动安排了一大串:4月19-25日,是美茵茨大学、卢森堡大学及第戎大学《康德与法国》学术讨论会;4月21-25日是《加里宁格勒国际康德大会》;5月6-8日是《康德与欧洲理想》热那亚会议;5月17-19日是北京《康德道德哲学》国际研讨会;5月24-28日是《莫斯科国际康德大会》;7月9-12日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道德·美与宗教》研讨会;9月18-23日是卡尔斯鲁尔国际哲学研究所《今日康德》研讨会。这还不包括世界各地一些地区性纪念康德的活动和研讨会。足见声势之浩大。

  中国人研究和介绍康德哲学与美学,是在20世纪初。先行者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从“五四运动”到全国解放时期,以宗白华、朱光潜,蔡仪等为代表,是“二传手”。解放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李泽厚、蒋孔阳、邓晓芒、曹俊峰等人关于康德的专著相继问世。

  那么,康德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学说与思想为何如此吸引众多的人?历久不衰?

  其实,康德这个人长得平淡无奇。如果你见过美学家朱光潜,那你也就能想象得到康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矮小(1.57米)、瘦弱、生活平淡、单调。就像诗人海涅所描写的,康德的生活是难以叙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没有历史。他过着一种机械般有秩序的生活。每天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吃饭、散步,一切都按规定的时间。周围的人把他当作钟表和晴雨表,因为当他走过林荫道去上班时,必定是下午3点半,比教堂的大钟还要准确。而当他的仆人拿着雨伞跟在他后面时,则预示天要下雨了。然而他正是在这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

  康德于1724年2月12日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二战后这里成为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1804年2月12日逝世。他一生除了上学与教书,没有参加过其它任何活动,而且除了曾到20公里外的但泽作过一次旅行外,从来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但他却是一个典型的“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和“天下理”的“秀才”,一个“小个子”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横跨宇宙,穿越古今。表面上,他孤辟、单调、死一样的沉寂,他甚至在信中对友人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倾向,小时候甚至还非常厌世。”实际上,他胸中波澜壮阔,汹涌起伏,蕴酿着一场哲学和思想的革命。我们说“读不完的康德”,首先就在于他的学说浩瀚精深,意蕴无穷,而且总是跟踪着时代,所以难以读完,研究完。德文版《康德全集》有24卷,我国至今还没有把他的著作全部翻译出版,别说读完了。

  康德的思想可用两个时期和“三大批判”来概括。1770年前,是他的前批判时期。这个时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他在大学时即研究“活力测定”,后来又研究潮汐,发表著作提出地球自转由于潮汐的摩擦而减慢的科学假设。次后又研究分析外银河系存在的可能性,提出“星云说”的科学假设。1755年他发表了他的著名自然科学论著《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说明太阳系起源于星云状态的物质微粒,否定了关于地球第一推动的论点。他的上述学说,体现了他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阿基米得曾扬言,给他一个地盘,他就可以把地球掀起来。康德也说“给我以物质,我将用它建成世界。”但他又认为生命的起源是不可知的。1770年以后,是康德的批判时期。他由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性和社会的研究。其成果主要表现为他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89年)。其它一些著作大都是对“三大批判”思想的补充阐发。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提出了自己哲学的“三个主题”:一是“我能知道什么?”二是“我应该作什么?”三是“我可以希望什么?”而“人是什么?”是解决前“三个主题”的基础和核心——所以,他在晚年时,又加了这个“人是什么”的问题。康德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两个概念,即:“理性”与“自由”。具体说就是理性为自然立法,为道德立法;本体高于现象——道德世界高于自然界;自由是道德与权利的根本。

  启蒙哲学认为,人本质上是理性的,人本质上是自由的。而人本质上既然是理性的,就意味着人作为一种认识的主体,必然和其它自然物一样,也要受制于自然的必然性,这又是不自由的。这无疑是相互矛盾的,这岂不是“二律背反?”卢梭最早意识到这一矛盾。而休谟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出发,把人性归结为只是一大堆被动的主观印象、知觉、感受和习惯,抛弃了人本身具有先验原则的可能性,最后也就忽视了人的真正崇高性,即人的自由、人高于其它一切存在之上的独立价值。这正是康德最不满休谟的地方和促使他对理性进行批判的缘故。就像康德所说,是休谟惊醒了他“独断论的迷梦”,将他引上了批判的道路。而他的批判也就是发起了一场哲学的革命。刹时间,所有传统观念和权威,都遭到了怀疑和批判。康德把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比作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发现或革命。海湟说:“从这本书的出现起,德国开始了一次精神革命。这次精神革命和法国发生的物质革命,有着令人奇异的相似点,并且对于一个深刻的思想家来说,这次革命肯定是和法国物质革命同样重要……在莱茵河的西岸,我们看到和过去时代同样的决裂,以及对传统的一切尊敬的废除;如同在法国每一项权利的正当性都受到了考验一样,在德国每一种思想的正当性也必须受到考验;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制度基础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马克思也曾指出:要“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马克思《法国历史学派的哲学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康德的第二批判即《实践理性批判》是讲伦理学的,研究理性与精神界的自由。康德认为,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因此,一方面,它作为自然存在物,必然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因而没有自由;另一方面,作为有理性的人,却应当按理性的法则而行动,出于自身内在的必然性而行动,自己立法,自己遵守,因而又是自由的。他从人类有限的理性的两种功能,即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出发,引出他哲学的两大主题:自然与自由。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第,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一气势磅礴的名言,被铭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康德企图通过人们内心的伦理法则,而不是宗教,来超越人的有限性。康德的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是讲美学的。这可以说是后来发展出来的一部著作,本来,他在写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认为“把美的批判提升到理性原理之下和把美的法则提升到科学,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后来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在鉴赏的领域里也可以找到先验的原理,并可以把美学提升为科学。而更重要的是审美能力作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最高成果,是人的本质的所有方面的积淀和结晶,通过它这个桥梁,可以调和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的矛盾,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矛盾,把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联结起来。

  三大批判展现了康德哲学的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即“科学的——真,道德的——善,审美的——美,三大领域的多元化价值体系。而他所以研究审美,是为了调和真与善之间的矛盾。同时,康德的每一个价值领域,都有不同的原则,不同的标准,不同实现的途径。而这正是现代主义的最核心之点。如果把西方的现代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它的灵魂就是康德的思想。从现象或表层来分析,各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一样,但是在深层次上来分析,……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光明日报》2004年4月15日第3版)

  “和平”——这也是康德哲学纲领的不可缺的内容。1795年,当他70岁时,他在他的哲学纲要中提出了他所渴望和追求的“永久和平”。他描绘出一个国家法,一个国际法以及一个世界公民法的基本框架和特征。他提出建立一个和平但不一定和睦的所有人的联盟的思想和应视为法律的原则。这个原则与成年公民自由的和公共的理性需求是相吻合的。美国的独立运动和法国的大革命,使晚年的康德欢欣鼓舞。他认为“公民——法治的宪法”出现了,当然,康德的思想和学说并不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相反,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和漏洞。在自然科学与神学的斗争中,在前批判时期,即1755年他写《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时,基本是唯物主义的。而到了批判时期,即他写“三大批判”时,他不再站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方面,而是从哲学上给自然科学划定范围。他从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观点出发,认为超过自然现象之外,不属于科学范围,而属于信仰范围。这就给宗教信仰留下了地盘,因此受到了神学教师和教会的欢迎,教会和官方也不再禁止他的书。

  康德认为瞎子有理性,没有经验,不能形成知识;白痴有经验无理性,同样不能形成知识。因此理性论和经验论都是错误的,都需要加以批判。但批判的结果则使自己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他自称自己的哲学是要调和理性论和经验论,提出了一些唯物论的假设,像是承认客观存在的“物自体”,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等,但他又认为“物自体”是不可知的,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从而又否定了自己那些唯物主义的假设。他的哲学形式上表现为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二元论,而实质上是主观唯心论。

  在政治上,康德也走了一个自我否定之路。他对美国独立,法国革命,开始时是欢迎的,甚至表现过兴高采烈的热情。但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雅各宾党人专政的时候,他转而反对革命。他甚至为现存反动制度进行辩护,说什么“现存的合法权利,无论它是怎样的,都应该服从。”他认为革命改变不了人的道德本质,因此,革命在德国行不通。(参见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

  从自然科学到神学,从向往革命到畏惧革命,从前批判时期的唯物主义到批判时期的主观唯心主义——这就是康德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因此,他的批判哲学也不断遭到批判。了解康德思想发展的这个历程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能降低康德思想在当时以至今天的重要价值。康德的哲学思想是那样丰富,深邃,立足现实,直指未来,质疑一切权威,掀起哲学革命,高扬理性、自由与和平,将其推向思想的中心,提出了在当时以至经过200年至今仍然不得不思考和面对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人们称它是“现代性哲学。是启蒙运动的总结”。“康德是一个蓄水池,前两千年的水都流进了这个池中,后来的水又都是从这个池中流出去的。”(日:安倍能成)称这位科尼斯堡“孤独孤辟的”哲学家“也堪称我们同时代的人。他的哲学不仅在远处闪闪发光,它闪耀光芒,如同‘思想的纯金’,它在今天的价值,甚至超过了康德生前。”(曼弗雷德·盖尔)

  读不完的康德,研究不完的康德,200年前是这样,20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尤其对于中国学者。

2)本雅明(1892——1940),德国犹太人,全名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nfles Benjamin)。他于1892年7月出生于柏林一个被同化的富有的犹太商人家庭。在德国,本雅明是犹太人的专有姓氏。本雅明曾先后就读于弗莱堡、柏林、慕尼黑和伯尔尼等大学。1924年本雅明在意大利度假期间,结识了苏联女导演阿丝娅·拉西斯(Asja Lacis,1891——1979)。正是在这位苏联女共产党员的影响下,本雅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本雅明出访苏联,可这次出访并未给他留下太好的印象,他对苏联糟糕的经济状况、紧张的政治空气提出了批评。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本雅明继续研读左翼思想的书籍,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使这一思想成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利器。1928年,本雅明撰写了集中体现其早期美学思想的作品《德国悲剧的起源》。此后,本雅明加入了法兰克福大学的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组织的法兰克福研究所,从而组成了后来享誉世界的法兰克福学派。1935年,本雅明完成了集中体现其后期美学思想的力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随着德国纳粹势力的不断扩张,本雅明被迫逃离德国,流亡法国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沦陷。1940年9月26 日,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迫害,本雅明在遭到西班牙政府拒绝入境后被迫自杀,年仅48岁。
                                       

3)「有志連合」とは何か。

 ブッシュ政権が、サダム・フセインを追い出すアメリカ主導の作戦に協力する諸国に与えた呼び名である。戦闘部隊の大部分は、アメリカとイギリスによっている。

「連合」諸国の兵力は。

 アメリカが現在およそ二十五万人、イギリスが約四万五千人を数える。さらに、約二千人のオーストラリア軍なども含まれる。

アメリカはなぜ連合を必要としているのか。

 ブッシュ政権は、早くからフセイン打倒の動きに国際社会の広範な支持があるというイメージを作り出そうとしてきた。たとえ名前だけであっても、同盟国がいるとなれば、唯一の超大国による単独行動だという批判をかわすことができる。

「連合」のメンバーは。

 ブッシュ政権のリストによれば、アフガニスタン、アルバニア、アゼルバイジャン、ブルガリア、コスタリカ、コロンビア、チェコ、デンマーク、エルサルバドル、エリトリア、エストニア、エチオピア、グルジア、ホンジュラス、ハンガリー、アイスランド、イタリア、日本、クウェート、ラトビア、リトアニア、マケドニア、マーシャル諸島、ミクロネシア、オランダ、ニカラグア、パラオ、フィリピン、ポーランド、ポルトガル、ルーマニア、ルワンダ、スロバキア、スペイン、韓国、シンガポール、ソロモン諸島、トルコ、ウガンダ、ウズベキスタンだ。

 ここに名前のない国で目立つのは、一九九一年の湾岸戦争時に連合国に入っていたフランスだ。

名前の挙がっている国はどれも「有志」なのか。

 そうでもない。戦争参加から距離をおく政府や政府関係者も含んでいる。例えば、チェコのクラウス大統領は、イラク攻撃を厳しく批判している。オランダ政府は、国民に対して、自国軍が戦闘に参加しないことを誓約している。

 他方で、公式にはリストに名前がないが、イスラエルや基地提供など戦争協力をしている他のアラブ諸国(サウジアラビア、バーレーン、カタール、ヨルダン、オマーン、エジプト、アラブ首長国連邦)なども連合のメンバーに入るだろう。

湾岸戦争時の連合軍と比べるとどうか。

 一九九一年の湾岸戦争では、三十五カ国の連合国が、戦闘機や軍備、約十五万人の兵士を派遣し、五十万人のアメリカ軍を支援する態勢をとった。今回と同じく、イギリスは大規模な戦闘部隊を派遣した。イラク軍をクウェートから退去させるにあたって、フランス、サウジ・アラビア、エジプトを含む各国軍隊が参加した。また、湾岸戦争の戦費の大部分も、連合各国が負担していた。今回の戦争では、戦費の大部分をアメリカが払う見込みだ。ブッシュ大統領は、先日、七百五十億ドル の戦費予算を議会に要請した。


咖啡日语 Ver.7 Created by Mashimaro